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并进入了分类体系,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首次列出“知识学”学科类目,置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下的“G3科学、科学研究”,分类号为G302。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均保留了“知识学”类目。知识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今对于知识学的研究是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研究知识学对人们至关重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04年后,作者开始在南开大学开展知识学的系统研究,形成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知识学研究团队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及知识活动的相关问题,本书整合各学科已有的知识研究成果,构建新的知识学理论体系,对知识环境、知识技术、知识组织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知识控制论等新的理论问题,并围绕知识学的应用,讨论知识传播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柯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知识管理专家、文献学和图书馆学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自序
1 知识学基础理论问题
2 知识学的科学共同体与研究趋势
3 关于知识的系统研究
4 知识环境研究
5 知识技术与知识工程
6 知识组织论
7 知识资源论
8 知识传播论
9 知识管理论
10 知识服务论
11 知识创新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对于没有接触过相关学术领域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开篇的几个章节可能会构成一道不小的障碍。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某些基础的认识论术语有所了解,导致在引入新概念时,对背景知识的铺陈略显不足。我感觉作者在追求论述的完整性和深度时,稍微牺牲了一点对普通读者的友好度。不过,一旦跨过这个初期的适应期,你会发现自己思维的敏锐度被极大地提升了。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思考问题的底层假设,去解构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知识边界。这本书的价值并非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更精密的“提问”工具箱。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已经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但开始感到理论瓶颈的研究者或深度学习者。它提供了一种跳出自身学科“壁垒”的视角,用更高维度的理论去审视旧问题,从而获得突破。虽然初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啃,但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式的思维训练,其长期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那种绵密和严谨,简直像一位精密的织工,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线索一丝不苟地编织在一起。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既有概念的简单梳理,而是执着于探究“知识”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在人类认知和文化演进中生成、变异和固化的。书中对“认知结构”与“社会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提出了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模型来解释知识体系的自我迭代。有几处的论证极其巧妙,例如他引入了某个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概念,然后用现代认知科学的实验数据来反向印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不得不承认,理解书中的某些论点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结合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的思考深度——他不是在喂食观点,而是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一场深刻的智力探险。对于任何真正想挑战自己思维边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工具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处理的纸张,手感细腻温润,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那种沉稳大气的墨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很符合它主题所应有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了一种非常清晰易读的宋体加黑的样式,行距和字间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纸张的克重也很到位,虽然是白纸,但透光性控制得很好,完全不用担心墨水洇开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侧边切口处理得极其平整,翻阅时能感受到纸张的韧性,侧面看过去,每一页的边缘都像艺术品一样规整。翻开扉页,作者的引言部分就已经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考,那种对知识本体论的追问,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需要全神贯注才能理解的境界。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知识氛围。阅读体验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本身,而这本的设计无疑是为内容做了完美的铺垫,让人在进入思想的迷宫之前,先感受到一份来自工艺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在处理时间维度上的那种史诗感。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知识的“现状”,更是将其置于一个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他清晰地勾勒出了知识从口头传承的模糊性,到文字记录的固化,再到数字信息爆炸时代的快速迭代这一条清晰的脉络。特别是关于“遗忘”的研究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种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知识的“存留”与“遗忘”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每一个被采纳的知识体系,都必然伴随着对大量可能知识路径的系统性淘汰。这种对知识“阴影面”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悲悯和深刻的历史感。它让人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引以为傲的知识积累,实际上是无数次选择、妥协和偶然性叠加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被历史的洪流冲刷掉的智慧之光,这不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复杂性的敬畏。这本书的格局之大,视野之广,远超我预期的任何一本学术专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一种非常克制、内敛的学院派笔触,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对真理的探求之火从未熄灭。作者在行文上表现出极强的逻辑自洽性,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气氛,而是依赖于概念的精确定义和论证链的无懈可击来吸引读者。在处理一些历史案例时,他选择的视角非常独特,往往能从一个被忽视的侧面切入,揭示出知识权力结构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运作。比如,在探讨早期科学文献的典藏标准时,他对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清晰地展示了“何为重要知识”是如何被当时的精英阶层所框定的。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接受的信息来源,意识到我们所信奉的“常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选择和排除过程。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布满精妙机关的图书馆里穿行,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计算,但每拨开一扇门,都能发现新的、令人振奋的景象。这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是市场上很多浮于表面的“成功学”或“速成”读物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