专利挖掘

专利挖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天旗 编
图书标签:
  • 专利
  • 知识产权
  • 技术情报
  • 创新
  • 研发
  • 商业分析
  • 数据挖掘
  • 信息检索
  • 科技管理
  • 竞争情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4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2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企业知识产权主管、研发主管,企业专利管理人员,企业研发人员; (2)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专利代理师、专利咨询师、专利管理师、专利工程师; (3)专利律师; (4)各级政府专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专利分析课题研究人员; (5)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等。

(1)以国内企业实际需求为视角,突出实效性;

(2)以国内外企业实际的案例为支撑,突出实践性;

(3)全面介绍国内外典型企业进行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的实际实践经验,具备典型性;

(4)系统梳理进行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的方法与操作流程、典型策略和手段、注意事项等,具备系统性。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专利挖掘的理论和常用工具, 首次通过专利挖掘的主要场景(如基于研发目的和创新点的专利挖掘、应对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专利挖掘、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等) 对专利挖掘进行逐一阐述。此外, 还分别从主要技术领域介绍了专利挖掘的手段, 并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分析了专利挖掘的具体过程。

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 马天旗,副主编 赵强 苏丹 郭大为 胡涛 王进锋 赵杰 凌赵华 等。主编 马天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副处长,高级知识产权管理师,全国专利信息利用师资人才,专利局专利分析带头人教研组成员及授课教师。担任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部门兼职专利分析师、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培训讲师等。以课题组组长、专利分析指导专家等身份先后参与十多个行业的课题研究,曾被评为优秀课题组长。主编《专利分析——方法、图表解读与情报挖掘》,参与撰写《专利分析实务手册》等,发表知识产权相关文章近20篇。

精彩书评

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知识的强力支撑。本书的及时推出,对于极大提升我国企业的专利挖掘能力,意义深远。

目录

001 第一章 概  述

002 引 言

003 第一节 常见专利挖掘类型

005 一、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专利挖掘

009 二、以现有专利为基础的专利挖掘

011 第二节 专利挖掘的常规方法

011 一、专利挖掘的常规环节

019 二、专利挖掘的常规步骤

023 三、专利挖掘的常规案例

029 第二章 基于TRIZ 理论进行专利挖掘

030 引 言

031 第一节 TRIZ 理论中的矛盾与40 条发明原理

031 一、TRIZ 理论中的矛盾

032 二、40 条发明原理

032 三、发明原理在专利挖掘中的应用

035 第二节 39 个通用工程参数与技术矛盾矩阵

035 一、39 个通用工程参数

035 二、技术矛盾矩阵

036 三、技术矛盾矩阵在专利挖掘中的应用

041 第三节 常见的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

041 一、常见的物理矛盾

041 二、分离原理

042 三、分离原理在专利挖掘中的应用

045 第三章 基于专利地图进行专利挖掘

046 引 言

047 第一节 基于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专利挖掘

047 一、借助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进行专利挖掘

050 二、借助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图进行专利挖掘

052 第二节 基于相关专利进行专利挖掘

053 一、专利引证关系图与核心专利

055 二、专利权利要求分析图与规避策略

058 三、专利引证关系图与专利权利要求分析图在专利挖掘中的应用

061 第三节 TRIZ 理论与专利地图结合进行专利挖掘

061 一、TRIZ 理论与专利地图相结合的方法

064 二、TRIZ 理论与专利地图相结合进行专利挖掘的案例

069 第四章 基于研发项目和创新点的专利挖掘

070 第一节 贯穿研发项目的逐阶段专利挖掘

070 一、理论基础

075 二、主要手段

086 三、典型案例

090 第二节 围绕创新点扩展延伸的专利挖掘

090 一、理论基础

093 二、主要手段

099 三、典型案例

103 第五章 包绕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专利挖掘

104 第一节 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识别与应对

104 一、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识别

105 二、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应对

107 第二节 包绕式专利挖掘手段

107 一、上游方向的包绕挖掘

108 二、下游方向的包绕挖掘

110 三、工程实现方向的包绕挖掘

111 四、零部件方向的包绕挖掘

119 五、性能优化方向的包绕挖掘

125 第六章 针对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

126 第一节 规避设计的概念

126 一、规避设计的定义

126 二、规避设计的作用

127 三、规避设计的目标

129 第二节 针对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手段

129 一、规避设计的对象

130 二、规避设计的原则

131 三、规避设计的途径

131 四、规避设计的手段

135 五、针对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流程

140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

140 一、基于替代原则的专利规避设计

146 二、基于简化原则的专利规避设计

151 三、利用技术原理的专利规避设计

155 第七章 机械领域的专利挖掘

156 第一节 机械领域的创新特点

156 一、技术跨度大、交叉学科多

156 二、技术更新慢

157 三、技术改进目标相对明确

157 第二节 机械领域挖掘手段的考虑因素

157 一、充分检索现有技术

158 二、充分扩展挖掘层次

158 三、充分覆盖保护客体

158 第三节 机械领域的挖掘手段

158 一、技术改进的专利挖掘手段

159 二、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手段

160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161 一、技术改进型的专利挖掘

165 二、研发项目型的专利挖掘

171 第八章 IT 领域的专利挖掘

172 第一节 IT 领域的创新特点

172 一、用户需求导向

172 二、更新速度快

173 三、可预见性低

173 第二节 IT 领域专利挖掘的考虑因素

173 一、手段恰当性

174 二、扩展全面性

175 三、功能技术性

176 四、客体合法性

176 第三节 IT 领域的专利挖掘手段

176 一、硬件产品的专利挖掘手段

177 二、软件产品的专利挖掘手段

178 三、系统级产品的专利挖掘手段

179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179 一、硬件产品的专利挖掘

183 二、软件产品的专利挖掘

187 第九章 医药化工领域的专利挖掘

188 第一节 医药化工领域的创新特点

188 一、技术门槛高

189 二、技术储备性强

189 三、技术延续性强

190 四、产业关联度高

192 第二节 医药化工领域专利挖掘的考虑因素

192 一、手段全面性

193 二、产物形式多样性

193 三、产业链延续性

194 四、市场持续性

194 五、工艺改进的多角度性

196 第三节 医药化工领域的专利挖掘手段

196 一、化学产品的专利挖掘手段

198 二、化学方法改进的专利挖掘手段

200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200 一、工艺改进的全方位专利挖掘

204 二、化学药的专利扩展挖掘

208 参考文献

213 附录: 技术矛盾矩阵

案例目录

006 【案例1-1-1】围绕Mobile 3D 技术标准构建的专利挖掘

008 【案例1-1-2】围绕奥美拉唑的技术改进的专利挖掘

010 【案例1-1-3】围绕完善燃气轮机叶片专利组合的专利挖掘

023 【案例1-3-1】肥皂盒专利挖掘

033 【案例2-1-1】一种高尔夫球杆头的专利挖掘

037 【案例2-2-1】一种家用燃气灶的专利挖掘

039 【案例2-2-2】一种提升LED 亮度以及可靠性的专利挖掘

043 【案例2-3-1】一种螺旋输送机的专利挖掘

049 【案例3-1-1】人工膝关节专利技术挖掘策略

058 【案例3-2-1】发动机活塞销压装及拆卸装置的专利挖掘

064 【案例3-3-1】电源插头的技术挖掘

071 【案例4-1-1】三星基于智能电视研发项目的技术分析

076 【案例4-1-2】基于ASML 投影式光刻机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079 【案例4-1-3】基于手机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081 【案例4-1-4】基于中铁十五局自锁螺栓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083 【案例4-1-5】基于手机测试项目的专利挖掘

085 【案例4-1-6】基于用于高原冻土的新型热棒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086 【案例4-1-7】基于OPPO 闪充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091 【案例4-2-1】围绕一种新化合物的创新点的技术分析

094 【案例4-2-2】围绕螺栓胀缩槽创新点的专利挖掘

096 【案例4-2-3】围绕扣件快速定位方法创新点的专利挖掘

098 【案例4-2-4】围绕新纳米材料创新点的专利挖掘

099 【案例4-2-5】清华大学围绕制备石墨烯纳米窄带方法的专利挖掘

106 【案例5-1-1】包绕通用电气燃气轮机叶片核心专利的专利挖掘

107 【案例5-2-1】伊士曼与陶氏的塑料瓶之争

108 【案例5-2-2】特安纶———好产品遭遇销售困境

111 【案例5-2-3】设计方法专利对产品专利的包绕

112 【案例5-2-4】利用核心零部件专利布局影响整个产品

113 【案例5-2-5】自行车零部件产品的专利挖掘

120 【案例5-2-6】基于刀具涂层不同性能改进的专利挖掘

140 【案例6-3-1】用于点读笔二维编码图形的专利规避设计

146 【案例6-3-2】自定义空调运行曲线的专利规避设计

151 【案例6-3-3】Delta 并联机器人的专利规避设计

161 【案例7-4-1】曲轴技术改进的专利挖掘

165 【案例7-4-2】整车研发项目的专利挖掘

179 【案例8-4-1】无需定时唤醒的节电鼠标的专利挖掘

183 【案例8-4-2】APP 产品的专利挖掘思路

200 【案例9-4-1】硫化氢做氧化石墨烯还原用的还原剂的专利挖掘

204 【案例9-4-2】吉非替尼化学药的专利挖掘


精彩书摘

  (4) 晶型扩展挖掘

  对于化合物而言,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粉末、溶液或晶体等。在保护了相应的化合物之后,还需要对该化合物的各种存在形式进行挖掘。其中,晶体形式的化合物相对于非晶性化合物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性能,不同的晶型之间也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可以针对化合物的晶型进行扩展挖掘,得出该化合物的不同晶型。

  对吉非替尼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研究得到了多种具有不同极性的重结晶溶 剂发生同质多晶线性和/或溶剂合物的可能性。从多数溶剂中,只能得到该化合物的一种非溶剂化晶形—Form 1 ZD1839多晶型物。还发现有两种溶剂合物值得 注意:第一种溶剂合物为出现于甲醇中的Form 2 ZD1839 MeOH溶剂合物,第二种溶剂合物为出现于二甲亚砜中的Form 3 ZD1839 DMSO溶剂合物。同时,还发现了一种三水合物Form 5 ZD1839三水合物。

  因此,针对该化合物晶型的扩展挖掘,得出了四种不同的晶型;

  a) Form 1 ZD1839多晶型物;

  b) Form 2 ZD1839 MeOH溶剂合物;

  c) Form 3 ZD1839 DMSO溶剂合物;

  d) Form 5 ZD1839三水合物。

  (5) 产业链上游扩展挖掘

  对于化合物而言,产业链的上游为制备该化合物的原料和中间体,其中更重要的为中间体,因为中间体同时就决定了使用什么原料,而原料本身一般不会有太新的化合物,基本的化合物都是由已知的化合物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得到的,所以,对于化合物而言,在进行产业链上游扩展挖掘时,*重要的是要考虑中间体的扩展。

  对于吉非替尼化合物而言,存在多条不同的路线可以制备得到该化合物,此时,考虑了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之后,筛选出一条比已知路线更汇集、能够大幅度减少必须分离的中间体数目、且不需要色谱分离的提纯过程等的路线,其中使用了下式(III)所示的中间体III:

  通过对该中间体的保护,可以有效地控制该化合物的工业化制备方法,可以保护在工业上较为可行的制备路线,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6) 产业链下游扩展挖掘

  对于药物化合物而言,产业链的下游自然是药物本身,而药物物又通常会以组合物的形式存在,特别是现在的药物中,经常会有多种药物化合物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更优的效果。

  因此,对于药物化合物而言,还需要考虑其可行的复配方式,扩展挖掘其多种不同的组合物。例如对于吉非替尼化合物而言,它可以与多种不同的药物复配,形成不同的组合物,例如:

  1) 吉非替尼与比卡鲁胺的组合物,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从激素依赖状态向激素非依赖状态转变,具有防止遗传上易患前列腺癌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有益效果。

  2) 吉非替尼与ZD6126的组合物,可在温血动物体内产生血管损伤效应,治疗温血动物的癌症,产生以下的一种或多种测量确定的效应:抗肿瘤效应的程度、应答率、疾病进程的时间和存活率等。

  3) 吉非替尼与ZD6474的组合物,可在任选地被用电离辐射治疗的温血动物例如人中产生抗血管生成和/或血管渗透性降低效应。

  4) 吉非替尼与ZD4054的组合物,可在未能血动物例如人种产生抗血管发生作用,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5) 吉非替尼与AZD2171的组合物,用于在温血动物例如人中产生抗血管生成和/或血管通透性降低效果,其中所述温血动物任选地正在进行电离辐射的治疗。

  6) 吉非替尼与AZD0530的组合物,用于治疗乳腺癌、抗雌激素抗性乳腺癌、EGFR-TKI抗性癌症(或乳腺癌)、对抗雌激素和EGFR-TKI治疗都具有抗性的乳腺癌。

  在将该药物化合物的各种药物组合物进行了扩展之后,在产业链下游还需要考虑对药物制剂、药物试剂盒及分析方法的扩展挖掘。

  7) 药物制剂,包含吉非替尼和溶性纤维素醚或水溶性纤维素醚的酯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水溶性纤维素醚或水溶性纤维素醚的酯存在于组合物中以抑制活性剂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速率。

  8) 试剂盒和分析方法,其中采用标记基因,测量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或抑制剂的效果。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尤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从上述各个角度进行扩展挖掘之后,已经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可以申请专利的创新点来,下面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些创新点(方案)开展专利布局工作。

  案例9-2的专利挖掘流程总结如下,参见图9-4-2所示。

  ……

前言/序言

  自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对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智慧贡献进行恰如其分的挖掘并进行专利布局,是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企业通常根据自身的发展愿景和目标,有目的地制定专利布局规划,并根据专利布局规划对发明创造进行专利挖掘,在获得专利权的基础上,对专利进行保护和运用。因此,专利挖掘是获得专利权的核心手段,是专利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专利挖掘对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效果,乃至企业的发展愿景和目标的完成都至关重要。

  具体来讲,专利挖掘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抓住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并且有助于企业对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行全面的保护,培育和完善现有或将来的专利组合,避免出现专利保护的漏洞。此外,专利挖掘还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包绕式专利挖掘或规避设计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核心专利。总之,专利挖掘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更多高价值的专利,推动专利权由多到优、技术实力由大到强的转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本书编写组在编写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克服了业务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相互帮助,携手彳亍而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的时间,甚至牺牲晚上休息的时间,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利用一切之可能搜集真实和鲜活的专利挖掘的典型案例,尽最大努力将所知、所识、所学、所悟完美地展现给读者。

  为了学术上的严谨性,本书所述的专利挖掘是指: 有意识地对创新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剖析和甄选,进而从最合理的权利保护角度确定用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点和技术方案的过程。简言之,专利挖掘,是指根据由特定需求产生的创新点而形成专利申请的过程。

  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的最大差别在于工作重心不同。专利挖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或发明人)凭借其朴素的意识自发地提出专利申请,而是专利人员和技术人员主动发现、挖掘出更多的可以或适合申请专利的技术点;其主要针对专利的产生过程,更多体现为从法律和技术的双视角挖掘可专利点。而专利布局则是通过合理、有目的的设计和规划,构建系统化的、有组织的、更强大、更具有竞争力的专利组合; 其强调的是支撑和服务于商业竞争需要和商业竞争布局的专利部署,是专利组合的构建,更多的是从商业目的的角度进行部署。

  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又有紧密的联系。在进行专利挖掘时需要带有专利布局的思维,因此除了在挖掘过程中考虑专利法的各种规定外,还要融合商业的考量,比如为应对某专利诉讼风险而针对性地挖掘用于制衡的专利。有时需要根据专利挖掘的实际结果,重新调整专利布局的规划。也就是说,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在制定专利布局策略时,往往需要考虑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专利挖掘能力; 在进行专利挖掘时,需要根据已经制定的专利布局策略把握专利挖掘的方向和重心。因此,专利布局与专利挖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第一个方面涉及专利挖掘手段的理论,主要由第一章的内容组成;

  第二个方面主要阐述了辅助专利挖掘时常用的专利创新工具,主要由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组成;

  第三个方面以企业在进行专利挖掘时的主要场景为视角,分别从基于研发目的和创新点的专利挖掘策略制定、包绕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专利挖掘策略和针对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策略等进行展开,主要由第四章至第六章的内容组成;

  第四个方面是从不同技术领域出发的专利挖掘策略制定,主要由第七章至第九章的内容组成。

  本书编者中马天旗参与了全书的编写、案例梳理以及统稿和审稿工作,赵强参与了第一章和第四章的编写,郭大为参与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编写,苏丹参与了第六章和第八章的编写,胡涛参与了第七章的编写,王进锋参与了第九章的编写(上述编者介绍见封面勒口),王华(专利局材料部)参与了第五章的编写,赵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及法务部)和凌赵华(超凡知识产权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咨询部)提供了案例素材并参与了审稿工作,李杰(北京合智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了案例素材,李银锁(专利局材料部)、朱伟(专利局化学部)、裴军(审协北京中心)参与了审稿工作。

  “授之以渔,在乎时势而不在式。” 本书总结的专利挖掘手段是对已有资料或案例的总结和归纳,企业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不建议照抄照搬。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诸多业界专家、领导、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感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经胜先生为本书作序; 感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专利工程师许云凤、联想集团资深专利工程师王杏媛、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运营主管刘明、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徐伟锋、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知名律师王桂香、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张宇峰、Morgan,Lewis & Bockiuspartner Yalei Sun、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剑锋、北京知人善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IPR daily)CEO 周鹏、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时良艳、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与标准管理部总监樊磊、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立彪、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部长兼知识产权部副部长胡青春等指导专家提供的材料和意见; 感谢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宋卉、中国技术交易所国际业务部高级经理范丽芬、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监贾永华、北京奇虎360 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黄晶、大唐

  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与标准管理经理徐晶晶、北京中科天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巍、乐视集团全球专利副总裁谢海楠等提供的帮助; 感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李小南处长、化学发明审查部靖瑞处长、电学发明审查部董方源副处长给予的大力支持; 感谢黄清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本书虽倾尽编者们之心血,然仍难免有所疏漏和差错,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马天旗

  2016 年7 月



好的,这是为一本名为《专利挖掘》的书籍所写的,但内容完全不涉及专利挖掘主题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专利挖掘》 图书简介: 深入探索古代亚特兰蒂斯的沉没之谜与失落的文明构建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传说中辉煌而神秘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鼎盛时期。这不是一部关于现代技术或知识产权的著作,而是一场对人类想象力与历史迷雾的深刻考察。亚特兰蒂斯,这个柏拉图笔下描绘的乌托邦式岛屿帝国,其兴衰史一直是考古学界、神话研究者以及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地理定位的迷思 我们将从亚特兰蒂斯的起源神话开始。书中详细梳理了柏拉图《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篇》中对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理解后世诸多文化想象力的基石。我们不仅仅是复述故事,而是将其置于古地中海世界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地理学的探讨。亚特兰蒂斯究竟位于何处?是直布罗陀海峡之外的广阔大西洋,还是地中海深处的某处,抑或是完全基于哲学构想的“理想国”?我们引入了先进的海洋地质学模型和古气候学证据,分析了在数万年前,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可能存在的陆地形态变化。书中会详细比对如巴哈马群岛、加那利群岛乃至更遥远的南美洲等地,是否存在可以支持“失落文明”存在的地质基础。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古老航海图和传说中天文观测的“星象导航”理论,尝试重建古人可能用来定位亚特兰蒂斯的坐标系。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独特的能源体系 亚特兰蒂斯的伟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本书着重分析了其政治结构——一个由十个王族统治的联邦体系,探讨了这种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如何维持了数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我们考察了他们的法律体系、教育模式以及对艺术和哲学的推崇,试图还原一个理想化的古代社会样本。 更引人入胜的是其被神话化的能源技术。书中并未采用科幻的笔触,而是基于对古代冶金学和矿物学的研究,推测亚特兰蒂斯人可能掌握了某种高效的“源能”——可能是利用地热、潮汐能,或是对某种稀有晶体矿物(如琥珀、蓝宝石的古代应用)的深刻理解。我们详细分析了古代文明中对“光”和“热”的崇拜,将其与亚特兰蒂斯可能存在的能源基础设施联系起来,描绘出他们如何利用这些能源进行灌溉、冶炼和建筑。这种能源的获取与应用,是理解其社会飞速发展而非依赖于传统农业经济的关键。 第三部分:艺术、哲学与文化输出 亚特兰蒂斯并非一个单纯的军事强国,它是一个文化中心。本书深入剖析了亚特兰蒂斯艺术的特征——如何将自然形态与几何学完美结合。从他们宏伟的圆形建筑到精细的金属雕刻,无不体现出对和谐与秩序的极致追求。书中配有大量对世界各地古代遗迹(如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玛雅文明的历法)中与亚特兰蒂斯元素相似之处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文化辐射”的可能性。 在哲学层面,亚特兰蒂斯人似乎已经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单纯依赖,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我们整理了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重构了他们可能拥有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对“更高智慧”的敬畏。 第四部分:沉没的教训与现代的反思 故事的终章,聚焦于亚特兰蒂斯的毁灭。书中探讨了导致这个伟大帝国覆灭的各种假说:是人类的傲慢与过度开发导致的自然反噬,还是内部的腐败与权力斗争?我们将这些古代灾难叙事与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危机、道德滑坡进行对照,探讨亚特兰蒂斯的悲剧带给当代文明的警示意义。 《专利挖掘》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获取技术秘密的指南,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辉煌顶点及其瞬间崩塌的史诗级回顾。它邀请每一位对失落历史、神秘地理和古代社会组织抱有热情的读者,一同沉浸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宏大叙事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专利网眼的探索》这本厚重的作品,为我开启了一段关于知识产权的全新旅程。在此之前,我对专利的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领域,与我的生活和工作似乎并无太大关联。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深刻和系统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趣味,他没有回避技术和法律的专业性,但却能够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逻辑清晰的论述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书中对“挖掘”这一行为的战略性解读,它远不止是简单的信息检索,而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技术瓶颈以及竞争格局的深度剖析,来精准定位潜在的专利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挖掘策略。案例的选取非常有代表性,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专利挖掘在企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提供了实操性的指导,让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专利挖掘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专利挖掘是驱动创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

评分

《专利网眼》这本读物,它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一扇窗。我原以为专利就只是一些发明家或者大公司才会去关注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专利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战略意义。作者的文风非常流畅,不落俗套,他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专利的价值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挖掘”这个概念的深入解读所吸引,它不再是简单的搜索,而是一种洞察力、一种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书中提到如何从细微的市场变化中捕捉到潜在的专利机会,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的布局来寻找突破口,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原来在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产品和技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值得挖掘的专利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专利,更是关于一种商业思维的提升,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具价值导向的眼光去看待技术和创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如何利用专利来驱动商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专利网眼的深耕》一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专利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专利是属于那些拥有高科技实验室的专业人士,与我这样普通人似乎相去甚远。然而,作者用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笔触,将专利挖掘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不失深度,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专利挖掘的复杂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发现”的论述所打动,它强调的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创新火花。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甚至是跨领域的联想,来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发明,并将它们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专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专利不仅仅是法律的保护,更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创新慧眼”,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身边的机会,也更加理解了知识产权对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专利挖掘》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专利就像冰冷的法律条文,是专业人士的领域,普通人难以触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专利世界的神秘面纱。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将复杂的专利概念化繁为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挖掘”这个概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寻找现有的专利,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发现潜在价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我学会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从别人的痛点中、甚至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去发现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专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专利,更是关于如何拥抱创新、如何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专利雷达”,看什么都觉得充满了可能性。它激发了我对知识产权的兴趣,也让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可以进行专利挖掘的地方。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那些对创新、对商业机会感兴趣,但又对专利感到陌生的人。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充满智慧和商机的领域。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专利挖掘》的书,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专利挖掘”这个词汇的理解非常狭隘,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专利挖掘的价值和方法论娓娓道来。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从专利的定义、分类,到为什么要进行专利挖掘,再到具体的挖掘技巧和策略,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挖掘”过程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检索数据库,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市场趋势、竞争对手动态、以及现有技术瓶颈来寻找“蓝海”机会。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每个案例都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专利挖掘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突破、获得市场优势,甚至进行战略布局。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本“秘密武器手册”,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主动、更具前瞻性的方式去面对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它让我意识到,专利不仅仅是保护发明,更是一种驱动创新、创造价值的重要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提供了实操性的指导,让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专利挖掘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偏科是多少童鞋的噩梦,数理化尤其是“重灾区”。一想起不忍直视的分数,都会觉得受了内伤。好在,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并在此间的酸咸苦辣里,最后都能尝到一点点的甜

评分

还可以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拓宽了思路

评分

纸张很好,字迹清晰

评分

专利挖掘方面挺专业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很专业,理论指导和具体实务相结合,内容很充实,有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考试好好学习,

评分

包装很好。快递及时,书不错

评分

还可以,写得很详细,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

物流很快,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