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动物志(第5卷 哺乳纲 啮齿目 兔形目)

内蒙古动物志(第5卷 哺乳纲 啮齿目 兔形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旭日干 编
图书标签:
  • 内蒙古动物志
  • 哺乳纲
  • 啮齿目
  • 兔形目
  • 动物学
  • 生物学
  • 内蒙古
  • 地方志
  • 科学
  • 自然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509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5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蒙古动物志(第5卷 哺乳纲 啮齿目 兔形目)》为第五卷,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包括内蒙古啮齿动物种类及分布、内蒙古啮齿动物的起源和分布、内蒙古现代鼠害、内蒙古鼠害的防治措施及英文摘要。各论包括内蒙古迄今所记录到的啮齿动物65种,记述了各目、科及属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对各种的鉴别特征、形态、分类讨论及亚种分化、生态、与人类的关系、种群状态及地理分布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书中还记载了啮齿动物的蒙文名和英文名,附有每种啮齿动物的形态图、头骨图、洞系图及地理分布图。
  《内蒙古动物志(第5卷 哺乳纲 啮齿目 兔形目)》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动物学专著,可供动物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农、林、牧、医、机场、电力、外贸、环境评价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总论
一、内蒙古啮齿动物种类及分布
二、内蒙古啮齿动物的起源和分布
三、内蒙古现代鼠害
四、内蒙古鼠害的防治措施
五、分类学术语
ABSTRACT

各论
各论编写凡例
一、啮齿目RODENTIA
(一)松鼠科Sciuridae
松鼠亚科Sciurinae
1.小飞鼠Pteromys volaas
2.松鼠Sciurus vulgaris
亚非地松鼠亚科Xerinae
3.蒙古旱獭Marmota sibirica
4.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5.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6.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chanicus
7.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8.内蒙黄鼠Spermophilus pallidicauda
9.长尾黄鼠Spermophilus undulatus
10.花鼠Tamias sibiricus
(二)跳鼠科Dipodidae
五趾跳鼠亚科Allactaginae
11.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12.巨泡五趾跳鼠Allactaga bullata
13.小地兔Pygeretmus pumilio
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
14.五趾心颅跳鼠Cardiocrardus paradoxus
15.肥尾心颅跳鼠Salpingotus crassicauda
16.三趾心颅跳鼠Salpingotus kozlovi
跳鼠亚科Dipodinae
17.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18.蒙古羽尾跳鼠Stylodipus andrewsi
长耳跳鼠亚科Euchoreutinae
19.长耳跳鼠Euchoreuteus naso
(三)鼹形鼠科Spalacidae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20.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21.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22.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
(四)仓鼠科Cricetidae
仓鼠亚科Cricetinae
23.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
24.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
25.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26.索氏仓鼠Cricetulus sokolovi
27.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
28.无斑短尾仓鼠Allocricetulus curtatus
29.坎式毛足鼠Phodopus campbelli
30.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沙鼠亚科Gerbillinae
31.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
32.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33.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34.短耳沙鼠Brachiones przewalskii
35.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36.半白高山?Alticola semicanus
37.鼹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
38.普氏兔尾鼠Eolagurus przewalskii
39.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40.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
41.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42.狭颅田鼠Microtus gregalis
43.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
44.莫氏田鼠Microtus maximowiczii
45.蒙古田鼠Microtus mongolicus
46.棕背?Myodes rufcanus
47.红背?Myodes rutilus
48.山西林?Myodes shanseius
49.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
50.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五)鼠科Muridae
51.巢鼠Micromys minutus
52.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
53.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54.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55.社鼠Niviventer confuianus
56.小家鼠Mus musculus
二、兔形目LAGOMORPHA
(六)鼠兔科Ochotonidae
57.宁夏鼠兔Ochotona argentata
58.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
59.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60.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
61.蒙古鼠兔Ochotona pallasi
(七)兔科Leporidae
62.蒙古兔Lepus tolai
63.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
64.雪兔却Lepus timidus
65.中亚兔Lepus tibetanus
学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昆虫生态学》导读:一部洞察微观世界的巨著 本书《中国昆虫生态学》并非关注内蒙古地区哺乳动物与兔形目的专著,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精微的生命领域——中国的昆虫世界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丰富多样的昆虫物种,及其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宏大的研究背景与学科定位 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昆虫资源之丰富、区系组成之复杂,位居世界前列。从热带雨林到寒冷的高原,从广袤的平原到崎岖的山脉,昆虫以惊人的适应性和演化速度,占据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位。本书正是立足于这一宏大背景,以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为指导,构建起研究中国昆虫生态的理论框架。它跳脱出传统的物种分类学叙事,将目光投向“功能”与“关系”,探讨昆虫如何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乃至主导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学科定位极为清晰:它是一部连接基础分类学、应用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的桥梁性著作。它不仅是专业昆虫学家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环境科学、农业植保、林业保护乃至生物地理学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全书的叙事逻辑,是从宏观的生态区系分布,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种群动态与个体行为,最终落脚于人类活动对昆虫生态平衡的干预与影响。 第一编:中国昆虫的区系地理与演化格局 本书的首篇便奠定了其地理和历史的基调。它摒弃了单一的省域叙事,转而采用气候带与生物地理区系相结合的宏观视角,勾勒出中国昆虫的“地理骨架”。 1. 区域生态分异: 详细阐述了中国从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山地到华南热带等主要生态区域内,昆虫群落的结构性差异。例如,对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昆虫,本书着重分析了其对低温、强紫外线和稀薄空气的生理适应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有种群;而在华南的湿热地区,则重点探讨了热带雨林冠层昆虫的垂直分布和高度的物种共存现象。这种宏观对比,清晰地揭示了地理屏障和气候梯度对昆虫多样性的塑造作用。 2. 物种的起源与传播: 历史演化的视角贯穿其中。作者群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特有种与古北界、东洋界物种的分布边界,探讨了冰期避难所的作用以及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对昆虫迁徙路径的影响。书中对一些关键类群(如蜚蠊目、膜翅目中的部分科)的古生态学重建,为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时间深度。 第二编:核心生态学功能群的解析 如果说第一编描述了“昆虫在哪里”,那么第二编则聚焦于“昆虫在做什么”。本书深入剖析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几种核心功能角色,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昆虫学教材。 1. 植食性昆虫的营养级联: 植食性昆虫是连接生产者(植物)与更高营养级的关键环节。本书不仅罗列了常见的农业和林业害虫,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植物抗性机制与昆虫取食适应之间的“军备竞赛”理论。通过对特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与相应昆虫解毒酶系统的协同演化分析,揭示了植物-植食者相互作用的精细调控网络。对于一些植食性昆虫(如蚜虫、叶蝉),还详尽描绘了其种群密度与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之间相互制约的周期性动态模型。 2. 传粉生态学: 传粉服务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本书对中国特有的传粉昆虫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功能分析,涵盖了蜜蜂、熊蜂、独居蜂、蛾类乃至某些鞘翅目昆虫。重点在于探讨了“花-授粉者”的互利共生关系,特别是针对中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分析了异交率与传粉效率之间的量化关系。书中还讨论了气候变化下,传粉窗口期(Flower-pollinator synchrony)失配的潜在风险。 3. 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昆虫在有机质分解和土壤构建中作用巨大。本书细致描述了白蚁、蜣螂(粪食性甲虫)以及部分双翅目幼虫在分解过程中的生化机制,特别是它们如何加速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矿化,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和碳循环。这部分内容极具环境应用价值,体现了昆虫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编:种群动态、调控与干扰响应 生态学的核心在于理解种群的变动规律。本书的第三编转向了时间维度和空间异质性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1. 气候变率与种群周期: 详细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内,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如何影响昆虫的世代数、越冬策略和地理分布的边界漂移。书中引入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对草原蝗虫、森林天牛等关键种群爆发或衰退的影响。 2. 栖息地异质性与物种共存: 探讨了栖息地破碎化对昆虫多样性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大面积连续生境的中大型昆虫(如部分蝶类和蜻蜓目昆虫)的种群隔离风险。书中引入了基于景观尺度的评估方法,量化了不同斑块大小和连接度对昆虫生物流网络稳定的贡献。 3. 人类干扰与适应: 这一部分直面现实问题。除了传统的农药使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分析外,本书还着重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昆虫”的生态适应性,如对人源食物的利用、对光污染和热岛效应的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公共卫生挑战。 结语:保护的科学基础 《中国昆虫生态学》最终落脚于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它强调,有效的昆虫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建立在对生态学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之上。全书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图表丰富,绝非对已知物种的简单罗列,而是对驱动中国昆虫世界运转的复杂机制的系统性、前瞻性探索。它为读者提供了一扇深入观察地球上最繁盛生命类群的窗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还是其中对于物种分布图的绘制精度和详尽程度,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地理信息呈现。每一条物种的记录点,似乎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坐标,背后都凝结着野外考察者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坚持。例如,在描述某种地方特有鼠类的分布范围时,作者会非常细致地划分出不同的生境类型,比如“沙丘边缘的流动性沙地”、“河流冲积平原的湿草甸”甚至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次生林地缘”,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体现出研究团队对当地微气候和地质条件的深刻理解。我翻到其中一章专门介绍某类穴居动物的巢穴结构时,插图竟然能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深度的通道和用于不同目的(如育幼、储藏食物)的独立腔室,这已经超出了我过去对“挖洞”这种行为的想象。当我把这本书放在桌面上与其他一些偏向生态学理论的书籍并列时,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体系上的——立刻凸显出来。它让你感受到,那些抽象的生态学概念,是如何被具体到某一个会啃食草根、夜间活动的生灵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纸张的质地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粗糙却又十分结实的触感,很符合记录长期科研成果的专业书籍的调性。内页的排版是典型的物种志风格,严谨、克制,大量的黑白线条图和形态描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对于一个想快速了解“哪些动物生活在内蒙古”的普通读者来说,上手难度稍高。我特别留意了绪论部分,那里面对啮齿目和兔形目在内蒙古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论述,虽然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但那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的敬畏感,还是能透过文字的缝隙传递出来。我曾试图用它来快速确认几年前在草原上看到的一种小动物究竟是哪种田鼠,结果发现,我需要对照的不仅仅是名称和图示,还有关于其吻部特征、尾巴长度比例以及是否具有特定皮毛纹理的细致描述,这无疑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宝典,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更像是一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解码”的密码本。总的来说,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信息是:这是一部具有极高参考价值和历史沉淀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极其缓慢和内敛的,完全没有现代科普读物追求的戏剧冲突或生动故事性。它更像是一部冷峻的档案汇编,一切描述都基于可量化的数据和客观的观察记录。比如,当你查阅关于特定物种的食性时,它不会用“它们贪婪地享受着丰收的果实”这类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而是精确地列出“样本胃内容物分析中,XX植物种子占35%,昆虫残骸占21%”等等,后面可能还会紧跟着一个脚注,指出该数据采集的季节和地点。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需要进行跨物种比较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因为信息是高度标准化的。然而,对于我这种带着“听故事”心态的读者来说,必须调整自己的阅读预期,它要求你主动地去构建场景,将那些枯燥的形态测量数据和生态位描述,在大脑中“激活”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这本书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钻石矿石,其价值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才能完全显现。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分类学变动的处理方式。在描述某些在形态上非常接近,但基因测序已显示为不同种的啮齿动物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审慎和专业。他们没有直接宣布哪个旧的分类是错误的,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对比它们之间细微的头骨测量差异,或是对特定毛发色素沉着的描述。这反映了编写团队在处理学术争议时的严谨态度,他们似乎在说:“我们提供的这些客观数据,就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有一次我查到一种分布在偏远山区的兔形目动物,描述中提到其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略有出入,作者立刻补充了一段关于可能存在区域性微小变异的探讨,甚至引用了早年不同考察队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佐证。这种层层递进、互相印证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可以被持续修订和挑战的科学工作底稿,其深度远超一般的“纲要”级别读物。

评分

关于图谱的质量和实用性,必须单独提一下。内页中的插图,无论是细致的外部形态描绘还是关键解剖学特征的特写,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们不是简单的照片复刻,而是基于大量的实物观察后,由专业绘图师提炼和强化的结果。举个例子,在展示某种鼹形啮齿动物的爪子结构时,图示不仅仅显示了爪子的长度,还清晰地勾勒出了支撑其强大挖掘能力的骨骼肌附着点附近的轮廓线。更难得的是,很多关键的“鉴别特征”被用箭头和文字单独标注出来,比如“上颌骨弓的曲率”或是“臼齿的褶皱模式”。这使得读者在野外对照时,即便没有高倍放大镜,也能大致判断出物种的关键差异点。虽然全书的重量和篇幅使得它不适合随身携带到野外,但作为室内参考和鉴别比对的终极蓝本,它提供的视觉信息密度和准确性,几乎无可匹敌,是任何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或深度爱好者都无法绕开的一座知识高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