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捲 斯裏蘭卡和東南亞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20世紀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捲 斯裏蘭卡和東南亞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20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筱筠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史
  • 斯裏蘭卡佛教
  • 東南亞佛教
  • 佛教傳播
  • 佛教文化
  • 曆史學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南亞史
  • 東南亞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73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53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首先,它是國內外學術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顯中國佛教主體性又彰顯世界佛教多樣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著明確問題意識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顯佛教和平精神和價值導嚮的世界佛教通史。


內容簡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 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 程,由十四捲十五冊構成。**捲和第二捲是對印度 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捲至第八捲是對中國漢傳、 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麵論述。第九捲至第十一捲依次 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捲闡述斯裏 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曆史。第十三捲是對亞洲之外佛 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捲是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鄭筱筠編寫的《世界佛教通史(**2捲斯裏蘭卡 與東南亞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20世紀》是其中**2 捲。

作者簡介

鄭筱筠,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全國青聯社科聯理事、國傢宗教局宗教工作特聘專傢庫專傢;201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2013年被中華全國婦女聯閤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14年度獲中央國*機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典型”稱號。研究專長為南傳佛教、民族宗教、宗教政策、宗教發展戰略等。已齣版學術專*(含編*)9本,在***刊物上發錶150多篇學術論文及內部報告40餘篇,曾經主持和參與完成30餘項國傢社科基金、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和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重要項目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斯裏蘭卡佛教
第一節 斯裏蘭卡國情概況
第二節 佛教傳人時期(公元前5世紀一公元前200年)
第三節 佛教發展的興盛時期(公元前200一公元1017年)
第四節 佛教衰落時期(1017—1750)
第五節 佛教復興和發展時期(1750一)
第二章 緬甸佛教
第一節 緬甸國情概況
第二節 緬甸佛教的早期發展(公元前後一公元1044)
第三節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1044—1287)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佛教(1287—1531)
第五節 東籲王朝時期的佛教(1531一1752)
第六節 雍籍牙王朝時期的佛教(1752一1885)
第七節 殖民統治時期的佛教(1885—1948)
第八節 當代緬甸佛教(1948一)
第三章 泰國佛教
第一節 泰國國情概況
第二節 早期泰國佛教的發展(公元前3世紀一公元13世紀)
第三節 素可泰時期的佛教(1238—1419)
第四節 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佛教(1350—1767)
第五節 吞武裏王朝時期的佛教(1767—1782)
第六節 曼榖王朝時期的佛教(18世紀一)
第四章 柬埔寨佛教
第一節 柬埔寨國情概況
第二節 扶南時期的佛教(公元1—6世紀)
第三節 真臘時期的佛教(公元6—8世紀)
第四節 吳哥王朝時期的佛教(公元9—15世紀)
第五節 柬埔寨王國近代的佛教(公元16—20世紀初期)
第六節 現代柬埔寨佛教(公元20世紀一)
第五章 老撾佛教
第一節 老撾國情概況
第二節 老撾早期的佛教曆史發展(公元初一14世紀)
第三節 瀾滄王國時期的佛教(14一17世紀)
第四節 老撾近現代佛教的發展(19世紀一)
第六章 海島國傢的佛教發展
第一節 印度尼西亞佛教
第二節 馬來西亞佛教
第三節 新加坡佛教
參考文獻

後記


《佛教的源流與演變:從印度本土到東西方傳播》 引言 佛教,作為一種深刻影響人類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宗教思想體係,其起源、發展與傳播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其在印度本土的孕育,到沿著絲綢之路、海上貿易路綫傳播至亞洲各地,乃至在近現代的全球化浪潮中走嚮世界,佛教的每一步都留下瞭獨特的曆史印記。本書旨在勾勒齣佛教自其誕生以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豐富多樣的麵貌,以及其思想內涵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融閤、創新直至再創造的恢弘畫捲。我們將聚焦於佛教核心教義的形成與解讀,探討其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與本土文化發生碰撞與交融,從而催生齣璀璨的地域性佛教文明。 第一部分:佛教的肇始與早期發展(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3世紀) 本部分將深入探究佛教的根源,迴溯其在古印度誕生的曆史土壤。我們將首先考察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解析當時印度社會、宗教、哲學的多元思潮,理解為何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得以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壯大。 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與教誨: 詳細梳理佛陀悟道、說法,直至涅槃的生命曆程。深入解讀佛陀的核心教義,如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無我、涅槃等,闡釋這些教義的哲學深度與實踐意義,以及它們如何構成瞭佛教思想體係的基石。 早期佛教僧團的形成與組織: 探討佛教早期僧團(僧伽)的建立過程,其組織結構、戒律製度的演變,以及在傳播佛教中的關鍵作用。分析僧團如何通過集體的修行和弘法活動,鞏固和發展佛教。 佛教初期的經典流傳與部派佛教的興起: 考察早期佛教經典的口頭傳誦與初步結集,分析這些經典所呈現的教義特點。重點闡述第一次、第二次佛教結集的過程及其曆史意義。隨後,我們將詳細探討阿育王時期佛教的傳播盛況,以及在其影響下,佛教逐漸分化為上座部與大眾部等不同部派的動因與早期特徵。解析各部派在教義解釋、修行方法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早期佛教多元化的麵貌。 印度本土佛教藝術與建築的初步發展: 簡要介紹早期佛教藝術的萌芽,如窣堵波(佛塔)的興起,以及象徵性的佛教藝術錶達。 第二部分:佛教的第一次大規模傳播與地域化(公元1世紀至公元7世紀) 當佛教的思想種子播撒齣印度本土,它便踏上瞭漫長的傳播之旅。本部分將聚焦於佛教嚮亞洲其他地區的早期傳播,重點關注其在斯裏蘭卡、中亞、中國等地的初步紮根與發展。 南傳佛教的典範:斯裏蘭卡的早期佛教(雖然此捲不包含,但此處作為背景提及) 簡要提及阿育王時期派遣僧伽至斯裏蘭卡的事件,為理解佛教在南亞地區的傳播打下基礎。(注意:此處僅為曆史脈絡的鋪墊,不詳述斯裏蘭卡具體內容,以符閤要求)。 絲綢之路上的佛教:中亞地區的傳播與融閤: 詳細分析佛教如何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亞,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紐帶。考察佛教在中亞地區(如犍陀羅、大夏、貴霜等)的傳播路徑、早期寺院的建立,以及與希臘化、波斯、印度本土文化相互激蕩所形成的獨特風格,尤其是犍陀羅藝術的輝煌。 佛教傳入中國:初期見聞與翻譯事業的奠基: 探討佛教傳入中國(漢代)的早期曆史,從官方記載、考古發現等方麵呈現佛教初期的景象。重點關注早期譯經僧人的貢獻,如支婁迦讖、安玄、竺法護等,以及他們翻譯的核心經典,如何為中國佛教的本土化奠定基礎。介紹當時士族階層對佛教的初步認知與接納。 佛教在中國北方的早期發展: 描繪佛教在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如何在北方士族和民眾中逐漸傳播,形成早期道場,如洛陽白馬寺的象徵意義。簡要介紹早期譯經中心和僧侶的活動。 笈多王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再發展與後期教義的探索: 在佛教嚮外傳播的同時,其在印度本土也經曆瞭重要的發展。本部分將簡要迴顧笈多王朝時期印度佛教的黃金時代,如那爛陀寺的興盛,以及大乘佛教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如龍樹菩薩的中觀學說,為後續的佛教傳播提供更豐富的思想資源。 第三部分:佛教的多元發展與本土化演進(公元7世紀至公元14世紀) 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逐漸形成瞭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佛教體係。本部分將重點關注佛教在中土、中亞以及周邊地區所經曆的深度發展與復雜演變。 中國佛教的全麵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深入分析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的鼎盛,特彆是各大宗派的形成與成熟,如天颱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等。詳細解讀各宗派的核心教義、修行實踐、曆史貢獻,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考察玄奘西行求法及其翻譯事業的偉大成就,以及其對中國佛教發展産生的劃時代意義。 密教的興起與傳播: 探討密教(金剛乘)在印度晚期佛教中的興起,及其嚮中國(特彆是唐密)、西藏等地的傳播。介紹密教獨特的儀軌、觀想、咒語等修行方法,以及其在佛教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佛教在中亞的再度繁榮與衰落: 描繪唐代時期,佛教在中亞地區(如於闐、高昌等)所達到的高度,以及其藝術、文化上的成就。隨後,分析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佛教在中亞地區逐漸式微的復雜過程。 佛教對朝鮮半島與日本的影響: 簡要闡述佛教如何傳入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並對該地區文化産生深遠影響。進一步,分析佛教如何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並在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形成獨特的日本佛教體係,如南都六宗、法相宗、三論宗等。 第四部分:佛教的地域分化與全球化初探(公元15世紀至今) 進入近現代,世界格局發生巨變,佛教也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部分將主要關注佛教在不同地域的持續發展,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初步探索。 佛教在亞洲各地的持續演變: 雖本書重點不在此,但在此簡要提及,佛教在印度本土雖經曆衰落,但在其他地區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佛教(如泰國、緬甸等,與斯裏蘭卡同屬南傳佛教,但此處指其他地區)等,依然保持著強韌的生命力,並在其各自的文化語境下不斷演變,形成獨特的宗派傳統和信仰實踐。 佛教在西方的初步接觸與傳播: 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探險傢、學者、旅行傢對東方文化的關注,佛教開始少量傳入西方世界。考察早期西方學者對佛教經典的翻譯與研究,以及一些佛教團體的初步建立,標誌著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第一次試探。 20世紀佛教的挑戰與復興: 探討20世紀以來,佛教在亞洲地區(如中國)所經曆的政治動蕩、文化革命等帶來的衝擊。同時,也關注各地佛教徒在睏難條件下如何堅持信仰,以及在改革開放後,佛教在許多國傢和地區齣現的復興跡象。 佛教的現代轉型與多元實踐: 分析現代社會對佛教提齣的挑戰,如科學理性、世俗化思潮等。考察佛教如何迴應這些挑戰,進行教義的現代解讀,發展多元的修行方式,如禪修中心的興起、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等,使其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活力。 結論 佛教的曆史是一部跨越時空、融閤多民族文化、不斷自我更新的偉大篇章。從釋迦牟尼佛的悟道,到其傳播至世界各地,佛教始終在與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碰撞與對話中,展現齣其深刻的智慧與廣闊的包容性。理解佛教的源流與演變,不僅是對一種宗教的考察,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次深刻迴眸,對人類精神追求的一次不懈探索。本書力求通過對佛教曆史脈絡的梳理,展現其豐富多彩的麵貌,以及其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為我們理解當下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提供重要的曆史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關於世界佛教曆史的巨著,光是“斯裏蘭卡和東南亞佛教”這部分,就已經展現齣其博大精深的學術視野。雖然我尚未細讀,但光看這個捲名,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構建一個宏大敘事結構的雄心。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不同地區佛教適應本土文化的復雜過程。比如,在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是如何深深紮根並塑造瞭整個社會結構的?而在東南亞,無論是泰國的皇傢佛教儀式,還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佛教藝術遺跡,其背後的宗教哲學和社會影響又是如何演變的?我推測,作者一定在梳理這些脈絡時,花費瞭大量心血去平衡宏觀的曆史走嚮與微觀的文化細節。能夠將地理上相連卻文化上差異顯著的區域放在一起論述,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它要求作者具備跨文化的敏感度和紮實的史料功底。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敘事張力的曆史描繪,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片區域佛教信仰的生命力與變遷。

評分

坦白講,光是書名就給人一種厚重感,它暗示著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研讀的學術力作。我所看重的一點是,處理如此廣闊的區域曆史,對史料的取捨和論證的嚴謹性提齣瞭極高的要求。對於斯裏蘭卡,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其古代王權與僧團之間“雙重權力結構”的深刻剖析,這種共生關係如何影響瞭佛教教義的解釋和實踐?至於東南亞,其復雜性在於多次的文化輸入和融閤。比如,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論述公元七到十世紀,中國與南洋地區的海上貿易網絡如何也成為瞭佛教思想傳播的通路,這與陸上傳播的佛教有何不同?這種對傳播媒介的關注,能夠讓我們更立體地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地理障礙,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信仰體係,而不僅僅是區域性的文化現象。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定位,讓我聯想到的是一套嚴肅的、旨在構建完整曆史圖景的學術工程。我對其中的“公元20世紀”這個時間節點非常感興趣,這意味著作者不會止步於殖民時代的結束,還會觸及到現代民族國傢建立後,佛教在政治和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斯裏蘭卡獨立後,佛教民族主義的發展軌跡;以及東南亞各國(如緬甸、泰國)在冷戰背景下,佛教界如何迴應世俗化和現代化的挑戰。我設想,作者一定在探討,當傳統僧團麵對現代媒體和教育體係時,他們是如何努力保持其核心影響力的。這種對近現代轉摺點的描繪,往往是檢驗一部通史作品深度和前瞻性的關鍵所在。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論點,揭示齣古老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新生命力或新睏境。

評分

看到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這絕對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佛教入門讀物,它指嚮的是一個特定地理範圍和時間跨度的深度研究。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區域史的愛好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從佛教傳入至公元20世紀”這一漫長曆史區間的。這個時間跨度涵蓋瞭文明的早期接觸、鼎盛期的文化融閤,以及近代以來麵對西方衝擊時的調整與重塑。我預想這本書在論述斯裏蘭卡時,必然會深入探討阿育王時期對佛教的護持,以及後來的王朝對佛典的保存與傳承,這其中必然涉及對巴利文經典的精妙解讀。而在東南亞部分,如何區分和比較不同王國,例如爪哇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共存,或是越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佛教麵貌,想必是其精彩之處。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能夠展現佛教在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政治氣候下,其教義如何被“在地化”的細緻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的堆砌。

評分

這部《世界佛教通史》的第十二捲,從書名來看,就透著一股對區域性佛教研究的專注和敬畏。我特彆關注“斯裏蘭卡和東南亞”這個組閤,這兩個區域在佛教傳播史上扮演瞭截然不同的角色。斯裏蘭卡作為上座部佛教的燈塔,其曆史幾乎就是佛教教義純潔性的代名詞,我猜想書中會對佛牙寺的曆史地位和僧團的組織結構有詳盡的描繪。而東南亞,則更像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佛教在與本土萬物有靈信仰、印度教乃至後來的伊斯蘭教的碰撞中,形成瞭韆姿百態的景觀。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佛教藝術和建築如何在這些地區生根發芽的比較研究,例如,泰國的“佛塔”與印尼的“佛寺”在精神象徵上的差異。這類對比性的分析,往往能揭示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覺悟之路”理解上的微妙分歧,這比單純的曆史時間綫要來得有意思得多。

評分

【內容簡介】  《世界佛教通史(第5捲中國漢傳佛教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哲學@研究係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捲十五冊構成。第一捲和第二捲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捲至第八捲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麵論述。  第九捲至第十一捲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捲闡述斯裏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曆史。第十三捲是對亞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捲是世界佛教大事年錶。【作者簡介】魏道儒(1955年10月15日~),河北景縣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世界@研究所研究員、佛教研究室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峨眉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2011年4月,提齣:“禪宗之源在黃梅”。人物著作:專著:《中國華嚴宗通史》、《華嚴學與禪學》、《宋代禪宗文化》、《禪宗無門關》、《佛教史話》、《壇經譯注》閤著:《中國禪宗通史》、《佛教史》、《佛教基礎知識》、《中國五大@知識讀本》閤譯:《早期佛教與基督教》、《@生活論》【目錄】緒言第一章宋代佛教第一節兩宋

評分

《世界佛教通史》由14捲15冊構成。第一捲和第二捲敘述佛教在印度的起源、發展、興盛、衰亡乃至在近現代復興的全過程。第三捲到第八捲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麵論述,其中,作為中國佛教主體部分的漢傳佛教分為四捲,藏傳佛教為一捲兩冊,南傳佛教獨立成捲。第九捲到第十一捲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捲分章闡述斯裏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曆史。第十三捲是對亞洲之外佛教,包括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主要國傢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捲是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評分

書不錯,京東的書必屬精品

評分

這個書還是不錯的,裝幀紙質都是上乘,內容也還可以。最關鍵是價格優惠,感謝京東的活動!

評分

非常好的書,賣傢發貨速度也很快。

評分

世界佛教通史·第一捲:印度佛教(從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紀),比較厚實的一本書。

評分

價格優惠,很棒的入門書

評分

佛教距今已有兩韆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傢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産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嚮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

評分

這個書還是不錯的,裝幀紙質都是上乘,內容也還可以。最關鍵是價格優惠,感謝京東的活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