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讲述了:由于美在于事物的一种特殊的样子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因此如何看出事物的美的样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朱先生把审美经验问题看得比美的本质问题还要重要的原因。事物是在我们的一种特殊观照经验中显现为美的。美学的首要问题是从理论上界定审美经验,进而帮助人们获得这种经验。
内容简介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内容介绍: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一起来翻阅《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吧!
作者简介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笔名孟实、盟石。历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慢慢走,欣赏啊!”(代序) 第一编星光 无言之美 美在意象 丑非不美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刚性美与柔性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第二编化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想象与写实 情与辞 精进的程序 自由主义与文艺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第三编妙悟 永恒的《蒙娜·丽莎》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鲍蒂切利杰作《春天》之欣赏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主观与客观 诗的无限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谈中西爱情诗 诗人的孤寂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第四编生趣 谈美感教育 谈趣味 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 音乐与教育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编者后记
精彩书摘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继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truetonature):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似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接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那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阈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那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那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
前言/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 内容简介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是一本致力于探索和阐释“无言之美”这一深刻美学命题的著作。本书并非旨在描摹具体事物的客观形态,亦非罗列显而易见的艺术表现,而是深入触及那些超越语言、形式或明确意义的、深藏于我们感知与体验之中的美学维度。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沉静的、内省的“美学散步”,在日常生活的肌理、自然界的脉动、乃至人类心灵的幽微处,发掘并体味那些不待言说、却能触动灵魂深处的美。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无言之美”的范本,而是提供一种观察、感知与理解“无言之美”的视角与方法。它引导读者超越对“美”的惯常定义,去发现那些无需描绘、无需解释,却能直接引发共鸣、带来慰藉、启迪心智的美。这是一种存在于静默、暗示、意境、氛围以及那些难以名状的情感体验中的美。 核心探索方向: 1. 静默的力量与存在的张力: 本书将深入探讨静默在美学感知中的角色。我们并非局限于声音的缺席,而是将静默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一种能够容纳无限可能、激发无限联想的场域。这种静默的美,体现在自然界中,如晨曦未至时的静谧,雨后初霁的空寂;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如留白之处的深远,未尽之言的余韵;更体现在个体生命体验中,如独处时的冥想,沉思时的澄澈。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存在的张力”如何孕育出“无言之美”。这种张力可能源于生命与死亡的交织,光明与黑暗的共存,已知与未知的对话,有限与无限的互动。这种在矛盾与对立中形成的微妙平衡,往往能引发一种超越表象的、深刻的美学感受,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内在于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例如,一颗饱经风霜的古树,其身上所承载的岁月痕迹与顽强生命力的并存,便是一种无声的、充满张力的美。 2. 意境的生成与氛围的营造: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在此被重新审视。本书认为,“意境”并非简单的情景描摹,而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读者在阅读或观赏过程中,由感官输入转化为内心体验的升华。这种意境之美,常常是朦胧的、含蓄的,它呼唤读者的主动参与,通过联想、想象与情感投射,在心中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美学空间。 本书将分析意境如何通过暗示、烘托、留白等手法得以生成。例如,一幅描绘淡烟疏雨的山水画,并非仅呈现景物,而是通过笔墨的晕染,传达出一种湿润、清冷的氛围,引发观者对山中独行的思绪,这便是意境的妙处。同样,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基调或生存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中蕴含的“无言之美”。 本书还将拓展至“氛围”的营造。这里的氛围,是指某种无形但可感知的场域,它可能是一种宁静的氛围,一种庄严的氛围,一种神秘的氛围,或者一种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并非由具体事物构成,而是由多种元素——光线、色彩、声音(或静默)、气味、甚至是一种无形的“感觉”——共同作用而形成。例如,走进一座古老的图书馆,那种混合着纸张、尘埃与岁月气息的静谧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动人心魄的“无言之美”。 3. 直觉的触碰与超越理性认知的美: 本书强调“无言之美”往往是通过直觉而非理性分析来把握的。它是一种瞬间的、情感性的体验,一种“心领神会”的美感。这种美感,可能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一束夕阳穿过树叶的光影所打动;可能是在听到一段舒缓的音乐时,油然而生的宁静;也可能是在看到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时,体会到的温暖。这些瞬间的美,往往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但其触动人心的力量却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和训练我们的直觉感知能力,使之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无言之美”。它鼓励读者放下过度的分析与评价,更多地去感受、去体味、去臣服于那些直接涌现的情感与认知。 同时,本书也将触及“超越理性认知的美”。这意味着,某些美,并非建立在对事物逻辑结构、社会价值或道德评价的理解之上,而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情感与潜意识。例如,孩子纯真的笑容,一句不经意的善意,都可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最本真的美感,这种美感与理性无关,却能直抵灵魂。 4. 身体的体验与存在的感悟: “无言之美”并非仅限于视觉和听觉,它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身体的感知,体会身体在与环境互动时所产生的细微反应。例如,赤脚走在柔软的草地上,感受泥土的温度与弹性;沐浴在温暖的海水中,体验水的浮力与拥抱;或者仅仅是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受生命的律动。这些身体的直接体验,往往能带来一种无需言说的、深刻的美感。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身体体验如何与存在的感悟相连接。当我们通过身体去感受世界,去体验生命,我们便更容易触及那些存在本身的、超越言语的美。这种美,体现在生命的生生不息,体现在自然的四季更迭,体现在个体经历的每一个当下。它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直接体悟,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朦胧感知。 5. 日常的诗意与宁静的智慧: “无言之美”并非只存在于宏大叙事或艺术殿堂,它更多地蕴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美的关注。一杯热茶的温暖,清晨洒进窗户的阳光,一次与陌生人的微笑,一本泛黄的旧书,甚至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都可能包含着“无言之美”的片段。 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诗意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发现隐藏在琐碎中的诗意,体会平凡中的不凡。通过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我们便能发掘那些日常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宁静的力量与启迪。 “宁静的智慧”是本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面向。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体悟“无言之美”的重要前提。本书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通过激烈的辩论或复杂的论证获得,而是从内心的宁静与沉思中涌现。这种宁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从而获得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美学体验。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二版)》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邀请。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发现被忽略的美。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当下,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回归内心、寻找宁静的契机,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需言说的、深刻而持久的美。 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对“无言之美”内涵的挖掘,增加更多跨领域的对话与思考,例如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力求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和阐释这一美学命题。同时,本书将更加注重引导读者进行实践性的美学体验,鼓励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无言之美”的探索与发现。 本书期望能成为读者在“美学散步”旅程中的一位引路人,帮助读者开启一场心灵的发现之旅,领略那超越语言、直抵灵魂的、永恒的“无言之美”。它鼓励读者去感知、去体悟、去生活,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并珍藏那些最纯粹、最动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