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思想者,才有理想国!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也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它系统地提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问题,并对之进行了深刻解析。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了。
——黑格尔
《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论述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无可争议地成了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了解当时古希腊社会的状况,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思想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第一卷
章一 / 002
章二 / 004
章三 / 008
章四 / 010
章五 / 012
章六 / 015
章七 / 018
章八 / 020
章九 / 023
章十 / 027
章十一 / 029
章十二 / 032
章十三 / 034
第二卷
章一 / 040
章二 / 042
章三 / 044
章四 / 047
章五 / 050
章六 / 055
章七 / 060
章八 / 064
章九 / 069
章十 / 075
章十一 / 078
章十二 / 081
第三卷
章一 / 086
章二 / 089
章三 / 091
章四 / 093
章五 / 097
章六 / 100
章七 / 103
章八 / 105
章九 / 107
章十 / 111
章十一 / 113
章十二 / 117
章十三 / 119
章十四 / 124
章十五 / 128
章十六 / 132
章十七 / 136
章十八 / 138
第四卷
章一 / 142
章二 / 145
章三 / 147
章四 / 149
章五 / 155
章六 / 157
章七 / 160
章八 / 162
章九 / 165
章十 / 168
章十一 / 170
章十二 / 174
章十三 / 176
章十四 / 179
章十五 / 183
章十六 / 188
第五卷
章一 / 192
章二 / 196
章三 / 198
章四 / 203
章五 / 206
章六 / 209
章七 / 214
章八 / 218
章九 / 223
章十 / 227
章十一 / 234
章十二 / 241
第六卷
章一 / 246
章二 / 248
章三 / 251
章四 / 253
章五 / 257
章六 / 260
章七 / 262
章八 / 264
第七卷
章一 / 268
章二 / 271
章三 / 275
章四 / 278
章五 / 281
章六 / 283
章七 / 285
章八 / 287
章九 / 289
章十 / 292
章十一 / 295
章十二 / 298
章十三 / 300
章十四 / 303
章十五 / 307
章十六 / 310
章十七 / 314
第八卷
章一 / 318
章二 / 320
章三 / 322
章四 / 325
章五 / 327
章六 / 331
章七 / 334
章一
凡所见之城邦皆为某种共同体,而一切共同体之建立皆是为了某类善业。人类的所有行为即是为了得到心中的善。既然所有共同体都以此为目的,那么代表最高、涵盖最广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
有人认为无论政客、君王、家主还是主人都一样。他们只是在管理人数的多寡上有区别,在性质上却相同。譬如,管几个人的叫主人;再多点的叫家主;而治理大量人口的则称为政客或君王。这样看起来似乎名门望族与寡民小国之间毫无差别。政客与君王的区别也仅是如此:君王以个人名义统治全国;政客凭政治科学规章制度轮流执政。
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错的,运用一直以来的分析方法加以考察,人们便会明白。正如在其他学科上,组合物总会被拆解为构成它的最小单位。因此,在政治学上,我们也要找到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由此分析各处不同,试图得出有力论断。
章二
如果有人能追根溯源,研究城邦或其他事务的发端,定可获得最清晰的认知。首先,相互依存的事务必定得有一个结合。男女婚配,种族得以延续(此种结合并非人类有意为之,而是同其他动植物一样出于一种自然的本能,即留下和自己相同的个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也出于保全建立了联系。具有远见能运筹帷幄的人自然成了统治者和主人;拥有体力能够劳动的人就成了被统治者和奴隶,因此,在这里,主人和奴隶有着共同利益。但是女人和奴隶却存在天壤之别。自然创造出女人并非是要她像铁匠一样制造出多功能的德尔斐小刀。她的存在是为了使一切物品功能单一,只有当物为专用的时刻方可尽善尽美。但是在原始社会中,女人与奴隶的地位相差无几,他们之中没有天生的统治者,他们只是男奴与女奴的共同体。所以有诗人说:
应当由希腊人来统治野蛮人。
在他们看来,野蛮人好像是天生的奴隶。
由于男男女女主人奴隶之间的联系结合,首先便形成了家庭。正如赫西奥德(Hesiodos)所说:
置其家,安其妻,犁其田。
因为犁地的牛即为穷人的奴隶。家庭便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因此加隆达斯(Charondas)称家庭成员为“食橱伴侣”,克里特(Cretan)的厄庇米尼德斯(Epimenides)则称作“食槽伴侣”。当数个家庭为了争取多过生活所需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首先形成的便是村落。一个家庭繁衍发展产生了最初级的村落,它包括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正如有人说的他们是“同乳所养”。这也是为什么希腊的各个城邦还由原有君主统治,希腊人在结盟前就生活于王权之下,至今一些较为落后的民族仍然如此。正如长者管家,那么在一群落,理所应当长老治族,荷马曾说:
人各率其儿女与妻子。
这即是古时的情形,因为他们散居各处。于是人说众神也受统治,因为无论今人或古人都受君王统治。人们想象同自己模样相似的神的形象,也假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状况。
当多个村落为着更优质的生活结合成一个独立而完善的共同体,并且大到足以或者接近自给自足时,城邦就出现了。一切早期的社会形态皆是自然形成,城邦亦然。事务的本质即其结果。无论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人、一匹马或者是一个家庭,一旦事务完全成形,那便是它的自然结果。至上之物呈现其终极形态,自足便是这种结果。
由此可见城邦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的本性更趋向于一种政治动物。若非刻意为之,有人天生就不隶属于任何城邦,那么他不是方外之士,便是邪恶拙劣之徒;正如荷马所谴责的那样:
无宗无族兮,无序亦无法,无亲又无家。
这些天生的流浪者身上,往往带着一种好战倾向,他们是孤立于棋局中的棋子。
显然,相对于蜜蜂和其他群居动物,人类所组织的团体政治性更强。就像我们常说,自然不为无益之事,不造无用之物;在所有自然界的物种中,人类是唯一拥有言语能力的。
声音能够表达喜悦和悲伤,其他动物也能发声(它们天生具有感知哀乐并相互传达的能力,但仅此而已),而言语可以阐述利与弊,表达诸如公正及不平。人类所独有的特别之处便是人性。人性能辨识一切善恶,分别公与不公,等等。家庭与城邦正是这类特殊生物体的族群联合。
进一步而言,城邦在本质上优先于家庭和个人,正如整体必然优先于部分;譬如,身之不在,手足焉存。被损毁的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只是我们还在含糊其词地称其为手足而已。万事万物名功能之名,行效用之实;但凡其不再具备自身独有之特性,便不能看作原本意义上的同一事务,不过是徒有其名尔。事实证明,城邦为自然产物并优先于个体,一旦个体处于独立或脱离状态就无法自给自足,这正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若此间有久绝于世不属凡尘或遗世独立自我供养者,若非异类即为神祇。人天生的社会属性注定人是合群而居的族群,而第一个创建城邦之人也应被铭记接受后世的敬仰。人一旦完善就是最高形态的物种,一旦堕落、违背法律、破坏公正,就成了最劣等的动物。被暴力化的不义,势必引发更凶残的灾祸,而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若不规范于才智和道德,加以正确疏导和利用,难保不会酝酿出无法预知的可怕结果。因此,荒淫无度、贪婪不义之人即是世间最过下流、最为肮脏的穷凶极恶之徒。而公正确是一个城邦的准绳,可问是非、可断曲直,实行礼法制度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章三
从上可知,我们业已明了城邦的各个组分,城邦是由无数家庭构成的,在讨论城邦问题前,我们应当先弄清“家务管理”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由奴隶和自由人组成的,家务管理因而必然与之一一对应。研究问题一般由分析它的最初成分开始,就家庭而论,它们是:主与仆、夫与妻、父与子。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探究这三者各自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应当是什么;一是主仆关系,一是配偶关系(尚无适当词语表述男女间的结合)以及亲嗣关系(此词亦无法准确表述)。除此之外,另一种要素,所谓的“致富之道”,即他人所述的家务管理或家务管理的主要部分,也应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
为了结合生活的实际所需寻求高于现实生活的观念理论的目的,我们将优先讨论主仆关系这一项。有人认为如何管理奴仆是一门学问,齐家治国、教人使众,就我之前提到的,也大致同理。可是,有些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奴隶与奴隶主天生平等,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差异所基于的是强权保护下的法律条令,因而不合自然之道的正义。
章四
财产是家庭的一部分,致富之道理应属于家务管理;除非具备必要条件及必备品,否则无人可以正常生活,更不论过上优质的生活了。就具体工种的专业技术而言,若无相应的特殊工具,工人无法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家务管理也是这样。工具种类很多,多是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对于航船来说,航海者的船舵是无生命的,而瞭望者却是作为有生命的工具。在各行业中,雇工皆是工具。同样,占有物是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家务问题上,奴隶是活生生的占有物,通过这类工具累积了大量财富,雇工自己也成了使用工具的工具。假使每件工具都能按照他人的意志自动完成工作,如同代达罗斯(Daedalus)的雕像或者赫斐斯托斯(Hephaestus)的三足宝座,它们自动参与众神的集会,如诗人所说;若不假人手,机杼能织布,锦瑟可自鸣,工匠就不再需要帮手,主人也不再需要奴隶了。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通常所说的工具是用于生产的工具,另外还有一些类似于财产的用于消费的工具。不同于衣物和床的单一用途,织机能进行制造,生产出额外的物品。生产和消费作为两种不同的日常行为,尽管它们都需要工具,但两者的工具必然不同。然而,由于生命是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奴隶注定只是消费行为的依附者。再者,一笔财产仅当部分而言,相对于全部财产只是其一部分,相对于自己却是全部。就家庭来说,主人由于是奴隶的主人,他从不属于奴隶;而作为一种财产,奴隶则完全属于主人。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奴隶具有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和职能。天生属于他人之人即是财产,也即所有物。而所有物是区别于所有者的一件生活行为的工具。
章五
然而是否真的存在上述那种天生的奴隶?在他们自身看来,这种情况又是否合乎本性、礼法?或者相反,一切奴役制度都有悖自然法则?
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基于事实,回答以上问题都不难。在这个世上,一些人统治着别人,另一些人被别人统治着,并且在出生时就已注定,像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不仅必须,还是利大于弊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种类很多,被统治者越高级,统治者越优秀。例如对于人的管理优于牲畜的管理,因为从事者越优秀,其工作质量就越高,在一部分人实施统治,另一部分人被统治的地方。一切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事务中,无论是连续体还是分离体,各部分治或被治区隔明显。诸类情形可见于整个自然界的有生命体甚至无生命体,即使是一支曲子,同样存在着某种相对主要的元素。但由于牵扯太广,范围太宽,我们仅限于研究生物范畴内的灵肉结合体,前者与后者,一方为统治方,另一方为被统治方。我们考察的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务的本性,而非腐坏状态下的意图。也即,我们考察的是灵魂和身体处在完美状态的人,在他身上体现的是灵魂和身体的真实关系。虽然在相对较坏的环境中,身体常常会控制灵魂,这是极不正常的业已丧失自我之人。确切而言,在生物界中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到专制和宪政两种体制;灵魂以专制控制身体,而理智由宪政领导情感。很显然灵魂对于身体行为的克制,理智对于情感的平衡,总在起着有益的作用。若是将它们的地位两两平等或者相互颠倒便会引起相反的作用。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驯养的动物优于野生动物,是由于人的参与使它们更容易得以保全。雌雄关系也是如此,此种原则普遍适用于人类。
差异存乎灵与肉、人与兽之间(那些只运用身体进行日常活动的生物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其中较为低劣的自然就成为奴隶。作为奴隶,接受主人的统治,这对于他们较为合宜。而那些能够感知他人的理智但毫无自我心智的,并确实属于了他人的人,天生就是奴隶。低等动物没有心智,依靠直觉行事。因此,使用奴隶与驯养动物毫无二致,二者都以身体换取主人的日常所需。自然赋予人类不同的体格,身体健壮的奴隶适合劳役等体力活动,而另一部分身材挺拔却不适合劳动的自由人,对从事战争或和平时期的政治活动得心应手。但相反的情况经常发生,有些奴隶拥有同自由人一样的灵魂,有些则是修长的身体。事实上,自然赋予人类不同的体格,其差别之大较之神像和人像,恐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我们应当承认鄙陋者是高贵者的奴隶。如果身体上的差异是事实,那灵魂的差别又有多少不同?不过是身体之美外显能被肉眼所见,而灵魂的美却不是轻易可见。显然,有的人天生就是自由人,有的人则天生为奴,对于后者,奴隶属性更为有益,也合乎自然。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拓展我视野的书,而这本书,似乎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前言就能看出,作者对“政治”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宏大,它不仅仅是政府运作的细节,更是关于人类集体生活、资源分配、权力制定的根本性问题。书中提到的各种理论流派,像是星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有着独特的轨迹和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勾勒出政治思想的全景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发展、甚至颠覆的。同时,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实践,因为我一直相信,理解政治离不开对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深入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究,去独立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现实。
评分初读这本书,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来解构“政治”这个庞大的概念。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那些零散的政治信息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书中提到的一些政治学理论,我虽然接触不多,但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仿佛是前人对于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总结。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政治的“本质”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政治人物的言行,而是去探究那些更深层次的、决定政治走向的因素。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建立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审视那些关于政治的论断,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说辞所迷惑,而是去探寻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逻辑。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政治世界的一把钥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纷繁复杂的政治世界。作者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运作,而是从更普遍、更本质的层面出发,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以及演变的可能性。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权力”的论述,因为我觉得,理解权力的运作方式,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关键。这本书,似乎也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的政治新闻和观点,去审视那些更深层的、影响长远的结构性因素。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一定会涉及一些经典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观点,而我希望能从这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思想中,获得新的启迪。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提升我分析和判断政治局势的能力,让我能够更冷静、更理性地看待那些激荡人心的政治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虽然我只是刚刚踏入这个迷宫,但作者的文字已经让我看到了走出迷雾的希望。我一直觉得,理解政治,就是要理解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协商、如何博弈、如何达成共识,而这本书,似乎就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国家”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政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政治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复杂齿轮运作的指南,虽然我刚翻开几页,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作者的语言并非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反而是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力量,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探索那些塑造我们生活、影响我们决策的宏观力量。书中的概念,比如权力、正义、国家,这些我们每天都在提及,但却常常忽略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理论根基,似乎都被作者一一剥茧抽丝般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阐述不同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为什么”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组织社会,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的社会形态,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或许将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让我能够用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政治现象,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喧嚣,而是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
评分休谟《人性论》中的人性一词是指人类获得概念知识和意念知识的认识思维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头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柏拉图在其著作中说:认识就是去获得知识。在一般的语境中,休谟的人性论是指以人性、求知或认识为对象的哲学认识思维活动。在特殊的语境中,休谟的人性论是指休谟以人性、认识或求知为对象的哲学认识思维活动所获得的关于认识、求知这种事情的思想观点或知识理论。
评分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视为英国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他把哲学设想为一门归纳的和实验的人性科学,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卢梭、康德等后世哲学家影响深远。著有《人性论》《大不列颠史》《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的自然史》等。
评分政治学老师让买的,书可以。
评分好书,好物流,就是好
评分好书,好物流,就是好
评分京东活动买书。特别好。。。。。。。
评分蛮不错的,商家服务也不要错。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哦,阅读起来,心情飞起~~价格也划算,本来就有折扣,再打个五折,很好
评分休谟《人性论》中的人性一词是指人类获得概念知识和意念知识的认识思维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头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柏拉图在其著作中说:认识就是去获得知识。在一般的语境中,休谟的人性论是指以人性、求知或认识为对象的哲学认识思维活动。在特殊的语境中,休谟的人性论是指休谟以人性、认识或求知为对象的哲学认识思维活动所获得的关于认识、求知这种事情的思想观点或知识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