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发春节期间全国关于乡村话题的大讨论,央视《新闻调查》专题报道——2016年春节期间,黄灯《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全国大讨论,凤凰卫视、中青报、腾讯新闻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作者历时一年,重新爬梳、整理十三年来的研究、思考,以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为样本,写成《大地上的亲人》。
2. 追踪五十位身边亲人的命运流徙,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大多数中国人都如我的亲人一样,在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的细枝末节中推进人生”,透过书写“大地上的亲人”,三个家族、几十人的具体命运,作者尝试打破对于传统乡村话题的宏大叙述。
3. 三个村庄,三种气质,呈现出真实而复杂的当代中国图景——安分的丰三村,躁动的凤形村,自得的隘口村,三个村庄,三种气质,折射出中国乡村状貌的复杂多元。在儿媳、女儿、外孙女三种身份中转换的黄灯,以知识分子的冷静和热切,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
4. 如何直面亲人,如何回馈乡村——走出农村的我们,如何面对“不体面”的亲人?是逃避、抛弃他们,还是接纳、直面他们……是每一个走出农村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者以倾听、记录、写作试图回答这些尖锐的问题。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引发了全国乡村问题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此书,详细记录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黄灯对自己亲人真实、详尽、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为国人思考乡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黄灯在书中展现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尽管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相距遥远,但生活于此的亲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农民身份”,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几乎如出一辙。在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在黄灯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黄灯在《大地上的亲人》中,展现了这个群体复杂、多样的生存状貌,她忠实自己的眼睛,其用意不在为农民群体代言,也没有野心和企图给出解决农村问题的终*答案,她只是秉承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的本心,作为见证者,用文字为时代记录下她亲人的呼吸和气息,迷惑和挣扎,痛苦和希冀。这种写作于时代是一种证言,于黄灯自己是一种提醒。
——杨胜刚(黄灯丈夫)
文学感性和批判理性,有野心的写作企图沟通两者的鸿沟,黄灯的文字是个体生命体验锤炼的诗与思,带着走出乡村的年轻知识群体的体温,思想从日常生存的痛楚处滴淌,凝结成刺破现实和历史必然性的寒刃,乡村被文字撕裂的创口,远离空洞的美学幻境,在介入和召唤行动的意义上向未来呈现。
——2016年首届《十月》“琦君散文奖”颁奖词
三村苦乐百家味,一城贵贱两重天。这本书写得诚恳和慈悲,虽只是剖示一个家族样本,却不失为跟踪中国社会千年变局的一种微观史记,一份逼问过去与未来的深重忧思。
——韩少功
现实是怎样就怎么样呈现,让桌牌、胸牌暂时靠边站,不受那些理论路径、观念框架、意识形态分野的左右,这是我们这个剧变时代所*需要的思想和理论品格,这也是我特别看好黄灯作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黄灯的这类作品也许要比有些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更有认识价值,她的不忘初心,体现了一种*干净的写作状态,不掺杂乱七八糟的动机,就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她写农民才能那样心挨心肉贴肉,才会有那样朴素动人的力量。
——黄纪苏
我觉得黄灯所描述的生活,我们在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面都见过,不是她*一次提到,但为什么我们感受不一样呢?为什么这样一部朴素的,并没有刻意追求文学性的作品这么让人感动,为什么?因为在这种苦难中生活的,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熟悉的人,他们不是英国人,不是俄国人,不是美国人,他们就在安徽,就在湖北,就在湖南,在我们身边,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权利追究,他们背后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
——李陀
自 序 用文字重建与亲人的精神联系 i
第一章 嫁入丰三村
一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003
二 我的婆婆和继父 024
三 兄弟姐妹的生存轨迹 046
四 第三代的出路:打工记之一 070
五 在惯性中滑行的生存 106
第二章 生在凤形村
一 故乡: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命运 125
二 素描:村庄里的亲人 152
三 出租屋里的叔叔辈:打工记之二 162
四 堂弟、表弟的隐匿青春:打工记之三 184
五 蹲守村庄的父亲 211
第三章 长在隘口村
一 村庄文化的根及80年代的日常生活 235
二 活力与隐忧,村庄当下的精神面影 260
三 我的同龄表兄妹:打工记之四 271
四 二舅眼中的村庄变迁 298
结 语 如何直面亲人 32
后 记 跨越时空的乡村书写/黄灯 339
回望我家三代农民/杨胜刚 347
附 录 书中主要人物关系表 357
2006—2016年访谈明细 361
自序
用文字重建与亲人的精神联系
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长久以来,在知识包裹、理论堆积的学院生活中,我以为个人的日常和身后的亲人失去关联,是一种正常。事实上,在一种挂空的学院经验中,如果我愿意沉湎于概念的推演和学术的幻觉,我的生活确实难以和身后的群体产生太多交集。无可否认,当我不得不目睹亲人的不堪和不幸,深感无能为力的同时,内心也隐隐升起一种逃离的庆幸。
2002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后,我没有选择工作,而是南下广州继续攻读博士,“南方”作为一个实在的场域,突兀地进入我的视野。对我而言,人生的宏图再一次展开,理论的诱惑让我沉迷。在学院的高深和宁静中,我一次次感激命运让我逃脱了90年代后期国企工人下岗的厄运,庆幸个人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等待我的前景是,只要拿到学位、顺利毕业,我的人生就会自然而然驶入早已预设好的轨迹,从此远离底层,远离辛酸与泪水。在个人奋斗的路线图中,每个环节严丝合缝,与闪闪发光的时代交相辉映。确实,十几年前的博士头衔,还有足够的含金量让一个底层青年摆脱卑微。
我从来没有想到,堂弟黄职培的一次偶然造访,给我提供了契机。这个契机不但悄然改变了我多年的平静状态,而且让我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群体。
堂弟黄职培十四岁不到,就来广州打工。2002年中秋傍晚,他敲开我的门,看我在家,怎么也掩饰不住四年未见的喜悦。我因为一直外出求学,而他过年也很少回家,姐弟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他兴奋地告诉我,自己如何巧妙躲过门卫的盘查、顺利进入无比神秘的中山大学。我这才知道,自己自由出入的校园,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少年时代就来广州打工的堂弟,尽管有着一张年轻的脸孔,终究难掩农民阶层的气质。我留意到他手中的物品,一盒是“广州酒家”的精装月饼,一箱是“蒙牛牛奶”,这些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东西,对当时的学生而言还十分珍贵,也很少享用,我没想到十九岁不到的堂弟,竟然给我送来礼物。我责怪他花钱,他只说了一句:“你第一次在广州过节,一个人太冷清。”我问他手头是否还有钱,仿佛为了让我放心,他很开心地告诉我身上还有50元。我事后才知道,堂弟当时因为年龄太小、手艺不精,只能靠打零工混口饭吃。他甚至没有接受一起去食堂吃饭的邀请,就匆匆赶回了工地。在此之前,我尽管多次从父母那儿得知,故乡的很多亲人都蜗居在广州一个叫塘厦的城中村,离我就读的学校并不太远,但我从来没有动过去看望他们的念头,甚至因为有些亲人赌博、吸毒,总和一些来历不明的人混在一起,我潜意识里希望和他们保持距离,划清界限,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堂弟的到来,让我感动并深思,多年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逐渐清晰—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中,逃离的群体,是如何在知识的规训中,以个人成功的名义剥离一种本真的感情,并在内心注入更多上升通道的算计和权衡;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不动声色中塑造精英的感觉,逐渐疏远身后的亲人?我隐隐感到竭力营构的优越感正轰然垮掉,自我审视悄然出现。
—这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隐秘。这个偶然的场景和事件,堂弟压根不会放在心上,但它却总是自动校准我人生的方向。在此以前,我一次次逃离人生的险境,在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努力中,越来越接近“成功人士”的轨迹;在貌似精英化的个人路线图中,逃离故乡是摆脱厄运的起点,远离亲人是塑造精英感觉的开端。我在暗中使劲,众多亲人不体面的容颜,在城市的傲慢和学院的高深中,被我涂抹成模模糊糊、忽略不计的背景;我并非有意远离他们,但不同的人生境遇,确实让亲人之间普通的交集变得遥不可及。
我得承认,堂弟的事,有很多让我迷惑不解。堂弟五个月大的时候失去母亲,幼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细心照料,奶奶过世后,只得和哥哥相依为命。初中都没有读完,为了获取进城打工的机会,他谎报年龄,把实际年龄改大了四岁。我不知道,在戾气横生、情感粗糙的坚硬现实里,一个出身卑微的孩子,在广州多年的辛酸辗转中,如何保存了悲悯和爱的能力?不知道在塘厦混乱、肮脏的环境中,一个底层的打工孩子,在被打、被骗、被拖欠工资、被抓进收容所挨饿三天之后,为何对生活没有太多抱怨,依然懂得去关心亲人?这些基本的情感,恰恰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被日渐生硬、冰冷的知识稀释。反观自己的生存,我发现知识的获取,不过让我冠冕堂皇地获得一种情感日渐冷漠的借口,进而在规整、光鲜、衣食无忧的未来图景中,悄然放弃了对另一个群体的注视。从此以后,我意识到,单纯从“经济层面”来观照打工的亲人,并搭配一份来自身份差异的道德优越感,或者敷衍地施以廉价的同情,是多么浅薄而又世故。对亲人精神世界和时代关系的勾连,成为我多年的心愿。
堂弟稚嫩的身影,彻底接通了我和亲人之间爱的通道,这条通道曾经畅通,只不过因为各自境遇的改变,被彼此的生疏、隔膜阻断。在知识的包裹中,我还发现,因为眼光的转向,心灵也重新获得了活力。2002年到2005年,我在中山大学读博士期间,多次接受他们的邀请,去白云区塘厦村和亲人共度传统节日。尽管去过多次,但塘厦村的每一条路、每一栋房子在我眼中都没有差别,我始终无法记住其相似的面目,每次去看他们,还是得由堂弟职培带路。跟着前来接我的堂弟,我一次次在城中村的街道间穿梭,真真切切地见识了什么叫“一线天”,什么叫“握手楼”,什么叫“蜗居”,什么叫暗无天日。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在我眼前展开,故乡的美好记忆与他们在南方的生活场景,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我决心书写这个群体。当他们进入我的视线,并调动了我强烈的表达欲望时,另一种警惕立即出现—我意识到,在进入他们的生存肌理、深入其内心世界时,要尽量采用浸入式的交流,避免介入式的冒犯。我特别害怕自己不由自主的优越感会凌驾于他们的讲述之上,更害怕他们不经意中讲出的人生经历,会在我的笔下,被文字轻佻地包装为他者的故事。因为对我的信任和爱,亲人们在讲起各自的南下经历时,哪怕谈起最悲惨的事情,都带着笑意,也不懂得煽情。我提醒自己,必须意识到他们讲述背后的情绪过滤与我文字背后情绪膨胀之间的客观差异。
……
(节选)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用她真挚的语言,讲述着她眼中的乡村世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以风景描写为主的散文集,或者是一部关于乡村风俗的百科全书。但《大地上的亲人》所呈现的内容,却远比我最初的设想更加丰富和深刻。作者以一个“农村儿媳”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她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牧歌,而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家族的传承与变化,关于时代进步对乡村带来的影响,都被她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敏锐的笔触捕捉到。我尤其喜欢她对那些“亲人”的描写,她们的日常,她们的烦恼,她们的喜悦,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她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乡村生活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村”这个词,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区域,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和情感羁绊的家园。作者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生命力的、日新月异的乡村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常见的、略带矫揉造作的“怀旧”叙事,以为会是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化乡村。然而,《大地上的亲人》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所描绘的乡村,并非静态的画卷,而是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肌理。作者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调,解构了许多关于乡村的刻板印象。她笔下的乡邻,不是脸谱化的“淳朴善良”,而是复杂多面的人。有热心肠的,也有斤斤计较的;有传承古风的,也有拥抱新潮的。这种真实感,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她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捕捉,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还是农事劳作的辛勤,亦或是节日庆典的热闹,都被她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我仿佛能听到鸡鸣犬吠,闻到饭菜飘香,甚至感受到夏日午后蒸腾的热气。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乡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比如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老龄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她以一种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呈现了这些现实,没有煽情,也没有回避,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乡村生活的脉络之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乡村”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就像邻家姐姐在耳边轻声细语,将她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她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身份,深入乡村肌理,观察那些最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我原以为会看到许多关于风俗人情的介绍,或者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怀旧描写,但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超我的想象。她所描绘的乡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她捕捉到了时代洪流下,乡村所经历的阵痛与转型。那些关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都被她不动声色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我尤其欣赏她对人物刻画的精准把握,那些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淳朴与狡黠,她的笔下都显得那么生动而立体。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她笔下也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乡村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另一面,那是关于生命力、关于人情味,也是关于一种扎根于土地的、深沉而持久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朴实的水墨画风,描绘出了一片静谧的乡村远景,层叠的山峦,隐约可见的炊烟,仿佛能闻到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能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村世界。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部纯粹的乡土小说,讲述家长里短,或是描绘一幅幅宁静的田园风光。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个“农村儿媳”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生命力的乡村图景。她没有刻意去美化或粉饰,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捕捉着乡村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那些关于邻里之间的互助与摩擦,关于家族传承的羁绊与无奈,关于时代变迁下乡村的悄然改变,都通过她真挚的文字,一点点地在我脑海中勾勒成形。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劳作,他们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跃然纸上,鲜活得不可思议。即使是那些我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太会注意到的细枝末节,在她的笔下也变得意味深长,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朴素的温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纯粹情感的渴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它散发出的那种浓厚的土地气息。封面上的画面,以及书名中“大地上的亲人”,都让我联想到那种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田园生活。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诗意的描绘,关于四季的变化,关于农耕的智慧,亦或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但《大地上的亲人》带给我的,远比这些更深邃、更具触动性。作者并没有回避乡村生活中的一些“不那么美好”的方面,而是以一种极为克制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她写那些邻里之间的复杂关系,写亲戚之间的羁绊与张力,写在利益面前人性的微妙变化。这些描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过类似的境遇。然而,作者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她对“亲人”这个词的理解和诠释。她笔下的“亲人”,并不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而是延伸到了那些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彼此牵挂、相互扶持的村民。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亲人”之间的温情时刻,那种在困难面前的守望相助,那种在岁月流转中的默默关怀,都让我深受感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韧性,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用一种温润而有力的方式,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和情感连接的渴望。
评分买之前看过介绍,很感动,共鸣,赶紧预定了一本来看
评分东西还不错,送货也快,好评一个
评分京东的速度还是很快很方便的。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已经收到了
评分还没有看,慢慢看,不着急。
评分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这本书确实不错。在时代洪流下,原始乡村被彻底撕碎,贫困的代际效应又继续延续
评分平装。。。。。。。。。。。。。
评分京东相当给力,不仅速度很快,而且包装也很到位。这次搞活动买的,很划算!书是正品,很满意,以后买书就上京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