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的教授们著作而成,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兼具学术性及趣味性。
对中国观众来说,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盛行使我们对美国文化有了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的娱乐和商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文化间误解的加深,甚至文化间冲突的间距。有鉴于此,本书整理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传媒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近年来有关电影与文化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促进中美文化之间更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
《文化与跨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电影阐释》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理论篇和案例篇。从大众文化、传播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好莱坞电影音乐、中美传媒文化现状以及《黑客帝国》《末路狂花》等电影进行了细致分析。
梁虹,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主任,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学术委员。
实力实验室主任,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学术委员。
大众化、美国化与中国传媒文化现状分析/003
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018
美国映像——透视美国电影与美国社会之互动/034
美国电影文化信息的非语言传播途径研究/046
论美国宗教电影文化的天主教特性/059
好莱坞电影音乐的文化阐释/077
语境与文化阐释——以美国影片《衣橱里的怪物》为例/091
从《天生杀人狂》看美国的暴力文化及其媒介表现/110
从失真到真实:美国电影中的印第安人文化呈现路径/121
《纯真年代》中梅·韦兰的文化解读/14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电影中女性角色透视分析——以《末路狂花》《喜福会》为例/149
从《西游记》看《黑客帝国》的中国式解读/153
从《与狼共舞》和《不可饶恕》看美国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反思/17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历史解读/186
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充分体现了特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可否认,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电影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国力博弈的一个重要场域。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取材虽源于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时,电影独特的画面、声音、电影胶片的技术特征,以及影院带给受众梦一般的观看体验,又使电影在娱乐性方面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媒介手段的独特魅力。大众文化最为兴盛之地当属美国,号称“造梦工厂”的好莱坞一度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代名词。有赖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媒介产品,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文化输出国。好莱坞电影为迎合受众喜好而表现出的超强娱乐性,为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作为美国电影的深层文化机制,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娱乐外衣的遮盖,涌向世界各地,并对不同的文化形态产生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借助主观感官来认识世界,并最终使外界信息通过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认知过程内化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共同构建成为文化模式。因此,认知是构建文化模式的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多样的文化模式赋予了不同文化群体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换句话说,通过对文化模式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特定文化群体认知世界的方式。迄今为止,已有很多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试图针对每种文化已知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在这些研究中,有四种分类模式较为常见,它们是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五种文化价值取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女性,长期/短期模式);克拉克洪(Kluckhones)和斯托特柏克(Strodtbeck)基于人类学研究的五种取向(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霍尔(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取向;汀-图梅(Ting-Toomey)提出的面子以及面子协商取向,等等。这些文化模式为分析文化差异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避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启示,在于它教会了我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看完最后几章关于跨文化接受与误读的讨论,我意识到,我们对一部外国电影的理解,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接收过程,而是文化之间一场充满张力和误解的复杂“对话”。作者用严谨的逻辑证明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如何导致了叙事接受的偏差,以及这种偏差本身又如何折射出接收方自身的文化焦虑或文化优越感。读完这本书后,我再去观看任何带有强烈文化烙印的影像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进行一层“去语境化”的剥离和“再语境化”的重建。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收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变得更加警觉于自己接收信息的滤镜,更加珍惜那些能促使我跳出舒适圈、审视自身文化立场的思想冲击。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本电影研究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清醒、更具批判性地理解“他者”与“自我”的文化指南。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美国文化土壤的洞察力简直令人叹服。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罗列和解构上,而是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裔群体中微妙浮动的文化张力。举个例子,书中对特定时期好莱坞类型片中“性别角色”的演变进行了长篇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进步”与“倒退”之间摇摆状态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早期电影中的刻板印象,而是试图去还原当时社会语境下的文化需求和市场逻辑,然后再通过跨文化的比较镜头,来映射出这些叙事模式在不同文化接收端产生的异化与重构。这种辩证的、不带预设偏见的分析视角,让原本可能流于说教的内容,变得充满了学术上的张力和人文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观看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文化纪录片”,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细节,让人不禁要停下来,去对照自己以往看电影时的直观感受,进行一次彻底的“认知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控制力。它不是那种松散的论文集,而是一部具有内在逻辑推进的整体作品。我注意到,全书的章节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存在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前面对某一核心文化母题的挖掘,会自然而然地为后续章节中涉及到的更宏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关于“美国梦”的解构部分,作者竟然能将其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巧妙地缝合在一起,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拓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同一部电影的不同解读维度的理解。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将“文化研究”和“电影技术分析”人为割裂的思维定势。读完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电影配乐如何暗合社会焦虑的章节后,我立刻迫不及待地回去重温了那几部影片,结果发现以往完全忽略的背景音效,如今听起来竟充满了强烈的时代心声,这种即时的、可操作的验证感,是纯理论书籍难以提供的愉悦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配色大气又不失格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略带复古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光影交织的电影世界,同时也暗示了内容必然是富有深度和思考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学术化、晦涩难懂的电影理论专著,毕竟“文化与跨文化视角”这样的词汇听起来就很有距离感。然而,翻开扉页后,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行文流畅自然,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尤其是在引言部分,作者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框架,而是先用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美国电影片段作为切入点,比如对某个经典西部片中“边疆精神”的重新审视,或是对一部黑色电影里符号学意义的浅尝辄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让我这个对电影研究不算精通的爱好者也能迅速找到共鸣点。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成功地激发了我想要探究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文化肌理的强烈好奇心。这本书的开篇,成功地完成了对读者心智的“预热”工作,让人充满期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接下来的论述。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在选材上展示了极高的品味和广度。他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那些早已被研究透彻的“奥斯卡常客”身上,而是穿插了许多在主流视野中可能被忽视的独立制作或者特定群体影像作品。这种对“边缘之声”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文化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对我而言,这是一次知识的“拓荒之旅”,我发现自己不仅学习了如何分析电影文本,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倾听”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压抑的、多元的文化声音。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影像艺术的尊重,他不会为了迎合某种理论观点而刻意贬低或抬高某部作品的地位,而是以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去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这种包容性让阅读过程非常舒适,感觉就像是得到了一位见识广博、品味独到的电影同伴的悉心引导,而不是被一位高高在上的教授指点江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