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高效栽培及病虫害诊治图谱

食用菌高效栽培及病虫害诊治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福如,杨峻 编
图书标签:
  • 食用菌
  • 栽培技术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图谱
  • 种植技术
  • 菌类
  • 农业生产
  • 实用农业
  • 养殖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4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2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用菌高效栽培及病虫害诊治图谱》主要介绍双孢蘑菇、姬松茸、杏孢菇、真姬菇、灵芝等几种主要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包括病虫害名称、发病或危害规律、识别特征及防治方法。书后附有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常用的安全农药及食用菌生产中禁用的农药。
  《食用菌高效栽培及病虫害诊治图谱》是种植户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食用菌高效栽培
第一节 双孢蘑菇高效栽培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特性
三、裁培技术
四、病虫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第二节 姬松茸高效栽培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特性
三、栽培技术
四、病虫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六、药用价值
第三节 真姬菇高效栽培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特性
三、栽培技术
四、病虫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第四节 杏鲍菇高效栽培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特性
三、栽培技术
四、病虫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第五节 灵芝高效栽培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特性
三、栽培技术
四、病虫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六、药用价值

第二章 食用菌病虫害诊治
第一节 病害诊治
一、疣孢霉病
二、轮枝孢霉病
三、葡枝霉病
四、丝枝霉病
五、指孢霉病
六、镰孢霉病
七、单端孢霉病
八、杏鲍菇灰斑病
九、胡桃肉状菌
十、链孢霉
十一、木霉
十二、青霉
十三、灵芝曲霉
十四、毛霉
十五、黑根霉
十六、双孢蘑菇细菌性病害
十七、杏鲍菇细菌性褐斑病
十八、灵芝软腐病
十九、菌床鬼伞
二十、双孢蘑菇线虫病
二十一、双孢蘑菇生理性病害
二十二、灵芝生理性病害
二十三、杏鲍菇生理性病害
二十四、真姬菇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 虫害诊治
一、平菇厉眼蕈蚊
二、闽菇迟眼蕈蚊
三、小菌蚊
四、真菌瘿蚊
五、中华新蕈蚊
六、广粪蚊
七、短脉异蚤蝇
八、白翅异蚤蝇
九、黑腹果蝇
十、灵芝窃蠹
十一、药材甲
十二、凹黄大蕈甲
十三、扁谷盗
十四、跳虫类
十五、螨类
十六、细卷蛾
十七、野蛞蝓
十八、蜗牛
十九、马陆
二十、鼠妇

第三章 食用茵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农药选择
一、食用菌病害化学防治的农药选择
二、食用苗虫害化学防治的农药选择

第四章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严格控制好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
二、严把菌种和培养料制作关
三、落实各环节的管理措施
四、应用物理防治技术
五、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六、严格控制化学防治

附录 农业部规定禁用或限用的农药产品名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食用菌高效栽培及病虫害诊治图谱》:
  3.栽培料配制
  按上述配方的任意一种,配制时先将棉籽壳、木屑、麸皮、石膏粉等干料用拌料机拌匀,再用水调湿,拌好后要堆闷1~2小时,含水量60%~65%,以用手抓紧时指缝有水溢出但不滴下为度。栽培料拌好后用装袋机装袋,塑料袋选用直径15~17厘米,长28~30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简装,每袋装干料约400克。装料要松紧适度,用塑料颈圈加棉塞封口或双海绵透气塑料套环收拢袋口。聚乙烯袋采用常压100℃灭菌10~12小时,聚丙烯塑料袋采用高压120℃灭菌2小时,待袋料冷却到30℃以下时送人无菌室内接种。1瓶750克的麦粒原种可接种栽培料40~50袋,1瓶棉籽壳栽培种可接种栽培料25~30袋。将已接种的菌袋移人消毒好的培养室内,分层排放,每排放6~8层高,排架之间留有人行通道。
  4.发菌管理
  栽培料发菌期间,培养室内温度保持22~3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50%~60%。每天通风半小时,每隔5~7天菌袋上下翻动1次,确保菌袋温度均衡,增加袋内氧气,促进菌丝生长,同时去除有杂菌感染的菌袋。当菌丝体发满料袋2/3时,移人培养棚内,松开料袋口,用手轻轻一提,留一点缝隙。棚内以散射光为宜,避免强光直射。发菌期25~32天,菌丝便可长满料袋。
  ……
《乡野农事:四季耕耘的智慧》 内容简介: 《乡野农事:四季耕耘的智慧》是一部深度描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实践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以四季为线索,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日常的农事活动、物候变化,再到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林果园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本书旨在为广大农民、农业从业者、农业爱好者以及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易懂的农业生产指南,同时深刻展现乡村的独特韵味与农人的勤劳智慧。 第一部分:春耕篇——播种希望,万物复苏 春季,是大地苏醒的季节,也是一年农事的新起点。本书的春耕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充满生机的田野。 春时农事与节气: 详细阐述春季各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与农事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春打六九头”的农谚,到“春雨贵如油”的耕作时机,再到“惊蛰一犁开”的翻地时节,深入浅出地解析节气变化对作物生长和农事安排的影响。内容包括: 节气与耕作: 分析不同节气下土壤解冻、墒情变化、气温回升等对农事操作的影响。例如,如何根据雨水节气的降雨情况调整灌溉和播种计划;惊蛰时节气温升高,如何抓住时机进行翻耕、施肥,为播种做准备。 物候观察: 引导读者学习观察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如植物发芽、开花,动物活动规律等,这些都是判断农时、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例如,观察柳树发芽、燕子归来等迹象,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农事谚语解读: 搜集整理各地关于春耕的农事谚语,并对其进行科学解释,使其焕发生命力。如“立春日起,万物始生”、“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等,不仅富有诗意,更蕴含着宝贵的农耕经验。 春季作物种植: 重点介绍春季适宜播种和栽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详细介绍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春季的播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方式(条播、穴播、撒播)、播种密度等。例如,在华北地区,介绍小麦春季返青期管理,如何进行追肥、镇压,以促进分蘖,提高产量;在南方地区,介绍水稻育秧前的准备工作,秧田的选择与管理。 蔬菜作物: 涵盖春季常见的叶菜类(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瓜果类(如黄瓜、番茄、茄子)以及根茎类(如萝卜、胡萝卜)的播种、育苗、移栽技术。书中会具体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土壤条件和栽培密度。例如,如何在大棚或露地条件下,为早春的叶菜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何进行番茄、辣椒的育苗,以及定植后的管理。 经济作物: 介绍花生、大豆、棉花等春季播种的经济作物,以及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油菜、烟草等的种植要点。例如,花生播种前的整地、施肥,以及播种时的注意事项;大豆的品种选择与播种技术。 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 强调春季耕作时机的选择和土壤耕作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性。 耕作方式: 介绍传统耕作(如深耕、浅耕、耙地)与现代耕作(如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有机肥施用: 阐述春季施用农家肥(如人畜粪便、堆肥、绿肥)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堆肥的制作与腐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 化肥的合理使用: 指导读者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科学配比和施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田基本建设: 介绍春季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修建、排灌系统维护等工作的重要性。 水利设施: 如修建田间沟渠、疏通排水系统,确保作物在多雨季节能够及时排水,在干旱季节能够有效灌溉。 田间管理: 如平整土地,清除杂草,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部分:夏耘篇——辛勤耕耘,守护成长 夏季是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也是农事活动最繁忙的时期。夏耘篇将聚焦于夏季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夏时农事与物候: 探讨夏季的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高温高湿: 分析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带来的挑战,如蒸发量加大、病虫害滋生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强降雨与防涝: 介绍夏季频繁的雷阵雨、台风等天气对农作物可能造成的威胁,以及如何进行防涝、排水。 物候变化: 观察夏季作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过程,如玉米的抽雄吐丝,水稻的孕穗抽穗。 夏季作物田间管理: 详细介绍夏季主要作物在生长期的关键管理技术。 水分管理: 讲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灌溉(如沟灌、喷灌、滴灌),尤其是在高温干旱时期。 养分管理: 重点介绍夏季作物需肥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追肥(如追施氮肥、磷肥、钾肥,叶面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例如,玉米的追肥时期和用量;水稻的孕穗期、抽穗期追肥的重要性。 除草技术: 介绍物理除草(如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如使用除草剂)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作物和杂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中耕松土: 阐述夏季中耕松土对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通透性、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章节,虽然不涉及食用菌,但会涵盖广泛的农作物病虫害。 常见病害识别: 详细图文并茂地介绍夏季农田常见病害,如白粉病、霜霉病、锈病、叶斑病、炭疽病、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等。书中会提供清晰的病症图片,并详细描述发病规律、传播途径以及对症防治方法。 常见虫害识别: 详细介绍夏季农田常见害虫,如蚜虫、螨虫、螟虫、卷叶虫、地下害虫(如金针菇、蛴螬)、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蓟马)等。书中会提供害虫形态图片、为害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绿色防控技术: 提倡使用生物防治(如天敌保护利用)、物理防治(如诱捕器、粘虫板)、农业防治(如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期)等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指导: 在必要时,提供科学、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选择和使用指导,强调农药的对症性、用量、施药时期、安全间隔期等,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早期预警与监测: 介绍如何通过田间巡查、利用气象信息、病虫害监测点等方式,及时发现和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 农事机械操作与维护: 介绍夏季耕作、植保、灌溉等环节可能用到的农事机械,如中耕机、喷雾机、收割机等,并提供简单的操作和日常维护保养指南。 第三部分:秋收篇——辛勤收获,承载希望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农事成果的检验。秋收篇将重点介绍秋季的收获、储藏以及下一季的准备。 秋时农事与节气: 分析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成熟标志: 详细介绍不同作物在秋季达到成熟的标准,如籽粒饱满、颜色变化、湿度适宜等。 收获时机: 强调选择最佳的收获时机,以保证作物品质和产量,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收获而造成的损失。例如,水稻的最佳收割期,玉米籽粒的最佳含水量。 天气变化: 关注秋季可能出现的霜冻、降雨等天气变化,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保障收获工作顺利进行。 秋季作物收获技术: 介绍各种作物(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的收获方法,包括人工收获和机械化收获。 粮食作物: 详细介绍小麦、玉米、稻谷、花生、大豆等的机械化收获技术,以及人工收获的技巧。 蔬菜作物: 介绍各种秋季成熟蔬菜的采摘、收割方法,如土豆、红薯的起垄、挖取;白菜、萝卜的收割。 经济作物: 介绍棉花、烟草、油料作物等的收获方法。 农产品储藏与加工: 讲解秋季收获的农产品如何进行妥善的储藏,以延长保鲜期,减少损耗。 粮食储藏: 介绍粮仓的建造与管理,粮食的烘干、清选、防虫、防霉等技术。 蔬菜水果储藏: 介绍冷藏、窖藏、自然风干等方法,以及针对不同蔬菜水果的储藏要求。 简单初加工: 介绍一些农产品收获后的简单初加工技术,如脱粒、去壳、榨油、晒干等。 秋季病虫害防治: 介绍秋季作物在收获前和收获后可能遇到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秋季收获的玉米棒可能发生的霉变和虫蛀,以及如何预防。 秋耕准备: 介绍在秋季收获的同时,为下一季的耕作做准备,如冬小麦的播种,秸秆的处理,土壤的初步耕作等。 第四部分:冬藏篇——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冬季是农事活动的相对淡季,但也是重要的休整、规划与准备时期。冬藏篇将关注冬季的农闲生活与农业规划。 冬时农事与农闲生活: 探讨冬季的自然特点,以及农闲期间的生产生活安排。 农闲生产: 介绍冬季可以进行的农业相关活动,如农具的维修保养,温室大棚的建造与维护,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畜禽的越冬管理等。 农事规划: 强调冬季是总结经验、规划下一年度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包括学习新的农业技术,选择新的作物品种,制定生产计划等。 畜禽越冬管理: 详细介绍冬季如何对猪、牛、羊、鸡、鸭等常见畜禽进行饲养管理,包括防寒保暖、饲料的储备与调配、疾病的预防等。 农具与设施的维护保养: 介绍冬季对农用机械、农具、灌溉设施、温室大棚等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来年春耕顺利进行。 农业知识学习与交流: 鼓励农民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和科技素养。 第五部分:乡村生活与文化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从具体的农事操作延伸到更广阔的乡村生活与文化层面。 农耕智慧与哲学: 探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等,以及这些智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传承与应用。 乡村生态与环境: 关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农业污染等,倡导可持续发展。 农家美食与风俗: 介绍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农家美食,以及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传统节庆、习俗,展现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农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简要介绍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如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等,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特点与价值: 《乡野农事:四季耕耘的智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系统性: 以四季为脉络,覆盖农事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面性: 涵盖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储藏加工等多个方面。 实用性: 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技术要点和解决方案,易于学习和应用。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农事操作和病虫害特征。 人文关怀: 在传授农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展现乡村文化、农人情感和农耕智慧,赋予农业生产更深厚的内涵。 本书不仅是一本农业生产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乡村生活、自然哲学和勤劳智慧的赞歌。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土地,敬畏自然,掌握耕耘的奥秘,收获丰硕的成果,并从中体验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称赞的,它没有止步于常见的褐菇和香菇,而是将触角延伸到了许多新兴和珍稀食用菌的栽培难点及特殊病害上。这对于关注产业升级和品种多样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探讨病虫害时,不仅关注了病原体的识别,还深入分析了抗逆性品种的选育方向和生态防治的新理念,这展现了编者团队的前瞻性视野。这本书不是停留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层面,而是着眼于“构建未来抗病体系”。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收集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数据更新的及时性、案例来源的权威性,都使得整本书的结论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部凝聚了多年科研成果与田间经验的综合性技术报告,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简直堪称典范。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快速定位问题是抢占先机的关键。我注意到它不仅设置了按“菌种名称”检索的目录,还精心设计了按“症状表现”(例如“子实体变色”、“菌丝徒长”、“分泌粘液”)分类的快速查找索引。这种多维度、多入口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有一次,我的香菇菌棒出现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子实体畸形,我无法确定是营养失调还是病原感染。我直接翻到了“子实体形态异常”的章节,很快就锁定了几个相似的案例,并通过对比图谱上的细节特征,最终确定了问题所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深度理解,他们知道我们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头翻到尾,而是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对症下药”的导航图,这一点上,它的表现无可挑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纸张触摸起来非常舒服。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打开内页,首先注意到的是那种清晰、高对比度的印刷效果,即便是最细微的菌丝纹理或病害斑点,都能被捕捉得一清二楚。这种对视觉细节的关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依赖直观图像来判断情况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插图的排布极为合理,往往一张大图下方附带着几条简洁的文字说明,没有冗余的描述,直击要害。相较于那些堆砌文字、图片模糊不清的传统手册,这本书的“图谱”二字名副其实,它更像是一本高清晰度的专业摄影集,只不过主角是真菌与它们遇到的麻烦。光是翻阅那些高质量的彩色照片,就感觉自己的“识别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许多以往只能靠模糊记忆或口耳相传的特征,现在都有了明确的视觉参照。这种对视觉信息传递效率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大全。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内容组织逻辑上的严谨性,这绝非一本简单的病害图鉴可以比拟。它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预防到急救的完整技术闭环。初读时,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触目惊心的病虫害照片,而是首先用相当大的篇幅系统地梳理了不同食用菌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参数的敏感性。这种“治未病”的理念贯穿始终,将栽培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后续的诊断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白腐病时,它不仅配上了病灶图,还前置性地回顾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菌包易感的诱因分析。这种前因后果、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理解深度,让我不再是孤立地记忆“这个病该用什么药”,而是明白了“为什么这个病会发生,我该如何避免它”。这种基于生态学和环境控制的系统性论述,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诊治”二字本身所涵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实战型的“栽培健康管理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讨喜,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精准性与操作层面的通俗易懂。很多专业书籍的文字读起来像在啃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需要不断地查阅词典。然而,这本图谱的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描述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或害虫生命周期时,也采用了清晰的比喻和贴近实际操作的描述。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处理措施时的果断和精确性——没有模棱两可的建议,而是清晰地列出“推荐用量”、“使用时机”和“安全间隔期”。这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实际生产中,我们没有时间去推测和尝试,需要的是快速、可靠的指令。这种“教科书级的严谨”与“农家书般的直白”的完美融合,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无论是初入行的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菇农,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且阅读过程绝不费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