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艺术与生活

周作人自编集:艺术与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散文
  • 随笔
  • 文学批评
  • 艺术
  • 生活
  • 文化
  • 近代史
  • 思想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0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95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与生活》收录二十一篇,是作者少数的长篇论集,“文章比较地长,态度比较地正经”,可以说是作者日后思想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都极具建设性,其中要紧的一篇便是《人的文学》,胡适说:“这是当时关于革命文学内容的一篇重要的宣言。……周先生把我们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这个观念他叫做‘人的文学’。”
文中,作者劈头说道:“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末后说道:“我们偶有创作,自然偏于见闻较确的中国一方面,其余大多数都还需绍介译述外国的著作,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可以说周作人用自己一生践行了上述精神。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中国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启明,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运动时人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论文《人的文学》《美文》,新诗《小河》等在新文学运动中均有重大影响。所作散文,风格冲淡朴讷,从容平和。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目录

自序
平民的文学
人的文学
新文学的要求
儿童的文学
圣书与中国文学
中国戏剧的三条路
国语改造的意见
国语文学谈
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
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
勃来克的诗
日本的诗歌
日本的小诗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论左拉
陀思妥也夫斯奇之小说
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
日本的新村
新村的理想与实际
访日本新村记
游日本杂感

精彩书摘

平民的文学 平民文学这四个字,字面上极易误会,所以我们先得 解说一回,然后再行介绍。 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但这两样名词,也 不可十分拘泥。我们说贵族的平民的,并非说这种文学是 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 或平民自己做的,不过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指他普遍与否, 真挚与否的区别。 中国现在成了民国,大家都是公民。从前头上顶了一 个皇帝,那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家便同是奴隶, 向来没有贵族平民这名称阶级。虽然大奴隶对于小奴隶, 上等社会对于下等社会,大有高下,但根本上原是一样的 东西。除却当时的境遇不同以外,思想趣味,毫无不同, 所以在人物一方面上,分不出什么区别。 就形式上说,古文多是贵族的文学,白话多是平民的 文学。但这也不尽如此。古文的著作,大抵偏于部分的, 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所以确有贵族文学的性质。 至于白话,这几种现象,似乎可以没有了。但文学上原有 两种分类,白话固然适宜于“人生艺术派”的文学,也未 尝不可做“纯艺术派”的文学。纯艺术派以造成纯粹艺术 品为艺术唯一之目的,古文的雕章琢句,自然是最相近;但 白话也未尝不可雕琢,造成一种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 的文学,那便是虽用白话,也仍然是贵族的文学。譬如古 铜铸的钟鼎,现在久已不适实用,只能尊重他是古物,收 藏起来;我们日用的器具,要用磁的盘碗了。但铜器现在固 不适用,磁的也只是作成盘碗的适用。倘如将可以做碗的 磁,烧成了二三尺高的五彩花瓶,或做了一座纯白的观世音, 那时我们也只能将他同钟鼎一样珍重收藏,却不能同盘碗 一样适用。因为他虽然是一个艺术品,但是一个纯艺术品, 不是我们所要求的人生的艺术品。 照此看来,文字的形式上,是不能定出区别,现在再 从内容上说。内容的区别,又是如何?上文说过贵族文学 形式上的缺点,是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 这内容上的缺点,也正如此。所以平民文学应该着重,与 贵族文学相反的地方,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 事。第一,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 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 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 上不常见的人;普通的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一 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己。我们不必讲偏重一 面的畸形道德,只应讲说人间交互的实行道德。因为真的 道德,一定普遍,决不偏枯。天下决无只有在甲应守,在 乙不必守的奇怪道德。所以愚忠愚孝,自不消说,即使世 间男人多数最喜说的殉节守贞,也不合理,不应提倡。世 上既然只有一律平等的人类,自然也有一种一律平等的人 的道德。第二,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 与事实。既不坐在上面,自命为才子佳人,又不立在下风, 颂扬英雄豪杰,只自认是人类中的一个单体,浑在人类中间, 人类的事,便也是我的事。我们说及切己的事,那时心急 口忙,只想表出我的真意实感,自然不暇顾及那些雕章琢 句了。譬如对众表白意见,虽可略加努力,说得美妙动人, 却总不至于诌成一支小曲,唱的十分好听,或编成一个笑话, 说得哄堂大笑,却把演说的本意没却了。但既是文学作品, 自然应有艺术的美。只须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这便是 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与以美为主的纯艺术派,所以有别。 平民文学的意义,照上文所说,大略已可明白。还有 我所最怕被人误会的两件事,非加说明不可,—— 第一,平民文学决不单是通俗文学。白话的平民文学 比古文原是更为通俗,但并非单以通俗为唯一之目的。因 为平民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 人的生活——的文学。他的目的,并非想将人类的思想趣味, 竭力按下,同平民一样,乃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 适当的一个地位。凡是先知或引路的人的话,本非全数的 人尽能懂得,所以平民的文学,现在也不必个个“田夫野 老”都可领会。近来有许多人反对白话,说这总非田夫野 老所能了解,不如仍用古文。现在请问,田夫野老大半不 懂植物学的,倘说因为他们不能懂,便不如抛了高宾球三 氏的植物学,去看《本草纲目》,能说是正当办法么?正因 为他们不懂,所以要费心力,去启发他。正同植物学应用 在农业药物上一样,文学也须应用在人生上。倘若怕与他 们现状不合,一味想迁就,那时植物学者只好照《本草纲目》 讲点玉蜀黍性寒,何首乌性温,给他们听,文人也只好编 几部“封鬼传”“八侠十义”给他们看,还讲什么“我的” 科学观文学观呢? 第二,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在现在平民 时代,所有的人都只应守着自立与互助两种道德,没有什 么叫慈善。慈善这句话,乃是富贵人对贫贱人所说,正同 皇帝的行仁政一样,是一种极侮辱人类的话。平民文学所说, 是在研究全体的人的生活,如何能够改进,到正当的方向, 决不是说施粥施棉衣的事。平民的文学者。见了一个乞丐. 决不是单给他一个铜子,便安心走过;捉住了一个贼,也决 不是单给他一元钞票放了,便安心睡下。他照常未必给一 个铜子或一元钞票,但他有他心里的苦闷,来酬付他受苦 或为非的同类的人。他所注意的,不单是这一人缺一个铜 子或一元钞票的事,乃是对于他自己的,与共同的人类的 运命。他们用一个铜子或用一元钞票,赎得心的苦闷的人, 已经错了。他们用一个铜子或一元钞票,买得心的快乐的人, 更是不足道了。伪善的慈善主义,根本里全藏着傲慢与私利, 与平民文学的精神,绝对不能相容,所以也非排除不可。 在中国文学中,想得上文所说理想的平民文学,原极 为难。因为中国所谓文学的东西,无一不是古文。被挤在 文学外的章回小说几十种,虽是白话,却都含着游戏的夸 张的分子,也够不上这资格。只有《红楼梦》要算最好, 这书虽然被一班无聊文人学坏成了《玉梨魂》派的范本, 但本来仍然是好。因为他能写出中国家庭中的喜剧悲剧, 到了现在,情形依旧不改,所以耐人研究。在近时著作中, 举不出什么东西,还只是希望将来的努力,能翻译或造作 出几种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作品。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 日。P4-8

前言/序言

  这一本书是我近十年来的论文集,自一九一七至 一九二六年间所作,共二十篇,文章比较地长,态度也比 较地正经,我对于文艺与人生的意见大抵在这里边了,所 以就题名日“艺术与生活”。 这里边的文章与思想都是没有成熟的,似乎没有重印 出来给人家看的价值,但是我看这也不妨。因为我们印书 的目的并不在宣传,去教训说服人,只是想把自己的意思 说给人听,无论偏激也好浅薄也好,人家看了知道这大略 是怎么一个人,那就够了。至于成熟那自然是好事,不过 不可强求,也似乎不是很可羡慕的东西,——成熟就是止境, 至少也离止境不远。我如有一点对于人生之爱好,那即是 她的永远的流转;到得一个人官能迟钝,希望“打住”的时候, 大悲的“死”就来救他脱离此苦,这又是我所有对于死的 一点好感。 这集里所表示的,可以说是我今日之前的对于艺术与 生活的意见之一部分,至于后来怎样,我可不能知道。但是, 总该有点不同罢。其实这在过去也已经可以看出一点来了, 如集中一九二四年以后所写的三篇,与以前的论文便略有 不同,照我自己想起来,即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 有点淡薄下去了。 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大抵要成为理想派,对于文艺与人 生抱着一种什么主义。我以前是梦想过乌托邦的,对于新 村有极大的憧憬,在文学上也就有些相当的主张。我至今 还是尊敬日本新村的朋友,但觉得这种生活在满足自己的 趣味之外恐怕没有多大的觉世的效力,人道主义的文学也 正是如此,虽然满足自己的趣味,这便已尽有意思,足为 经营这些生活或艺术的理由。以前我所爱好的艺术与生活 之某种相,现在我大抵仍是爱好,不过目的稍有转移,以 前我似乎多喜欢那边所隐现的主义,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 艺术与生活自身罢了。 此外我也还写些小文章,内容也多是关系这些事情的, 只是都是小篇,可以算是别一部类,——在现今这种心情 之下,长篇大约是不想写了,所以说这本书是我唯一的长 篇的论文集亦未始不可。我以后想只作随笔了。集中有三 篇是翻译,但我相信翻译是半创作,也能表示译者的个性, 因为真的翻译之制作动机应当完全由于译者与作者之共鸣, 所以我就把译文也收入集中,不别列为附录了。 一九二六年八月十日,于北京城西北隅,听着城外的 炮声记。
周作人自编集:艺术与生活 卷一:寻常风景中的诗意 卷一收录了周作人早期散文,多取材于他的生活观察和个人感悟。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位敏感而细腻的观察者,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好。无论是庭院中摇曳的花影,还是邻家孩童无邪的笑语,亦或是街头巷尾的琐碎片段,都经过周作人独特的笔触,幻化为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并非壮丽的山河,而是近在咫尺的寻常草木。一株野草、一朵小花,在他眼中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他细致地描绘它们的形态、色彩,以及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变化,仿佛与它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种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源于他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他认为,真正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宏大叙事之中,更常常隐匿于最微小的细节里。 在描绘人物时,周作人同样展现出他温和而洞察的目光。他笔下的普通人,无论是街头卖艺的小贩,还是静静坐在窗边织布的老妇,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提炼出人性的共通之处。他并不追求深刻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对人物外在行为和语言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温情的理解和宽厚的人文关怀。 此外,卷一也收录了一些关于故乡的回忆。童年的记忆,父母的教诲,儿时的玩伴,这些零散的片段在他笔下汇聚成一股暖流,勾勒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根源。这些回忆并非简单地复述过往,而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醇厚味道。它们也折射出周作人对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的眷恋,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周作人在这一时期,尚未显露出后期更为深刻的忧思,其笔调相对轻松明快,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他以一种温和而略带童趣的视角,审视着周遭的世界,将寻常的生活场景化为一首首低吟浅唱的小诗。他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在平淡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意。 卷二:生活智慧的沉淀 进入卷二,周作人的文字开始显露出更深的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他将目光从单纯的日常观察,转向对生活本质、文化传统以及人生哲理的探索。这个时期的他,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国传统的智慧,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关于“闲适”与“从容”,是周作人在卷二中反复探讨的主题。他反对那种匆忙、焦虑、被功利所驱使的生活方式,提倡一种不为物役、不为名累的闲适态度。他笔下的“闲适”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一种在忙碌之余,能够回归内心,享受宁静和思考的状态。他从古人的生活方式中汲取灵感,例如饮茶、赏花、读书、听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在他看来都是滋养心灵、修炼性情的绝佳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也在这卷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并非一味地赞颂古人,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发掘传统中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他谈论古籍,品味旧物,研究民俗,从这些看似陈旧的文化符号中,他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延续,也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他对汉字、方言、民间艺术的关注,都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本源的深切认同。 此外,周作人也在卷二中触及了一些关于“异域文化”的思考。他对日本文化、欧洲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并试图从中汲取养分,以更开阔的胸襟来看待世界。然而,他的异域文化研究并非浮光掠影,而是带着一种对人类文明共性的探寻,他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并从中寻找共同之处,以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周作人更加强调艺术对生活的滋养作用。他认为,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殿堂,而应与生活紧密相连。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他欣赏那些朴实无华、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并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艺术的踪迹,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卷二的文字,虽然少了些许早期的轻盈,但多了几分智慧的光芒。周作人以他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更为成熟、更为深刻的生活态度。他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一份从容的心态,并在平凡的生活中,去体味不平凡的意义。 卷三:杂文的锋芒与温情 卷三收录了周作人晚期的一些杂文,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保持其一贯的温和风格的同时,也显露出更为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更为广阔的社会关怀。他的杂文,不事张扬,不尚空谈,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现象,针砭时弊,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在这一卷中,周作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显得更加深刻和直接。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而是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例如教育的弊端、文化的失落、人性的扭曲等等。他用一种看似闲散,实则充满力量的语言,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他的批判,并非激进的呼喊,而是如细雨般润物无声,却能悄然触动人心。 他对知识分子的处境,也表现出深切的忧虑。他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也看到了他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困境。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他们的困惑、他们的选择,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从未放弃他内心的温情。即使在描绘黑暗与不公时,他的笔下也常常流露出对人性善良一面的期许,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始终相信,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他对弱者的同情,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贯穿于他晚期的杂文中。 在文化传承方面,卷三的杂文进一步深化了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他对一些被边缘化的传统习俗、民间技艺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以及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 此外,周作人在这一时期的杂文,也流露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面对时代的大起大落,他表现出一种淡定与从容。他用一种超然的智慧,去理解和接纳生活中的无常,并在孤独与寂寞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他的文字,在这个时期,带上了一种更为浓厚的哲学意味。 总而言之,卷三的杂文,是周作人思想的沉淀与升华。他以其独有的文风,将对现实的洞察、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多元的阅读体验。他的杂文,既有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也有对人类普遍情感的细腻体味,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作人自编集:艺术与生活》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是周作人一生对艺术、生活、文化、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的结晶。这套自编集,以其独特的视角、温和的笔调,以及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而迷人的周作人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理解生活、感悟生命、传承文化的宝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不言而喻,但更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做人”的哲学。周作人先生似乎总是在探问,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保持精神的纯洁性。他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文章作为例证,展示了如何在“不合时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宜”。这种“独持一面”的勇气和对内心秩序的维护,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它教导我们,真正的独立,不是对外界的喧哗充耳不闻,而是拥有一个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能保持清醒和优雅的内在宇宙。合上书卷,我感到内心被充实了,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精神力量的滋养。

评分

翻开这本厚厚的文集,一股清冽的古风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上世纪初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周作人的文字,总是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信手拈来的典故、不经意的哲思,都沉淀着岁月的智慧。读他的散文,就像品一杯陈年的龙井,初入口略觉平淡,细细咂摸,那回甘与悠长,却叫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他对日常琐事的描摹,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珠玑的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旧日庭院,都带着一种朦胧的诗意,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允许我们有片刻喘息,去思考那些被现代生活挤压得无处安放的“闲情逸致”。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诗意转化,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温和的洗涤,让人在喧嚣之外,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角落。他似乎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铺陈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况味。

评分

从文体上看,这本书的广度令人惊叹。除了经典的论说和散文,其中穿插的一些书信体的文字,更像是从尘封的抽屉里翻出来的旧照片,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那些信件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对友人的关怀,去除了他笔下文章常有的那种克制的疏离感,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有人间烟火气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私密性带来的阅读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使得那些宏大的思想议题,一下子落到了具体的、可感知的个人境遇之上。这种手法极高明,它让我们在敬佩其思想深度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与温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极具匠心,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触感,加上简洁却又不失韵味的字体排布,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早期翻译作品的收录,那译笔的精准与雅致,在如今许多浮躁的译介风气中,显得尤为珍贵。周作人的学识之渊博,绝非浪得虚名,他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搭建桥梁,又不失自身的独立思考,这种博采众长又熔铸自我的能力,是后辈学者难以企及的。读到他论及异国风物或异域文学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便油然而生,让人感受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巨人”是如何看待世界与自身的。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谦逊的引路人,用他那清澈的目光,为我们梳理着纷繁的文化脉络。

评分

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在这本集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选篇跨越了不同的时期,但一股内在的“周氏”精神始终贯穿着始终。那是一种对真、对美、对人性中朴素情感的执着坚守。在那些看似平白如话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对社会不公的隐晦批判,对个体自由的深切渴望。特别是他对于“闲适”的理解,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在理解现实的荒谬之后,所采取的智慧的退守与超脱。这种境界的探求,对于今天这个内卷化严重的时代来说,具有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总想抓取更多,却常常因此迷失方向,而周作人提醒我们,慢下来,看清脚下的路,或许才是更长远的抵达。

评分

呵呵。京东给力!!!!!!!!!

评分

周作人的文章很值得读读

评分

书内容很好的值得看看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知堂的书,当然要买。

评分

《艺术与生活》收录二十一篇,是作者唯一的长篇论集,“文章比较地长,态度比较地正经”,可以说是作者日后思想的奠基之作。

评分

细细品味,慢慢领悟。

评分

河北教育的前一版装帧设计非常好,可惜当年没有收集全,一直等再版。这次出版社换了,但是装帧,版式,纸张都非常好。要买全套啊,赶快出吧。

评分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都极具建设性,其中最要紧的一篇便是《人的文学》,胡适说:“这是当时关于革命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周先生把我们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这个观念他叫做‘人的文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