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

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忻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语言学
  • 对比语言学
  • 日语学习
  • 汉日语对比
  • 二语习得
  • 错误分析
  • 语用学
  • 词汇语义学
  • 句法学
  • 中国日语学习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8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1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例切入,对比语料库中的正用例,通过中日语言比较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日语学习者基于母语经验认知的语义结构中的偏误特征,从新的角度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同时,又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发现日中两语言的差异之处,力图对汉日对比语言学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论述部分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主线,以各个具体的理论(原理)识解原理、如行为可供性原理、构式语法理论、礼貌原则、原型理论、认知方法论、界理论、图式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例切入,对比语料库中的正用例,通过中日语言比较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日语学习者基于母语经验认知的语义结构中的偏误特征,从新的角度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同时,又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发现日中两语言的差异之处,力图对汉日对比语言学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王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教授(三级)、千叶大学文学博士。专业方向:日语语言学。硕士生导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6)、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06)、日本国政府国际交流基金项目(04)各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从偏误—对比—认知说开去 1
1.1引言 2
1.2偏误—对比—认知 3
1.2.1 偏误 3
1.2.2 对比 5
1.2.3 认知 7
1.3认知—偏误 9
1.3.1必要性 10
1.3.2 可行性 11
1.3.3 优越性 11
1.4结语 13

第二章 「過ぎる」偏误与隐喻兼谈认知方法论 15
2.1引言 16
2.2第二语言习得时的“隐喻” 17
2.3「過ぎる」和“过”的两种不同的语义结构 19
2.3.1“过”的语义结构 19
2.3.2「過ぎる」的语义结构 21
2.3.3 中日两词原型词义深度分析 22
2.3.3 “过”的①义项 23
2.3.3「過ぎる」的①义项 24
2.4结语 25

第三章 “态”范畴偏误与识解 27
3.1引言 28
3.2识解研究小议 28
3.3态编码多余(无标→有标)使用的偏误 31
3.3.1 被动表达 31
3.3.2 使役(致使)表达 33
3.3.3 可能表达 35
3.4态编码缺失(有标→无标)使用的偏误 37
3.4.1 授受动词 37
3.4.2 第三者被动句 38
3.5结语 39

第四章 方位表达偏误与“行为可供性” 41
4.1引言 42
4.2行为可供性理论 42
4.3行为可供性与中国日语学习者「の中」的多余使用 43
4.4行为可供性在汉语里的表现 45
4.5导致行为可供性作用弱化的因素 48
4.5.1 日语 48
4.5.2 汉语 50
4.6结语 52

第五章 惯用语偏误与构式语法 55
5.1引言 56
5.2惯用语与构式 56
5.3偏误例及其分析 59
5.3.1 构式间的误用—相同图式构式框架下的
近义构式误用 59
5.3.2 构式内的误用—相同构式里构式义、
词汇义的误用 66
5.4结语 70

第六章  接续表达偏误与礼貌理论及其他 73
6.1引言 74
6.2接续助词「て(で)」、「ので」、「から」等 74
6.3接续词「そして」、「それに」、「すると」等 79
6.4其他接续问题 82
6.4.1 接续形式的混用 82
6.4.2 调整句子长短的接续问题 85
6.5结语 87

第七章  与格偏误与原型理论 89
7.1引言 90
7.2先行研究及未尽之处 91
7.2.1 辞书、语法参考书对与格助词「に」的语义定义 91
7.2.2 森山新的系列论文(2006等)对与格助词「に」的探讨 93
7.2.3 先行成果对解释上述偏误的乏力之处 96
7.3与格助词「に」的语义结构 96
7.4与格语义扩展机制下的非典型语义考察 97
7.4.1 考察对象 98
7.4.2 「に」格非典型语义事态认知模式 99
7.5连续统(continuum) 100
7.5.1 「を」至「に」的连续统 101
7.5.2 「が」至「に」的连续统 103
7.6汉日认知方式识解模式异同对与格偏误的影响 104
7.7结语 105

第八章 及物性表达偏误与及物性 109
8.1引言 110
8.2有关先行研究 110
8.2.1 Hopper & Thompson的10个指标 110
8.2.2 角田太作的两个侧面8个指标及其他 111
8.2.3 三上章的“能动词、所动词”说 112
8.2.4 中村涉(2004)对H&T;(1980)的改良 112
8.2.5 袁毓林(2010)的配价(valence)理论 112
8.3本文对先行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112
8.3.1 关于检验及物性的指标 112
8.3.2 关于及物性的连续统问题 114
8.4中国日语学习者及物性的偏误及其及物性分析 114
8.4.1 を(に)型偏误 115
8.4.2 に(を)型偏误 121
8.5结语 126

第九章 再谈日语的及物性 129
9.1引言 130
9.2对欣文“引言”的质疑 130
9.2.1 对文章立论的价值的质疑 130
9.2.2 对注释的质疑 131
9.3对欣文“理论基础”的质疑 132
9.3.1 关于天野(1987) 132
9.3.2 关于角田(1991) 134
9.3.3 关于所谓“从事态、认知、动词、句子四个层面讨论
   及物性” 134
9.3.4 “台球模式”等与及物性 137
9.4对欣文从事态和认知层面分析的质疑 137
9.5结语 142

第十章?「まで」、「までに」偏误与界理论 145
10.1引言 146
10.2先行研究 146
10.3まで、までに、にまで 149
10.4体 157
10.5结语 162

第十一章 格助词偏误与图式理论 165
11.1引言 166
11.2先行理论支撑综述 166
11.3引起学习者「が(に)」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168
11.3.1 日语的“作用”图式 168
11.3.2 汉语的“发生”图式 171
11.4引起学习者「を(に)」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172
11.4.1 日语的“转变他动”图式 173
11.4.2 汉语的“他动”图式 176
11.5引起学习者「まで/に(から)」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176
11.5.1 日语“离心型中心—边缘”图式 176
11.5.2 汉语“向心型中心—边缘”图式 179
11.6结语 180

第十二章 隐喻源域与新经验主义 183
12.1引言 184
12.2动物源域隐喻 185
12.2.1 汉日语中动物源域隐喻的动物频次及分析 185
12.2.2 汉日同义动物源域隐喻惯用语对比 187
12.3身体源域隐喻 189
12.3.1 汉日语中身体源域隐喻的部位频次及分析 189
12.3.2 日语身体隐喻源域分析 191
12.4结语 192
第十三章 总结 195
汉语索引 203
日语索引 207
英语索引 209
附录: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库 211
说明 212
目录 213
后记 342
《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 内容概述 本书致力于探索日语与汉语之间的认知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偏误。通过系统性的对比分析,本书旨在揭示造成这些偏误的深层认知机制,并为日语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载体,其背后蕴藏着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同语言体系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日语和汉语,虽然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层面,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仅仅是表面的语言形式问题,更是深层认知模式的体现。 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母语(汉语)的影响是其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汉语与日语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母语固有的认知习惯和思维定势,也可能成为阻碍学习者掌握日语的“绊脚石”。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以及语用等多个维度上,都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偏误。这些偏误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对日语的理解偏差以及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结构在语言上的体现。它关注概念的形成、范畴的划分、意义的建构以及语篇的组织等认知过程,并将这些过程置于语言习得和使用的中心位置。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日汉对比研究,特别是聚焦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理解学习者在接触和习得日语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挑战。 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日汉对比研究置于认知语言学的宏观视野下,通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实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力求揭示这些偏误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提升日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与日汉对比研究视角 本章将为读者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我们将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图式、框架语义学等,阐释这些概念如何解释语言的意义和结构。随后,我们将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其如何为分析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学习者偏误提供有效的工具。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本章将进一步引出日汉对比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将从宏观层面,简要梳理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这些特征可能存在的认知根源。例如,汉语的声调系统与日语的音高重音在语音认知上的差异;汉语的单音节词和词根优势与日语的复合词和助词体系在词汇认知上的区别;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与日语的格助词标记在语法认知上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语行为的认知模式差异等。 最后,本章将明确本书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即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日汉语言之间的认知差异,并为日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第二章:中国日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认知分析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也是语言习得的初始环节。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语音方面常常遇到的偏误,如元音发音不准、辅音区分困难(特别是“さ行”、“た行”、“ら行”、“わ行”等)、音高重音的错误运用以及促音、长音的混淆等,都与汉语语音系统和日语语音系统之间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语音偏误产生的认知根源。我们将考察汉语学习者对日语元音和辅音的感知和辨别过程,分析汉语语音系统中与之对应的范畴是否会对日语语音的习得产生干扰。例如,汉语普通话缺乏日语中的“つ”[tsu]音,导致学习者将其发成“ち”[chi]或“し”[shi];汉语的“r”音与日语的“ら行”音在舌位和发音方式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混淆。 在音高重音方面,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在区分词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语则是音高重音语言,音高模式的变化可以区分词义,但其声调的性质与汉语的声调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将汉语的声调模式错误地套用到日语的音高重音上,或者由于对日语音高重音的感知和记忆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偏误。 促音和长音是日语特有的语音现象,其出现对于日语的节奏和语流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学习者在感知和发出促音、长音时所面临的认知挑战,分析其是否受到汉语语音规则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认知训练来克服这些困难。 第三章:中国日语学习者词汇偏误的认知分析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的习得涉及到概念的理解、范畴的建立以及词义的动态变化。日汉词汇之间既存在大量的同源词和假借词,也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词汇,这些都给中国日语学习者带来了认知上的挑战。 本章将重点分析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出现的典型偏误,例如: 形近义同(或似同)词汇的混淆: 例如,“勉強”(けんきょう)与“学习”(xuéxí)在字面上相似,但其用法和内涵有所不同。 假借词和固有词汇的误用: 例如,将“鞄”(かばん)误读为“包”(bāo),或者在特定语境下误用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 词义引申和转喻的理解偏差: 许多日语词汇的意义并非字面上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进行引申。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理解这些引申义时所遇到的认知障碍。 与汉语近义词的“照搬”: 学习者可能将汉语中近义词的用法直接套用到日语中,忽视了它们在语用和情感色彩上的差异。 本章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这些词汇偏误产生的认知原因。我们将探讨学习者如何基于已有的汉语词汇知识来构建日语词汇的认知模型,以及这种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日语的真实认知结构。我们将分析概念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在解释这些偏误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认知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日语词汇。 第四章: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的认知分析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语法结构的习得涉及到句子成分的排列、功能词的使用以及语法的逻辑关系。日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语法方面出现的常见偏误,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语序问题: 汉语是主谓宾(SVO)的语序,而日语是主宾谓(SOV)的语序。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句子构建中,将汉语的SVO语序思维“迁移”到日语SOV语序中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句子成分的颠倒和语意不清。 助词的误用和遗漏: 日语中的格助词(如「が」、「を」、「に」、「へ」、「と」、「から」、「まで」、「で」、「から」、「より」等)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它们指示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这些助词时所遇到的认知困难,例如,将表示主语的「が」与表示宾语的「を」混淆,或者遗漏必要的助词。我们将探讨这些偏误是否源于学习者对句子成分之间认知关系的理解不足,以及对助词所承载的语义功能的感知偏差。 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具有丰富的活用变化,以表达时态、语气、语态等。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掌握这些活用规则时所面临的认知挑战,例如,由于缺乏对时态、语气等认知概念的准确理解,或者无法有效地记忆和运用大量的活用词尾。 被动句、使役句、否定句等的误用: 这些句型在表达逻辑和人际关系时具有特定的认知功能。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构建和理解这些复杂句型时出现的偏误,以及其背后的认知原因。 本章将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语义学”、“图式理论”等概念,来解释学习者在构建和理解日语语法结构时所遇到的认知模式。我们将分析学习者如何试图将已有的汉语语法图式应用到日语中,以及这种应用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认知冲突。 第五章:中国日语学习者语篇和语用偏误的认知分析 语篇是语言交际的更高层次,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以及语言的得体使用,都涉及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语用层面更是涉及对说话人意图、语境以及文化规范的理解。 本章将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语篇组织和语用方面出现的偏误,并分析其认知根源: 语篇连接词的误用: 语篇连接词(如「しかし」、「そして」、「なぜなら」、「したがって」等)在构建语篇的逻辑关系、指示篇章结构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这些连接词时所遇到的认知困难,例如,将表示转折的连接词误用于表示递进关系,或者遗漏必要的连接词导致语篇不连贯。 信息结构和焦点认知: 语言信息结构是指句子中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新信息。日语和汉语在信息结构的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处理信息结构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表达不清或信息传递的低效。 委婉语、敬语和惯用语的误用: 敬语系统是日语的重要特征,其使用涉及到对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社会认知的理解。委婉语和惯用语则体现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习惯和表达方式。本章将分析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这些语用现象时所遇到的认知挑战,以及其母语文化认知是否会对这些日语语用现象的习得产生干扰。 言外之意的理解偏差: 很多时候,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字面上的表述,更在于言外之意。本章将探讨学习者在理解日语中的暗示、潜台词以及文化含义时所面临的认知障碍,分析其母语文化认知是否会对这些微妙之处的理解造成阻碍。 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学习者如何基于其已有的语篇组织和语用认知图式来理解和生成日语语篇。我们将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建立跨语言的语篇认知模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日语的语篇组织和语用规范。 第六章:结论与教学启示 本章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重申本书通过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方法,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将系统梳理各个章节中揭示的日汉语言在认知层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具体体现在学习者的偏误中。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提出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教学启示。这些启示将不再是泛泛的教学建议,而是基于对偏误认知根源的深入理解,提出更为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 强调对比性教学,突出日语语音中汉语所缺乏或差异显著的发音特征,并运用认知训练方法,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语音感知和发音模式。 词汇教学: 突出词汇的“概念框架”和“语义网络”的建构,避免机械记忆,强调词汇在语境中的动态意义,并教授学习者识别和理解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 语法教学: 强调语法结构背后的逻辑关系和认知功能,引导学习者理解助词、活用等日语语法特征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并设计对比性练习,帮助学习者区分和迁移汉语与日语的语法思维。 语篇与语用教学: 强调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训练,引导学习者理解日语的语篇组织模式。同时,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授学习者如何理解和运用日语的敬语、委婉语等语用现象,以及如何解读言外之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日汉语言认知差异的深入探究,为日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认知工具,帮助中国日语学习者更有效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提升日语的习得水平,最终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的有效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其色彩搭配和排版布局,透露出一种非常现代且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它没有采用传统学术书籍那种单调的黑白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辅助性的色块或线条来区分不同的论证层次,这种视觉上的区分功能性很强,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字体选择上,那些清晰、适中字号的衬线体,在长时间阅读下也显得非常友好,这对于需要深入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考量。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使得复杂的图表和引文能够得到充分的呼吸空间。总体而言,它在“外观”上成功地融合了实用性与审美性,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性极强,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理论框架进行层级化的拆解,使得那些抽象的认知科学概念能够被逐步引入和理解。我注意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平滑,这表明作者在构建整个知识体系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跟进研究的深度。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对于处理跨学科内容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认知负荷。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系统的思维训练,从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攀升至高阶的分析层面。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无疑会为初入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极好的入门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人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它散发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学术气息。那种厚实的纸张手感,配合着精炼的标题字体,立刻让人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深度研究。我特别喜欢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专注感,仿佛每一页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推敲。装帧的细致程度,比如书脊的牢固性和页码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价值的尊重。对于任何一位认真对待语言学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激励。我期待着打开它,去探索其中关于认知和语言对比的精妙论述,相信它在物理形态上所展现出的高标准,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与扎实。这种开卷有益的视觉体验,是如今电子阅读时代里难得的享受,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深度聚焦于特定群体学习过程的分析非常感兴趣,因为这往往能揭示语言习得的本质障碍,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策略。这本书似乎在理论建构之外,非常注重其实践指导意义,这一点从其引用的案例的丰富性上就可以窥见一斑。它不满足于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学习者语言产出,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这使得理论的解释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从实例中提炼共性,再用共性反哺实例”的研究路径,是衡量一本语言学专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我期待看到它如何系统地梳理这些偏误,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认知模型,这将是对该领域宝贵的新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魔力,能够用精确而有力的词汇,将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揣摩的观点,一下子点亮。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它似乎总能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同一个语言现象,避免了单线条的僵化解释。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大大增强。它不像某些传统教材那样只是罗列观点,而是更像一场与智者的对话,充满了启发性和挑战性,促使读者不断反思自己已有的认知模式。我猜想,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未来讨论相关议题时,一个重要的参照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