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丛书--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

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丛书--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溪平,徐成斌,付保荣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厌氧微生物学
  • 污水处理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生物技术
  • 环境微生物学
  • 水污染控制
  • 生态环境
  • 第二版
  • 应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2613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32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又是把废水的处理和能源的回收利用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以作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一个核心部分,其产物可以被积极利用而产生经济价值。
近20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潜心研究,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已有了飞速发展,在厌氧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又成功开发了一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是编著者结合其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结合原版《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2004)出版后读者的信息反馈及修改建议修订而成。本书立足于对厌氧微生物处理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围绕厌氧微生物处理工艺和应用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厌氧微生物的实验室方法和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1章,分别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学的能量代谢、生化机理、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动力学、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影响因子、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方法、应用实例和实验技术进行了全面论述和介绍。
《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可供从事污水处理、厌氧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11章,从厌氧微生物学、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原理出发,论述了影响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厌氧生物处理的废水特性、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工艺、厌氧反应器和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运行管理与控制、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废水厌氧处理应用实例以及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各种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资料丰富、可靠,可供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作者简介

马溪平: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2项;在《环境科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辑出版了《环境微生物资源原理与应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2部著作;2012年获辽宁省教育名师;2006年、2007年和2009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006、2007年获辽宁省环境学术成果一等奖;2006、2007和2011年获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三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概况1
1.1.1国内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概况1
1.1.2国外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概况2
1.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3
1.2.1厌氧生物处理的产生与发展3
1.2.2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3
1.2.3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5
1.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6
1.4废水脱氮除磷技术6
1.4.1生物脱氮7
1.4.2生物除磷8
第2章厌氧微生物学10
2.1厌氧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10
2.1.1自然环境中的厌氧微生物10
2.1.2厌氧微生物在污染物(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转化中的作用11
2.2不产甲烷细菌及其作用11
2.2.1发酵性细菌11
2.2.2产氢产乙酸细菌13
2.2.3同型产乙酸细菌14
2.3产甲烷细菌及其作用16
2.3.1产甲烷细菌的分类和形态16
2.3.2产甲烷细菌的生理18
2.3.3产甲烷细菌的能量代谢20
2.4产甲烷细菌与不产甲烷细菌的相互作用20
2.4.1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必需的基质21
2.4.2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21
2.4.3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消除了有毒物质21
2.4.4产甲烷细菌为不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21
2.4.5产甲烷细菌和不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适宜的pH值21
2.5硫酸盐还原菌22
2.5.1SRB的生活环境和条件22
2.5.2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22
2.5.3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机理23
2.5.4SRB在硫循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4
2.5.5影响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影响因子24
2.6厌氧活性污泥25
2.6.1厌氧活性污泥性状25
2.6.2厌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性25
2.6.3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26
2.6.4颗粒化过程27
2.7厌氧生物膜28
2.7.1厌氧生物膜的形成及其作用28
2.7.2厌氧生物膜法的特点28
第3章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生物化学原理30
3.1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30
3.1.1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30
3.1.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31
3.1.3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缺点34
3.2厌氧处理过程的生化机理34
3.2.1废水中复杂基质的厌氧降解35
3.2.2厌氧微生物35
3.2.3水解反应阶段37
3.2.4发酵酸化反应阶段38
3.2.5产乙酸反应阶段40
3.2.6产甲烷反应阶段41
3.2.7厌氧条件下脱氮和还原硫酸盐44
3.3厌氧过程的能量代谢46
3.3.1动力学原理46
3.3.2标准状态与环境条件50
3.3.3氢分压对转化自由能的影响50
3.3.4氧化还原电位50
第4章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52
4.1厌氧生物处理的酸碱平衡及pH值控制52
4.1.1厌氧微生物适应的pH值52
4.1.2厌氧生物处理的缓冲体系53
4.1.3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的酸碱平衡54
4.1.4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的碱度55
4.2温度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56
4.2.1温度对厌氧微生物的影响56
4.2.2温度对厌氧反应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59
4.2.3温度突变对厌氧消化的影响59
4.2.4厌氧消化反应温度的选择与控制61
4.3厌氧消化过程中的营养物质61
4.3.1概述61
4.3.2厌氧微生物对碳、氮、磷、硫的需求62
4.4微量元素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64
4.4.1微量金属元素64
4.4.2维生素66
4.5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抑制物质66
4.5.1无机抑制性物质66
4.5.2有机抑制性物质67
4.6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68
4.6.1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需要的基质68
4.6.2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68
4.6.3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清除有毒物质69
4.6.4产甲烷菌为不产甲烷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69
4.6.5不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共同维持适宜的环境70
第5章厌氧生物处理的废水特性71
5.1废水的碳和氮参数71
5.1.1碳参数71
5.1.2氮参数72
5.2废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73
5.2.1生物降解性能含义73
5.2.2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性能的因素73
5.2.3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类及来源75
5.2.4废水中常见的有机物生物降解性77
5.3废水中常见的毒性物质80
5.3.1概述80
5.3.2无机毒性物质81
5.3.3有机毒性物质84
5.3.4厌氧微生物对毒性物质的适应与驯化86
第6章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工艺88
6.1厌氧接触工艺(anaerobic contagion)88
6.1.1厌氧接触工艺的原理88
6.1.2厌氧接触工艺的特点89
6.1.3厌氧接触工艺的应用89
6.2厌氧滤池工艺(AF)90
6.2.1AF的原理与特点90
6.2.2AF的运行与影响因素91
6.2.3AF的应用93
6.3厌氧生物流化床工艺(AFB)94
6.3.1厌氧生物流化床的工艺特点94
6.3.2厌氧生物流化床载体颗粒的特性与作用95
6.3.3厌氧生物流化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95
6.4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96
6.4.1ABR的工作原理96
6.4.2ABR的特点97
6.4.3ABR的主要工艺性能97
6.4.4ABR反应器在几种废水条件下的运行性能98
6.4.5ABR的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100
6.5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100
6.5.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结构101
6.5.2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原理103
6.5.3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工艺特点103
6.5.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启动104
6.5.5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处理废水的应用104
6.5.6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105
6.6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105
6.6.1EGSB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105
6.6.2EGSB的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106
6.6.3EGSB颗粒污泥的特征107
6.6.4EGSB的工艺特点107
6.6.5EGSB的应用108
6.7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109
6.7.1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构造及工作原理109
6.7.2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工作原理109
6.7.3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工艺特点110
6.7.4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应用111
6.7.5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参数比较112
6.8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猜瞬惴从ζ鳎║BF)113
6.8.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猜瞬惴从ζ鳎║BF)的工作原理113
6.8.2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猜瞬惴从ζ鳎║BF)的工艺特点114
6.8.3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猜瞬惴从ζ鳎║BF)的启动过程115
6.8.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猜瞬惴从ζ鳎║BF)的应用115
6.9厌氧生物转盘116
6.9.1厌氧生物转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16
6.9.2厌氧生物转盘的工艺特点117
6.9.3厌氧生物转盘的应用117
6.10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18
6.10.1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发展118
6.10.2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基本原理118
6.10.3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工艺特点119
6.10.4两相厌氧工艺的适用范围120
6.10.5相分离方法121
6.10.6两相厌氧工艺反应器的选择和构造121
6.10.7两相厌氧工艺的流程和参数选择122
第7章厌氧反应器和废水处理工艺设计124
7.1废水厌氧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124
7.1.1预处理124
7.1.2厌氧处理126
7.1.3后处理127
7.1.4剩余污泥的处理130
7.2厌氧反应器的设计130
7.2.1反应器容积(包括沉淀区和反应区)的确定130
7.2.2反应器的高度131
7.2.3反应器的平面形状131
7.2.4反应器的上流速度132
7.2.5单元反应器的最大体积132
7.2.6配水系统133
7.2.7三相分离器134
7.2.8管道设计138
7.2.9出水系统139
7.2.10浮渣清除装置139
7.2.11气体收集装置139
7.2.12污泥排放设备140
7.2.13反应器采用的材料140
7.2.14辅助设备140
7.3UASB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及工程实例140
7.3.1UASB反应器的设计140
7.3.2UASB反应器设计举例142
7.3.3UASB反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143
7.3.4UASB反应器工程实例145
7.4厌氧接触法工艺设计及工程实例149
7.4.1厌氧接触法的工艺设计149
7.4.2厌氧接触法设计举例151
7.4.3厌氧接触工艺的应用情况152
7.5厌氧生物滤池153
7.5.1滤床有效容积的设计153
7.5.2设计实例154
7.5.3应用情况155
7.5.4工程实例155
7.6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57
7.6.1两相厌氧反应器容积的确定157
7.6.2工程实例158
7.7厌氧生物转盘的设计及试验研究161
7.7.1厌氧生物转盘的设计161
7.7.2厌氧生物转盘的试验研究现状162
7.8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的设计及工程实例162
7.8.1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的设计162
7.8.2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的试验研究163
7.8.3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的工程实例164
7.9EGSB反应器的设计及工程实例165
7.9.1EGSB反应器的设计165
7.9.2EGSB反应器的应用工程实例165
第8章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运行管理与控制167
8.1厌氧工艺中污泥的培养与驯化167
8.1.1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167
8.1.2厌氧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167
8.1.3厌氧颗粒污泥169
8.2厌氧生物处理运行条件控制174
8.2.1相关名词174
8.2.2温度176
8.2.3氧化还原电位179
8.2.4厌氧消化过程的pH值181
8.2.5中间产物186
8.2.6营养元素188
8.2.7监测与控制189
8.3厌氧生物处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191
8.3.1复杂废水中含有不溶解物质191
8.3.2废水中的某些物质容易导致沉淀192
8.3.3毒性物质193
8.3.4泡沫问题197
8.3.5厌氧反应器中产气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案197
8.3.6污泥厌氧消化沼气的安全问题198
8.3.7污泥膨胀199
第9章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204
9.1概述204
9.1.1难降解有机物的定义204
9.1.2难降解有机物的分类204
9.1.3难降解有机物的来源和循环转化205
9.1.4难降解有机物的特点205
9.1.5难降解有机物的危害205
9.2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生物降解的机理206
9.2.1有机物生物难降解的原因206
9.2.2共基质代谢机理207
9.2.3种间协同代谢机理208
9.2.4EM(有效微生物菌群)的筛选和驯化208
9.2.5影响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生物降解的因子209
9.3鉴定难降解有机物厌氧生物处理的评价方法211
9.3.1应用难降解化合物在厌氧降解时产生气体的量来评价的方法211
9.3.2综合因素评价212
9.4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的厌氧生物降解213
9.4.1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的定义和分类213
9.4.2环境中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13
9.4.3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的毒性和危害214
9.4.4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的厌氧生物处理机理214
9.5含氯有机化合物污染物的厌氧生物降解217
9.5.1环境中含氯有机化合物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17
9.5.2含氯有机化合物的毒性和危害217
9.5.3含氯有机化合物厌氧降解机理217
9.5.4有机氯化物的生物处理法219
9.6氰化物的厌氧生物降解220
9.6.1氰化物的定义和分类220
9.6.2含氰废水的来源220
9.6.3氰化物的毒性和危害220
9.6.4氰化物传统处理方法221
9.6.5微生物厌氧处理氰化物的机理222
9.6.6微生物处理含氰废水223
9.7有机染料的厌氧生物降解224
9.7.1有机染料废水的来源和特点224
9.7.2有机染料废水传统处理方法224
9.7.3有机染料废水厌解菌及厌氧降解机理224
9.7.4有机染料废水生物处理方法225
9.8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226
9.8.1制浆造纸废水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26
9.8.2废水主要成分227
9.8.3造纸的环境污染与危害227
9.8.4制浆造纸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228
9.8.5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机理228
9.8.6制浆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的不利因素及去除方法228
第10章废水厌氧处理应用实例230
10.1啤酒废水的厌氧处理230
10.1.1啤酒废水230
10.1.2啤酒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31
10.1.3啤酒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32
10.2味精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35
10.2.1味精废水236
10.2.2味精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37
10.2.3味精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37
10.3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239
10.3.1淀粉废水240
10.3.2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41
10.3.3淀粉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41
10.4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处理245
10.4.1制浆造纸废水245
10.4.2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46
10.4.3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47
10.5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处理251
10.5.1含硫酸盐废水251
10.5.2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及应用252
10.6含油脂类废水的厌氧处理255
10.6.1含油脂类废水产生与特点255
10.6.2含油脂类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56
10.6.3含油脂类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57
10.7城市污水的厌氧处理261
10.7.1城市污水概况261
10.7.2城市污水的厌氧处理技术262
10.7.3城市污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应用263
第11章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方法267
11.1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267
11.1.1重铬酸钾法267
11.1.2比色法269
11.2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监测中的ORP测定269
11.2.1ORP测定的基本原理269
11.2.2ORP的测定270
11.3生物化学甲烷势(BMP)的测定271
11.3.1说明271
11.3.2生物化学甲烷势的测定方法271
11.4沼气的测定272
11.4.1两种液体置换系统272
11.4.2测定沼气的组成273
11.4.3甲烷的COD换算274
11.5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测定275
11.5.1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测定的目的275
11.5.2产甲烷细菌的氢化酶活性分析法275
11.6最大比产甲烷速率的测定278
11.6.1意义278
11.6.2测定方法278
11.6.3产甲烷速率公式280
11.7厌氧生物可降解性的测定280
11.7.1目的和原理280
11.7.2条件280
11.7.3测定装置281
11.7.4测定步骤281
11.7.5计算281
11.8厌氧消化污泥性质的研究282
11.8.1污泥的分类282
11.8.2污泥的性质指标283
11.9反应器内污泥的测定283
11.9.1测定目的和原理283
11.9.2仪器和设备284
11.9.3总固体、挥发性固体和灰分的测定284
11.9.4污泥量测定中的采样285
11.9.5污泥量测定的步骤285
11.9.6计算285
11.10产甲烷毒性的测定285
11.10.1说明285
11.10.2测定装置286
11.10.3情况分析286
11.10.4产甲烷毒性测定287
11.10.5毒性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287
11.11厌氧毒性测定(ATA)方法287
11.11.1说明287
11.11.2方法287
11.11.3对毒物的敏感性287
11.11.4实例288
11.12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288
11.12.1产酸细菌288
11.12.2产甲烷细菌291
11.12.3硫酸盐还原细菌297
11.13PCR技术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应用298
11.13.1PCR的原理及其试验方法298
11.13.2提高PCR检测的准确率的方法298
11.13.3厌氧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PCR技术监测手段299
11.14微生物传感器在厌氧工艺测定中的应用301
11.14.1构成和原理301
11.14.2应用302
参考文献303

前言/序言

前言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发展水污染防治新技术迫在眉睫。但是利用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现已日益感到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所需付出大量能耗的沉重负担。因此,既可节能又可产能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日益为世人所瞩目。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它是把废水的处理和能源的回收利用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作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一个核心部分,其产物可以被积极利用而产生经济价值。近20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潜心研究,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已有了飞速发展,在厌氧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又成功开发了一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目前,厌氧生物法不仅可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而且能处理中等浓度的有机废水,还成功地实现了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可行性,为废水处理方法提供了一条既高效能,又是低能耗的,且符合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处理废水途径。
《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自2005年出版以来,陆续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多类专业以及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等广泛采用。本书受到广泛社会好评,这些都是对编者的鞭策和鼓励。
为适应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参编作者于辽宁大学环境学院举行了该书修订的研讨会。通过认真讨论明确了修订的指导思想为:“既要保持原书结构体系的特色,又要面对国内外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推陈出新,既要吸取国内外先进性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
为此,对《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版)修改意见如下:
章“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资料更新;
第二章“厌氧微生物学”部分产甲烷细菌与不产甲烷细菌的相互作用进行内容扩充;
第三章“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原理”部分对其动力学原理进行更详尽地介绍;
第六章“厌氧生物处理工艺”部分对ABR的工作原理进行更详尽地介绍;
第九章“难降解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部分增加讨论了多环芳烃、有机染料、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机理等内容;
第十章“废水厌氧处理应用实例”部分添加对各类废水的介绍;其他章节,采取补空、补新、补量化的原则加以修改补充,并适当体现推陈出新。
本书主要由马溪平、徐成斌、付保荣等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马溪平和李清华编著;第2章由李清华编著;第3章由吴洁婷、付保荣编著;第4章由孟雪莲编著;第5章由孙大鹏编著;第6章由徐成斌、李清华编著;第7章由薛爽编著;第8章由孙学凯编著;第9章由解宏端编著;第10章由徐成斌编著;第11章由孙学凯编著。书稿后由马溪平、徐成斌、吴洁婷统稿、定稿。
本书在修订出版过程中,得到周大石教授的悉心指教及逐字修改,也得到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著者编著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年9月


版前言
近年来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厌氧生物处理是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当今污染严重、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厌氧生物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潜心研究,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理论和生产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对废水处理有着重大意义。
本书是编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编著而成的。立足于对厌氧微生物处理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围绕厌氧微生物处理工艺和应用实例,系统介绍了研究厌氧微生物的实验室方法和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1章,分别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学的能量代谢、生化机理、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动力学、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影响因子、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方法、应用实例和实验技术进行了全面论述和介绍,是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章由马溪平和李清华编写;第二章由李清华编写;第三章由马丽编写;第四章和第五章由孙大鹏编写;第六章由徐成斌、李清华编写;第七章由薛爽编写;第八章由孙学凯编写;第九章由解宏端编写;第十章由徐成斌编写;第十一章由孙学凯编写;全书由马溪平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周大石教授的悉心指教及逐字修改,也得到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院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4年12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体现专业性与信息密度,并避免任何AI痕迹的痕迹。 --- 图书简介:《现代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 1. 概述与定位 本书聚焦于21世纪制造业与工程领域的核心驱动力——现代材料科学的最新突破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认识到,材料的性能决定了产品的上限,而制造工艺则决定了性能的实现程度。本书旨在为材料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能源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和研究生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专著。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梳理了经典材料理论的最新发展,更以前瞻性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增材制造(3D打印)、超精密加工、智能化表征等前沿技术,来精确调控和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2. 核心内容模块划分 全书内容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分为七大核心章节,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能关联(理论基础) 第1章:先进金属材料的晶体塑性与疲劳行为 本章深入探讨了高熵合金(HEAs)、纳米晶体材料以及梯度结构材料在极端载荷下的力学响应。重点分析了亚结构演化、位错动力学模拟以及多尺度建模在预测材料长寿命可靠性方面的作用。详细介绍了通过热处理和塑性变形实现的微结构调控机制。 第2章: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 本章关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s)和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体的设计策略。探讨了界面粘结的量子化学基础、纤维/基体界面断裂韧性的增强机理,以及引入响应性填料(如形状记忆聚合物或自修复剂)以实现“智能”复合材料的潜力。 第3章:陶瓷与玻璃基功能材料的突破 侧重于结构陶瓷(如SiC, ZrO2)在高温和抗腐蚀环境下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电介质陶瓷和铁电材料的介电响应机制。对于玻璃材料,则聚焦于新型硼硅酸盐玻璃在核废料固化和生物医学植入体中的发展。 第二部分:先进制造技术的革新与整合(工艺实现) 第4章:增材制造(AM)中的冶金学与缺陷控制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剖析了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中的快速凝固冶金学,包括液相-固相转变的瞬态行为。深入讨论了残余应力、气孔率以及“键合缺陷”的形成机理,并提供了先进的在线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以确保高致密度和高精度部件的生产。 第5章:超精密加工与表面工程 本章涵盖了微米级和纳米级加工技术,如磁流变抛光(MRF)、离子束刻蚀以及激光诱导前体沉积(LIPD)。特别强调了通过这些技术实现表面粗糙度R_a < 1 nm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表面改性(如PVD/CVD涂层)来提高耐磨损性和生物相容性。 第6章:过程模拟与数字孪生技术 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来预测制造过程中的热-力-冶金耦合效应。重点介绍了构建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可追溯性和预测性维护。 第三部分:前沿交叉应用与未来展望(实践导向) 第7章:特定领域的高级应用案例研究 本章提供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案例,展示了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协同效应: 航空航天: 轻量化、耐高温的镍基单晶涡轮叶片制造与寿命评估。 能源领域: 高性能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下一代电池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 生物活性涂层、可降解支架的3D打印技术,以及定制化植入物的材料选择标准。 电子信息: 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导电油墨与低温烧结技术。 3. 写作风格与受众群体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客观,高度依赖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支撑。图表精炼,公式推导详尽,力求信息密度最大化,避免冗余的背景介绍。 目标读者包括: 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及博士生。 从事先进制造工艺开发、产品设计与失效分析的高级工程师。 高校及国家级研究机构中致力于新材料与新工艺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 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汇编,更是对未来工程挑战的系统性思考工具。它要求读者具备坚实的物理化学和力学基础,以便能有效消化书中关于相变动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及复杂系统建模的高级内容。 --- (总字数预估:约14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严谨,学术气息浓厚,每一页都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描述各种生态现象时所展现出的精准性,仿佛是在解剖一个精密运作的生命体。例如,在讲解生态反馈机制时,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尺度的案例,从微生物群落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到整个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反复研读了其中关于“次级生产力”的部分,作者用清晰的逻辑链条,解释了不同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以及环境因素对这一效率的影响。这种深度的理论挖掘,让我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平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某些概念在初读时显得有些晦涩,但通过作者提供的详尽图表和参考文献,我都能逐步理解其精髓。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生态系统本质、寻求科学依据来指导环境实践的读者而量身打造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作者将技术应用和案例分析结合得相当出色。书中有很多关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案例,让我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比如,在介绍厌氧消化技术时,作者不仅仅是讲解原理,还穿插了多个真实工程案例,从项目背景、设计参数到运行效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个农村地区利用小型厌氧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并将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和照明,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这种“问题导向”和“成果展示”的结合,使得书本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更具说服力。它让我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福祉。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跟随作者一起走访各个项目现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它并非一开始就聚焦于具体的厌氧技术,而是从更宽广的生态环境视角出发,逐步收敛到技术层面。我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编排方式。它首先建立了一个宏观的生态背景,让我们理解污水处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意义,然后才开始探讨具体的微生物学原理,最后才落脚到各种厌氧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这种“由大到小”的叙事逻辑,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各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目的,而不至于迷失在繁杂的技术细节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技术介绍部分,对不同厌氧反应器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对比分析。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更快速地掌握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为将来的实际选择提供依据。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完整且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厌氧微生物学”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觉得它会与我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有些距离。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微生物的描述,远不止于它们在污水处理中的“角色”。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微观世界,介绍了各种厌氧微生物的多样性、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被书中关于“古菌”和“细菌”的详细介绍所吸引,了解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它们对碳、氮、硫等元素循环的巨大贡献。这种对微生物“生命力”的展现,让我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书中关于污水处理的具体技术内容,我可能无法完全深入掌握,但通过对微生物世界的这番“探索”,我依然觉得受益匪浅,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微生物在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这套“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丛书”的《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虽然书名直指厌氧处理技术,但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它更多地是在构建一个宏观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书中开篇就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到资源枯竭,描绘了一幅令人警醒的图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罗列,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复杂性,比如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微妙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打破了这些平衡。这种“大局观”的引入,为后续具体技术环节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环境治理技术,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生态背景来孤立看待。它让我开始思考,污水处理不仅仅是将污染物“处理掉”,更是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如何修复被破坏的生态功能。这种宏观视角,使得这本书即便对于不直接从事厌氧处理的读者,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启发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系统性认知。

评分

书总体上不错专业性也可以还是不便宜的

评分

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丛书--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第二版)

评分

内容丰富 好专业

评分

书很全面,很多方面都有很详细的解析

评分

还没有看,不过看内容还是有用

评分

挺好,获益匪浅!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书总体上不错专业性也可以还是不便宜的

评分

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