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前言 徐鵬
再版後記
前言
第一章 緒 言
第一節 文獻學的涵義
文獻二字的來源和解釋
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
廣義的文獻學
文獻學的三個内容
文獻學的三位一體
第二節 學習文獻學的目的和要求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獻的重視和利用
編目録爲了介紹文化遺産
講版本爲了檢擇可靠的材料
校讎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第二章 目 録
第一節 目録的起源和演變
目録二字的意義
第四節 目録的體例
《别録》《漢志》附注作者簡史
考作者的行事
考作者的時代
考作者的學術
目録編訂的體例
目録體例的評價
第五節 史家目録
《漢書?藝文志》爲史家目録的創始
《漢志》據《七略》加以整理
《漢志》注意辨别僞書
研究《漢志》的重要材料
《隋書?經籍志》根據《五代史志》
《隋志》及其與阮孝緒《七録》的關係
《舊唐書?經籍志》的闕點
《新唐書?藝文志》的内容
《宋史?藝文志》的闕點
《明史?藝文志》的内容
《清史稿?藝文志》的糾謬
《通志?藝文略》和《國史經籍志》的批評
第六節 補史目録
後人補作史志的概述
姚振宗補《漢志》的成績
補《後漢書》藝文志各家評述
補《三國志》藝文志各家評述
補《晉書》藝文志各家評述
《隋志》的補遺
《南史》《北史》和《五代史》藝文志的補作
《遼史》《金史》《元史》藝文志的補作
第七節 官家目録
官家目録的原始
東漢官家目録
鄭默《中經簿》
荀勗《中經新簿》
兩晉官家目録
宋齊梁陳官家目録
北朝書目考略
隋代官家目録
唐代《羣書四録》
宋代《崇文總目》
南宋官家目録
明代《文淵閣書目》和《内閣書目》
清代《四庫總目》
清代的《天禄琳瑯書目》
第八節 私家目録
私家目録的溯源
梁阮孝緒《七録》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
尤袤《遂初堂書目》
明高儒《百川書志》
錢曾《讀書敏求記》
清黄丕烈《黄蕘圃遺書》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
楊紹和《楹書隅録》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
晚近有名的藏書志
第九節 地方著述目録
方志藝文志的重要
方志藝文志創自《剡録》
方志藝文志的兩種體裁
方志藝文志的單行本
方志藝文的專著
總論方志藝文的體例
第十節 專科分類目録
專科目録的溯源
專科目録的門類
朱彝尊《經義考》
《小學考》和《許學考》
章學誠《史籍考》的擬例
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
林鈞《石廬金石書志》
第三章 版 本
第一節 版本的起源和發展
版本的本義
版本名詞的始見
版本與造紙的關係
雕版創始的各種傳説
雕版始于唐代的實證
唐代佛經的雕版
五代刻書的發展
後唐的開雕《九經》
孟蜀的開雕《九經》
蜀毋昭裔的刻書
吴越所刻佛經
道書的刻行
現存的五代刻本
五代時的銅版
第二節 版本的重要
寫本的易于竄改
讀書必得舊本的理由
據誤本的爲害
官刻本的注重校讎
視舊本爲骨董的批判
讀書而不知版本的批判
談版本不能脱離校讎
第三節 版本前的文獻材料
———甲骨、金石、簡牘
甲骨用于貞卜的説明
甲骨的發現和有關著作的印行
甲骨文中的歷史内容
甲骨在文獻上的價值
上古鏤金的記載
周代鏤金的記載
古器物的名類
歷代金文的著録
金文的文獻價值
新發現的鄂君啓金節
金刻爲周秦兩漢的書籍
周秦的石刻
漢石經爲經籍版本的創始
魏石經概略
唐石經概略
蜀石經概略
北宋石經概略
南宋石經概略
清石經概略
單刻本石經
石經的價值
其他石刻書籍
石刻道書和佛經
簡牘的溯源
孔壁竹簡
晉汲冢竹簡及以後的幾次發現
晚近的發現和考釋
篇卷名義的解釋
漢唐人多好鈔書
寫本的形式和裝潢
寫本的用紙和界欄
傳世的唐寫本
敦煌古寫本的發現及其價值
敦煌古寫本的影印和考釋
日本所存的唐寫本
近代影刻的唐寫本
第五節 兩宋版本的概述
北宋繼承和發展了五代的刻書事業
北宋刻本的依據
北宋監本校刻的慎重
北宋刻佛經
南宋修補監本和徵集書版
南宋的官刻本
眉山刻七史
南宋私刻本的繁盛
岳珂和廖瑩中的精刻本
南宋書坊刻書的繁盛
臨安陳氏所刻書
建安余氏所刻書
佛藏的刻本
各地刻本的優劣
畢昇活字版的發明
其它傳世的活字本
宋刻本的版式
宋刻本的行款
宋刻版口的各種專名
宋刻本的避諱
宋刻本的字體
宋刻本的版心高廣
第六節 遼金元版本的概述
遼代書禁的嚴厲
金代平陽刻書的盛況
趙城藏經的發現和保存
元代興文署的建立
官刻書和九路本《十七史》
學校刻書的精善
小説戲文的發現和價值
元刻本的款式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
王楨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禁止翻刻的告白
第七節 明代版本的概述
南北監的修版和重刻
經廠本的内容
官署刻書和都察院刻小説
書帕本的評價
藩府刻書的發達
私刻本的精華
毛晉汲古閣的刻書事業
毛刻本的評價
書坊刻書的繁盛
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
華氏活字本的批評
其它活字精本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
木刻畫的藝術成就
彩色套印的發明
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
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
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
康熙至乾隆内府刻書的盛況
宋字體和軟字體
銅活字和木活字
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
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
各省官書局刻本
清初私家精刻本
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
名人手寫精刻本
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
名刻本的闕點
叢書的發展和特色
有名的刻工和寫者
雙鉤本的技術
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
毛刻本的評價
書坊刻書的繁盛
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
華氏活字本的批評
其它活字精本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
木刻畫的藝術成就
彩色套印的發明
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
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
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
康熙至乾隆内府刻書的盛況
宋字體和軟字體
銅活字和木活字
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
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
各省官書局刻本
清初私家精刻本
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
名人手寫精刻本
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
名刻本的闕點
叢書的發展和特色
有名的刻工和寫者
雙鉤本的技術
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
第二節 校讎學的重要
校讎須戒望文生義須通古今語言
校讎須戒愛奇和無識
宋版有不可盡信
明版多出擅改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失去本意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文義模糊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事態輕重懸殊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謬認他人爲父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不解所謂何事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致所姓兩歧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謂書有佚文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使失去原名相沿不改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可見讀者立場觀點
古書之誤有多至數百千字
輕改古書的謬誤
凡書不能無誤字
如何正視校讎
第三節 校讎必備的條件
具備衆本和明通文字、訓詁、音韻
劉向校書的備具衆本
清人校書的備具衆本
近人校書的備具衆本
今天對備具衆本的有利條件
校讎必通文字學
識字的重要參考書
校書必通訓詁學
訓詁學的主要書籍
校書必通音韻學
音韻學的主要書籍
校讎學的參考材料
校讎方法的派别
什麽是死校法
什麽是活校法
第四節 校讎所根據的材料
搜求和判斷
據衆本合校例
據本書互校例
據上下文互校例
據同類書互校例
據本書古注校例
據他書古注校例
據古類書校例
據《道藏》本校例
據釋氏書校例
據甲骨文校例
據金文校例
據古印文校例
據石刻校例
據封泥校例
校書當避免的弊端
校記和正誤表
第五節 漢劉向劉歆父子的校讎學
劉氏父子校讎的功績
孫德謙對劉氏校讎學的研究
第六節 漢晉人的校讎學
校讎爲漢學的主要部分
許慎的校讎學
《説文》根據經古文和鼎彝文
《説文》確守闕文之戒
《説文》反對俗書
鄭玄的校讎學
《詩箋》的校讎
《周禮注》的校讎
《儀禮注》的校讎
《禮記注》的校讎
校讀古書的讀如讀若等三例
高誘的校讎學
荀勗校汲冢書
束晳校汲冢書
第七節 南北朝唐人的校讎學
南北朝學派的不同
邢邵的校讎學
顔之推的校讎學
唐代重視校讎
陸德明的校讎學
朱墨别異和摘字爲音
《經典釋文》的四例
反對改音易字
主張兼存俗字
顔師古的校讎學
校《五經定本》
《漢書》的校讎
《匡謬正俗》的校讎
校《尚書序》誤文
校《過秦論》誤文
韓愈的校讎學
第八節 宋元明人的校讎學
宋秘閣重視校讎
宋代校讎學的成就
吴縝的校讎學
《新唐書糾謬》的内容
黄伯思的校讎學
《漢簡辨》的校史
洪興祖的校讎學
鄭樵的校讎學
《校讎略》的批判
《校讎略》的理論
《校讎略》的内容
《校讎略》的特點
彭叔夏的校讎學
《文苑英華辨證》的類目
方崧卿和《韓集舉正》
朱熹和《韓文考異》
張淳的校讎學
《儀禮識誤》發明《注疏》《釋文》所據本不同
岳珂的校刻《九經三傳》
論字畫的名言
毛居正校《六經》
元代官刻注重校讎
劉世常的校讎名言
吴師道的《戰國策校注》
明人擅改古書的荒謬
劉績校《管子》和《淮南子》
胡應麟的校讎學
第九節 清代的校讎學
清代校讎學的成就
死校爲活校的基礎
盧文弨的校讎學
校《蔡中郎集》篇目和内容的竄亂
校《蔡中郎集》雜用它書參訂例
校讎所據舊本簡目
《羣書拾補》的編刻
戴震的校讎學
校《水經注》的發明
錢大昕的校讎學
校讎須戒擅改和泥古
校讎符合舊本的絶詣
讀書當得善本
段玉裁的校讎學
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
《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
章學誠的校讎學
互著和别裁的理論
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
求本字和不墨守
《讀淮南雜志自序》的校例發明
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
阮元的校讎學
《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
吴派校讎家
顧廣圻的校讎學
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
古書致誤由于強預和易言
《易林》的校例
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争論
與嚴可均校《説文》的争論
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
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
魯迅對《嵇康集》卷次和版本的研究
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
各書的參校
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
段玉裁的校讎學
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
《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
章學誠的校讎學
互著和别裁的理論
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
求本字和不墨守
《讀淮南雜志自序》的校例發明
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
阮元的校讎學
《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
吴派校讎家
顧廣圻的校讎學
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
古書致誤由于強預和易言
《易林》的校例
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争論
與嚴可均校《説文》的争論
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
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
魯迅對《嵇康集》卷次和版本的研究
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
各書的參校
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
第四節 未有版本前的寫本
漢代竹和帛並用
甲骨研究的分類
出版说明
《文献学讲义》是著名文献学家王欣夫先生的遗着。在先生去世之前,委托当时他的助手复旦大学的徐鹏先生整理所有遗稿。《文献学讲义》就是徐先生整理的王欣夫先生遗稿之一。
据王欣夫先生的家属告知,在上个世纪“十年动乱”中,徐鹏先生为了保存王先生的遗稿、藏书,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献学讲义》,原为1957年至1960年间,先生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讲述“文献学”时的讲稿,为当时大学此学科的首创。1959年12月,王欣夫先生写就书稿,复旦大学中文系有油印本,印出后备受关注。后流传到外校,有数种翻印本。
1982年11月,征得家属同意,由徐鹏先生根据原稿整理。为了整理这部《文献学讲义》和其他遗着,徐鹏先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鹏先生生前,谦虚诚恳,始终不在《文献学讲义》上署名。此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5月出版,繁体竪排。出版以后,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1987年,海峡对岸的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在未得到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翻印了古籍出版社的刊印本。此后,台湾的商务印书馆,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徐鹏先生以及家属联系,于1992年,在台湾正式重版了此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普及我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知识,组织出版了“名家说———‘上古’学术萃编”,拟收入《文献学讲义》,但是,鉴于丛书体例,原书文字略多,和徐鹏先生联系,希望能略加删削。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简本”。徐鹏先生写了新的《前言》,对王欣夫先生的生平概况、主要着述以及此书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以《王欣夫说文献学》为书名,于2000年12月出版。2005年上海世纪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世纪文库》以及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收入的《文献学讲义》,均为“简本”。
2015年8月复旦大学出版社为了纪念百年校庆,出版《复旦百年经典文库》,收入此书。所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版本。附録了吴格先生的三篇介绍此书和王欣夫先生生平以及着述的文字。署名为“王欣夫着,吴格编”。
以上为此书的出版大致流变。
今年是王欣夫先生逝世的五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把自己毕生精力和财产全都奉献给中国古代文献的著名学者,本社特根据徐鹏先生最初的整理本,重新出版此书。同时,根据王欣夫先生家属的意见,并徵得徐鹏先生家属的同意,特将徐鹏先生所写的台湾商务印书馆版的《再版后记》,各种《前言》,收入书内,并署明该书为:“徐鹏整理”。我社在出版《文献学讲义》多种版本的历程中,多年来一直得到徐鹏先生弟子李庆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4月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与广度令人咋舌,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探讨。在处理传统文献学议题时,作者并没有固步自封于纸质媒介,而是非常前瞻性地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前沿思潮巧妙地融入进来。例如,在论及大规模语料库的构建与分析时,作者的论述充满了对未来研究趋势的判断和预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和时代价值。它没有将文献学固化为对古代手稿的考古,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信息组织和知识建构的更高层面。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让我们知道,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对文本本质的探究始终是核心。它成功地做到了“承古而不泥古”,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前沿的研究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展现了该学科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对它抱有一种近乎敬畏的警惕心,担心它会是那种只适合专业人士的“天书”。然而,前几页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对于基础概念的界定极其清晰有力,那些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困惑的术语,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举个例子,对于“版本学”中的一些核心区分,作者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辅助说明,使得原本抽象的分类标准变得触手可及。我尝试用书中的某些方法来分析我手头的一些老旧资料,发现那套逻辑框架的强大适应性,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灵活的分析工具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阅读习惯,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怀疑的眼睛”去审视每一份留存下来的文本。它就像是为我们配备了一副高倍显微镜,让我们能聚焦于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文本细微差别。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它似乎是经过了无数次教学实践后精心打磨出来的教学大纲。开篇宏大叙事,迅速勾勒出学科全貌和研究脉络,随后便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深入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艺层面。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凑页数而存在的生硬转折。尤其是在介绍那些需要大量案例支撑的章节时,作者选取案例的代表性极强,既有经典名篇的深度剖析,也有小而精的边角料考证,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散地掌握知识点,而是拥有了一整套完整、连贯的研究方法论,仿佛拿到了一张精密的路线图,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寻找证据,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学术论证。这种系统性和完备性,使得它成为了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常读常新的参考典籍,而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即刻消化的快餐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像是听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语调平缓却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耐心的向导,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那些晦涩难懂的领域中去。作者在阐述某个理论源流时,会不自觉地带入一些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文献考证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古人抄书、校勘时的情景。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绝不轻易下断语,而是将不同的学说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是很多当代教材所欠缺的。读完一个章节,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一直以来困惑我的某个概念突然找到了它的落脚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求真”的漫长而曲折的故事,其中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探索的艰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封面,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历史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的字体选择,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低调的雅致。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也不会感到疲乏。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编辑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拥挤压迫的感觉。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的清晰度极高,那些历史文献的摹本或是关键概念的示意图,都能够被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理解复杂理论大有裨益。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当初翻开它时的那种充满期待的宁静时刻。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精致桥梁,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我甚至会特意去留意书脊上烫金的字体,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这种对细节的打磨,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最喜欢到京东买书了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很有收藏和学习的价值。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个很齐备啊。。。。。。。。。
评分很好的书 下次会继续支持京东的!
评分好书好书汉书好书好书汉书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也很好,大家的作品值得深入研读。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精装版适合收藏,经典作品值得阅读,很满意。送货挺快的,十分迅速及时,和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