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

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挚,张玉龙,曾志刚 编
图书标签:
  • 中央苏区
  • 红色文化
  • 教育史
  • 史料
  • 地方史
  • 革命历史
  • 赣南
  • 闽西
  • 井冈山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13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0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1
套装数量:2
字数:15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央苏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也是一部革命的社会史。《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整理了中央苏区教育的相关史料,是研究苏区教育、苏区社会变迁的重要支持。《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是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整理的系列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妇女教育、儿童教育、军队文化教育等,对于探讨早期苏区的教育历史和教育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目录

一、教育管理
(一)政策与法规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节录)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训令第九号(节录)
6.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节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十七号
8.中央政府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节录)
9.八县查田运动大会所通过的结论(节录)
10.八县贫农团代表查田运动大会的决议(节录)
11.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大纲(节录)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纪念对全体选民的工作报告书(节录)
13.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军党部《告商人及知识分子》(节录)
14.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征求专门技术人才启事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命令第九号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l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节录)
17.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节录)
18.中央政府内务、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合通知——红军子弟免费读书
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二号
2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三号
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四号
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五号
附: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
24.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决议案
25.团与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的协助条约
26.中国农业工人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决议案(节录)
27.中国店员手艺青工第一次代表会的决议(节录)
28.店员手艺工人工会在苏区内的组织任务决议案(节录)
29.苏区文教费用的支出
30.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政纲(节录)
31.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训令第十一号
32.江西省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
33.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34.江西省第一次教育会议的决议案
35.教育经费节省运动的开始
36.学生运动决议案
37.中共湘赣苏区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苏维埃问题决议案(节录)
38.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39.苏维埃问题决议案(节录)
40.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第六号
41.湘赣省苏维埃训令抚字第十九号
42.湘赣省文化教育建设决议草案(节录)
43.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
4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文字第一号
45.中国共产党赣东北省代表大会苏维埃工作决议案(节录)
46.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议决议之三(节录)
47.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
48.闽浙赣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听了省苏执委工作报告后的决议案(节录)
49.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目前文化工作总计划(节录)
50.文化教育问题决议案
51.万载县苏维埃政府关于各区乡苏文委的指示
52.江西福建两省各县及中心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决议案
53.中央批复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斗争的经验教训问题”的信(节录)
54.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各种决议的决议(节录)
55.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

二、教育类型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
四、教育的成就和经验
风雨铸就的红色摇篮:中央苏区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生动画卷 这是一套关于中央苏区教育历史的珍贵文献汇编,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权威参考,更是深刻理解中国革命起源、青少年成长以及教育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全套两册,以“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的宏大视野,将我们带回那段烽火岁月,重温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因地制宜、呕心沥血地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教育,为年轻一代播撒革命的种子,铸就未来的希望。 上册:播撒革命火种的启蒙篇章 上册集中收录了中央苏区早期教育的奠基性文献和重要资料,勾勒出革命根据地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启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和革命思想启蒙。 一、 革命政权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确立: 本部分精选了中央苏区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指示、决议以及领导人讲话。这些文件不仅标志着革命政权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展现了当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被视为巩固革命政权、培养革命后备军、提升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文件中,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强调培养具有坚定革命信念、能够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青少年。同时,也贯穿着人民教育、阶级教育、军事教育等核心理念,为后续的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普及教育的艰辛探索: 中央苏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本部分详细记载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苏区人民和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普及教育的。这包括: 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 从最初的扫盲班、识字班,到列宁小学、列宁主义学校,再到专门培养干部和儿童的学校,每个阶段的创建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汇编中收录了各类学校的创办报告、校规校纪、学制设置、课程安排等原始材料,真实反映了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教材的编写与推广: 针对革命斗争的需要,苏区组织力量编写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材,内容涵盖政治、军事、识字、算术、卫生以及苏区劳动生产知识等。这些教材的编写过程、内容特点以及在各地学校的使用情况,在本册中得到了详尽的呈现。例如,关于如何将革命故事、英雄事迹融入识字课本,如何编写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政治启蒙读物,都体现了当时教育者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缺乏合格的教师是当时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本部分收集了关于教师的选拔、培训、待遇以及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许多教师本身就是革命的骨干,他们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即使生活艰苦,也默默奉献。汇编中不乏感人的教师事迹,展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苏区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包含了关于家长学校、儿童团、少先队等组织活动的记录,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将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 革命儿童教育的特色实践: 中央苏区高度重视对革命儿童的培养,将其视为革命事业的未来。本部分重点展示了苏区在革命儿童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 儿童团与少先队的活动: 这是中央苏区革命儿童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汇编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儿童团、少先队组织建立、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在支前、侦察、宣传等革命斗争中的英勇表现的报告和回忆录。这些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如何通过参加实际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成为革命的生力军。 特殊的“红色童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苏区儿童的童年是特殊的。本部分通过一些档案和回忆,展现了孩子们如何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如何在歌声、故事和游戏中学唱革命歌曲,了解革命历史,培养革命情操。这种寓教于乐、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是中央苏区儿童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册:薪火相传的育人体系 二册则将视角进一步延伸,深入探讨了中央苏区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深化发展,以及这些探索对后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干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 除了普及教育,中央苏区也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专业人才的输送,以应对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党校与干校的建设: 本部分收录了中央苏区时期党校、干部学校的成立、发展、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毕业学员的去向等文献。这些学校肩负着培养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任,是苏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针对根据地建设的实际需要,苏区也开始着手培养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例如卫生、宣传、经济管理等方面。本部分可能会收录一些相关的专业学校的招生简章、教学大纲以及培养成果的报告,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体现了苏区在发展多样化教育方面的努力。 二、 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教育内容的丰富: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中央苏区教育的课程体系也日益完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治教育的深化: 革命理论的普及和深化是贯穿苏区教育始终的重要内容。本部分可能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史、阶级斗争形势分析等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大纲。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深刻理解革命的意义和目标,坚定革命意志。 军事教育的系统化: 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部分会展示一些军事训练的条例、教材,以及如何将军事知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技能。 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 除了政治军事教育,苏区也努力传播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这包括识字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算术、自然常识、卫生保健等知识的传授,以及一些基础文学艺术的介绍。 劳动教育与实践结合: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与苏区的经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本部分可能包含关于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手工业劳动、宣传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的生产建设中学习和成长。 三、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在实践中,中央苏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特点。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克服照本宣科的旧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更为活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将课堂教学与苏区的现实斗争、生产建设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解道理。 歌咏、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运用歌曲、戏剧、演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使枯燥的革命道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儿童和普通群众接受。 灵活的学制与教学安排: 针对苏区社会的特殊性,教育的学制和教学安排也相对灵活,以适应战争环境和劳动人民的学习需求。 四、 教育成果的总结与经验的传承: 本部分将回顾中央苏区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其宝贵的经验。 教育成果的统计与评估: 汇编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苏区教育普及率、识字率、毕业学员数量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对这些成就的评价。 革命教育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总结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例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工农兵”等,这些都成为后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财富。 教育对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论述中央苏区教育在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巩固红色政权、培养革命人才、支持革命斗争以及促进根据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系列”的深远意义: 这两册《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它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通过这些珍贵的原始文献,我们能够: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革命: 了解党在创建新中国之前,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事业来抓,其教育理念、实践模式和取得的成就,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感受革命先辈的教育情怀: 汇编中的每一份资料都渗透着革命先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下一代的期望以及为民族未来奋斗不息的精神。 认识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 中央苏区教育是红色基因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如何在教育中传承和弘扬的。 为当代教育提供启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望中央苏区的教育探索,其坚持为人民服务、注重实践育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这套《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理解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关心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以及红色文化的研究者、学生和广大读者的宝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代史的爱好者,我收藏了不少关于那个时期的书籍,但像这样系统、详实地汇编教育史料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它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完整性。那些印章模糊、铅字错位的油印文件,恰恰是其最宝贵的“证据”。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梳理不同时期教育法令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苏区教育方针是如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深化的。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师资培训和教育经费筹措的记载,揭示了那个政权运转的底层逻辑——如何用近乎“理想主义”的方式,去支撑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奋斗精神,远比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资源丰裕下的教育模式更具震撼力。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多么来之不易,以及我们是否真正珍惜并理解了知识传播的真正意义。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颇有深意,虽然是史料汇编,但两册书的区分和内文的结构安排,都体现出编纂者的匠心。上册侧重于宏观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颁布,脉络清晰,犹如一张蓝图;而下册则聚焦于教育实践的具体细节、教员名录和地方经验的总结,更具操作性和细节感。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可以先建立起整体框架,再深入到微观层面进行剖析,阅读起来逻辑性很强,不会感到迷失。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苏区不同县域在推行教育政策上的差异,发现了很多地方性的创造和适应性调整,这说明苏区的教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地方生命力。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了民族命运的恢弘史诗,其价值远超预估。

评分

这本《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终于到手了,光是沉甸甸的分量和那厚实的装帧就让人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厚度。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教育是如何扎根并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盘旋。翻开第一册,那些泛黄的文献影印件,粗粝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每一篇手写的教案、每一份简陋的学籍名册,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的智慧和汗水。阅读这些史料,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如何克服物资匮乏、人员短缺的困难,坚持为工农子弟启蒙识字、传播革命真理。特别是那些关于扫盲运动的记录,那些朴素的口号和生动的教学场景,让人深刻体会到知识对于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和解放力量。这不仅仅是一套史料,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信念与实践的教材,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心智、改造社会,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精神的光芒永不熄灭。

评分

我习惯于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寻找那些“人情味”的痕迹,而这套汇编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除了宏观的政策部署,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个案记录,比如某位女红军战士如何坚持在行军途中给伤员讲解革命道理,或者一位年迈的乡绅如何被新式教育感化而捐助学堂。这些零散的片段,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虽然微小,却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光辉与转变。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育图景,而非冷冰冰的官方叙事。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整理这些材料时所展现的严谨和尊重,他们没有对原始文本做过度的解读或修饰,只是忠实地呈现出来,让历史自己发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央苏区社会结构和文化构建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绕开的基石性资料,它提供的视角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套书可能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枯燥的政策文件和统计数字,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展现了中央苏区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那种自下而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在令人震撼。比如,书中详细记载了如何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从祠堂到田埂——搭建起简易的“列宁小学”的细节描述,充满了智慧和坚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教材编写的部分,那些针对工农阶层特点设计的课本内容,简洁、有力,直击人心,完全摒弃了旧时代的腐朽说教,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这让我思考,真正的教育改革,并非简单的课程置换,而是要深植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革命目标之中。这两册书如同一个精密的微观世界,让我得以窥见那个“红色摇篮”的文化生态,理解教育在政权巩固和思想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阅读的过程,就像跟随一位老向导,一步步走进了历史深处,领略了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光辉群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