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治理和法治》解决了新兴经济体在公共财政管理上如何更加透明、加强问责的难题,更确切地说,《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治理和法治》考察了在打击腐败和浪费的问题上,独立审计机构所做的贡献。虽然人们越来越认可审计机构的作用,但是在审计机构的效率上,比较研究工作目前仍然很欠缺。卡洛斯·桑悌索在论述独立审计机构绩效的同时,力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独立审计机构所处的环境、导致独立审计机构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各种治理因素。除了拉丁关洲,《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治理和法治》对其他国家的政府审计也进行了考量,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该书认为,影响政府审计的因素固然有制度本身的安排,但是最终决定独立审计机构效率的是政治因素。其结论是,要改革独立审计机构,必须考虑三个方面:国家建设的轨迹、公共管理中法治的作用和治理的质量。
《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治理和法治》在治理机构的比较研究上做出了贡献,特别适合那些定位于监督预算和遏制腐败的机构,《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拉丁美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治理和法治》适合从事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行政法和公共管理的学者和学生,同时也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业者、政策制定者,适合捐助国政府和国际机构。
作者简介
王家新,男,经济学教授,生于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1996年10月任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2004年12月任南京审计学院院长,2012年7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13年8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同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顾问,审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客座教授,英国龙比亚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金融管理学会院士。王家新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方向主要为产业经济学。近年来围绕中国体制转型时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重要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中国经济问题》、《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余部;主持完成的“审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致谢
缩略语
名人名言
第一章 导论:预算制度与财政管理
第二章 预算监督与外部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
通过预算改革促进政府现代化
约束政府与控制腐败
政府审计与预算政治
政府问责与公共财政
改革外部审计机构
第三章 外部审计的制度安排
政府审计的概念
审计机构的类型
审计方法的类型
衡量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评价审计的影响
第四章 阿根廷的委员会模式
引言
机构概述
机构效率
机构的发展轨迹
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衔接
控制的虚化
制度移植的失败
第五章 巴西的法庭模式
引言
机构概述
机构效率
机构的发展轨迹
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衔接
下一阶段的改革
第六章 智利的独裁模式
引言
机构概述
机构效率
机构的发展轨迹
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衔接
改革外部审计
第七章 转型中的政府审计
引言
比较分析的主要结论
政策意涵:有效、无效的原因
第八章 结论:审计、问责和反腐败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当前,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如何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遏制腐败、增加政府管理透明度、加强对政府问责等问题一直是个难题,阿根廷卡洛斯·桑悌索(Carlos Santiso)博士的《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一书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答案,特别是该书论述了独立审计机构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影响力,独创性地设计了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独立审计机构做出评价,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本书当之无愧地被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名著译丛”选中。
一、本书的价值
本书是关于政府审计研究的学术著作,研究的是最近20年来学界的热点和重点,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各国决策者改革审计机构、加强政府问责颇有启发,对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对于公共财政和会计领域之外的人士,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中的学者、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应对国家改革、通过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的完整性和问责制进行反腐时,也可以在本书中寻找到一些有用的建议。
本书的第一个价值是本书的形成方式,本书是桑悌索博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其一是桑悌索博士的博士论文《为了问责而审计?新兴经济体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和预算监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07)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其二是2003-2005年作者在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的不同政府部门任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之处,确保了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的第二个突出价值是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他指出,国家治理薄弱的根源在预算过程,进而在广义上,根源在公共资源的管理上,其矛头直指财政预算,通过分析和论述进而提出预算就是治理,预算就是信任,反映国家和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能够衡量国家社会合约的支撑强度。他提出了独立审计机构确保政府账目清晰的方法,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其结论是独立审计机构乃广义权利制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问责中起桥梁作用。
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价值是对独立审计机构在反腐败中所产生的真正影响进行了评估,同时还评估了独立审计机构在公共资源管理上所具有的潜在的约束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中其他卷目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系列中不包含您提及的《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分析》这本书的内容,并且语言风格力求自然、专业,避免任何AI痕迹。 --- 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 导言:重塑审计视野——一部跨越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译介工程 “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的出版,旨在系统梳理和引进国际审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献,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实务操作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国际对话基础。本译丛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和不同专业领域中的里程碑式著作,涵盖了从传统财务审计理论到前沿治理审计实践的广阔光谱。本辑中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了特定时代对审计核心职能的深刻反思与理论突破,它们不仅是学术史上的重要节点,更是对当代审计工作者理解审计本质、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思想资源。 本辑精选的著作,力求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关注审计在不同经济体、不同监管环境下的演进路径。以下是对本辑中核心卷目的详细介绍: 卷目一:审计理论基石:从受托责任到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可能包含的经典主题:早期受托责任理论、中介理论的演进、审计的经济学基础等) 本卷深入探讨了审计学科的理论源头和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对早期会计师公会颁布的审计准则的简单回顾,而是对审计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和信息服务机制的本质性探讨。 核心内容聚焦: 1. 受托责任的哲学基础: 考察审计概念如何从早期的“财产保全”义务,逐步演化为现代的“提供合理保证”的受托责任框架。这部分内容追溯了英国和美国早期审计师角色定位的法律文件与判例,分析了审计师在委托人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独特地位。 2.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审计: 详细解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如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等人的早期模型)如何被引入审计领域。重点阐述了外部审计如何通过降低信息成本、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而提升资本市场效率。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涉及“审计信号”的有效性、审计失败的外部性成本等关键议题。 3. 独立性的伦理与实践: 探讨了审计独立性的概念演变,包括实体独立性(客观性)和心理独立性。书中会对比不同国家在应对审计兼并、提供非鉴证服务等问题上采取的监管措施,揭示独立性在实践中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4. 审计风险的早期模型构建: 追溯了审计风险概念的起源,从早期的“舞弊侦测”目标向“合理保证”目标的转变过程中,风险评估模型的雏形和局限性分析。 本卷的价值在于,它为理解当代审计标准体系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历史纵深感,帮助读者区分审计的“应有之义”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张力。 卷目二:财务报表审计实务:从传统核查到风险导向的转型 (可能包含的经典主题:舞弊侦测的局限性、风险导向审计(RBA)、内部控制审计的成熟等) 本卷将焦点完全置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层面,尤其关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审计实务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所进行的重大范式转移。 核心内容聚焦: 1. 风险导向审计(RBA)的理论与方法论: 这是本卷的重中之重。详细阐述了从“实质性测试为主”向“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转变过程。解析了风险评估的四个关键步骤(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及如何根据风险水平调整审计范围和资源配置。 2. 内部控制的审计地位: 探讨了内部控制在审计流程中的核心作用。内容会详细分析COSO框架的引入如何深刻影响了审计实务,特别是外部审计师如何依赖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例如,SOX法案后对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对全球实务的影响)。 3. 审计证据的类型与充分性、适当性: 对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函证、分析程序、实地盘点、重新执行等)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排序。强调了获取“充分、适当”证据的判断标准在面对复杂交易和估计时所体现的专业判断的艰巨性。 4. 审计报告的演进与信息披露: 分析了标准审计报告的结构演变,以及关键审计事项(KAMs)等新要素的引入如何增强了报告的透明度和相关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决策。 本卷是实务操作人员的“操作手册”的理论升级版,它不仅告诉审计师“做什么”,更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要以特定的风险和控制为中心来规划和执行审计工作。 卷目三:公共部门审计与绩效评估:超越合规性的治理视角 (可能包含的经典主题:INTOSAI标准、绩效审计方法论、审计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角色等) 与侧重于资本市场和企业盈利的私营部门审计不同,本卷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公共领域,探讨政府审计和国际组织审计的特殊性与演进。 核心内容聚焦: 1. 政府审计的法定基础与国际标准: 详细解读国际独立审计组织(INTOSAI)制定的《政府审计基本原则》和相关的国际标准(ISSAIs)。阐述了公共部门审计在法律授权、问责对象和目标设定上的独特性,区别于私营部门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 2. 绩效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ing)的方法论: 深入剖析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施框架。这部分内容将介绍如何建立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KPIs),如何在缺乏明确财务对标的情况下对政府项目和政策的产出进行审慎评估。 3. 审计在公共财政管理(PFM)中的作用: 探讨了审计机构如何通过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流程的审查,促进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分析了最高审计机关(SAIs)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的“守门人”与“顾问”的双重角色。 4. 治理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考察了现代公共部门审计如何将自身工作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性议程相结合,从战略层面协助政府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本卷为理解国家审计的使命和方法论提供了全面的框架,是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管理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 译丛总结: “审计名著译丛(第一辑)”通过对上述三大核心领域的经典文献的系统性引入,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审计知识体系。它引导读者超越单一的合规性审查,深入理解审计作为一种复杂社会制度,在信息、风险、治理和问责制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刻内涵与持续发展。本译丛是审计专业人士进行自我更新、深化理论素养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