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濛古動物誌(第5捲 哺乳綱 嚙齒目 兔形目)

內濛古動物誌(第5捲 哺乳綱 嚙齒目 兔形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旭日乾 編
圖書標籤:
  • 內濛古動物誌
  • 哺乳綱
  • 嚙齒目
  • 兔形目
  • 動物學
  • 生物學
  • 內濛古
  • 地方誌
  • 科學
  • 自然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內濛古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5096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258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字數:4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內濛古動物誌(第5捲 哺乳綱 嚙齒目 兔形目)》為第五捲,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
  總論包括內濛古嚙齒動物種類及分布、內濛古嚙齒動物的起源和分布、內濛古現代鼠害、內濛古鼠害的防治措施及英文摘要。各論包括內濛古迄今所記錄到的嚙齒動物65種,記述瞭各目、科及屬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對各種的鑒彆特徵、形態、分類討論及亞種分化、生態、與人類的關係、種群狀態及地理分布等做瞭較為詳細的記述。書中還記載瞭嚙齒動物的濛文名和英文名,附有每種嚙齒動物的形態圖、頭骨圖、洞係圖及地理分布圖。
  《內濛古動物誌(第5捲 哺乳綱 嚙齒目 兔形目)》是一本比較係統的動物學專著,可供動物學研究人員、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機構以及農、林、牧、醫、機場、電力、外貿、環境評價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總論
一、內濛古嚙齒動物種類及分布
二、內濛古嚙齒動物的起源和分布
三、內濛古現代鼠害
四、內濛古鼠害的防治措施
五、分類學術語
ABSTRACT

各論
各論編寫凡例
一、嚙齒目RODENTIA
(一)鬆鼠科Sciuridae
鬆鼠亞科Sciurinae
1.小飛鼠Pteromys volaas
2.鬆鼠Sciurus vulgaris
亞非地鬆鼠亞科Xerinae
3.濛古旱獺Marmota sibirica
4.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5.岩鬆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6.阿拉善黃鼠Spermophilus alachanicus
7.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8.內濛黃鼠Spermophilus pallidicauda
9.長尾黃鼠Spermophilus undulatus
10.花鼠Tamias sibiricus
(二)跳鼠科Dipodidae
五趾跳鼠亞科Allactaginae
11.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12.巨泡五趾跳鼠Allactaga bullata
13.小地兔Pygeretmus pumilio
心顱跳鼠亞科Cardiocraniinae
14.五趾心顱跳鼠Cardiocrardus paradoxus
15.肥尾心顱跳鼠Salpingotus crassicauda
16.三趾心顱跳鼠Salpingotus kozlovi
跳鼠亞科Dipodinae
17.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18.濛古羽尾跳鼠Stylodipus andrewsi
長耳跳鼠亞科Euchoreutinae
19.長耳跳鼠Euchoreuteus naso
(三)鼴形鼠科Spalacidae
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
20.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21.東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22.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
(四)倉鼠科Cricetidae
倉鼠亞科Cricetinae
23.黑綫倉鼠Cricetulus barabensis
24.灰倉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
25.長尾倉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26.索氏倉鼠Cricetulus sokolovi
27.大倉鼠Tscherskia triton
28.無斑短尾倉鼠Allocricetulus curtatus
29.坎式毛足鼠Phodopus campbelli
30.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沙鼠亞科Gerbillinae
31.檉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
32.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33.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34.短耳沙鼠Brachiones przewalskii
35.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36.半白高山?Alticola semicanus
37.鼴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
38.普氏兔尾鼠Eolagurus przewalskii
39.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40.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
41.東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42.狹顱田鼠Microtus gregalis
43.柴達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
44.莫氏田鼠Microtus maximowiczii
45.濛古田鼠Microtus mongolicus
46.棕背?Myodes rufcanus
47.紅背?Myodes rutilus
48.山西林?Myodes shanseius
49.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
50.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五)鼠科Muridae
51.巢鼠Micromys minutus
52.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
53.黑綫姬鼠Apodemus agrarius
54.褐傢鼠Rattus norvegicus
55.社鼠Niviventer confuianus
56.小傢鼠Mus musculus
二、兔形目LAGOMORPHA
(六)鼠兔科Ochotonidae
57.寜夏鼠兔Ochotona argentata
58.間顱鼠兔Ochotona cansus
59.達烏爾鼠兔Ochotona daurica
60.東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
61.濛古鼠兔Ochotona pallasi
(七)兔科Leporidae
62.濛古兔Lepus tolai
63.東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
64.雪兔卻Lepus timidus
65.中亞兔Lepus tibetanus
學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昆蟲生態學》導讀:一部洞察微觀世界的巨著 本書《中國昆蟲生態學》並非關注內濛古地區哺乳動物與兔形目的專著,而是聚焦於一個更為廣闊、更為精微的生命領域——中國的昆蟲世界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豐富多樣的昆蟲物種,及其在錯綜復雜的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宏大的研究背景與學科定位 中國,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其昆蟲資源之豐富、區係組成之復雜,位居世界前列。從熱帶雨林到寒冷的高原,從廣袤的平原到崎嶇的山脈,昆蟲以驚人的適應性和演化速度,占據瞭生態係統中的每一個生態位。本書正是立足於這一宏大背景,以生態學的核心理論為指導,構建起研究中國昆蟲生態的理論框架。它跳脫齣傳統的物種分類學敘事,將目光投嚮“功能”與“關係”,探討昆蟲如何通過其生命活動,影響乃至主導著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 《中國昆蟲生態學》的學科定位極為清晰:它是一部連接基礎分類學、應用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的橋梁性著作。它不僅是專業昆蟲學傢案頭的必備工具書,更是環境科學、農業植保、林業保護乃至生物地理學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全書的敘事邏輯,是從宏觀的生態區係分布,逐步深入到微觀的種群動態與個體行為,最終落腳於人類活動對昆蟲生態平衡的乾預與影響。 第一編:中國昆蟲的區係地理與演化格局 本書的首篇便奠定瞭其地理和曆史的基調。它摒棄瞭單一的省域敘事,轉而采用氣候帶與生物地理區係相結閤的宏觀視角,勾勒齣中國昆蟲的“地理骨架”。 1. 區域生態分異: 詳細闡述瞭中國從東北、華北、華中、西南山地到華南熱帶等主要生態區域內,昆蟲群落的結構性差異。例如,對於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昆蟲,本書著重分析瞭其對低溫、強紫外綫和稀薄空氣的生理適應機製,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有種群;而在華南的濕熱地區,則重點探討瞭熱帶雨林冠層昆蟲的垂直分布和高度的物種共存現象。這種宏觀對比,清晰地揭示瞭地理屏障和氣候梯度對昆蟲多樣性的塑造作用。 2. 物種的起源與傳播: 曆史演化的視角貫穿其中。作者群通過對比分析中國特有種與古北界、東洋界物種的分布邊界,探討瞭冰期避難所的作用以及第四紀以來構造運動對昆蟲遷徙路徑的影響。書中對一些關鍵類群(如蜚蠊目、膜翅目中的部分科)的古生態學重建,為理解當前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提供瞭時間深度。 第二編:核心生態學功能群的解析 如果說第一編描述瞭“昆蟲在哪裏”,那麼第二編則聚焦於“昆蟲在做什麼”。本書深入剖析瞭昆蟲在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幾種核心功能角色,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昆蟲學教材。 1. 植食性昆蟲的營養級聯: 植食性昆蟲是連接生産者(植物)與更高營養級的關鍵環節。本書不僅羅列瞭常見的農業和林業害蟲,更重要的是,它引入瞭植物抗性機製與昆蟲取食適應之間的“軍備競賽”理論。通過對特定植物次生代謝産物(如生物堿、萜類化閤物)與相應昆蟲解毒酶係統的協同演化分析,揭示瞭植物-植食者相互作用的精細調控網絡。對於一些植食性昆蟲(如蚜蟲、葉蟬),還詳盡描繪瞭其種群密度與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之間相互製約的周期性動態模型。 2. 傳粉生態學: 傳粉服務是生態係統健康的基礎。本書對中國特有的傳粉昆蟲進行瞭詳盡的分類和功能分析,涵蓋瞭蜜蜂、熊蜂、獨居蜂、蛾類乃至某些鞘翅目昆蟲。重點在於探討瞭“花-授粉者”的互利共生關係,特彆是針對中國特有的藥用植物和經濟作物,分析瞭異交率與傳粉效率之間的量化關係。書中還討論瞭氣候變化下,傳粉窗口期(Flower-pollinator synchrony)失配的潛在風險。 3. 土壤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 昆蟲在有機質分解和土壤構建中作用巨大。本書細緻描述瞭白蟻、蜣螂(糞食性甲蟲)以及部分雙翅目幼蟲在分解過程中的生化機製,特彆是它們如何加速木質素和縴維素的礦化,從而影響土壤肥力和碳循環。這部分內容極具環境應用價值,體現瞭昆蟲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編:種群動態、調控與乾擾響應 生態學的核心在於理解種群的變動規律。本書的第三編轉嚮瞭時間維度和空間異質性對昆蟲種群的影響。 1. 氣候變率與種群周期: 詳細分析瞭不同地理區域內,溫度、降水等氣候因子如何影響昆蟲的世代數、越鼕策略和地理分布的邊界漂移。書中引入瞭多種數學模型,用於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如乾旱、洪澇)對草原蝗蟲、森林天牛等關鍵種群爆發或衰退的影響。 2. 棲息地異質性與物種共存: 探討瞭棲息地破碎化對昆蟲多樣性的負麵效應,特彆是對那些需要大麵積連續生境的中大型昆蟲(如部分蝶類和蜻蜓目昆蟲)的種群隔離風險。書中引入瞭基於景觀尺度的評估方法,量化瞭不同斑塊大小和連接度對昆蟲生物流網絡穩定的貢獻。 3. 人類乾擾與適應: 這一部分直麵現實問題。除瞭傳統的農藥使用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分析外,本書還著重討論瞭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昆蟲”的生態適應性,如對人源食物的利用、對光汙染和熱島效應的反應,以及由此産生的新的公共衛生挑戰。 結語:保護的科學基礎 《中國昆蟲生態學》最終落腳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它強調,有效的昆蟲資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必須建立在對生態學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之上。全書結構嚴謹,數據翔實,圖錶豐富,絕非對已知物種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驅動中國昆蟲世界運轉的復雜機製的係統性、前瞻性探索。它為讀者提供瞭一扇深入觀察地球上最繁盛生命類群的窗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欣賞的還是其中對於物種分布圖的繪製精度和詳盡程度,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地理信息呈現。每一條物種的記錄點,似乎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坐標,背後都凝結著野外考察者無數個日夜的汗水和堅持。例如,在描述某種地方特有鼠類的分布範圍時,作者會非常細緻地劃分齣不同的生境類型,比如“沙丘邊緣的流動性沙地”、“河流衝積平原的濕草甸”甚至是“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次生林地緣”,這種細緻入微的區分,體現齣研究團隊對當地微氣候和地質條件的深刻理解。我翻到其中一章專門介紹某類穴居動物的巢穴結構時,插圖竟然能清晰地展示齣不同深度的通道和用於不同目的(如育幼、儲藏食物)的獨立腔室,這已經超齣瞭我過去對“挖洞”這種行為的想象。當我把這本書放在桌麵上與其他一些偏嚮生態學理論的書籍並列時,這本書的“重量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識體係上的——立刻凸顯齣來。它讓你感受到,那些抽象的生態學概念,是如何被具體到某一個會啃食草根、夜間活動的生靈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極其緩慢和內斂的,完全沒有現代科普讀物追求的戲劇衝突或生動故事性。它更像是一部冷峻的檔案匯編,一切描述都基於可量化的數據和客觀的觀察記錄。比如,當你查閱關於特定物種的食性時,它不會用“它們貪婪地享受著豐收的果實”這類富有情感色彩的詞語,而是精確地列齣“樣本胃內容物分析中,XX植物種子占35%,昆蟲殘骸占21%”等等,後麵可能還會緊跟著一個腳注,指齣該數據采集的季節和地點。這種處理方式,對於需要進行跨物種比較分析的研究人員來說是極大的便利,因為信息是高度標準化的。然而,對於我這種帶著“聽故事”心態的讀者來說,必須調整自己的閱讀預期,它要求你主動地去構建場景,將那些枯燥的形態測量數據和生態位描述,在大腦中“激活”成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這本書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鑽石礦石,其價值需要耐心和專業知識纔能完全顯現。

評分

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分類學變動的處理方式。在描述某些在形態上非常接近,但基因測序已顯示為不同種的嚙齒動物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審慎和專業。他們沒有直接宣布哪個舊的分類是錯誤的,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對比它們之間細微的頭骨測量差異,或是對特定毛發色素沉著的描述。這反映瞭編寫團隊在處理學術爭議時的嚴謹態度,他們似乎在說:“我們提供的這些客觀數據,就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有一次我查到一種分布在偏遠山區的兔形目動物,描述中提到其形態特徵與模式標本略有齣入,作者立刻補充瞭一段關於可能存在區域性微小變異的探討,甚至引用瞭早年不同考察隊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到的數據進行佐證。這種層層遞進、互相印證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可以被持續修訂和挑戰的科學工作底稿,其深度遠超一般的“綱要”級彆讀物。

評分

關於圖譜的質量和實用性,必須單獨提一下。內頁中的插圖,無論是細緻的外部形態描繪還是關鍵解剖學特徵的特寫,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們不是簡單的照片復刻,而是基於大量的實物觀察後,由專業繪圖師提煉和強化的結果。舉個例子,在展示某種鼴形嚙齒動物的爪子結構時,圖示不僅僅顯示瞭爪子的長度,還清晰地勾勒齣瞭支撐其強大挖掘能力的骨骼肌附著點附近的輪廓綫。更難得的是,很多關鍵的“鑒彆特徵”被用箭頭和文字單獨標注齣來,比如“上頜骨弓的麯率”或是“臼齒的褶皺模式”。這使得讀者在野外對照時,即便沒有高倍放大鏡,也能大緻判斷齣物種的關鍵差異點。雖然全書的重量和篇幅使得它不適閤隨身攜帶到野外,但作為室內參考和鑒彆比對的終極藍本,它提供的視覺信息密度和準確性,幾乎無可匹敵,是任何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或深度愛好者都無法繞開的一座知識高峰。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就透著一股嚴肅的學術氣息,那種沉甸甸的感覺,讓人立刻明白這不是一本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紙張的質地相當考究,那種略帶粗糙卻又十分結實的觸感,很符閤記錄長期科研成果的專業書籍的調性。內頁的排版是典型的物種誌風格,嚴謹、剋製,大量的黑白綫條圖和形態描述占據瞭主導地位,這對於一個想快速瞭解“哪些動物生活在內濛古”的普通讀者來說,上手難度稍高。我特彆留意瞭緒論部分,那裏麵對嚙齒目和兔形目在內濛古生態係統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觀論述,雖然信息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消化,但那種對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的敬畏感,還是能透過文字的縫隙傳遞齣來。我曾試圖用它來快速確認幾年前在草原上看到的一種小動物究竟是哪種田鼠,結果發現,我需要對照的不僅僅是名稱和圖示,還有關於其吻部特徵、尾巴長度比例以及是否具有特定皮毛紋理的細緻描述,這無疑是專業研究人員的寶典,對業餘愛好者來說,更像是一部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解碼”的密碼本。總的來說,它在視覺上傳達齣的信息是:這是一部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和曆史沉澱的工具書,而非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