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学派
  • 声闻地
  • 印度哲学
  • 佛教哲学
  • 论著
  • 注释
  • 玄学
  • 佛教
  • 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31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3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学佛修持者首要必读的典籍,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机缘因遇之下,南怀瑾先生于1980年在台湾十方书院讲解了该经,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就是他讲解的汇总。《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内容简介

  修行人为什么会入歧途?为什么会理不明而不自知?该如何舍歧路而入正途?《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可说是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为殊胜的一部,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必读的典籍。
  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中,南怀瑾先生挑选《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人我的实际经验配合义理讲解,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并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
瑜伽师 心瑜珈 五乘道
无道伴 无明师 心散乱
只会听 喜供养 不知足
不如意 又懒惰 闲事多
爱挑剔 不受教 种种毛病
无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错
什么是声闻地
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
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
正出家该如何做
饮食是个大问题
醒梦一如的人
修行人最需注意的事
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
四种静虑 八种解脱
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
等引地——入定需领引
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
什么是入魔
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
清净欢喜 安乐轻安
修定的初步
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
检查自己的贪欲心
你也有瞋恚心吗
谁不烦恼不昏沉
睡眠 昏沉 烦恼
掉举 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
不正的思惟 女性的魅力
如何去除贪欲
五遍行的潜力
作意有很多种
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
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
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
以止为主修 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
你得了轻安吗
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
以苦为师 般舟三昧
声闻众的多种作意
独觉及菩萨的作意
修行也要资本
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
依色身作意 作意影响色身
修行是什么 睡眠烦恼随
良药——贤善定相
入定 住定 出定
什么是增减 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
得定的四种力
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
钝根的修法 中根的修法
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
功夫有进退 方法有抉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 再进步修定
熏修得了定 解脱未得果
未了还须偿宿债
爱味下堕 乐有差别 解脱有八
八解脱之第一
八解脱之二至八
功夫到达时的能力
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
也是不动心
无愿无相的修法
见了道 证了果 习气未断
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
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出定的行状相
为什么出定
修行地方五条件
修定要有威仪
身心都舍 才能修行
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内住等住
真正的无记业 可怕的无记果
安住近住 更要调顺
寂静再寂静
什么是失念
专注 等持 任运
六种力达到心住
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种方法修观
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
三纲中的六件事
义、事、相、品、时、理
善知识说法 听者语义觉
再说白骨观 不净观
如何修慈悲喜舍
什么是缘起 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你为什么那样愚痴
界 合相 界差别
如何修数息观
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个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时 观相观时
如何举 何时舍
头脑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碍的加行
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 白骨烧化吹散
四大的转化
先修风大观
修气 修神通
修风修呼吸 躲过了死亡
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
气充满 心喜乐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
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
死亡时的特殊现象
中阴身的时光
再投胎为人
人为什么要修道
要离开欲 先了解欲
欲的各种现象
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
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
七日七夜为什么
无寻无伺入二禅
三禅以上的舍和乐
禅定与三灾八难
什么是真正的虚空
有心定与无心定 无想定与灭尽定
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
空界想 身心符顺
得了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么人会生天界
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
修禅定的苦与乐
转苦为乐
圣人境界之乐
段食 思食 识食
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
神通的变化 修道的变化
结语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
  今天开始,我们改变方向,来讲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近几十年来所写的许多佛学概论,都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入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们如果以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佛学的学术思想可分成四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分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两种。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又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粲以后的前期佛学;另一个是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的佛学系统,属于后期的佛学。我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以佛学严正的立场来讲,也许可以说后胜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细周到,包罗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论》就是从《瑜伽师地论》体系中来的。
  无著、世亲两兄弟都是出家人,世亲菩萨年轻时专攻小乘佛教的经典及修持,非常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了哥哥无著的影响而学大乘。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却想自裁,因为惭愧忏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毁谤了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无著菩萨对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笔毁谤大乘,你不会反过来以这支笔来弘扬大乘吗?后来世亲菩萨就再重新开始,造了唯识法相系统的论著。
  他们两兄弟约好,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要涅槃了,弟弟世亲就对他说:你往生那里后,要给我一个消息。无著说:好,好,一定给你消息。无著涅槃后,世亲不但打坐入定看不到哥哥,连梦也没梦到过,一连三年都没消息,心中有些怀疑了。又经过好几年,无著菩萨现身了。“哥哥你究竟去哪里了?”“我就在兜率内院啊!”“那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呢?”“我刚刚到弥勒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说法,我在那里听了一下,心里牵挂你,等弥勒菩萨讲完,我就赶紧来告诉你了!”“人世间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啊!”“几年吗?我觉得只是一下而已。”
  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属于法相唯识部分。相传无著菩萨夜里入定,上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讲法,白天出定把它记录下来。后世一般学者不相信,说这是无著菩萨自己撰写的,怕后人不相信,故意说是弥勒菩萨讲的。我们后世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得过定,也没有出过定,连入定出定的影子都没有,更不了解什么是入定,所以不会相信。
  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
  印度现在还有瑜珈学派,瑜珈有三种,身瑜珈、心瑜珈、音声瑜珈。但印度只剩下身瑜珈,也就是身体方面的修炼,菁华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来打的拳。音声瑜珈就是咒语,心瑜珈是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已经没有了,只留传在中国这一部《瑜伽师地论》中,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珈。现在这里翻译为“瑜伽”,不是“瑜珈”;瑜伽是修心瑜珈有所成就的人,所以称为瑜伽师。就如中国人讲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炼瑜珈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师”。
  什么叫“地论”?地就是范围,《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总共有一百卷。
  玄奘法师以最大的功力翻译这部书,所以研究唯识的叫这部书为“大论”,要想学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师地论》的话,就好像是瞎子摸象,这样乱搞是不行的。《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证,都包括在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所以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

前言/序言

  唐代的玄奘大师,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尽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学取经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他以不可思议的意志力,克服了种种的艰难困苦。
  尤为奇特者,在玄奘大师携回的诸多经典中,这本《瑜伽师地论》最为殊胜,因为那是印度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专为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内容是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方法。这也是公认的学佛修持首要必读的典籍,不了解的话,则修法如瞎子摸象,难获佛法的全貌。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瑜伽师地论》翻译完成。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时代,玄奘大师的翻译,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译的方式,文气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有艰涩难懂之叹。
  一千多年来,讲解这本论著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释文字为主,因为能够真正讲解《瑜伽师地论》的,必须具备下列的几个条件:一,通晓佛法的真实义理;二,修法有证量,有果位;三,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四,具备上师教化的能力。
  从玄奘大师时代到现在,学佛证果者有之,精通佛法义理者有之,古文练达者有之,具备上师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条件于一身者,据一般所知,迄未出现,也未听说。
  一九八○年,台湾有一群学佛的幸运儿,有机缘聆听南师怀瑾先生讲解《瑜伽师地论》的课程。由于南师曾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的印证,并受贡噶呼图克图印证为密教各宗派的上师,所以肩负了传法的重任。多年来,期待高明行者出台讲授未果,后于十方书院的机缘,才开设这门课程。
  此次的课程重点,是挑选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所注重的,是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方面。为此之故,南师常以人我的实际经历来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
  在讲课中最启发学人之处,是警惕出家众自我认识,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修行人为什么会入歧途?曾有人说,认岔道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为什么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才能认清歧路,舍歧路才可进入正途。《瑜伽师地论》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列举各种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为可贵。
  本书古印度文原来的叙述方式,是先说明内容,再逐项解释,读者不免会误以为是重复;有时两句中,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又此次讲课用书,系采用真善美出版社的版本。
  这本书的原始讲课录音,先是张振熔为学习故,于每晚工余后,辛劳努力,转记成文字。宏忍师及编者等,竞相传阅,深感其重要性,不出版太可惜,故而随即开始整理工作,时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南师审定这本书稿时,有增添,有删减,也有修正。因为讲话常有口误,又多重复且不太严谨。再者,耳识与眼识接受资讯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讲演转变为文字时,必须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经过原讲人核定认可,才不致有误。
  放眼网络,多年来,太多未经许可而将南师所讲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广为流通。其用心虽善,但对原讲人毫无尊重,对文字内容亦不负责,实可悲可叹之至。
  编者在整理的过程中,幸得宏忍师协助,查对经典、参考资料等,且细心校对。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后再经南师逐字逐句审定修正。又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书名则为南师所定。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一部探讨佛教修行理论与实践的宝贵典籍,其内容之深邃,涵盖之广泛,足以令无数求道者从中汲取智慧,坚定道心。本书深入剖析了声闻乘的修行体系,详述了通往解脱之道的各个阶段和关键要领,为有志于此的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条理清晰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指导性的行动手册。通过对《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详细解读,本书引导读者层层深入,理解声闻乘修行者从凡夫到阿罗汉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精进的实践以及深刻的体悟。本书正是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为修行者铺就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一、声闻乘的根本义理与修行目标 声闻乘,作为佛教早期重要的修行宗派,其核心在于“声闻”二字。声闻,顾名思义,是指听闻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从而证悟解脱的修行者。他们的修行目标是以了脱生死、证得涅槃为终极归宿。本书深入阐释了声闻乘的根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核心概念,并详细讲解了这些概念在修行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四圣谛: 这是声闻乘修行的基石。苦谛揭示了人生无常、无我的本质,令修行者认识到轮回之苦的真相;集谛阐述了苦的根源——烦恼与业力,帮助修行者找到解脱的下手处;灭谛指明了苦的熄灭——涅槃的境界,给予修行者希望和动力;道谛则提供了通往涅槃的实践路径,即八正道。本书对这四圣谛的解读,力求剥离一切浮泛的解释,直指其核心义理,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苦”的定义,以及如何才能“灭苦”。 八正道: 这是声闻乘实践修行的具体方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解脱之道。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八正道,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正道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例如,正见是基础,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生起正确的思惟;而有了正思惟,才能规范言行,乃至发展出深厚的禅定。本书还会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使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融入到行住坐卧之中。 十二因缘: 这是佛教解释生命轮回和众生苦乐的根本法则。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本书将详细解析十二因缘的每一个环节,揭示烦恼和业力如何导致生死轮回,以及如何通过破除无明、断除爱取来熄灭轮回之苦。对十二因缘的深刻理解,是声闻乘修行者认识到自身处境、坚定出离心的关键。 二、声闻地修行过程的层层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声闻地修行过程的详细分解和阐述。声闻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境界,而是修行者在通往阿罗汉果过程中所经历的多个层次和阶段。本书将对这些阶段一一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修行方位和应有的进境。 闻、思、修的递进: 修行始于“闻”,即听闻佛法。然而,闻法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听受能力,例如不生诽谤、不生邪解。接着是“思”,即对所闻的法义进行如理的思维和抉择,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是“修”,即依照所思所解,付诸实践,通过禅定、戒律等方式进行修行。本书将详细阐述闻、思、修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在修行中次第地推进。 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位的解读: 声闻乘的修行者最终目标是证得阿罗汉果,但在此之前,需要经历四个重要的果位: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本书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果位所对应的修行境界,以及达到这些果位所需要断除的烦恼和证得的功德。 预流果: 证得预流果,意味着修行者已经“预入圣流”,断除了我见、戒禁取、疑这三种“见惑”,并且永远不会堕入恶道。本书会探讨如何通过修行,达到断除这三种见惑的程度。 一来果: 证得一来果,意味着修行者还需要在欲界经历一次生死。与预流果相比,一来果在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方面有所精进。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九品修惑的层级,以及如何通过精进修行来逐渐断除。 不还果: 证得不还果,意味着修行者将不再返回欲界受生,而是直接上升到色界天,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不还果进一步断除了欲界修惑中的后三品(下上、下中、下下)。本书会详细阐述断除这后三品修惑的难度和精要。 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声闻乘修行的最高果位,意味着“应供”、“杀贼”、“无生”,已经彻底断除了三界的一切烦恼,获得了究竟的解脱。本书将描绘阿罗汉的境界,以及达到此境界所经历的全部修行历程。 戒、定、慧三学在声闻地修行中的作用: 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三大基石,在声闻地修行中更是不可或缺。本书将深入分析戒律的持守如何为修行打下坚实基础,禅定的修习如何帮助断除烦恼、开发智慧,以及智慧的生起如何引导修行者走上解脱之道。本书会强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避免修行者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 无量智慧的开启: 声闻乘的修行并非止步于断除烦恼,更重要的是开启无量的智慧。本书将阐述修行者在不同阶段所能获得的智慧,例如对佛法的洞察力,对众生根性的了知,以及最终证悟的般若智慧。这些智慧的开启,是修行者能够真正利益自己、利益众生的重要前提。 三、修行中的关键议题与方法论 本书在深入讲解理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修行中的实践性议题和方法论。 精进与懈怠的辨析: 修行之路充满挑战,精进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本书会探讨精进的正确方法,以及如何辨别和克服修行中的懈怠。精进并非蛮干,而是需要善巧方便,有智慧地努力。 魔障的识别与对治: 在修行过程中,修行者可能会遇到各种魔障,包括内在的烦恼障,以及外在的干扰。本书会引导修行者如何识别这些魔障,并提供有效的对治方法,使其不至于在修行道路上迷失方向。 善知识的重要性: 良好的引导对于修行至关重要。本书会强调善知识在修行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辨别和依止善知识。 观行法门的详细讲解: 除了基本的持戒和禅定,本书还会针对声闻乘的特点,深入讲解一些重要的观行法门。例如,对于无常、苦、无我的观照,对于四圣谛的细致思维,以及对于十二因缘的深入缘起观。这些观行法门是修行者提升智慧、断除烦恼的直接工具。 四、本书的阅读价值与启发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对佛教修行,特别是声闻乘修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系统性的修行指南: 它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修行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声闻乘修行的目标、方法和阶段。 深刻的智慧启迪: 通过对佛法核心义理的深入阐释,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破除迷茫,获得对生命和宇宙更深刻的认知。 实践性的指导: 书中所述的修行方法和对治之道,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读者在实际修行中提供宝贵的参考。 对人生烦恼的根本解答: 最终,本书所探讨的一切,都指向对人生烦恼的根本解答,引导读者走向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解脱。 总而言之,《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一部内容详实、义理精深、方法论完善的佛教修行经典。它不仅是对声闻乘教义的深入解读,更是对一条通往解脱之道的悉心铺陈。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智慧之旅,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一次对内心宁静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和注释体系做得极其细致,体现了编者极大的学术良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跨文本引用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溯源都标示得清清楚楚,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边界的研究者。通常情况下,学术著作的注释部分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但在这本书里,注释本身就构成了一套有价值的补充阅读材料,它解释了某些关键术语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学派中的细微差别,避免了读者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对于一个有志于做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可靠的参考架构简直是太重要了,它保证了我们所学习的知识链条是完整且可追溯的,而不是建立在某种模糊不清的权威假设之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本的纯粹性,它似乎没有被太多现代的解读和杂音所污染,保留了原始思想的冲击力。作者在引用和诠释时,那种对文本的敬畏之心是溢于言表的,他似乎在努力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修行脉络下,这些教义被阐述时的原貌。这种“还原论”的倾向,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纯粹,仿佛直接与古老的智慧对话,少了一层翻译和转述的“滤镜”。我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文字虽然简练,但蕴含的力量却十分磅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对于那些追求本源、不愿意接受二手解读的深度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接近原著精神的文本基石,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诠释时,依然能坚守住自己的判断锚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驾驭能力。我发现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论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梳理得脉络清晰。尤其是在解释那些关于心识运作的微妙之处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耐心的向导,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来辅助理解。我读其他相关书籍时,常常会因为跳跃性太强而感到迷失方向,但这部作品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总能在关键点进行小结和回顾,确保读者不会在细节的海洋中溺水。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想要深入探究佛学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可读性,让人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到一种被尊重和引导的愉悦感。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封面设计得很有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和传统的书法字体结合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度渲染,反而透出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气质。我特别喜欢他们对章节排版的用心,页边距的处理得非常舒服,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而且,书脊的装订也很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翻阅的时候也有一种很稳固的感觉。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实体书的体验感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感受那种墨香与纸张带来的宁静。这本书的整体包装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和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实际指导性上的潜藏价值。虽然篇幅宏大,论证严密,但细细品味,便能从中挖掘出许多关于“如何安顿自我”、“如何处理当下困境”的实践指导。它不像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心理解剖学基础之上,所提出的建议都是有理有据、环环相扣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情绪反应和思维定势开始产生审视,这种由内而外的觉察是任何简单的励志口号都无法给予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了悟”,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作者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度,解构了我们内在的运作机制,这对任何寻求内在平静和清晰心智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无价的工具书。

评分

书和快递师傅双五星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南怀瑾大师的著作,非常好,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

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不错,物流小哥给力

评分

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