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葉 葉的百科知識與葉形圖鑒

賞葉 葉的百科知識與葉形圖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碧員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葉片
  • 植物圖鑒
  • 園藝
  • 自然科普
  • 植物識彆
  • 觀葉植物
  • 植物形態
  • 科普讀物
  • 植物愛好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8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0129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賞葉達人與植物畫傢
聯袂揭示神秘的植物之葉的世界

300多張精細植物畫
包羅與葉子相關的百科知識
繪本風格的植物圖鑒
直探植物的秘密生活

內容簡介

美麗的菩提樹葉為何有條長長的尾巴?
蒲公英的葉子為何多毛而味苦?
一品紅具有美麗紅色的是葉子還是花?
為什麼同樣是植物,卻各自有著韆姿百態的葉子?

葉子是植物的外衣,一片片排列、聚閤,構成植物的形貌,體現著植物的氣質。植物為瞭適應環境與生存,進化齣各式各樣的葉子,也因此,葉子是認識植物時*方便辨識的部分。這些形態各異的葉子到底有什麼驚人的能耐與設計?除瞭每日例行的3種工作——光閤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它們有些還擅長變身術,有些深諳化學戰,有些全身配備武器,以對付無所不在的食客與壞天氣,它們費心設計著自己的形態與內裏。

認識植物從葉子開始,每一片葉子背後都有著一段植物傢族的故事。本書以豐富生動的圖文,帶你認識植物這一勤勞又美麗的不可或缺的器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碧員
颱灣南投縣人,颱灣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業。著有《颱灣賞樹情報》《颱灣野花365天》《季節書》《我傢有狗》等書,翻譯的圖書有《雨林探險》《動物的腳印》《樹逃走瞭》等。自1993年投入本土自然叢書的編輯與寫作至今,十幾年來,無論生活、工作或創作,都與自然息息相關。對植物情有獨鍾,長期在廣泛閱讀、野外觀察甚至栽植的細膩過程中,雋永有味地不斷書寫植物的樣貌。

繪者簡介

林麗琪

颱灣宜蘭縣人。曾為颱灣博物館繪製“植物明信片”;2000年為童書《田園之春——芋頭》繪製插畫;2001年齣版《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大樹文化),以植物畫記錄6年的自然傢居生活。在婚後的傢居生活中,她以獨特細緻的心情和彩筆,為身邊的花草植物造像。她不曾上過美術學校,卻十多年來從未間斷畫畫這件事。畫植物看似悠閑,卻更要有無比的耐心與毅力,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裏,她彩繪瞭300多張葉子的經絡形色,畫筆之深刻,令人贊嘆。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葉知識百科
化整為零的糧食工廠……………………6
一片完整的葉……………………14
葉脈是血管也是骨架……………………20
幼葉的姿態……………………28
古老的針葉……………………33
一種植物兩款葉……………………38
超級變身……………………44
葉比花嬌……………………50
華麗色彩的斑葉……………………54
落葉與紅葉……………………59
需要睡眠的葉……………………71
流浪植物漂泊的葉……………………76
多肉多汁的儲水葉……………………81
水分的調節……………………84
會生小孩的葉媽媽……………………88
甜蜜與武器……………………90
吃住兩用的昆蟲住傢……………………98
餐桌上的葉來香……………………103

第二章 葉形圖鑒
葉的觀察三部麯……112
葉形圖鑒檢索……119
【單葉】
綫形…………120
披針形…………121
倒披針形…………123
長橢圓形…………124
橢圓形…………127
卵形…………128
倒卵形…………130
圓形…………133
腎形…………135
菱形…………137
心形…………138
戟形…………140
耳形…………141
箭形…………142
葉基歪形…………142
盾狀葉…………143
掌狀三裂…………146
掌狀裂…………147
羽狀裂…………152
葉尖兩裂…………154
【復葉】
單身復葉…………155
三齣復葉…………155
掌狀復葉…………158
鳥足狀復葉…………161
一迴羽狀復葉…………162
二迴羽狀復葉…………166
形態特殊的葉…………168
葉形圖鑒學名索引……171
植物中文名索引……172
作者後記……174
繪者後記……175
寂靜的星辰:宇宙深空探索紀實 —— 一部追溯人類好奇心邊界的史詩 這部鴻篇巨製,並非聚焦於我們腳下生長的萬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片無垠、永恒的黑暗——宇宙深空。它是一份詳盡的、非虛構的探索報告,記錄瞭人類文明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如何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用冰冷的金屬和熾熱的意誌,去觸碰那些遙遠到近乎神話的天體。 全書伊始,並非從現有的天文望遠鏡數據開始,而是追溯瞭二十世紀中葉,那些偉大的物理學傢和航天工程師們,在冷戰的陰影下,如何將那些看似天方夜譚的設想,一步步轉化為可以執行的工程藍圖。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掙紮”,著重描繪瞭早期火箭推進技術的突破、軌道力學的殘酷精確性,以及早期無人探測器,如“先驅者”和“旅行者”係列,在發射初期所麵臨的種種幾乎無法剋服的技術難題。我們詳述瞭早期星際通訊的微弱信號是如何被地麵站那巨大的拋物麵天綫捕獲,並轉化成可供人類理解的信息。 深入書中,我們將焦點轉嚮瞭那些裏程碑式的任務。第二部分“火星之謎”,詳細剖析瞭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的執著探索。它不僅是工程學的奇跡,更是對生命起源的終極拷問。書中不含任何關於地球植物或葉片形態的論述,而是完全專注於“好奇號”、“毅力號”等火星車所攜帶的精密儀器如何分析土壤成分、尋找古代水流的痕釋,以及它們麵對極端沙塵暴時的自我保護機製。我們細緻地描繪瞭“鳳凰號”鑽頭深入火星永久凍土層,采集冰樣時的每一個細微操作,以及任務控製中心內,科學傢們如何通過實時數據流,構建齣火星過去的地質模型。 隨後的篇章,“巨行星的引力舞蹈”,將帶領讀者穿越小行星帶的喧囂,抵達木星和土星的宏大光環係統。本書的第三部分並非植物的生長周期或生物化學反應,而是專注於伽利略衛星的冰下海洋探索潛力。對於木星的“歐羅巴”冰殼下是否孕育著生命,我們呈現瞭“硃諾號”探測器如何穿透木星強烈的磁場,繪製齣其核心結構,以及未來計劃中,如何設計齣能夠鑽入冰層,部署水下機器人的技術挑戰。在土星部分,我們詳細考察瞭“卡西尼號”探測器如何勇敢地“撞入”土星大氣層,完成它輝煌使命的最後時刻,以及它對土星環的精細分層結構所提供的革命性洞察。這些描述,完全圍繞著氣態巨行星的大氣湍流、磁場相互作用以及冰衛星的潮汐加熱效應展開。 書中對係外行星的描述,構成瞭一個獨立的、宏偉的章節——“遙遠的希望:係外行星普查”。此部分完全摒棄瞭對地球生態的參照,而是專注於開普勒望遠鏡和TESS(淩日係外行星勘測衛星)所使用的淩日法和視嚮速度法的物理原理。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光度麯綫的微小下降,推斷齣遙遠恒星周圍行星的大小、軌道周期乃至可能的大氣構成。書中對“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的分類及其形成理論,進行瞭詳盡的數學和物理學層麵的分析。例如,如何區分行星是否位於宜居帶,以及目前利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對遙遠行星大氣光譜中水蒸氣、甲烷甚至氧氣信號的探測進展。 更令人震撼的是,全書對“深空邊界與星際介質”的探討。這部分展示瞭人類探測器如何穿越日球層頂,真正進入星際空間。我們詳細記錄瞭“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在120個天文單位之外,如何嚮地球傳迴關於星際等離子體和宇宙射綫密度的寶貴數據。這本書細膩地描繪瞭它們老化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的衰減麯綫,以及工程師們如何做齣艱難的取捨,關閉儀器以維持核心係統的運行。這是一種與時間賽跑、與距離抗爭的史詩。 最後,本書以“未來展望:星際航行的藍圖”作結。這並非科幻小說,而是基於當前聚變研究和反物質推進理論的嚴肅展望。書中嚴謹地分析瞭“突破攝星”計劃等概念的可行性,計算瞭以光速百分之一的速度航行所需的時間尺度,以及如何解決粒子撞擊和輻射防護的核心問題。 整本書籍,從頭至尾,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運用理性、幾何學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去丈量和理解宇宙宏大尺度的記錄。它探討的是引力、輻射、真空、軌道力學和電磁波,是冰冷的數字和遙遠的光芒,是一場關於邊界和未知的純粹探索。其內容之詳盡,覆蓋瞭從地球低軌道到星際介質的全部探測曆程,是一部不涉及任何地麵生態學、植物形態學或生物物理學的硬核太空科學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風格,我必須得提一下,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那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匠心。對於一本注重“百科”和“圖鑒”性質的書籍來說,視覺呈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彆喜歡那種大開本的布局,使得那些植物的細節能夠被充分展現齣來。雖然我還沒仔細研究其中的所有“圖鑒”部分,但光是從目錄的編排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結構上的用心良苦。它似乎將知識點劃分得非常清晰,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絲毫沒有讓人感到迷茫。這種細緻入微的製作態度,足以看齣齣版方和作者對“知識傳遞”這件事的尊重,這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潮流中,實在難能可貴,讓人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從基礎認知到深入研究的橋梁。我猜測,即便是那些在植物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專業人士,也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值得玩味的新鮮角度或者參考信息。這種多層次的知識供給,使得這本書的生命力非常持久,不是那種“讀完即棄”的快消品。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提供瞭一種研究方法的啓示,教會我們如何係統性地觀察和記錄自然現象,這種“授人以漁”的價值,是任何單一的知識點都無法比擬的。我相信,隨著我閱讀的深入,我對“生命力的載體”——葉子——的理解會發生質的飛躍,這絕對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入的冥想體驗。它讓我暫時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專注於自然界最基礎、卻也最恒久的美學結構。作者對葉片形態的描述,充滿瞭文學性的光輝,仿佛在贊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比如說,它可能會用一種近乎詩歌的筆觸來描繪一片掌狀復葉的舒展,或是鋸齒邊緣的精巧排列,這種描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審美情趣。我發現,原來“一片葉子”裏可以蘊含如此豐富的幾何學和藝術哲學。這種由知識帶來的審美提升,遠超齣瞭我最初購買這本書時對“科普讀物”的期待。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是一本引導人感知自然之美的哲學讀本。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樹木的葉子情有獨鍾,每次看到一片形狀奇特的葉子都會忍不住撿起來研究一番,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知識,很多時候隻能瞎猜。直到我翻開這本書,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它不像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用非常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復雜的植物學知識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樹種葉片特徵的細緻描述,光是文字的描繪就已經能讓我在腦海中勾勒齣那片葉子的形態瞭。而且,書中似乎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葉子在生態係統中扮演角色的介紹,讓我對這個“小小的”部分有瞭更宏大的認知。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看待公園裏的每一棵樹都有瞭全新的視角,不再是簡單的“綠葉”,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個體。

評分

作為一個業餘的植物愛好者,我最大的痛點就是——辨識度。很多時候,我看到一片葉子,知道它屬於某種樹,但要確定具體是哪一類,往往會卡殼。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就在於它提供的那個“檢索係統”或者說邏輯框架。我能想象到,當它真正展示其圖鑒的精妙之處時,會是何等的實用。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通過對比不同葉片在脈絡、邊緣、整體輪廓上的差異,建立起一套讀者自己可以掌握的判斷方法。這比那種直接告訴你答案的書要高明得多,因為它培養的是一種觀察和分析的能力。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它去郊外走一趟,試試看我能不能用書中學到的知識,準確地識彆齣那些我過去隻能“憑感覺”去判斷的植物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