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

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修玲 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趣味問答
  • 文化常識
  • 曆史知識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文化探索
  • 知識普及
  • 問答遊戲
  • 中華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93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33954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采用“提問、迴答並鏈接拓展”的形式,精選瞭傳統文化中的101個趣味小問題,以輕鬆活潑而又嚴謹準確的語言娓娓道來。各篇相對獨立,信手翻來就會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讀的休閑文化讀物。

內容簡介

   《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探討瞭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如:為什麼是“六六大順”而不是“七七大順”、“八八大順”呢?為何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腳貓”是一種“貓”嗎?“坐一把交椅”怎麼成瞭“首領”的代名詞?鴿子是和平的象徵,可說話不算數為什麼被稱為“放鴿子”呢?“八百裏加急”到底有多快?等,為廣大讀者瞭解中國曆史和文化打開瞭一扇小窗。

目錄

1 為什麼是“六六大順”而不是“七七大順”、“八八大順”呢?
知識鏈接:喝酒劃拳時喊“五魁首”是什麼意思?
2 為何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腳貓”是一種“貓”嗎?
知識鏈接:一知半解為什麼稱為“半瓶子醋”、“半吊子”?
3 “坐第一把交椅”怎麼成瞭“首領”的代名詞?
知識鏈接:“第一名”在古代還有哪些稱號?
4 鴿子是和平的象徵,可說話不算數為什麼被稱為“放鴿子”呢?
知識鏈接:為什麼人們把騙人叫做“耍花槍”?“花槍”是什麼槍?
5 “八百裏加急”到底有多快?“
知識鏈接:古人常說“一炷香”和“一盞茶”是現在的多長時間?
6 逢羊年時人們常說“三羊開泰”,是不是三隻羊一到,就天地人和?
知識鏈接:“羊毫”毛筆的原料取自羊毛,那“狼毫”毛筆的原料取自於狼的毛嗎?
7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其他“兩孝”是什麼呢?
知識鏈接:古時為什麼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
8 為什麼我們把意見不同稱為意見“相左”而不是“相右”呢?
知識鏈接:古代地圖的方位錶示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嗎?
9 為什麼人們常用桃花形容女子漂亮?
知識鏈接:人們為什麼常用“半老徐娘”來形容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
10 “韆金”原指男兒身,怎麼又變成指女兒?
知識鏈接:為什麼古人謙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
11 “二鬍”有兩根弦,為什麼不叫“二弦”?
知識鏈接(一):“琵琶”是因為它的形狀像枇杷而得名的嗎?
知識鏈接(二):“鬍來”、“鬍說”、“鬍鬧”、“鬍編亂造”、“鬍作非為”,為什麼都有個“鬍”字?
12 “傘”是誰發明的?
知識鏈接:古人如何預知天氣?
13 “鐵馬冰河人夢來”中的“鐵馬”是披著鐵甲的戰馬嗎?
知識鏈接:古代風箏都有什麼作用?
14 “不撞南牆不迴頭”中的“南牆”是什麼牆?
知識鏈接:“禍起蕭牆”中的“蕭牆”指的是牆嗎?
15 汗血寶馬流的汗真的是紅色嗎?
知識鏈接:“韆乘之國”是什麼樣的國傢?古代為什麼用“馬”來衡量國力強弱?
16 黃梅戲的産生與黃梅季節有關係嗎?
知識鏈接:春捲和春天有關係嗎?
17 西湖上的橋為什麼叫斷橋?
知識鏈接:過橋米綫和過橋有關係嗎?
18 “希望”一詞最初特指對什麼的期待呢?
知識鏈接:為什麼用“嬋娟來指代月亮?
19 為什麼把辦事的吉祥順利日子稱為“黃道吉日”?
知識鏈接(一):什麼是黃曆?老黃曆為何能流傳至今?
知識鏈接(二):黃曆術語麵麵觀
20 鍾如何從樂器演變成計時工具?
知識鏈接:古人陰雨天是怎樣計時的?
21 在戰場上舉白旗一定是用來錶示投降的嗎?
知識鏈接:狼煙是狼糞燒齣來的煙嗎?
22 在古代,將軍和元帥是一樣的嗎?
知識鏈接:鎧甲和盔甲是一迴事嗎?
23 皇帝一般都是幾點上朝?
知識鏈接:官員上朝時也像現在朝九晚五一樣有固定上下班時間嗎?
24 現在公務員每周休息兩天,古代官員有沒有雙休日呢?
知識鏈接:古代學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嗎?
25 “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而告之”的意思,那麼廣告自古就有嗎?古代人是怎麼做廣告的?
知識鏈接:我國最早的報紙是什麼時候齣現的?
26 舊時的當鋪一般是什麼樣子的,有哪些種類?
知識鏈接:早期的拍賣是怎樣一種情形?
27 古代鏢局與現代的快遞公司有什麼不同?鏢丟失後怎麼賠償?
知識鏈接:中國保險的雛形是怎樣的?
28 古代的銅錢為何外圓內方?
知識鏈接:“天圓地方”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29 古人如何藏錢?
知識鏈接:古代紙鈔的防僞
30 古代皇帝是如何給妃子發“工資”的?
知識鏈接:古人也有年終奬嗎?
31 “房奴”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古代社會也有“房奴”嗎?
知識鏈接:齣租房屋的主人為什麼被我們稱為“房東”,而不是“房西”、“房南”、“房北”呢?
32 中國古代有通貨膨脹嗎?
知識鏈接:中國古代有我們現代人的貸款這種方式嗎?
33 古代賣人為什麼頭上要插草呢?
知識鏈接:“草根皇帝”是指哪種皇帝?
34 上廁所為何也叫“解手”?
知識鏈接:古代上廁所的雅稱還有哪些?
35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消夏?
知識鏈接:古人禦寒的服裝經曆瞭怎樣的變遷?
36 “功夫茶”是一種什麼“功夫”?
知識鏈接:中國茶具四件寶是什麼?
37 被李約瑟稱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的七巧闆,最初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知識鏈接:“九連環”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38 “衣冠禽獸”一詞開始就是罵人的嗎?
0知識鏈接:“水性楊花”最早就是用來侮辱女子的嗎?
39 清朝做官的人佩戴的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嗎?
知識鏈接: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什麼要拿塊闆子?它有哪些用處?
40 什麼是“鞋拔子”?小小“鞋拔子”為何能流傳至今呢?
知識鏈接:中國最早的旅遊鞋是由誰發明的?
41 馬褂與馬有關嗎?
知識鏈接: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嗎?
42 古人的發髻上常常插一支簪子,這簪子僅僅是裝飾嗎?
知識鏈接:古代女子發式有何講究?
43 古代妃嬪的手指為什麼要戴尖尖的金屬套子?
知識鏈接:皇帝身後由宮女高舉的形似扇子的東西是用來扇風的嗎?
44 古人的“八拜之交”指哪八拜呢?
知識鏈接(一):為什麼用“知音之交”來形容有共鳴的知心朋友?
知識鏈接(二):“杵臼之交”為什麼是一種不嫌貧愛富的交往?
45 古人斷絕情義為什麼要割斷衣袍?
知識鏈接:朋友絕交為什麼被稱為“割席”?
46 在傳統婚俗中,鞋子怎麼會和愛情發生聯係?
知識鏈接:現代有“萬人相親會”,古代有沒有這樣大規模的相親活動?
47 七夕節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知識鏈接:上巳節是中國的什麼節?
48 一事終瞭為什麼叫“結束”?
知識鏈接:戒指戴在無名指上為什麼就錶示已婚?
49 “鴛鴦”最初就是指情侶嗎?
知識鏈接:人們為什麼常用“連理枝”比喻恩愛夫妻?
50 現代的年輕夫妻為什麼以“老公”、“老婆”稱呼對方?
知識鏈接(一):古代夫妻間的稱呼知多少?
知識鏈接(二):為什麼古代女子會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或“死鬼”?
51 “度蜜月”是現代人的專利嗎?
知識鏈接:西方的愛神是長著小翅膀的小丘比特,我們的愛情與婚姻之神為什麼是“月下老人”呢?
52 單戀一個人,為什麼叫“剃頭挑子一頭熱”?
知識鏈接:剃頭匠從何時纔齣現的?
53 為什麼古代稱呼未嫁女子為“待字閨中”?
知識鏈接:“守宮砂”是中國古代驗證女子貞操的藥物,“守宮”又是何物?
54 “全福人”是什麼人?結婚時找位“全福人”來做些什麼呢?
知識鏈接:“福、祿、壽”三星是怎麼來的呢?
55 為什麼用“琵琶彆抱”形容女子改嫁、變心?
知識鏈接:為什麼我們常用“勞燕分飛”來形容夫妻彆離?
56 為什麼民間把再婚所帶的孩子稱作“拖油瓶”?
知識鏈接:中國古代婦女再嫁有哪些習俗?
57 女子結婚後“迴門”和“迴娘傢”有什麼不同?
知識鏈接:為什麼結婚前一天要擺“暖房酒席”?
58 在民間,結婚前一晚為什麼要選優秀未婚男子“壓床”?
知識鏈接:給壓歲錢這種習俗是怎樣來的呢?
59 “新郎”最早就是指新婚男子嗎?
知識鏈接:人們為什麼將好女婿稱為“東床快婿”?
60 古人為什麼把年說成“年關”?
知識鏈接:民間過年對女人有哪些禁忌?
61 為什麼把九月九日稱為重陽節?
知識鏈接:重陽節有爬山的習俗,這種習俗是怎麼來的?
62 民間為什麼有“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
知識鏈接:五顔六色的“掛韆”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63 虛歲和周歲相差一歲還是兩歲?
知識鏈接:陰曆和陽曆分彆按什麼計算?
64 秦瓊、尉遲恭為何會成為門神?
知識鏈接:“左青龍,右白虎”說法的由來
65 為什麼白道黑道的人都要“拜關公”也稱“拜關二爺”呢?
知識鏈接:京劇中紅色臉譜都是忠勇的象徵嗎?
66 網絡上流行的“圓”是新近造齣來的還是本來就有?原來又是什麼意思呢?
知識鏈接:“署呆”怎麼讀,現在是什麼意思?本來又是什麼意思?
67 現代網絡中“斑竹”是指論壇的版主,其實這個詞古已有之,當時“斑竹”是指什麼呢?
知識鏈接:“竹葉青”僅僅是一種酒名嗎?
68 “主席”一詞是怎麼來的?
知識鏈接:帝王為何稱為“九五至尊”?
69 為什麼乞丐又稱“叫花子”?
知識鏈接:“蘇乞兒”是乞丐嗎?
70 八大山人是八個人還是一個人?
知識鏈接:古人的彆號是怎麼起的?
71 麵首是什麼意思?
知識鏈接:匕首有什麼來曆?
72 為什麼把神偷稱作“妙手空空兒”?
知識鏈接:成語“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什麼意思?
73 為什麼把德纔兼備、英勇過人的人稱為“英雄”?
知識鏈接:曹操為何會被人稱為“奸雄”?
74 為什麼稱凶悍不講理的女人為“潑婦”?
知識鏈接:“無賴”一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浪蕩子”的意思呢?
75 “螟蛉之子”怎麼是義子的代稱?
知識鏈接:“寜馨兒”怎麼是好孩子的代稱?
76 為什麼將遲疑不決,做事拿不定主意稱“猶豫”?
知識鏈接:為什麼用“牛鬼蛇神”來稱壞人?
77 “高足”一詞,怎麼從馬演變成優秀的學生?
知識鏈接:古代為什麼稱良馬為龍?
78 古代沒有郵票,那怎麼支付郵資呢?
知識鏈接:古代的驛站或郵亭門的兩旁為什麼都會竪立兩根木柱呢?
79 故宮的主體顔色是紅色和黃色,可它為什麼叫做“紫禁城”呢?
知識鏈接:牌樓是一種什麼樓?為什麼不能住人?
80 古代石刻背碑的是烏龜嗎?
知識鏈接:紫禁城內的大缸是用來養魚的嗎?
81 四閤院都是正方形的嗎?
知識鏈接:我國古建築大門上的鋪首和門釘有何獨特意義?
82 現在我們常常會用“蹲班房”代替“蹲監獄”這種說法。那麼“監獄”和“班房”是一迴事嗎?
知識鏈接:“畫地為牢”是什麼意思?
83 中國人講風水、信風水,什麼是風水?
知識鏈接:明成祖遷都北京與風水有關係嗎?
84 為什麼人死後喜歡選擇土葬?
知識鏈接:宋元明時期的火葬
85 孟婆湯是一種什麼湯?
知識鏈接:鬼門關是一種什麼關?
86 “五毒俱全”指的是哪“五毒”?
知識鏈接:端午節為什麼要喝有毒的雄黃酒?
87 中國古代有快餐嗎?
知識鏈接:“宮爆雞丁”名字的由來
88 “女書”是一種女性閱讀的書籍嗎?
知識鏈接:“女紅”為什麼讀成“女紅(gong)”?
89 我們現代人寫錯字後會用橡皮或修正膠帶,那古人寫錯字後怎麼修改呢?
知識鏈接:古人寫字為什麼從右嚮左?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從左往右瞭?
90 古代的稿費為什麼稱“潤格”?
知識鏈接:書法落款的規範有何講究?
91 為什麼把曆史稱為“青史”?
知識鏈接:“發軔”一詞為什麼有“開始“的意思?
92 “支那”是什麼意思?一開始就是日本對中國的衊稱嗎?
知識鏈接:中國的古稱有哪些?
93 免死金牌真可以免死罪嗎?
知識鏈接:舊戲裏常看到皇帝特賜尚方寶劍,可以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那麼真的有尚方寶劍嗎?“尚方”是什麼意思?
94 秦始皇時代運用什麼原理為阿房宮建造瞭世界上最早的安檢門?
知識鏈接:阿房宮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95 中國是火藥的故鄉,那麼中國古代的大炮一開始裝的就是火藥嗎?
知識鏈接:火藥與藥有什麼淵源?
96 為什麼用“車水馬龍”來形容街市的繁華?
知識鏈接:為什麼用“門可羅雀”形容衰敗蕭條?
97 為什麼把在某個方麵取勝叫做“問鼎”?
知識鏈接:為什麼把成就卓越,為眾人所敬仰的人稱為“泰山北鬥”?
98 古人是如何處理城市汙水的?
知識鏈接:古代是如何防治傳染病的?
99 “城管”是近些年纔齣現的新興事物嗎?
知識鏈接:古代有哪些既可以享受生活,收入又不錯的“小資”職業?
100 重操舊業為什麼稱為“再作馮婦”?
知識鏈接:退隱江湖為什麼被俗稱為“金盆洗手”?
101 “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初是指燒瞭哪三把火?
知識鏈接:中國古代官員退休為什麼稱為“緻仕”?

精彩書摘

最懶的皇帝是誰呢?大都認為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因為他有將近30年沒有上朝。
什麼是上朝呢?上朝就是指臣子朝見君主議事,君主到朝廷上處理政事。因為帝王每天視朝聽政的時間多安排在大清早,因此稱之為“早朝”。而大清早,一般是在早上六七點鍾的時候,如清朝康熙帝規定,早朝時間為春夏早六點,鞦鼕早七點。《大明會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淩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淩晨5點左右,鍾聲響起時,宮門開啓。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禦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之禮。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機會與皇上對話,隻有四品以上的官員纔可以。大臣嚮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齣問題或者作齣答復。
至於早朝的日期,有的每日一朝,有的數日一朝,有的則幾年不朝。如宋代規定五日一朝;清初規定逢五視朝,即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視朝;明太祖及清康熙帝則規定,除特殊情況外,每日一朝。早朝的內容,一般是大臣奉命上殿“輪對”,述說時政利弊,研討處理政務,即所謂“聽政”。這種製度對帝王處理政務、選拔人纔,均有較好的效果。
縱觀中國曆史,我們不難發現,能堅持早朝的皇帝,勤於政事,國傢治理得相對較好;而疏於上朝,荒淫無度,國傢就會走嚮衰落。
官員上朝時也像現在朝九晚五一樣有固定上下班時間嗎?
古代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間比現代一般單位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一緻。《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瞭,上朝的都已經到瞭;東方已經亮瞭,上朝的已經忙碌瞭(雞既嗚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可以看齣雞鳴是古人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鞦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固定為卯時(大概早晨五點至七點)。
由中國傳統的行政體製所決定,古代公務員的所屬機關,可分中央和地方兩類。凡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一定品位以上,或有職務所規定,必須參加由君王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通稱朝會,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朝會有大朝、常朝等區分。《梁書·武帝紀》裏有一篇梁武帝的詔書,說道:一切國務,必須先在朝會上谘詢大傢的意見,所以百官應該“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也就是說,除法定的節假日外,這種具有實際內容的常朝,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就會休朝,時間不會很長,當然也有例外,如《長恨歌》裏寫到的“君王從此不早朝”。
清代《欽定六部處分則例》上,載有京官統一的下班(稱“散值”)時間,規定是春分後於申正(約下午四點)散值,鞦分後於申初(約下午三點)散值;明瀋周《暮投承天習靜房與老僧夜酌》詩雲:“臨昏細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這個“臨昏”的“散衙”,就是機關下班。早晨六至七點報到,下午三至四點迴傢,從秦漢到明清,古代公務人員每日上下班的時間大多如此。

前言/序言


《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與多元文化交織的土地上,隱藏著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獨樹一幟的習俗,以及蘊含深厚哲理的傳統。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中國人過年要吃餃子?京劇臉譜的色彩又各自代錶著什麼?那些在詩詞歌賦中反復齣現的意象,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淵源?《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將帶領你開啓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解答你心中關於中華文明的種種疑問。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本充滿活力的文化指南。我們選取瞭101個精挑細選的問題,涵蓋瞭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從曆史的縱深到民俗的鮮活,從藝術的雅緻到飲食的煙火,從哲學思想的智慧到現代社會的變遷。每一個問題都如同一個窗口,透過它,你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 曆史的印記與智慧的傳承: 你是否想瞭解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宏偉藍圖?漢唐盛世的繁榮景象又是如何鑄就?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又承載瞭怎樣的東西方交流故事?本書將帶你迴顧那些輝煌的時代,讓你觸摸曆史的脈搏,理解中國文明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發展並影響世界的。從諸子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到四大發明的劃時代意義,再到近代中國跌宕起伏的命運,每一個曆史節點都充滿瞭值得我們探究的細節。 民俗風情與生活智慧: 中國的節日,是瞭解中華文化最生動的窗口。春節的闔傢團圓,元宵節的燈火輝煌,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中鞦節的月滿人圓……這些節日的背後,不僅有著感人的傳說,更承載著中國人對傢庭、對生活、對自然的獨特情感。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節日的由來和習俗,讓你領略中國人的生活儀式感。同時,你還會瞭解到婚禮嫁娶的繁文縟節,喪葬禮儀的莊重肅穆,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深刻含義的講究,如“七月半”的傳說,筷子的使用禁忌,這些都體現瞭中國人對世事變遷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藝術的魅力與審美的意境: 中國藝術,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你是否曾被一幅水墨畫的寥寥數筆所打動?一首古詩的意境是否讓你沉醉?京劇的臉譜變化萬韆,又蘊含著怎樣的故事?本書將帶你走進中國書畫的意境,領略詩詞歌賦的韻律美,品味戲麯的精髓,探索陶瓷、玉器、剪紙等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從建築的飛簷鬥拱,到園林的麯徑通幽,再到服裝的旗袍漢服,每一個藝術形式都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與文化傳承。 飲食文化與生活哲學: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遠不止於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哲學。從八大菜係的獨領風騷,到各地的特色小吃,再到茶道、酒文化的講究,本書將帶你領略中國美食的豐富多樣。你還會瞭解到,在許多傳統食物中,蘊含著中國人對健康、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對吉祥寓意的追求。例如,餃子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魚寓意年年有餘,寄托著對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 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念: 儒傢、道傢、法傢……這些古老的哲學流派,不僅塑造瞭中國的曆史,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你是否好奇“仁、義、禮、智、信”的內涵?“無為而治”又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智慧?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你解讀這些深奧的哲學思想,讓你理解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傢庭倫理、人際關係,以及對和諧與平衡的追求。這些思想,即使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傳承的碰撞: 時代在變遷,中國也在不斷發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古老的傳統文化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本書也會觸及一些與當下社會息息相關的話題,例如,傳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煥發生機?中國傳統價值觀在麵對全球化時,又如何保持其獨特性?這些思考,將幫助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如同一位耐心而淵博的朋友,用最親切的語言,最引人入勝的故事,為你揭開中國文化的神秘麵紗。無論你是初次接觸中國文化,還是對某個方麵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書都將為你提供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它鼓勵你提問,激發你的好奇心,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樂趣,深化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熱愛。翻開本書,你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對文化的珍視,以及對我們共同的文明遺産的深刻體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不正經”的書,當然,這裏的“不正經”是褒義。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文化,光靠枯燥的知識堆砌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抓住其精髓,能否感受到其靈魂。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試圖去給中國文化下一個定義,也沒有試圖去梳理齣一套嚴謹的學術體係,而是像一個好奇的旅行者,帶著我們漫步在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用一種輕鬆、幽默、充滿發現感的視角,去觸碰那些最真實、最鮮活的瞬間。我特彆喜歡它在提問的方式上,總能擊中那些我們雖然熟悉,但卻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比如,關於“為什麼過年要放鞭炮”,我一直以為隻是為瞭驅趕年獸的傳說,但書中卻探討瞭它在古代軍事、祭祀、甚至是社會交往中的多重功能,以及隨著時代變遷,它所承載的意義是如何演變的。這讓我覺得,原來我們看似簡單的節日習俗,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變遷。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層層剝繭,引人入勝。你會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去發現,去理解。有時,你會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而感到驚訝,有時,你會因為一個巧妙的聯想而會心一笑。它就像一場智力遊戲,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完成瞭知識的積纍和認知的提升。我尤其贊賞作者那種對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他不是居高臨下地去“解釋”文化,而是像一個同道中人,邀請你一起去“玩味”文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接地氣,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晦澀的術語,讀起來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而愉快。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但又擔心被“硬核”知識嚇退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會讓你耳目一新。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時間和耐心,也需要恰當的方式。《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這本書,恰恰就是我尋覓已久的“品鑒指南”。它沒有選擇那些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從一個個貼近生活、引人入勝的問題齣發,帶領讀者去探索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對‘傢庭’如此看重”。我本來以為這隻是齣於血緣關係,但書中卻深入地探討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傢族主義”、“祖先崇拜”,以及傢庭如何在中國社會結構和個人發展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讀完之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這背後的邏輯是如此的深邃而富有智慧。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極其引人入勝。作者不是簡單地拋齣答案,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對曆史細節的生動描繪,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我特彆欣賞他在分析“中國人的‘含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種特質,而是深入探討瞭含蓄在中國人際交往、情感錶達,以及藝術創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體現的中國人對和諧、尊重的追求。這種 nuanced 的解讀,讓我對中國人的性格有瞭更深刻、更具象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而有趣。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文化,可以是一場充滿智慧的探索。

評分

在我看來,真正好的文化普及讀物,不應該隻是信息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思維的啓迪,一種情感的共鳴。《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這本書,就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從其最具有代錶性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中去挖掘。這本書正是抓住瞭這一點,通過一個個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文化深意的問題,帶領我們進入中國文化的深層肌理。我記得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喜歡‘集體行動’,而西方人似乎更傾嚮於‘個體’”。我本來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宏大理論,結果書中卻從中國古代的宗族製度、農耕文明的特點,以及儒傢思想的影響等角度,進行瞭非常細緻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這種“集體主義”並非簡單的服從,而是深深植根於曆史和社會結構之中。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非常令人稱道。作者不是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對曆史細節的挖掘,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相關的知識。我尤其欣賞他在分析“中國人的‘人情社會’為何如此復雜”時,並沒有一概而論地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瞭“人情”在中國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作用,以及它所帶來的便利與睏擾。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中國社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嚴謹的邏輯,又不失幽默感,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讓人愛不釋手。它讓我感覺到,瞭解中國文化,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滿發現的樂趣。

評分

這本書真是齣乎我的意料!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嚴肅的、可能有點枯燥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普及讀物,畢竟“101個趣味問題”這個副標題聽起來總有點像學校裏為瞭應付教學大綱而編纂的教材。但是,翻開第一頁,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它不像我讀過的許多介紹性書籍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曆史年代、名人軼事或者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作者的筆觸非常輕鬆,而且充滿瞭幽默感,仿佛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在和你聊天,漫不經心地拋齣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我記得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吃飯要用筷子”,我以為會是簡單的曆史演變,結果它深入挖掘瞭筷子在古代社會的功能、它與其他餐具的競爭,甚至還探討瞭筷子在形體和材質上的演變與當時社會審美的關係。我讀到那裏的時候,簡直是驚呼齣聲,原來一個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背後,竟然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故事。而且,這本書的問題設置也很有趣,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問答,而是以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當你讀完某個問題的解答,會覺得豁然開朗,好像突然打通瞭任督二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它在解答問題時,不僅僅是陳述事實,還會穿插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曆史軼事,甚至是一些現代的觀察和思考,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非常生動有趣。我是一個對中國文化一直很有興趣,但又常常覺得無從下手的人,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那些閃閃發光、卻又常常被忽略的細節。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那些宏大的敘事,更是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蘊含深意的習慣和觀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讀下去,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現什麼驚喜。

評分

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文化解構者”,它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復雜、遙遠的中國文化,變得生動、鮮活、觸手可及。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隻停留在錶麵,而要深入到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根源。而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選擇那些“高大全”的文化宏圖,而是從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充滿文化密碼的生活細節入手。我記得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對‘數字’如此敏感,尤其是‘8’和‘4’”。我本來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迷信的論調,結果書中卻深入地探討瞭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這些象徵意義如何與音韻、五行、甚至社會習俗相互關聯。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一個簡單的數字,竟然能蘊含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極其引人入勝。作者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巧妙的比喻,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我特彆喜歡他在分析“中國人的‘風水’觀是如何影響生活的”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迷信,而是深入探討瞭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築、城市規劃,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決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體現的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對和諧的追求。這種 nuanced 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而有趣。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文化,可以是一場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關鍵在於能否抓住其最獨特、最深刻的特質。而《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這本書,就如同為我提供瞭一麵多棱鏡,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它沒有選擇那些陳舊的、程式化的介紹方式,而是從一個個令人好奇、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齣發,帶領讀者去探尋中國文化的根源。我記得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在餐桌上如此強調‘分享’”。我本來以為這隻是簡單的禮儀,但書中卻深入地探討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觀念,以及“分享”如何體現瞭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互助互愛的精神。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一個簡單的餐桌行為,竟然承載瞭如此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堪稱一絕。作者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對曆史細節的生動描繪,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理解瞭問題的本質。我特彆欣賞他在分析“中國人的‘孝道’文化為何如此重要”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道德說教,而是深入探討瞭孝道在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傢庭關係,以及個人價值實現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這種 nuanced 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而有趣。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文化,也可以是一場充滿智慧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嚮導,帶著我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進行瞭一次奇妙的探險。我一直對中國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感到一種“隔靴搔癢”的無力感,很多知識點雖然瞭解,但總覺得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聯係。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我尋覓已久的“解謎工具”就在眼前。它巧妙地避開瞭那些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從一個個貼近生活、充滿好奇心的問題齣發,帶領讀者去探索中國文化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過春節要‘大掃除’”。我一直以為這隻是為瞭清潔,但書中卻深入挖掘瞭“掃塵”背後所蘊含的“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文化寓意,以及它與中國傳統哲學中“順應天道”、“去除汙穢”的觀念之間的聯係。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一個簡單的春節習俗,竟然承載瞭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學思考。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極富藝術感。作者不是簡單地拋齣答案,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巧妙的類比,以及對曆史細節的生動描繪,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理解瞭問題的本質。我特彆欣賞他在分析“中國人的‘內斂’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種基因,而是從儒傢文化的影響、社會結構的特點,以及曆史上的政治環境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解讀。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我對中國人的性格有瞭更深刻、更具象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而有趣。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如此輕鬆愉快的事情。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本“文化百寶箱”,我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隻看那些錶麵的符號和儀式,更要深入到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根源。而這本書,正是從這些最根本的層麵,帶領我們去探索中國文化的奧秘。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也不是那種賣弄學問的指南,而是一位真誠的朋友,用最平實、最有趣的語言,和你分享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見解。我特彆喜歡它提齣的那些問題,總能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的好奇。比如,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在餐桌上如此講究‘座次’”,我一直以為這隻是簡單的禮節,但書中卻深入地剖析瞭這背後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傢族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平衡。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一個小小的餐桌座次,竟然能摺射齣如此多的社會文化信息。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極富匠心。它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思考。作者還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曆史典故、民間傳說,甚至是現代社會的觀察,讓整個解讀過程如同抽絲剝繭,充滿瞭樂趣和啓發。我記得讀到關於“中國人的‘麵子’文化”時,我以為會看到一堆關於虛榮和虛僞的論調,結果書中卻從更加積極和人文的角度,探討瞭“麵子”在中國社會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代錶的尊重、尊嚴和社會認同。這種 nuanced 的解讀,讓我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嚴謹的考證,又不失幽默風趣,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讓人越讀越想讀。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在解一道謎題,越是細微之處,越能展現齣其獨特的魅力。而《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這本書,就如同給我提供瞭一把解鎖這些謎題的鑰匙,而且這把鑰匙還是那麼的閃亮奪目,充滿驚喜。我不是一個曆史專業人士,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碎片化的、模糊的認知。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就像一個沒裝滿的拼圖,總是缺瞭那麼幾塊重要的碎片。然而,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認知的空白。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角度,而是從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極其貼近我們生活的問題入手。比如,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喝茶要講究茶道”,我原本以為隻是為瞭追求一種儀式感,但書中卻詳細地闡述瞭茶的起源、茶在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茶文化的演變。這些內容,讓我對“一杯茶”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承載著曆史、哲學、美學的生活方式。更令我驚嘆的是,作者的解讀方式,總是充滿瞭智慧和趣味。他不會枯燥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巧妙的比喻、生動的故事,將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鮮活起來。讀到關於“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何如此豐富多彩”的部分,我本來以為會看到一堆節日的列錶和它們的起源,結果作者卻通過分析節日的背後所蘊含的中國人對天時、地利、人倫的理解,以及農耕文明與自然萬物的關係,讓我對這些節日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精巧,每一個問題都像一個獨立的小故事,但又相互關聯,串聯起一個更完整的中國文化圖景。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探索”,在“發現”。這種閱讀體驗,是我從未有過的。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常常因為各種知識體係的龐雜而感到無從下手。很多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泛泛而談,很難真正觸及到文化的精髓。直到我讀瞭《問吧15: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我纔真正找到瞭那把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而且這把鑰匙還是如此的精巧彆緻,充滿智慧。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沒有選擇那些宏大、抽象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又充滿文化密碼的“小問題”入手。我記得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送禮時,常常會‘客氣’一番”。我一直以為這隻是簡單的客套,但書中卻深入地探討瞭中國文化中“人情”、“麵子”、“禮尚往來”等核心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如何體現在送禮的每一個環節。讀完之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這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社會交往智慧和情感錶達方式。而且,這本書的解答方式也堪稱一絕。作者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巧妙的比喻,將那些復雜的文化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他在分析“中國古代的‘官場’文化”時,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從官僚製度的形成、官員的選拔、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等角度,進行瞭一番深入的剖析,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有瞭更客觀、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充滿瞭個人魅力,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幽默風趣,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又有趣的朋友聊天。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味。

評分

很喜歡此書 送貨速度不錯

評分

質量好 紙質不錯 看著舒服 啊哈哈

評分

1、為瞭湊單纔買的。買來翻瞭幾頁,發現其實也沒什麼比較正統的問答。確實是屬於趣味的多點,某些詞的解釋是根據民間傳說來講的。

評分

比新華書店便宜很多 媽媽喜歡 哈哈

評分

比新華書店便宜很多 媽媽喜歡 哈哈

評分

很喜歡此書 送貨速度不錯

評分

終於買到想買的書瞭,開心,京東商城比較方便,書要是再全點就更好瞭

評分

終於買到想買的書瞭,開心,京東商城比較方便,書要是再全點就更好瞭

評分

價格親民速度好快 繼續支持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