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鱼(第一辑)

中国原生鱼(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钢,阳正盟,黄凯,罗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原生鱼
  • 淡水鱼
  • 鱼类
  • 动物学
  • 生物学
  • 水产
  • 科普
  • 自然
  • 生态
  • 中国动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0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原生鱼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专业院校师生以及广大原生鱼和水族爱好者。
好的图书作品一定是专业的,《中国原生鱼》正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创新性的前沿图书,《中国原生鱼》的编撰出版实现了三个创举:
(1)中国原生鱼是独有的中国特色题材,填补国内图书的市场空白,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重大。
(2)《中国原生鱼》将中国原生鱼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民间的中国原生鱼专业级爱好者结合起来,深入合作完成书稿的创作,图文资料珍贵,内容价值高。
(3)《中国原生鱼》通过精美原色彩图和人工手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原生鱼类展现在人们面前,呈现形式创新,在当今出版物中非常少见。
《中国原生鱼》的主要读者对象既包括鱼类学、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可作为鱼类爱好者、博物爱好者以及关爱生物保护自然人士的参考读物,还可以作为青少年延展阅读和学习,培养和树立自然和谐人生观的课外读物。
《中国原生鱼》创作团队拥有对中国原生鱼纯粹的热爱和激情,在内容的专业性上严格把关,每一段文字的描述和每一张图片的选择都体现出作者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创新有效的呈现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带我们领略中国原生鱼的精灵之美。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人工手绘图和精美原色图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原生鱼类的生物学特征、野外状况、罕见程度以及饲养技术等知识,具体包括各种鱼的中文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特性、野外分布和现状以及饲养情况等,让大家在鉴别鱼种、掌握鱼种鲜明特征的同时,领略中国原生鱼带给我们的美感和享受,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国原生鱼类。

作者简介

“两江中国原生”成立于2003年8月,至今已运行了10余年,是中国成立早也是规模和影响力大的民间原生水生网站。网站一直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物种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之道”做为运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提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主题,受到了全国的原生爱好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两江中国原生”聚集了大量我国及国外的原生(水生)动植物的爱好者、学者及专业从事水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类人群。
张志钢为“两江中国原生”创始人,阳正盟、黄凯、罗昊均为“两江中国原生”会员,专业素质高,业内广受大家赞誉。

目录

第一章 | 概述Summary

第二章 | 鲤形目Cypriniformes
018平鳍鳅科Balitoridae
018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
021沙鳅科Botiidae
022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024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
026条鳅科Nemacheilidae
028短体副鳅Homatula potanini
030美丽小条鳅Traccatichthys pulcher
032丽纹云南鳅Yunnanilus pulcherrimus
034鲤科Cyprinidae
036南方鳅Gobiobotia meridionalis
038达氏鲌Chanodichthys dabryi
040斑鳍Phoxinus kumgang
042鳡Elopichthys bambusa
045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
048石台鳑鲏Rhodeus shitaiensis
052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056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058彩Acheilognathus imberbis
061大口Acheilognathus macromandibularis
064斜方Acheilognathus rhombeus
067须Acheilognathus barbatus
070革条副田Paratanakia himantegushimantegus
073齐氏副田Paratanakia himanteguschii
076越南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078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
080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
082长鳍虹彩光唇鱼Masticbarbus longipinnis
084条纹小鲃Puntius semifasciolatus
088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090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
092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094长鳍马口Opsariichthys evolans
097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099小鳈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102伦氏孟加拉鲮Bangana rendahli
104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
106建德小鳔Microphysogobio tafangensis
108宽鳍Zacco platypus
110丽色低线Opsarius pulchellus
114异Parazacco spilurus
116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
118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120黄鳍结鱼Tor putitora

第三章 | 鲇形目Siluriformes
124白边拟鲿Tachysurus albomarginatus
126福建纹胸Glyptothorax fukiensis
128白缘Liobagrus marginatus

第四章 |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132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
134青鳉Oryzias latipes

第五章 |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
138中华多刺鱼Pungitius sinensis

第六章 | 鲈形目Perciformes
144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
146暗鳜Siniperca obscura
148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150波纹鳜Siniperca undulata
152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154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
156虾虎鱼科Gobiidae
158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
160褐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p. cf. brunneus
162黄脸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p.“yellow face”
166雀斑吻虾虎鱼Rhinogobius lentiginis
168丝鳍吻虾虎鱼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170溪吻虾虎鱼Rhinogobius duospilus
174湘西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p.“xiangxi”
176瑶山吻虾虎鱼Rhinogobius yaoshanensis
178周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zhoui
182紫身枝牙虾虎鱼Stiphodon atropurpureus
184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
184萨氏华黝鱼Sineleotris saccharae
186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
188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192香港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194鳢科Channidae
194南鳢Channa gachua
目录 引言:探寻水下世界的古老脉搏 第一章:长江流域的生命摇篮 1.1 母亲河的馈赠:长江生态系统的宏观视角 1.2 沉睡的巨兽:鲟鱼家族的沧桑史诗 1.3 江流百转,鱼类迁徙的生命赞歌 1.4 小型底栖鱼类的生存智慧 第二章:珠江水系的斑斓图景 2.1 南国水网的独特适应性 2.2 华南地区的特有种群:以鳡鱼为例 2.3 喀斯特地貌下的地下水生物群落 2.4 河口地区的咸淡水交汇的挑战 第三章:黄河流域的坚韧生命 3.1 黄河的“瘦命”与水生生态的脆弱性 3.2 鲤形目在黄河的演替与适应 3.3 现代工程对水文过程的干预与影响 第四章:东南沿海与岛屿水域的秘密花园 4.1 海水与淡水的边缘地带:河口湾的生物多样性 4.2 台湾海峡的独特地理意义 4.3 দ্বীপ屿特有种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第五章:高原湿地与山地溪流的生命奇迹 5.1 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极限 5.2 高寒地区鳅科鱼类的低温适应机制 5.3 山涧溪流的垂直分布与物种隔离 第六章:濒危物种的红色警报与保育实践 6.1 灭绝的阴影:长江白鲟的遗憾与反思 6.2 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侵蚀:水坝、污染与过度捕捞 6.3 科学监测与人工繁育的艰难征程 6.4 社区参与和政策驱动的生态修复 结语:河流的未来,我们共同的责任 引言:探寻水下世界的古老脉搏 我们的星球,超过百分之七十被水覆盖,而淡水系统,尽管仅占全球水资源的一小部分,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生态功能最为关键的区域之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如同地球的血脉,孕育了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古老的淡水鱼类群落。这些生命体,有的体型硕大,承载着数亿年的演化记忆;有的体型微小,却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发展出令人称奇的生存策略。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图鉴,而是试图深入河流的腹地,去倾听那些沉默在水流之下的生命故事。它聚焦于那些不包含在《中国原生鱼(第一辑)》中所详述的物种群落,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因地理隔离、生态特化或分类学上的新近分化而尚未被充分记录或系统整理的“隐秘成员”。 我们相信,河流的生态价值并非由少数几种标志性的大型鱼类所决定,而是由其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所支撑。因此,本书将重点探索那些常常被忽视的、但对维持水域健康至关重要的物种——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者、那些处于水域食物网基层的关键物种,以及那些在不同河流流域间展现出明显地理差异的“同源异形”种群。 通过对不同地理单元的深入剖析,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更为精细、更具层次感的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全景图。这不是对既有成就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尚未被充分探索的、多样性宝库的深入挖掘与珍视。 第一章:长江流域的生命摇篮 长江,这条亚洲第一大河,以其巨大的水体量和复杂多样的水文条件,支撑着全球最为庞大的淡水鱼类系统。虽然《第一辑》可能已经描绘了刀鲚、鲌类等标志性物种,但长江流域的广袤支流和湖泊,仍隐藏着大量未被详尽记录的特有群落。 1.1 母亲河的馈赠:长江生态系统的宏观视角 本章将侧重于长江中上游,特别是那些被人类活动较少干扰的“河流故道”和“洪泛平原”区域。我们将探讨那些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的指示性物种,它们的存在与否,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例如,部分特化的吻鲈科鱼类,它们对水体溶氧量的要求极高,其分布范围的收缩,是衡量长江生态退化的早期信号。 1.2 沉睡的巨兽:鲟鱼家族的沧桑史诗 虽然长江鲟和白鲟可能已为人所知,但本章将深入探讨在长江上游支流——如金沙江、雅砻江等深水峡谷中,那些尚未被完全定性或研究不足的古老鱼类。我们关注那些适应了急流环境的底层鱼类,它们如何利用特化的吸盘状口器或强健的胸鳍,在湍急的水流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深水巨兽的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揭示了长江形成初期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 1.3 江流百转,鱼类迁徙的生命赞歌 长江鱼类的生命周期常常与季节性的洪水和枯水期紧密关联。本章将聚焦于那些进行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但重点将放在非繁殖性的栖地转换行为,例如,夏季时段,某些暖温带物种会向上游支流迁移以躲避主干流的高温和低氧环境。我们将剖析栖息地破碎化对这些“微迁徙”路径的阻碍作用,以及其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深远影响。 1.4 小型底栖鱼类的生存智慧 多数淡水鱼是小型物种,它们构成了水域食物网的基础。本章将详细介绍那些生活在泥沙或砾石底质中的鳅科(Cobitidae)和鼍形目(Siluriformes)的小型成员。我们将关注它们的拟态能力、夜行性行为,以及在低能见度水体中利用侧线系统进行交流和捕食的复杂机制。这些不起眼的小鱼,却是河流生态平衡的沉默维护者。 第二章:珠江水系的斑斓图景 珠江水系,以其充沛的水量和复杂的地形(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与长江水系显著不同的鱼类群落。这里的物种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区域特有性和对季节性干旱的耐受性。 2.1 南国水网的独特适应性 珠江流域的支流系统错综复杂,许多河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干涸现象。本章将探讨那些能够短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能在泥土中穴居越夏的特化鱼类。例如,某些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的近亲,它们进化出了能够在泥土中维持生命,等待洪水再次降临的惊人生命力。 2.2 华南地区的特有种群:以鳡鱼为例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作为凶猛的掠食者,其在珠江水系中的形态变异和种群结构值得深入研究。本章将比较珠江鳡鱼与长江鳡鱼在体型、食性结构以及洄游习性上的差异,探讨其地理隔离的历史成因。同时,也将关注本地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它们在水草丛中扮演的植食性角色。 2.3 喀斯特地貌下的地下水生物群落 喀斯特地貌区的溶洞和落水洞系统,是地球上最奇特的生态实验室之一。本章将重点介绍那些进入地下水系统进行长期生存的盲化、色素丧失的洞穴鱼类。这些“盲鱼”不仅是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们对营养物质的极端依赖性,也为我们理解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 2.4 河口地区的咸淡水交汇的挑战 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喇叭口河口湾,潮汐作用显著。本章将关注那些具有出色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鱼类,它们能够在咸水和淡水之间进行频繁的渗透调节,例如,部分洄游性的鲈形目鱼类,它们在河口进行营养补充和生长,其生理适应机制远比传统的“溯河洄游”物种复杂。 第三章:黄河流域的坚韧生命 黄河,以其“一石水,六斗泥”的特性,塑造了独特的冲积平原生态系统。与富饶的长江和珠江相比,黄河流域的淡水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但留存的物种无不展现出惊人的环境耐受力。 3.1 黄河的“瘦命”与水生生态的脆弱性 黄河水体的泥沙含量高、水流冲击力强,这限制了许多对水质敏感物种的生存。本章将聚焦于那些适应高浊度水体的鱼类,例如,某些特化的鲶科鱼类,它们主要依赖触觉和嗅觉进行导航和觅食,而不是视觉。同时,我们将讨论现代引水工程对河流径流稳定性的影响,如何间接威胁到那些依赖季节性泛洪期进行繁殖的物种。 3.2 鲤形目在黄河的演替与适应 鲤形目是黄河鱼类的主体。本章将深入研究那些在黄河特有环境下进化出独特形态的鲤科鱼类,例如,那些具有坚硬咽齿、能够破碎底层坚硬食物的物种。我们将探讨这些适应性进化如何使其在竞争中优于来自其他水系的入侵者。 3.3 现代工程对水文过程的干预与影响 大型水坝和梯级电站的修建,彻底改变了黄河的自然水文节律。本章将探讨水温的“人造日历”如何打乱了本地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周期。我们将分析在水库淹没区和下游水流减弱区,鱼类群落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这对传统渔业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东南沿海与岛屿水域的秘密花园 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大量独立的、水系短小的河流,以及重要的岛屿生态系统,这些地理特征极大地促进了物种的特有化进程。 4.1 海水与淡水的边缘地带:河口湾的生物多样性 在福建、广东沿海,许多河流入海口形成了狭窄的河口湾,潮汐影响明显。本章将探讨生活在这些过渡地带的半咸水鱼类,它们在盐度梯度上的精确迁移模式,以及其幼鱼如何利用河口湾的丰富浮游生物资源快速生长。 4.2 台湾海峡的独特地理意义 本章将单独审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水系中的特有鱼类资源。由于地质历史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台湾的淡水鱼类表现出高度的区域特有性。我们将剖析那些岛屿特有种群的起源和保护现状,它们往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前哨。 4.3 喀斯特地貌下的地下水生物群落 (此节内容与第二章有重叠,为避免重复,此处将聚焦于海洋性洞穴或半咸水洞穴,例如在东南沿海岩溶区发现的,具有半海洋生物学特征的穴居鱼类,它们对盐度的耐受性测试,揭示了其在演化过程中与海洋祖先的联系。) 第五章:高原湿地与山地溪流的生命奇迹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山地溪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极端且独特的淡水生态环境之一。这里的生命必须克服低温、低氧、强紫外线和高水流速等多重压力。 5.1 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极限 本书将侧重于高原湖泊和湿地中不为人知的鱼类。在这些高海拔水体中,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寿命可能极长,以适应低能量输入的环境。我们将探讨它们在生理上如何维持酶活性和血液携氧能力。 5.2 高寒地区鳅科鱼类的低温适应机制 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冷水溪流中,鳅科鱼类占据了重要地位。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些鱼类如何通过改变脂肪酸组成、增加抗冻蛋白(AFP)的表达,来实现对零度附近水温的耐受。它们的行为生态学也极为特殊,常常利用溪流底部的热力学梯度寻找适宜的微栖地。 5.3 山涧溪流的垂直分布与物种隔离 山地溪流的垂直落差巨大,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带。本章将考察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同源物种如何因地质阻隔而分化出不同的形态和习性。这种“垂直分化”是研究物种形成过程的绝佳案例。 第六章:濒危物种的红色警报与保育实践 认识多样性的价值,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本章将把目光投向那些处于极度危险境地的物种,并探讨当前保护工作的挑战与方向。 6.1 灭绝的阴影:长江白鲟的遗憾与反思 虽然我们聚焦于未被详细描述的物种,但对已逝的物种的反思是必要的。本章将以长江白鲟的功能性灭绝为案例,系统梳理导致其消亡的人为压力链条,为现有濒危物种(如某些特有鳡鱼、鳅类)的保育提供借鉴。 6.2 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侵蚀:水坝、污染与过度捕捞 本章将重点分析那些对栖息地敏感度极高的物种(如前文提到的底栖指示物种)所面临的复合型威胁。我们将详细分析微塑料污染、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鱼类繁殖生理的影响,这是《第一辑》中可能较少涉及的前沿环境问题。 6.3 科学监测与人工繁育的艰难征程 对珍稀物种的保护,离不开精确的种群动态监测。本章将介绍电捕、声呐等非侵入性监测技术在复杂水域中的应用,以及人工繁育过程中,如何模拟野外水文条件以维持物种的野外适应性,避免“温室效应”导致的物种退化。 6.4 社区参与和政策驱动的生态修复 保护工作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当地社区的理解与合作。本章将分享几个成功的流域综合管理案例,这些案例强调了将传统渔业智慧与现代生态科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的水域资源利用。 结语:河流的未来,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原生鱼类的世界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加深邃和丰富。本书所探讨的这些物种,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大地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韧性。了解它们,珍视它们,并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而努力,是我们对自然界所欠下的、最紧迫的责任。河流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些水下生命细微差别的尊重与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保护议题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当我偶然看到《中国原生鱼(第一辑)》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去一探究竟。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远超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中国本土的鱼类无非就是常见的鲤鱼、鲫鱼,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带领我穿越祖国的大江南北,认识了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形态各异、色彩迷人的原生鱼类。书中对每一种鱼的习性、食性、繁殖方式的介绍,都细致入微,仿佛让我亲眼见证了它们的生命周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这些鱼类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轶事,比如某条鱼是当地人心中的吉祥物,或者某条鱼是某个地方特有的美味佳肴。这些故事为原本严肃的生物学知识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也让我看到了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中国原生鱼,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生态家园。

评分

我一直对“原生态”这个词充满了向往,总觉得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最纯粹、最自然的存在,弥足珍贵。《中国原生鱼(第一辑)》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纯粹的渴望。它没有过度渲染,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原生鱼类世界。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充满了自然的野性之美,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原始水域中搏击生命的力量。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每一种鱼的“生活故事”的描绘。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数据堆砌,而是将它们放置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讲述它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繁衍生息,如何与周围的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让我觉得,每一条鱼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因为我知道,这些美丽的生灵,它们的存在,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最好的馈赠。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原生鱼,热爱中国原生鱼,并为它们的生存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尤其钟爱拍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朋友推荐了《中国原生鱼(第一辑)》这本书,于是立刻入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书中的插图和照片都极其精美,每一张都仿佛经过精心构图和拍摄,将鱼类的形态美、色彩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每一种鱼的详细描述,为我的拍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能从中了解到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出没地点,甚至它们的活跃时间,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拍摄效率和成功率。有一次,我根据书中的线索,成功拍摄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深水鱼,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除了专业的生物学知识,这本书的文字也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描写这些鱼类时,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更融入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情。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条小鱼,在清澈的水域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鱼类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歌的细腻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条色彩斑斓的鱼儿在水草间悠游,仿佛能听到潺潺流水声。我一直对中国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很感兴趣,而“中国原生鱼”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也十分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介绍,不仅有科学的分类和特征描述,更融入了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和地方故事,让我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是在和一位资深的渔民或者博物学家在聊天。书中对鱼类生存环境的描绘也非常到位,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在清澈的江河、幽深的湖泊、蜿蜒的山溪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那种野性的生命力扑面而来。我尤其被书中提到的一些濒危鱼种深深触动,它们曾经如此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土地上,却因为种种原因,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鱼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生态环境、传承地方文化、引发深刻思考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更多关于这些美丽生灵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科普类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关于我们自己国家本土动植物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时,内心就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我们身边那些被忽视的生命。书中的内容非常扎实,从鱼类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到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作者在介绍每一种鱼时,都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关于这条鱼的民间传说,或者它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这些故事让原本有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这些原生鱼类产生了更深的感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生命奇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鱼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关于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启蒙读物。

评分

比较详细,很好很好

评分

鱼的种类好少,其他还行,照片挺不错

评分

618时候买的,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科普性质较强的一本书,图文并茂,值得爱好者一读。

评分

热爱原生鱼!支持两江!希望后几期尽快出来

评分

鱼的种类好少,其他还行,照片挺不错

评分

两江出版的书一定要收藏,等着第二辑出来!!

评分

618时候买的,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两江出版的书一定要收藏,等着第二辑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