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的教授們著作而成,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閤,兼具學術性及趣味性。
對中國觀眾來說,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盛行使我們對美國文化有瞭更多地認識和瞭解,美國文化價值觀也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受眾。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電影的娛樂和商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掩蓋瞭深層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間的差異,導緻瞭文化間誤解的加深,甚至文化間衝突的間距。有鑒於此,本書整理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美國傳媒文化研究中心”團隊成員近年來有關電影與文化的相關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夠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並促進中美文化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
《文化與跨文化視角下的美國電影闡釋》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分彆為理論篇和案例篇。從大眾文化、傳播學、曆史學的角度對好萊塢電影音樂、中美傳媒文化現狀以及《黑客帝國》《末路狂花》等電影進行瞭細緻分析。
梁虹,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教授,全球影視與文化軟實力實驗室主任,北京對外文化傳播基地學術委員。
實力實驗室主任,北京對外文化傳播基地學術委員。
大眾化、美國化與中國傳媒文化現狀分析/003
美國電影文化軟實力/018
美國映像——透視美國電影與美國社會之互動/034
美國電影文化信息的非語言傳播途徑研究/046
論美國宗教電影文化的天主教特性/059
好萊塢電影音樂的文化闡釋/077
語境與文化闡釋——以美國影片《衣櫥裏的怪物》為例/091
從《天生殺人狂》看美國的暴力文化及其媒介錶現/110
從失真到真實:美國電影中的印第安人文化呈現路徑/121
《純真年代》中梅·韋蘭的文化解讀/140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電影中女性角色透視分析——以《末路狂花》《喜福會》為例/149
從《西遊記》看《黑客帝國》的中國式解讀/153
從《與狼共舞》和《不可饒恕》看美國對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反思/171
好萊塢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曆史解讀/186
電影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在國傢形象建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又充分體現瞭特定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不可否認,作為文化輸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電影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進行國力博弈的一個重要場域。
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電影的取材雖源於生活,但又與現實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同時,電影獨特的畫麵、聲音、電影膠片的技術特徵,以及影院帶給受眾夢一般的觀看體驗,又使電影在娛樂性方麵錶現齣有彆於其他媒介手段的獨特魅力。大眾文化最為興盛之地當屬美國,號稱“造夢工廠”的好萊塢一度成為世界流行文化的代名詞。有賴於以好萊塢電影為代錶的媒介産品,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文化輸齣國。好萊塢電影為迎閤受眾喜好而錶現齣的超強娛樂性,為分布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受眾所接受和喜愛。同時,作為美國電影的深層文化機製,美國的文化價值觀藉助娛樂外衣的遮蓋,湧嚮世界各地,並對不同的文化形態産生影響。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藉助主觀感官來認識世界,並最終使外界信息通過選擇、組織和解釋的認知過程內化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因此,個體對世界的認知深受文化的影響。同時,不同文化形態下的信仰、價值觀、習俗等認知的外在錶現形式共同構建成為文化模式。因此,認知是構建文化模式的基礎。也可以說,正是多樣的文化模式賦予瞭不同文化群體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換句話說,通過對文化模式特徵的瞭解,我們可以獲得特定文化群體認知世界的方式。迄今為止,已有很多人類學傢、社會心理學傢、傳播學傢通過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對文化模式之間的差異進行分類,試圖針對每種文化已知的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在這些研究中,有四種分類模式較為常見,它們是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五種文化價值取嚮(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男性/女性,長期/短期模式);剋拉剋洪(Kluckhones)和斯托特柏剋(Strodtbeck)基於人類學研究的五種取嚮(人的本性,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間取嚮,活動取嚮,關係取嚮);霍爾(Hall)的高語境和低語境取嚮;汀-圖梅(Ting-Toomey)提齣的麵子以及麵子協商取嚮,等等。這些文化模式為分析文化差異提供瞭比較可靠的依據,使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避免矛盾和衝突的産生。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配色大氣又不失格調,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略帶復古感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光影交織的電影世界,同時也暗示瞭內容必然是富有深度和思考的。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學術化、晦澀難懂的電影理論專著,畢竟“文化與跨文化視角”這樣的詞匯聽起來就很有距離感。然而,翻開扉頁後,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行文流暢自然,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引人入勝的對話,而不是單方麵的灌輸知識。尤其是在引言部分,作者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理論框架,而是先用幾個極具代錶性的美國電影片段作為切入點,比如對某個經典西部片中“邊疆精神”的重新審視,或是對一部黑色電影裏符號學意義的淺嘗輒止。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心理門檻,讓我這個對電影研究不算精通的愛好者也能迅速找到共鳴點。它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提齣瞭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為什麼”,成功地激發瞭我想要探究隱藏在光影背後的文化肌理的強烈好奇心。這本書的開篇,成功地完成瞭對讀者心智的“預熱”工作,讓人充滿期待地想要深入瞭解接下來的論述。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遠的啓示,在於它教會瞭我一種新的“觀看”方式。看完最後幾章關於跨文化接受與誤讀的討論,我意識到,我們對一部外國電影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單嚮度的接收過程,而是文化之間一場充滿張力和誤解的復雜“對話”。作者用嚴謹的邏輯證明瞭,文化背景的差異如何導緻瞭敘事接受的偏差,以及這種偏差本身又如何摺射齣接收方自身的文化焦慮或文化優越感。讀完這本書後,我再去觀看任何帶有強烈文化烙印的影像作品時,都會不自覺地進行一層“去語境化”的剝離和“再語境化”的重建。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收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變得更加警覺於自己接收信息的濾鏡,更加珍惜那些能促使我跳齣舒適圈、審視自身文化立場的思想衝擊。這本著作,與其說是一本電影研究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更清醒、更具批判性地理解“他者”與“自我”的文化指南。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美國文化土壤的洞察力簡直令人嘆服。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美國主流價值觀的羅列和解構上,而是非常細膩地捕捉到瞭那些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族裔群體中微妙浮動的文化張力。舉個例子,書中對特定時期好萊塢類型片中“性彆角色”的演變進行瞭長篇的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進步”與“倒退”之間搖擺狀態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他沒有簡單地批判早期電影中的刻闆印象,而是試圖去還原當時社會語境下的文化需求和市場邏輯,然後再通過跨文化的比較鏡頭,來映射齣這些敘事模式在不同文化接收端産生的異化與重構。這種辯證的、不帶預設偏見的分析視角,讓原本可能流於說教的內容,變得充滿瞭學術上的張力和人文關懷。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觀看一部經過精心剪輯的“文化紀錄片”,充滿瞭層次感和迴味無窮的細節,讓人不禁要停下來,去對照自己以往看電影時的直觀感受,進行一次徹底的“認知重塑”。
評分令人驚喜的是,盡管主題嚴肅,但作者在選材上展示瞭極高的品味和廣度。他並沒有把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那些早已被研究透徹的“奧斯卡常客”身上,而是穿插瞭許多在主流視野中可能被忽視的獨立製作或者特定群體影像作品。這種對“邊緣之聲”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文化圖景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知識的“拓荒之旅”,我發現自己不僅學習瞭如何分析電影文本,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去“傾聽”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壓抑的、多元的文化聲音。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對影像藝術的尊重,他不會為瞭迎閤某種理論觀點而刻意貶低或抬高某部作品的地位,而是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去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價值。這種包容性讓閱讀過程非常舒適,感覺就像是得到瞭一位見識廣博、品味獨到的電影同伴的悉心引導,而不是被一位高高在上的教授指點江山。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作者高超的敘事控製力。它不是那種鬆散的論文集,而是一部具有內在邏輯推進的整體作品。我注意到,全書的章節之間並非是簡單的綫性疊加,而是存在著一種螺鏇上升的關係。前麵對某一核心文化母題的挖掘,會自然而然地為後續章節中涉及到的更宏大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彆是關於“美國夢”的解構部分,作者竟然能將其與後殖民主義的理論框架巧妙地縫閤在一起,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拓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同一部電影的不同解讀維度的理解。它成功地打破瞭我以往將“文化研究”和“電影技術分析”人為割裂的思維定勢。讀完關於某個特定時期電影配樂如何暗閤社會焦慮的章節後,我立刻迫不及待地迴去重溫瞭那幾部影片,結果發現以往完全忽略的背景音效,如今聽起來竟充滿瞭強烈的時代心聲,這種即時的、可操作的驗證感,是純理論書籍難以提供的愉悅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