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观念行为变迁

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观念行为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小怡,任义科,杜海峰 著
图书标签:
  • 农民工
  • 社会网络
  • 观念变迁
  • 行为变迁
  • 社会流动
  • 城市化
  • 社会适应
  • 社会整合
  • 农民工研究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利用深圳调查数据,本书重点分析了农民工社会网络的一般特征和复杂网络特征,揭示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婚姻、生育和养老观念与行为,以及未来发展意愿的影响,在梳理国家宏观政策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本书可使读者深入认识农民工的观念与行为,了解他们的社会融合意愿,为制定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公共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靳小怡,1973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婚姻家庭制度、婚育观念与行为、家庭养老、城乡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 合著《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等。
任义科,1969年生,山西乡宁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网络、社会融合、组织行为等领域研究。合著《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一书。
杜海峰,1972年生,四川巴中人。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社会网络等领域研究。合著《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等。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重要概念/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11
  第四节 数据与方法/14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16
  第一节 基本理论/16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31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农民工的观念与行为/36
  本章小结/49
第三章 样本选择与数据采集/51
  第一节 调查地的选择与概况/51
  第二节 街头拦访调查/54
  第三节 抽样调查/56
  第四节 调查结果/70
  本章小结/77
第四章 农民工个体中心网络基本特征分析/79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络/79
  第二节 社会讨论网络/84
  本章小结/92
第五章 农民工整体网络基本特征分析/93
  第一节 分析方法/93
  第二节 二方关系/96
  第三节 三方关系/99
  第四节 整体网络特征/102
  本章小结/107
第六章 农民工社会网络复杂性特征分析/109
  第一节 小世界现象/109
  第二节 无标度特征/111
  第三节 社群结构/119
  本章小结/127
第七章 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影响/129
  第一节 研究设计/129
  第二节 社会网络与婚姻观念/136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婚姻行为/147
  本章小结/152 
第八章 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生育观念与行为的影响/154
  第一节 研究设计/154
  第二节 社会网络与生育观念/164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生育行为/175
  本章小结/184
第九章 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发展意愿的影响/186
  第一节 研究设计/186
  第二节 发展意愿现状/193
  第三节 社会网络对发展意愿的影响/194
  本章小结/198
第十章 农民工对流入地、流出地政府的信任/200
  第一节 研究设计/200
  第二节 农民工对流入地、流出地政府信任现状/204
  第三节 农民工对流入地、流出地政府组织信任影响因素/211
  第四节 农民工对流入地、流出地政府工作人员信任影响因素/219
  本章小结/226
第十一章 国家宏观农民工服务管理政策分析/230
  第一节 国家宏观政策主要内容/230
  第二节 国家宏观政策知晓情况/243
  第三节 国家宏观政策评价/247
  本章小结/254
第十二章 地方性农民工服务管理政策分析/256
  第一节 地方性政策主要内容/256
  第二节 地方性政策评价/272
  第三节 农民工政策需求分析/288
  本章小结/292
第十三章 结论和展望/294
  第一节 主要结论/294
  第二节 政策建议/299
  第三节 研究展望/305
参考文献/309
附 录/333

前言/序言

前  言

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殊群体,长期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使农民工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成为体制和文化意义上的边缘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内容涉及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角色、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农民工的教育与管理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等许多方面。
近年来,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不仅表现在居住社区、福利以及劳动权益等制度性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婚姻、生育、养老等观念和行为这种非制度层面与市民现代性上。事实上,由于身份的不同,农民工虽身处城市,却与市民交往较少,他们的交往圈主要集中于与他们身份相同的血缘或地缘关系者。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并非一种传统的“农民习惯”,而是一定结构安排下节约成本的理性选择。由于流动,原有的在乡土社会已经存在的初级关系网络不能提供预期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农民工构建新的关系网络便成为必然。
面对具有流动特征的农民工观念、行为融合的复杂社会问题,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基于属性变量的统计分析难以完全描述和深入研究,而基于关系变量的结构分析(主要是社会网络分析)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一方面,中国乡土社会特别重视以家庭为纽带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性”,并具有很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很难因生活地点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变动或由农民到工人的职业变动而改变;另一方面,农民工流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再社会化的过程,对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使用正式制度的成本高昂。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最为理性的选择仍然是利用其“人脉”,即求助于社会网络(社会关系)这种传统的非正式制度方式。从社会网络角度切入这一系统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成的社会纽带,是一种更容易走进农民工特殊生活的范式。
随着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成熟和完善,社会网络的概念已经开始用于农民工问题研究,但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分析的系统性。社会网络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方法。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通常被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方法,多采用质性研究,而沿着量的研究路径的尝试则不多见。造成这种结果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国内有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二是网络分析方法相对复杂,而且网络数据收集困难。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统计特征皆不同的复杂网络。复杂网络在20世纪末成为网络研究热点,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络特征的描述上。小世界现象(Small-World Phenomena)和无标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两类复杂网络特征。社群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研究也成为近年来复杂网络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尽管复杂网络研究朝气蓬勃,但是由于学科特点、学者研究兴趣的不同,复杂网络研究方法还很少被应用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中。类似农民工问题这样的复杂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包括复杂网络在内的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而且现实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期待着理论、方法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发展领域的复杂社会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ititute)、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研究所以农民工问题作为背景,将复杂性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和社会学领域,在社会系统复杂性、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复杂系统建模等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相关研究内容被纳入西安交通大学211平台和985哲学社科基地建设。从2004年开始,这一研究领域受到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985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05ARK001、05CRK002)、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0671083、7107112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NCET-04-0931、NCET-07-0668、NCET-08-0451)、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批准号:IRT085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批准号:121093),以及美国圣塔菲研究所国际项目、斯坦福大学CDEHA种子基金(批准号:AG017253-06)等的联合资助。2005年4月,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我们组织了深圳市农民工问卷调查,将前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民工问题研究,形成了三个主要专题:①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特征、形成原因和融合后果研究;②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婚育、家庭和养老观念行为影响研究;③面向农民工流动的复杂网络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后2人,已培养8名博士(均已获学位)、10名硕士(均已获学位)。上述专题的研究成果将陆续以专著的形式与读者分享。这些专题从不同侧面使用了深圳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考虑到专著的独立性和方便读者阅读,在每一本专著中都介绍了数据采集过程,但介绍的重点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这部书是专题②研究工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全书共分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总体设计,理论和文献综述,数据采集,个体网络和整体网络的结构,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婚姻、生育、养老观念与行为的影响,在总结现有流动人口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人口流动课题组所有成员多年工作的结晶,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辛勤劳动,也感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其他同人和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此外,作者特别感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教授,他是课题组的缔造者和研究方向的开启者。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10月
于西安交通大学
乡关何处: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本书《乡关何处》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群体,而是以更为宏观和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的深刻转型。它深入肌理,探究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以及个体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下乡村的面貌,以及那些曾经根植于土地的价值观念如何在新时代的光影下摇曳生根、悄然改变。 第一章:旧时家园的根与脉 在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之前,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固的状态。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细致勾勒出乡村传统的经济模式,如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以及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和手工艺。我们将剖析基于宗族、血缘和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在提供互助、维系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固化和排斥。 更为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于构成传统乡村社会观念的基石。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情感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来源。“落叶归根”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体与家庭、家族的联系紧密,人生轨迹往往被预设在熟悉的乡土之中。对于“成功”的定义,更多的是家庭的兴旺、子孙的孝顺以及乡邻的认可,而非物质上的巨富或远方的名利。教育虽然重要,但往往是为“耕读传家”做准备,实用性和家族传承是其主要导向。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传统乡村的权力结构和治理模式,如村规民约、族长制度以及在某些地区存在的乡贤治理。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如何在缺乏国家直接干预的时期,发挥着维护稳定、调解纠纷、传承文化的作用。本章旨在为理解后来的变迁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系,展现出那个既充满人情味又带有一定局限性的旧日家园。 第二章:破土而出的改革之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旧日乡村的沉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章将着重分析改革对乡村经济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度低迷的农业生产焕发生机。土地作为财富的创造者,其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审视。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松动,乡村社会开始涌现出新的经济活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增长点。一部分农民开始摆脱纯粹的农业生产,转向了商品经济的浪潮,他们或从事个体经营,或进入乡镇企业务工,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这种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也直接引发了乡村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开始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更深层次的改变体现在观念层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效率、竞争、利益等词汇逐渐渗透到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受到挑战,个体致富的愿望被激发。对于“成功”的定义开始变得更加多元,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个体能力的展现,逐渐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尺。然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新旧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在乡村社会中悄然上演。 第三章:潮涌而来的流动与离散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动。本章将深入探讨这种“离土不离乡”或“离土离乡”的现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分析这种流动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社会动因以及个体选择。 流动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劳动力构成,也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得乡村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现象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挑战。家庭成员的分散,对传统家庭伦理和情感维系带来了冲击。 同时,这种流动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信息。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接触到的新事物、新思想,以及他们带回家的收入和见闻,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居民的观念。他们对于生活品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有了新的期待,也带来了更开放、更现代的视野。本章将描绘出这种流动性带来的希望与失落、联系与隔阂,以及乡村社会在人口磁场变动中的挣扎与适应。 第四章:观念的裂变与重塑 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乡村居民的观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与重塑。本章将聚焦于这种内在的、个体层面的变化。我们将考察传统价值观,如“安土重迁”、“知足常乐”、“集体主义”等,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动摇与变异。 与此同时,新的观念开始生根发芽。市场经济催生的“利益至上”、“风险投资”、“自我实现”等观念,开始在乡村居民的意识中占据一席之地。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对社会地位的渴望,成为许多乡村居民新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乡村居民的思维方式。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让他们开始质疑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产生向往。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访谈,展现出这种观念变迁的复杂性: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模仿;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矛盾,也有不同观念之间的融合与杂糅。这种观念的裂变与重塑,构成了乡村社会转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第五章:乡村的未来:变与不变的张力 进入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章将对当下乡村社会进行一个更为全面的审视。我们将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趋势如何作用于乡村。 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电商等方向拓展。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构建更公平、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在观念层面,乡村居民的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都在塑造着乡村未来的走向。本章将探讨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寻找自身的定位,如何在保留独特魅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看到,乡村不再仅仅是“从前的家园”,而是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再定义”。 《乡关何处》并非一本一成不变的史书,而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记录着中国乡村社会在历史洪流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脉动。它试图在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微观的个体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呈现出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那种既充满活力又饱含忧思的复杂图景。它邀请读者一同探寻,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古老的根系如何扎得更深,又有哪些新的枝叶在顽强生长。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宏大,它试图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群体研究中,探讨更广泛的社会现代化议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要求作者对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都有相当的驾驭能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我发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非常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也就是如何从旧有的、传统的支持体系中逐渐剥离出来,以及在这个“剥离”的过程中,新的、非正式的联系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尚未完全确立之间的那种微妙的、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让人联想到泥土和汗水,倒是挺贴合主题的氛围。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确实被它那种朴实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不过,这本书的内在逻辑和论述方式,倒是让我感觉有点“出乎意料”的严谨。它不像那种大众化的社会观察读物,更偏向于学术性的田野调查报告,大量的案例剖析和数据支撑,让观点显得很扎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而是冷静地梳理着每一个环节的因果关系。读起来,你得花心思去跟上作者的节奏,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品文,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对照着图表和引文去理解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变迁”这个概念的处理。它没有将社会变迁简化为线性的进步或退化,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又时常伴随阵痛的复杂图景。作者在分析观念转变时,采取了一种去价值判断的立场,只是客观地描绘了在新的环境压力下,人们的认知图式是如何被迫进行调整的。这种对人类适应性行为的冷峻观察,使得全书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它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和“价值观”,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下,其基础究竟有多么的脆弱和可变。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现实,也隐隐约约反射出我们自身的社会处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说实话,有点像是一个精密的编织品,线索交错复杂,初读时可能会感觉有点“散”,但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所有看似零散的观察点,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之下。作者在描述个体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和现实困境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挖掘“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人的内在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代际差异如何影响信息获取和观念形成的那一章特别感兴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龄层群体的社交圈变化,揭示了一种隐性的文化断裂,这在很多讨论社会变迁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且深入的切入点。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微观神经末梢”的独特视角。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于学术报告的,但它穿插的那些田野笔记式的片段,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人味儿”。我感觉作者在力求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对研究对象的共情之间,找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点。特别是那些对特定社群内部互动模式的详细描述,让我对这个群体的生存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在资源极度稀缺的环境下,如何通过“信任溢价”来维持基本运转的机制,真的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社会智慧。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挖掘,远比那些浮于表面的政策讨论要来得深刻和有价值,它让你看到,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