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下卷) [On Politics]

论政治(下卷) [On Poli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阿兰·瑞安 著,林华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政治哲学
  • 古典政治思想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
  • 政治理论
  • 伦理学
  • 哲学
  • 社会科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522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On Politic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7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历时30年写作,牛津大学政治学老教授阿兰·瑞安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结晶。刘擎、周濂、哈罗德·布鲁姆、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等中外学者一致推荐。

  2.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是继乔治·霍兰·萨拜因的经典《政治学说史》之后,政治思想研究界的全新通史著作。相比萨拜因1937年的作品,瑞安的这本书站在历史的更高处,在21世纪的新视角之下重整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图景。

  3. 《论政治》为所有爱好历史、关心政治现状的读者所作;虽说是政治思想史,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集合“谁,在什么时间,有什么著作,表达了什么思想”的政治思想教本。不铺陈概念,也不纠缠理论——相反,它带领你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如作者所说,书中的历史和观念深度讨论,止于“我们如何治理自身”这个公共问题的深度。

  4. 当然,本书少不了对数十位政治思想巨人介绍。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读罢本书,你能够拿起任何一本政治学经典读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5. 一览人类观念的千年传承,从人类政治历程中寻找解决当今问题的资源。从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波斯的专制,到当今世界的反恐政治和国际政府,本书是21世纪时代全新的立意下反观的政治思想史。作者以此讲授了当代人必需的政治历史视野和大局意识。


内容简介

  牛津大学政治学元老阿兰·瑞安历时30年写作,完成了这本汇集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政治思想通史。这是献给大众读者的一门生动详尽的政治思想课,一部政治学领域全新的集大成之作。

  政治的历史,就是对“人如何治理自身?”孜孜不倦的追问。以此为出发点,本书呈现了一部绵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史话。古往今来,众多思想伟人、战争、革命、思潮,一次次革新了人们关于自由、公平、民主、幸福、平等的观念,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与发展轨迹。作者用丰沛的史料与学识,深入浅出,侃侃而谈。

  上至希波战争引发的政治争议,下到现代的环保、反恐议题,人类的政治传统在数千年的思索、斗争与试错中一路走来。本书力求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从政治家们的争论、决策,到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革命,了解曾经人们的政治理念,才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行事。

  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到近现代的韦伯、罗尔斯,作者同样讲述了众多伟大思想家的简要生平,以及具影响力的观点。后见之明也是本书的旨趣之一:如果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马克思等人天上有知,看到他们的创见在后来历史中的样子,会有怎样的评论和反思?

  想知道今天的我们为何这样思考,社会为何如此运作,就来这里寻找答案吧!一览人类观念的传承之路,《论政治》将是你开启博古通今的大视野、学会独到地“论政治”的起点。


作者简介

  阿兰·瑞安(Alan Ryan),政治学家、政治评论家、英国国家学院院士。

  他生于1940年,1988年开始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1996年至2009年间,担任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院长。之后,他还陆续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和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15年退休。

  瑞安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跨越政治理论、哲学和法学,专攻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并且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约翰·杜威思想研究方面的权wei。同时,瑞安也是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学者,针对世界的政治时事发表过大量的讲座与评论,并长期为《纽约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书评和时事评论。


精彩书评

  本书应归功于瑞安持之以恒的写作与生动的讲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尺度下的世界如何发生政治演变,如何从古代传承到我们如今这个黑暗时代。我尤其推荐他简洁雄辩的语言、他的博闻强识、他的文章的灵韵和严谨;他以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他广阔的视野,以及他对人性局限的深刻关切。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名批评家,耶鲁大学人文学教授)


  阿兰·瑞安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作者跨越2500年的西方政治历程,寻访一座座思想丰碑,启迪读者在纵深辽阔的思想史视野中重新思考当代政治。这部鸿篇巨作是博学、深邃、见识与愉悦可读的罕见结合。

  ——刘擎(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部作品的视野与雄心都是惊人的,阿兰·瑞安包罗了一片广阔的领域。政治思想纷繁复杂、遍布分歧,有一些思想,讲出来会有骇人的、甚至灾难性的现实后果,但瑞安却能讲解得游刃有余。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人文学教授)


  本书探讨2500年以来,政治学人对于“人如何治理自己”这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阿兰·瑞安点石成金的问题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史料运用能力,明晰达意的表达手法,让这本看似厚重的鸿篇巨制有着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

  ——周濂(著名哲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


  阿兰·瑞安同时展示了自希罗多德以降的思想的内在价值,以及他们能为当今政治提供的强大资源。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著名政治哲学家,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为何像现在这样思考,就去古希腊寻找答案——阿兰·瑞安验证了这一办法,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

  ——玛莉·贝尔德(Mary Beard,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


  如何设想更好的世界?如何履行我们改善世界的使命?这些是我们争执不休的问题。阿兰·瑞安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从古至今的思想领袖可以如何启发我们。

  ——安东尼·W·马克斯(Anthony W. Marx,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


  在研究领域精细化的时代,我们对于政治观念的历史大局意识已经失去大半了。阿兰·瑞安在他的新书里重现了这种大局观。……他的语言清晰易懂,不忌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极好地综合呈现了西方政治传统曾经取得的成就与失败。

  ——特雷西·B·斯特朗(Tracy B. Strong,政治学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特聘教授)


  对政治思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阿兰·瑞安的智慧、才华和热情中受益……这本书提醒我们,政治的思考应该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前言

下 卷:从霍布斯至今

第一部/ 近代社会

第十二章:托马斯·霍布斯

第十三章:约翰·洛克与革命

第十四章:共和主义

第十五章:卢梭

第十六章:美国的创立

第十七章:法国大革命及其批评者

第十八章:黑格尔:作为精神产物的近代国家

第十九章: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与詹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父子

第二十章:托克维尔与民主

第二十一章:卡尔·马克思

第二部/ 马克思之后的世界

第二部前言

第二十二章:20 世纪及之后

第二十三章:帝国与帝国主义

第二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各种形式

第二十五章:法西斯主义与独裁

第二十六章:现代世界中的民主

第二十七章:全球和平与人类未来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前言/序言

  本卷的一个主题是,近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人们对于它们的态度是逐渐形成的,而且过程时断时续。一般来说,要到它们形成后,人们才开始对它们产生理解,过程也是同样的缓慢而断续,但并非总是如此。黑格尔说,哲学本质上是回溯性的,但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有的思想似乎是横空出世,不仅照亮了当时人的心智,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在启发着我们。本卷开篇的人物托马斯·霍布斯就提出了许多明灯般闪耀的思想。此类卓见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明显地大于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评价政治思想家在近代国家兴起中的作用时需要谨慎,力戒言过其实。不仅如此,前面也曾说过,近代概念中的国家有许多特点来自罗马教廷,而非世俗国家;中世纪欧洲世俗国家的发展至少部分地效仿了罗马教会的行政管理。

  教廷制度的实质不是地理性,而是法律性的;它的特征是法人的特征,不是国土的特征。教廷的生存依赖教会法规,由教会法规定下规则,来管理所有承认教会权威的人的行为;教廷枢机院就是近代官僚机构的早期范型。教廷除了在“巴比伦式囚禁”时期设在阿维尼翁之外,其他时间都设在罗马,称为“教皇国”的各个教会辖地受教皇代理人直接或间接的统治,直到于1871年解散。然而,从1871年到1929年,尽管教廷不再控制主权领土,但它的统治制度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罗马天主教的教众行使传统的权威。这说明,法律和行政特征至少和领土特征一样关键。拉丁文中的教会是“奥体”(corpus mysticum);此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按现代读者的理解,它意味着教会的特征含有神秘或超自然的因素。其实,“奥体”就是组合体的意思。说到底,福特汽车公司是“奥体”,近代以来的每一个国家也都是“奥体”。“奥体”的界定特点是:有一个权威中心,有一群受权威统治的人,还有这群人作为组合体的成员所共同奉行的宗旨。

  当然,近代以来的国家不仅是组合实体,而且还享有并垄断对领土上所有居民的强迫性权威。即使公民身在国外,通常也要受制于国家的权威。对近代国家来说,领土特征至为重要。自有政府以来的漫长时期内,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对斯巴达的战争中,为了执行伯里克利制定的战略,必须放弃阿提卡的土地,使其落入斯巴达入侵者手中;为说服雅典人支持这一战略,伯里克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众所周知,马基雅维利因当时的意大利人互不团结,无力阻止西班牙和法国的大军在意大利土地上任意横行而痛心疾首。政府的权威并不总是与掌权者的国籍或出生地相关。今人几乎无法想象,政府首脑可以不是他或她所治理的国家的公民。然而,近代时代早期的情况大不一样。波旁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你争我夺,就是因为根据它们的王朝理念,权威近似家族财产,而不是按近代的理解,产生自“民族国家”。

  我在这里提到了“近代国家”和对政府与政治的“近代理解”。虽然这是唯一可用的提法,但需要说明,所有的时代都是人为划分的。关于“近代世界”诞生的时间,可以认为是1492年10月,哥伦布到达他以为是东印度群岛的美洲沿岸岛屿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1517年10月,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的时候;还可以认为是1633年,伽利略被逼迫放弃哥白尼的异端学说时说出“eppur si muove”(不管怎样,它是在动的)这句话的时候;又可以认为要早得多,也许是1439年,古登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术的时候——古登堡的发明引发了印刷业的爆炸式发展,随即导致了宗教、科学、文学及政治领域中新思想的喷薄涌出。关于近代时代的诞生,有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说法。其中一个是,发明了可靠的钟表后,新的时间感随之产生,使人得以更加有效地协调活动,这间接地为工业革命和近代经济生活的严格纪律铺平了道路。作为政治思想史,本书不是讨论关于近代时代开端的不同说法的地方,不管这样的讨论是多么饶有趣味。无论如何,促成我们所谓的近代世界兴起的因素为数众多,包括地理意识的改变、新科学的崛起、宗教动乱、识字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军事技术的改进,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它们的重要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把政治思想史误认为仅限于列举发表各种论点的一部部著作,只讲逻辑,没有激情。

  就本书所论而言,说关于政治的近代思维方式始自霍布斯不算夸张。不过,若仅因黑格尔说过是霍布斯开创了政治学,就以此为大旗,那是思想上的懦夫懒汉行径;霍布斯说他的《利维坦》标志着政治学的开端,对这种自吹自擂更是不能信以为真。毕竟,马基雅维利也自称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法。如果对每一位思想家自称的创新都细细研究的话,要研究的可就太多了。近代政治思想始自霍布斯和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一些思想家;此论有好几个根据,单独挑出来没有一个足够有力,但放在一起是可以服人的。

  自然状态的概念是根据之一。要明白国家是什么,比如,它的合法性基础为何、它的权威范围多大、它的人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需要先想象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这个思想十分新颖。确切地说,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将这样的设想作为思想实验,而不是对一个业已逝去的天真单纯、自然友好的黄金时代的幻想。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这个新颖思想有实际的用处,也并非每个人在论及政治出现之前的“自然”状态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同样的情形;众所周知,在对“自然”状态的设想上,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这几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国家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重要而有趣的人工产物,这个主张为关于国家的目的、权力以及对权力的限制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方向。至于社会组织的自然形式与人为形式的对比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重视,众说纷纭,大部分仅是猜测,不足为凭。一个说法是,自16世纪初开始,宗教战争和其他战争连绵不断,几无停歇,这使人强烈感到,偶然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统治者是谁、他们要人民信奉何种宗教、政治实体之间的地界定在何处——这一切似乎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

  欧洲人与欧洲以外社会的互动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出海航行,沿非洲海岸下行绕到印度洋,到了印度和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横跨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美洲,这使欧洲人接触到了在技术、政治和军事水平上比他们低得多的社会。武装精良、技术日益先进的欧洲文明对那些在技术上仍处于石器时代水平的社会造成的破坏令人发指;那些社会的人民沦为奴隶,土地被抢走,文化被摧毁,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他们没有免疫力,被传染后纷纷死去。另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的了解也为对人类自然状态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的实际根据,尽管相当有限。政治出现之前的状况远非天真未凿的黄金时代,恰恰相反,那时的人顶多只能勉强糊口,寿命短促、蒙昧无知。不过,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因此就有权如此残酷地对待那些原始部落的居民;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思想家也并非都认为,技术落后的社会在道德上就一定劣于技术先进的压迫者。

  难以确定科学对世界作出的新发现起到了何种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不折不扣的等级制宇宙。伽利略的宇宙却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平的”。上帝也许按照理性的次序创造了宇宙,人也许位于造物的巅峰,因为人和上帝一样,是有理性的。尽管如此,社会等级制并非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固有性质。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许多社会习俗的近乎普遍性完全不同。不过,这些并不意味着人们不相信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在17世纪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思想中,拥有神授权力的绝对君主占据了十分显著的地位,这一点有些令人不解,但不管怎样,它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使我们不禁猜想,那时的人之所以相信绝对君主拥有神授权力,可能是认为,既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等级制被否认了,那么就只能靠统治者的法令来维持秩序。上帝安排了世界的秩序;绝对君主则安排臣民的生活。

  一般认为,欧洲政治思想的伟大传统始自霍布斯,止于马克思。前面说到,在划分任何时代时,都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起始点;同样,也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终止点。本卷依据的想法很简单。持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家有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根据他们的理论,国家实质上是社会的黏合剂,它由人建立、有法律作基础、维持着立法概念所暗含的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等。这种关于政治秩序性质的比较狭隘的观念明显有别于古典政治思想的观念。17世纪到19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很清楚,古典思想对共和的论述与近代对法律权威的性质及来源的重视迥然不同。他们之中有些人试图回归古时思考政治的方法;有些人则认为古典思想无用,对其弃之不顾;但也有些人开始对政治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索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维持何种形式的法律与政治权威。简而言之,这就是政治社会学——甚至干脆就是社会学——的兴起。它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政治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一些深层的社会力量对于政治领导人力所能及与实际执行的行动至少有所遏制,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一旦将注意力转向这些力量,“人是政治动物”这个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尽人皆知的思想无论如何解释,就都不再像过去那样无可辩驳。人也许是“制作器物的人”(homo faber),创造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意义上的政治范畴。说得难听些,他也可能是单纯的繁殖性动物,本质只限于繁衍物种。所谓社会因素的兴起还产生了别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至少他所知道的希腊人,不言而喻都热心参与城邦公民份内的活动。然而,随着所谓资产者的舒适日益普及,他这个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如果私人活动(这里不是指自私的活动,而是指家庭生活、各种文化活动以及人们无需国家及其代理人的帮助而自主从事的其他活动)明确无误地成为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在人的生命中,他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显然比他作为公民和被统治者的生活更重要,那么就可以想象,国家终有一日会枯萎凋零。本卷最后部分论及的政治悲剧中,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希望的破灭。


《论政治》(下卷) 《论政治》(下卷)深入探讨了政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延续了上卷所奠定的宏观视野,将政治学的研究触角延伸至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治理的艺术以及公民参与的深层逻辑。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政治制度或理论的孤立阐述,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张关于权力、合法性、社会契约和公共利益相互交织的宏大图景,旨在为理解现代政治的运作提供一套更为精细和辩证的分析框架。 国家结构的理性设计与演化 下卷首先将目光聚焦于国家结构的“理性设计”与“有机演化”两个相辅相成的主题。作者认为,一个有效且公正的国家,其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先天蓝图,而是历史进程中不断试错、调整与创新的产物。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国家结构,如议会制、总统制、混合制等,并非简单罗列其优劣,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理。例如,在分析议会制时,作者会探讨责任内阁制的运作模式,即政府的存续依赖于议会的信任,并详细阐述这种制度如何促进政策的协商与妥协,同时也可能面临效率低下或政治僵局的挑战。对于总统制,则会深入分析总统与立法机构之间独立的权力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分权与制衡机制,同时也会警惕权力滥用和政治僵局的风险。 更进一步,本书引入了“有机演化”的视角,强调国家结构并非完美的设计,而是历史环境、社会需求和政治妥协的产物。作者通过回溯不同国家在政治转型时期的经验,揭示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韧性。例如,一个国家在面临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时,其原有的政治结构可能需要进行改革,包括但不限于修宪、调整行政区划、改变选举制度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改革是如何发生的,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及改革的成功或失败如何塑造了国家的未来。它并非简单地推崇某种“最佳”的政治模式,而是强调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政治结构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是国家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治理的艺术:从决策到执行的实操 《论政治》(下卷)将“治理的艺术”作为核心议题之一,其关注点从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向具体的国家运作。作者将治理视为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超的智慧、审慎的判断以及有效的执行力。 在决策层面,本书详细分析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这并非一个线性、理性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价值冲突和偶然性。作者会探讨不同的决策模型,例如理性选择模型、增量主义模型、以及有限理性模型,并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揭示这些模型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与局限。例如,在制定一项环保政策时,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公众健康、产业利益以及科学证据等多种因素,决策者需要在信息有限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最“可能”的合理选择,而非寻求绝对的完美方案。 在政策执行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官僚体系的运作及其面临的挑战。作者会讨论官僚体系的效率、专业性、以及它可能出现的“科层制僵化”和“寻租”等问题。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机制和监督问责来提升公共行政的效能。它会关注如何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及如何克服执行中的层层阻力。例如,一项旨在改善医疗服务的政策,其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的优劣,更取决于医疗机构的执行能力、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此外,本书还将“治理的艺术”延伸至危机管理和风险应对。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衰退、社会冲突等突发事件时,政府的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作者会分析有效的危机管理框架,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善后处理以及经验总结等,并强调在不确定性面前,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社会动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公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民主的基石与挑战 《论政治》(下卷)将公民参与视为民主政治的生命线,并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本书认为,真正的民主并非仅仅是定期的投票,而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持续、有效参与的多元体现。 首先,本书探讨了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除了传统的投票、参政议政,还包括但不限于:公民请愿、请愿、参与公共讨论、组织社会运动、监督政府行为、以及通过非政府组织(NGO)等方式表达诉求。作者会分析这些参与方式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一些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中,公民参与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政府政策的间接影响或对社会议题的讨论上;而在一些民主国家,公民可以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中。 其次,本书深入分析了公民参与所面临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公民素养的差异、利益集团的操纵、以及政治冷漠等问题,都可能削弱公民参与的有效性。作者会探讨如何通过普及公民教育、提升信息透明度、以及构建包容性的政治平台来克服这些挑战。它会审视那些看似参与度高但实际效果甚微的“表演式民主”,并呼吁构建能够真正反映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模式。 再者,本书还关注了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更广泛的公民参与来弥补。在一些情况下,民选代表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其选民的利益,或者被强大的利益集团所裹挟。因此,本书会探讨电子民主、公民大会、以及其他创新的参与形式,如何能够更直接地将民意传达给决策者,并实现更有效的民主治理。它强调,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衡量一个政治体系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准,更是其实现合法性、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治的合法性与公共利益的追求 《论政治》(下卷)将政治的合法性与公共利益的追求视为政治秩序得以维系的根本。作者认为,一个政治体系之所以能够获得认同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赢得公民的信任,以及是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祉。 在合法性方面,本书区分了不同来源的政治合法性,例如:传统合法性(源于历史惯例和习俗)、法理合法性(源于对法律和程序的尊重)、以及魅力型合法性(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作者会分析不同合法性基础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作用,以及当合法性基础发生动摇时可能引发的政治危机。它会探讨现代政治中,基于民主选举和理性协商所形成的法理合法性,是如何成为主流的,以及如何通过公开透明的治理来巩固这种合法性。 在公共利益的追求方面,本书辩证地分析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并非简单地是私人利益的总和,而是一个需要通过政治过程去建构和实现的价值。它会探讨不同学派(如功利主义、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并分析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如何平衡和协调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以最大化地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福祉。本书会警惕那些以“公共利益”之名行狭隘政治目的之实的现象,强调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和实现,必须建立在开放、包容和公正的政治对话基础之上。 结语 《论政治》(下卷)提供了一幅关于现代政治运作的宏大而深刻的图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政治学教科书,而是通过对国家结构、治理艺术、公民参与以及合法性与公共利益等核心议题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和审视政治现象的有力工具。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辩证的视角,它不回避政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而是致力于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动态。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在政治进程中发挥作用,从而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和参与意识的公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沉稳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很舒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政治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对现实政治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作品。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阅读《论政治(下卷)》,但仅仅从它的名号和作者的声望来看,我就知道它一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对那些复杂的政治运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至少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些困惑。比如,关于权力的本质,它究竟是如何分配和被制约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中总是会面临各种挑战,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挑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对作者在“下卷”中会着重探讨哪些议题感到好奇,是延续上卷的理论探讨,还是更侧重于现实政治的分析?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我真心希望《论政治(下卷)》能够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见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朵,而真正能够穿透迷雾,直达本质的观点却寥寥无几。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珍宝。我尤其希望它能探讨一些关于社会公正和公平分配的问题,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常常回避,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在政治决策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避免少数人的傲慢和多数人的暴政?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矛盾,并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挑战既有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社会结构的著作。我希望它能引发我与周围人的讨论,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深入地交流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力量去辨别信息,更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随波逐流。

评分

我对于《论政治(下卷)》的出版感到一丝兴奋,但更多的是一种带着审慎的期待。毕竟,“政治”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而“论政治”更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摆脱那些空泛的理论,或者过于情绪化的论调,而是能够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分析政治现象。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经验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历史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如何将历史的智慧恰当地应用于当下的政治困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那将非常有价值。我也希望它能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有所触及,毕竟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能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清晰地描绘出政治的未来走向,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论政治(下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部体系宏大、内容翔实的著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系统性地阐述一个复杂概念的作品抱有好感,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写作前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框架,来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体制和运行逻辑。比如,关于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政治权力相互制约的?在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那我一定会非常欣喜。我特别关注作者在书中是否会讨论到权力是如何被滥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在很多情况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权力本身,而在于如何防止权力的腐蚀。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论政治(下卷)》的出现感到非常好奇。我知道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极其复杂,一本探讨“论政治”的书,尤其是“下卷”,势必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的政治逻辑在起作用。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能够解释现实政治困境的线索,比如为什么某些政策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者为什么某些改革总是举步维艰。我尤其希望它能探讨关于政治合法性来源的问题,以及当这种合法性受到挑战时,应该如何应对。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本能够提供清晰思考路径的书籍,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希望它能拓宽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单位采购图书都在京东买,只是辛苦快递员了

评分

很好的东西哦!很喜欢哦!

评分

300-200,423很爽,用不完的神券,买不完的书,我们618双11继续努力啊……

评分

京东的活动就是能勾引购买欲望,不过也确实本值得收下的著作。

评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

评分

英国名学者的政治思想史著作,比较好读,精装中文版。

评分

快递小哥服务很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

这本书真的非常喜欢,非常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