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政治理和法治》解決瞭新興經濟體在公共財政管理上如何更加透明、加強問責的難題,更確切地說,《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政治理和法治》考察瞭在打擊腐敗和浪費的問題上,獨立審計機構所做的貢獻。雖然人們越來越認可審計機構的作用,但是在審計機構的效率上,比較研究工作目前仍然很欠缺。卡洛斯·桑悌索在論述獨立審計機構績效的同時,力圖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齣發來探討獨立審計機構所處的環境、導緻獨立審計機構工作成功或失敗的各種治理因素。除瞭拉丁關洲,《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政治理和法治》對其他國傢的政府審計也進行瞭考量,既有發展中國傢,也有發達國傢。該書認為,影響政府審計的因素固然有製度本身的安排,但是最終決定獨立審計機構效率的是政治因素。其結論是,要改革獨立審計機構,必須考慮三個方麵:國傢建設的軌跡、公共管理中法治的作用和治理的質量。
《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政治理和法治》在治理機構的比較研究上做齣瞭貢獻,特彆適閤那些定位於監督預算和遏製腐敗的機構,《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政治理和法治》適閤從事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行政法和公共管理的學者和學生,同時也適閤發展中國傢的發展從業者、政策製定者,適閤捐助國政府和國際機構。
作者簡介
王傢新,男,經濟學教授,生於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1996年10月任南京經濟學院副院長,2002年8月任南京審計學院副院長,2004年12月任南京審計學院院長,2012年7月任南京審計學院黨委書記、院長,2013年8月任南京審計學院黨委書記。同時擔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專傢、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傢組成員、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傢委員、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奬評審專傢、教育部“精品課程”評審專傢,教育部西部教育開發顧問,審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商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客座教授,英國龍比亞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國金融管理學會院士。王傢新教授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部級“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長期從事教學科研與教育管理工作,專業方嚮主要為産業經濟學。近年來圍繞中國體製轉型時期,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等重要宏觀經濟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先後承擔瞭國傢社科基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多項;在《光明日報》、《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中國經濟問題》、《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近100篇,齣版專著和教材共10餘部;主持完成的“審計高等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奬和***優秀教學成果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緻謝
縮略語
名人名言
第一章 導論:預算製度與財政管理
第二章 預算監督與外部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
通過預算改革促進政府現代化
約束政府與控製腐敗
政府審計與預算政治
政府問責與公共財政
改革外部審計機構
第三章 外部審計的製度安排
政府審計的概念
審計機構的類型
審計方法的類型
衡量審計結果的有效性
評價審計的影響
第四章 阿根廷的委員會模式
引言
機構概述
機構效率
機構的發展軌跡
機構與其他部門的銜接
控製的虛化
製度移植的失敗
第五章 巴西的法庭模式
引言
機構概述
機構效率
機構的發展軌跡
機構與其他部門的銜接
下一階段的改革
第六章 智利的獨裁模式
引言
機構概述
機構效率
機構的發展軌跡
機構與其他部門的銜接
改革外部審計
第七章 轉型中的政府審計
引言
比較分析的主要結論
政策意涵:有效、無效的原因
第八章 結論:審計、問責和反腐敗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當前,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如何推動政府的廉政建設、遏製腐敗、增加政府管理透明度、加強對政府問責等問題一直是個難題,阿根廷卡洛斯·桑悌索(Carlos Santiso)博士的《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一書為這個難題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答案,特彆是該書論述瞭獨立審計機構在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影響力,獨創性地設計瞭一套操作性很強的評價標準和體係對獨立審計機構做齣評價,具有很好的指導價值,本書當之無愧地被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名著譯叢”選中。
一、本書的價值
本書是關於政府審計研究的學術著作,研究的是最近20年來學界的熱點和重點,結論和政策建議對於各國決策者改革審計機構、加強政府問責頗有啓發,對於所有國傢和地區,對於公共財政和會計領域之外的人士,也有一定的藉鑒意義。發展中國傢和新興經濟體國傢中的學者、從業者和政策製定者,在應對國傢改革、通過加強公共資源管理的完整性和問責製進行反腐時,也可以在本書中尋找到一些有用的建議。
本書的第一個價值是本書的形成方式,本書是桑悌索博士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成果。其一是桑悌索博士的博士論文《為瞭問責而審計?新興經濟體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和預算監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齣版社,2007)作為本書的理論基礎;其二是2003-2005年作者在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的不同政府部門任職,獲得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是本書不同於一般的理論著作之處,確保瞭本書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本書的第二個突齣價值是為國傢治理提供瞭重要思路和方法。他指齣,國傢治理薄弱的根源在預算過程,進而在廣義上,根源在公共資源的管理上,其矛頭直指財政預算,通過分析和論述進而提齣預算就是治理,預算就是信任,反映國傢和公民之間的社會契約,能夠衡量國傢社會閤約的支撐強度。他提齣瞭獨立審計機構確保政府賬目清晰的方法,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誤用,其結論是獨立審計機構乃廣義權利製衡體係的重要環節,在問責中起橋梁作用。
本書的第三個也是最重要價值是對獨立審計機構在反腐敗中所産生的真正影響進行瞭評估,同時還評估瞭獨立審計機構在公共資源管理上所具有的潛在的約束力。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中其他捲目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該係列中不包含您提及的《政府審計的政治經濟分析》這本書的內容,並且語言風格力求自然、專業,避免任何AI痕跡。 --- 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 導言:重塑審計視野——一部跨越理論與實踐的經典譯介工程 “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的齣版,旨在係統梳理和引進國際審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文獻,為我國審計理論研究、實務操作以及相關政策製定提供堅實的國際對話基礎。本譯叢匯集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術流派和不同專業領域中的裏程碑式著作,涵蓋瞭從傳統財務審計理論到前沿治理審計實踐的廣闊光譜。本輯中的每一部作品,都代錶瞭特定時代對審計核心職能的深刻反思與理論突破,它們不僅是學術史上的重要節點,更是對當代審計工作者理解審計本質、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思想資源。 本輯精選的著作,力求平衡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關注審計在不同經濟體、不同監管環境下的演進路徑。以下是對本輯中核心捲目的詳細介紹: 捲目一:審計理論基石:從受托責任到信息不對稱的博弈 (可能包含的經典主題:早期受托責任理論、中介理論的演進、審計的經濟學基礎等) 本捲深入探討瞭審計學科的理論源頭和核心價值。它不僅僅是對早期會計師公會頒布的審計準則的簡單迴顧,而是對審計作為一種社會契約和信息服務機製的本質性探討。 核心內容聚焦: 1. 受托責任的哲學基礎: 考察審計概念如何從早期的“財産保全”義務,逐步演化為現代的“提供閤理保證”的受托責任框架。這部分內容追溯瞭英國和美國早期審計師角色定位的法律文件與判例,分析瞭審計師在委托人與信息使用者之間的獨特地位。 2. 信息經濟學視角下的審計: 詳細解析瞭信息不對稱理論(如格羅斯曼、斯蒂格利茨等人的早期模型)如何被引入審計領域。重點闡述瞭外部審計如何通過降低信息成本、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從而提升資本市場效率。這部分內容通常會涉及“審計信號”的有效性、審計失敗的外部性成本等關鍵議題。 3. 獨立性的倫理與實踐: 探討瞭審計獨立性的概念演變,包括實體獨立性(客觀性)和心理獨立性。書中會對比不同國傢在應對審計兼並、提供非鑒證服務等問題上采取的監管措施,揭示獨立性在實踐中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4. 審計風險的早期模型構建: 追溯瞭審計風險概念的起源,從早期的“舞弊偵測”目標嚮“閤理保證”目標的轉變過程中,風險評估模型的雛形和局限性分析。 本捲的價值在於,它為理解當代審計標準體係的內在邏輯提供瞭曆史縱深感,幫助讀者區分審計的“應有之義”與“現實操作”之間的張力。 捲目二:財務報錶審計實務:從傳統核查到風險導嚮的轉型 (可能包含的經典主題:舞弊偵測的局限性、風險導嚮審計(RBA)、內部控製審計的成熟等) 本捲將焦點完全置於財務報錶審計的實務操作層麵,尤其關注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審計實務為應對日益復雜的商業環境所進行的重大範式轉移。 核心內容聚焦: 1. 風險導嚮審計(RBA)的理論與方法論: 這是本捲的重中之重。詳細闡述瞭從“實質性測試為主”嚮“以風險評估為核心”的轉變過程。解析瞭風險評估的四個關鍵步驟(識彆、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及如何根據風險水平調整審計範圍和資源配置。 2. 內部控製的審計地位: 探討瞭內部控製在審計流程中的核心作用。內容會詳細分析COSO框架的引入如何深刻影響瞭審計實務,特彆是外部審計師如何依賴和測試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製設計與運行有效性(例如,SOX法案後對內部控製報告的要求對全球實務的影響)。 3. 審計證據的類型與充分性、適當性: 對不同類型的審計證據(函證、分析程序、實地盤點、重新執行等)的可靠性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和排序。強調瞭獲取“充分、適當”證據的判斷標準在麵對復雜交易和估計時所體現的專業判斷的艱巨性。 4. 審計報告的演進與信息披露: 分析瞭標準審計報告的結構演變,以及關鍵審計事項(KAMs)等新要素的引入如何增強瞭報告的透明度和相關性,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投資者決策。 本捲是實務操作人員的“操作手冊”的理論升級版,它不僅告訴審計師“做什麼”,更深入解釋瞭“為什麼”要以特定的風險和控製為中心來規劃和執行審計工作。 捲目三:公共部門審計與績效評估:超越閤規性的治理視角 (可能包含的經典主題:INTOSAI標準、績效審計方法論、審計在公共財政管理中的角色等) 與側重於資本市場和企業盈利的私營部門審計不同,本捲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公共領域,探討政府審計和國際組織審計的特殊性與演進。 核心內容聚焦: 1. 政府審計的法定基礎與國際標準: 詳細解讀國際獨立審計組織(INTOSAI)製定的《政府審計基本原則》和相關的國際標準(ISSAIs)。闡述瞭公共部門審計在法律授權、問責對象和目標設定上的獨特性,區彆於私營部門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 2. 績效審計(Value for Money Auditing)的方法論: 深入剖析績效審計(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實施框架。這部分內容將介紹如何建立可量化的績效指標體係(KPIs),如何在缺乏明確財務對標的情況下對政府項目和政策的産齣進行審慎評估。 3. 審計在公共財政管理(PFM)中的作用: 探討瞭審計機構如何通過對預算編製、執行和監督流程的審查,促進公共財政的透明度和問責製。分析瞭最高審計機關(SAIs)在國傢治理體係中扮演的“守門人”與“顧問”的雙重角色。 4. 治理審計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考察瞭現代公共部門審計如何將自身工作與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全球性議程相結閤,從戰略層麵協助政府實現其長期發展目標。 本捲為理解國傢審計的使命和方法論提供瞭全麵的框架,是政策製定者和公共管理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 譯叢總結: “審計名著譯叢(第一輯)”通過對上述三大核心領域的經典文獻的係統性引入,力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審計知識體係。它引導讀者超越單一的閤規性審查,深入理解審計作為一種復雜社會製度,在信息、風險、治理和問責製等多個維度上的深刻內涵與持續發展。本譯叢是審計專業人士進行自我更新、深化理論素養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