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李叔同

“大家精要”丛书:李叔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斌冰 著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艺术
  • 佛教
  • 传记
  • 文学
  • 思想
  • 大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8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7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介绍了李叔同的生平经历,他虽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但最终毅然抛开尘世的虚名与牵绊,剃度出家,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僧名弘一法师,是一位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传奇人物。


作者简介

罗斌冰,四川泸州人。笔名水月光、冰儿、文四喜、禾火等,善诗文书画。曾任记者、编辑、主编,发表各类作品共六百余万字。除散文专栏“人在草木中”“温一壶月光下酒”以及佛学专栏“常开”外,另有散文集《那些花儿》《我的父亲母亲五十年》《我们同在》,以及小说《如果相约》《蝶恋花》。现为自由作家,水榭听香楼主人。


目录

序 / 00
第1章 翩翩少年成长路
一、家有贤达义善父
二、唯母是慈兄当父
三、贯学博才少年时
第2章 破碎河山谁收拾
一、二十文章惊海内
二、大举图张公学后
三、为谁惆怅为谁颦
四、治学兴国涉东瀛
第3章 一花一草孤芳洁
一、桃李不言画春秋
二、西子湖畔写因缘
三、恭心明志书淡泊
四、天水宁静以致远
第4章 自律自达亦自善
一、苦界梵行无虚浮
二、广善济世护生画
三、无上清凉重晚晴
四、地藏真子南山孤
第5章 我心明月澄皎洁
一、念佛救国慈悲心
二、若欲了时无了时
三、悲欣交集大觉悟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前言/序言

  序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中国近百年来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其品行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他是中国现代书法第一人,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然天成。
  他是中国话剧第一人,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他是中国裸体写生教学第一人,最早将西洋绘画思想引进到中国,是中国广告画、中国油画和木刻的先驱者。
  他是中国用五线谱作曲第一人,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中国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的篆刻独树一帜,至今仍为诸多学习者膜拜。他“二十文章惊海内”,他的诗词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成一格。他的各类作品很多风靡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艺术大家。
  他就是李叔同,但最后他却叫弘一法师,是真正能将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自出家始,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二十六年只一领衲衣,青灰相间,补丁二百二十四处,被后代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潜心修为,并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世修为向世人揭示佛门的真谛。他的讲演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评价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体味,用一生的时间慢慢领悟”。
  如此华美人生,却是如此平静佛心,超然物外。李叔同,我们永恒的弘一大师,把一生修为的盛德淡然在菩提树下。我们可以看见弘一大师涅槃相:大慈悲,自在菩萨。
  书摘2:
  为谁惆怅为谁颦
  风情潇洒
  姜丹书在其《弘一大师传记》中对李叔同有这样的描述:“上人年少翩翩,浪迹燕市,抱屈宋之才华,生叔季之时会,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辈以艺事相往返,抑莲为君子之花,皭然泥而不滓;盖高山流水,志在赏音而已。”
  李叔同到上海后,短短几年时间便已经蜚声书画诗文、翻译及出版等各界。但忧心国事的惆怅、情怀无纵的忧思以及对音律等的梦寐都不是他学习或讲学、创作或出版能一概抒发的。他和古往今来的潇洒才子一样,会偶尔浪迹于声色情场,出入于艺妓闺阁之中,其行若杜牧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于天津时交结坤伶杨翠喜,于上海交结名妓谢秋云、朱慧百、李苹香等,往复诗词,把个翩翩年少的惆怅风情尽寄于间。
  那个时候和在家乡时一样,大凡美妙的音律诗词相和多集于燕市,所以在很多时候,李叔同的烟柳雾莲亦是高山流水,志在赏音而已。所谓醉翁之意,未必在酒。1904年,李叔同为歌郎金娃娃之赋《金缕曲·赠歌郎金娃娃》便可见其意:
  秋老江南矣。忒匆匆,喜余梦影,樽前眉底。陶写中年丝竹耳,走马胭脂队里。怎到眼前都成馀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樱桃,漫把红情系。愁万斛,来收起。
  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器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那是一个倾音时无言击节的拍和。多么惬意的一个“樽前眉底”!但凡我们心醉于音律时几无例外都是这般的心领神会。再说那宏声高拔,腔浑而声萧:“领略那英雄器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好一个“领略那英雄器宇”,好一个“销尽填胸荡气”!单是这样铮铮的文字,就可以想象那唱来的铿锵。然而呢?“笑我亦布衣而已!”尽心天下,却是世事无常,故“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如此而已啊,我李叔同能如何?于此间,把盏金樽醉去轻狂。所以,“休怒骂,且游戏!”
  由此可见,李叔同并不是风月场中的行尸走肉,而是在秦楼楚馆中,寻觅情趣相投的另一种知己。他和古往今来的诸多风情才子一样,对那种性格开朗、思想现代、才貌双全的女子尤为钟情。与之交往,是男儿志事的另一份情愫,同时,也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的男儿心肠。
  红颜知音
  杨翠喜是李叔同的第一个红颜知音,早在天津时就因李叔同钟情于梨园风雅而交往相悦。李叔同曾有两阕《菩萨蛮·忆杨翠喜》寄情杨翠喜: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上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柳,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窗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沉。
  杨翠喜虽然出身贫寒,但相貌出众,聪明伶俐,是津京一带红极一时的名角。她是李叔同第一次对家族以外的女性产生喜爱之情并有知音之感的女性,但无奈那时的叔同尚年少,又在其兄其母的严格教化与管制中,所以他和杨翠喜的交往只能是无疾而终。
  李叔同到上海后,仍在闲暇时候往返于秦楼楚馆中。这除了他的风雅之性使然,吸引叔同的更多是诗文曲画文艺与知遇感和之情,而他交往的名妓不仅美貌,亦多才多艺。其间,李叔同与名妓李苹香多有诗词唱和。
  李苹香原是徽州黄姓望族,其家道败落后迁浙江嘉兴,后因误托终身,被迫沦落。李苹香素以才情名闻于沪上,一时艳帜之盛,几无出其右者。尽管她盘桓于名流显贵之间,但只有李叔同最称莫逆。章士钊曾经写过一部传记体小说《李苹香》,书中多有提及他们的交往情缘,叔同则以当湖惜霜的笔名为该书作序。
  谢秋云也是李叔同情有独钟的一个风尘女子。在叔同眼中,谢秋云最善解人意,也最能理解和安抚他忧闷的心情。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叔同为国事悲愁,常到谢秋云住的地方一个人喝闷酒。每遇这样的时候,谢秋云从不劝阻。她知道生此龌龊的世界,借酒浇愁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一种发泄方式,以此来缓解痛苦的情绪。叔同《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曰:
  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
  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目懒窥人。
  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自古以来,男人和男人间的扼腕抒情多为激昂壮志、展望宏图。唯在红颜知己前,男人心底深处的柔情爱恋与现实的不协和、悲情天下又乏力拯国的无奈才会表现得更深刻或者更彻底。所以,李叔同自己知道,他的寄情声色,是对天寒不春现状的担忧,是自己忧愤心情的一种宣泄。所以,叔同说:“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雅言拾遗:中国古代文人与审美情趣》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人阶层,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生活哲学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我们不谈及具体的宗教或哲学流派的系统阐述,而是着重于从日常生活、器物选择、园林营建、诗词歌赋的创作旨趣中,勾勒出一幅细腻、立体的古代文人精神风貌图景。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器物之境:品味与生活”、“山水之思:寄情与归隐”、“翰墨之道:法度与性情”、“风雅之韵:节制与感性”。 --- 第一部分:器物之境——品味与生活 这一部分探究了古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强调“器物”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个人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外化体现。 一、古玩鉴赏的兴起与功能 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以后,文人对青铜器、玉器、陶瓷的系统性收藏和研究。这不仅是财富的展示,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工艺极限的致敬。重点分析了“格物致知”的观念如何渗透到器物鉴赏中,使得每一件被珍视的物件背后,都承载着学识与考据。例如,对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偏爱,并非仅因其釉色之美,更在于其遵循的“自然天成”的烧制理念,体现了文人对“不事雕琢”的推崇。 二、茶道的仪式化与精神内涵 本书摒弃了单纯介绍茶具和泡茶技巧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茶宴”在文人社交中的作用。茶成为了一种媒介,用来筛选交往对象、展示学养和确立圈层。从陆羽的《茶经》所奠定的朴素基调,到宋代点茶的精致竞技,再到明清文人对紫砂壶“一壶侍一茶”的执着,我们看到的是对“纯粹”与“专注”的追求。茶的微苦与回甘,被视为人生况味的象征,其冲泡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对“慢”与“静”的实践。 三、书房的构建与心性涵养 书房是文人的精神疆域。本章细致描绘了不同朝代书房的布局演变,从唐宋的实用性陈设,到明清的精雕细琢。探讨了文人如何通过对书案、笔架、镇纸、香炉的精心布置,来营造一个隔绝尘嚣、激发创作的环境。书房中的每一件摆设,都必须与主人的学问气质相契合,体现出“居室即是心室”的哲学。 --- 第二部分:山水之思——寄情与归隐 古代文人的精神出路往往系于山水之间。本部分着重于探讨山水意象如何从自然景观,升华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图腾。 一、园林:人造的“自然” 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文人园林(如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本书侧重分析其空间布局中的“藏”与“露”、“曲”与“直”的辩证关系。园林中的假山、叠石、池沼,并非简单模仿自然,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象征化处理,用以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哲学的深度。园林是文人实现自我与外界和谐共处的微缩宇宙。 二、游记文学的抒情转向 分析了游记文学如何从早期的地理记录,转变为抒发个体情感的载体。重点考察了那些著名的山水游记中,作者如何利用地貌的奇特来投射自身的失意或抱负。山水的雄奇或幽静,成为文人内心世界的投影。他们所“游”的,与其说是山川地理,不如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三、田园的理想化与现实的疏离 探讨了“归园田居”思想的复杂性。田园生活在文人笔下,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远离政治倾轧的桃花源。然而,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描绘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法在官场施展抱负的无奈。我们考察了文人在田园生活中表现出的对农耕劳作的隔岸观火,以及对“淳朴民风”的浪漫化想象。 --- 第三部分:翰墨之道——法度与性情 书写不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更是文人展示其人格力量和艺术修养的直接方式。 一、书法中的“筋骨”与“血肉” 本书不提供书法技法的教学,而是侧重于分析不同书体背后的气质判断。探讨了楷书的“法度森严”与草书的“纵情恣肆”所分别代表的对规则的尊重与对个性的释放。文人通过对笔墨轻重、疾徐的控制,来彰显其内心的克制与爆发。对魏晋风骨和唐代规范之间的张力分析,揭示了审美标准的动态演变。 二、诗歌的“意在言外” 重点解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含蓄”的极致追求。分析了如何通过对特定意象(如月、柳、孤舟)的重复使用,来构建一种集体性的、心照不宣的情感共鸣。这种“不直说”的表达方式,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将欣赏诗歌视为一种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探险。 三、对“文气”的推崇 “文气”是衡量一篇作品价值的核心标准。本章论述了文气如何超越雕琢的辞藻和完美的格律,指向作品中流淌出的内在生命力和真诚度。它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光辉对文字的渗透。 --- 第四部分:风雅之韵——节制与感性 古代文人的风雅,常常体现在一种精致的节制感中。他们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并将此应用于所有审美活动。 一、节制的悲剧美学 分析了文人对“残缺”、“凋零”的特殊偏爱。例如,对残荷、败菊、瘦石的描绘,体现了一种对生命必然走向衰败的深刻洞察和坦然接受。这种节制感,并非压抑情感,而是将强烈的情感内化,通过克制的笔触表达出来,形成一种凄美而不滥情的独特韵味。 二、曲艺与诗词的跨界影响 探讨了戏曲、说唱等通俗艺术对文人审美趣味的渗透与反作用。虽然文人阶层主要从事严肃文学,但他们对民间曲调、市井故事的吸纳,体现了其审美视野的开放性,以及对“人情”的关注。这种跨界融合,丰富了古典文学中对世俗情感的刻画层次。 三、风雅的社会功能 本书最后总结了“风雅”这一概念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作用。风雅不是脱离世俗的清高,而是一种高明的社交语言。通过对诗社雅集、猜谜行酒令的考察,揭示了风雅活动是如何在精英阶层内部建立起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秩序并实现非正式的权力制衡的。它是一种有教养的、充满仪式感的生存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李叔同先生的名字,总是与“时代巨匠”这个词紧密相连。这本“大家精要”系列中的《李叔同》,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我不太想读那些过于煽情或者泛泛而谈的描述,而是希望能够深入地了解他如何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他对新式教育的推动,对现代艺术的引入,都为当时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非常好奇,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是如何将这种艺术家的敏感与洞察力,运用到教育事业上?他创办的学校,是否真正实践了他的教育理念,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书中是否有对他在教育领域留下的具体实践和成果进行更详细的阐述?我尤其想了解,他从一个风靡上海的艺术家,到一个在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导师,这种身份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发生的,是否有明确的逻辑和思想支撑?我想看到的是,他如何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能够展现其灵魂的深度。对于李叔同先生,我更想从“大家精要”这本《李叔同》中,看到他超越世俗的智慧。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哲学课。从那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青年,到最终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皈依”,而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和追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内心的“觉醒”过程,他如何看破红尘,如何体悟无常,以及最终如何在大彻大悟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我特别想了解,他对于“爱”与“情”的理解,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他对艺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这些情感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最终的选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意义,并在生命的最后,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留下了他独特的精神遗产,影响着后世无数人。

评分

读“大家精要”系列,往往能获得一种沉静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这次的《李叔同》卷,我带着一种更为审视的眼光去期待。我更关注的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如何体现在他一生的选择中的。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无疑充满了戏剧性,但戏剧性之外,更应该有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他为何会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是世俗眼中的“才子”,又是宗教中的“圣僧”。这种身份的跨越,绝非偶然。我希望书中能够剖析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他对“真善美”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在晚年,在出家为僧后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佛法教义的体悟,是否有所触及?他如何从一个注重感官艺术的艺术家,转变为一个追求精神解脱的修行者?这种转变,是否也伴随着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认知?我想探究的是,他最终选择的“空”,究竟是一种对世俗的否定,还是一种对生命更高境界的体悟?

评分

翻开这本《李叔同》,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轶事,而是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对人性深处探寻的痕迹。我一直对那些能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甚至将两者融为一体的人物深感好奇。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他内心深处对“放下”与“获得”的独特见解。在物质极度丰盛的时代,他却选择回归简朴,这其中的哲学意味,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邃得多。我想知道,当他站在人生的高峰,名利双收之际,内心的声音是如何让他选择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道路?这种选择,是对世俗的否定,还是对更高层次追求的升华?书中是否有对他人生中的“留恋”与“舍弃”进行细致的剖析?比如,他对艺术的深厚感情,对友人的珍视,以及对家庭的责任,这些世俗的情感,在他最终的决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并将这种认知,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方式,融入他最后的修行之中。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套“大家精要”丛书,我之前就陆陆续续收了几本,一直觉得它在呈现大家的人生与思想方面,做得挺有分寸感。这次看到有李叔同先生的卷,心里就更期待了。我知道李叔同先生的名气,他的人生经历确实太丰富了,从艺术家到教育家,最后又皈依佛门,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我希望这本《李叔同》能不仅仅是罗列他生命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而是能深入地挖掘他人生转折背后的心路历程。比如,他在艺术领域已经达到顶峰,为何还会毅然决然地走向修行之路?这种巨大的转变,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体悟。我特别想了解他对于“美”的理解,从最初在艺术上的追求,到后来对“净土”的向往,这种审美的转化是如何发生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对他的思想和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对他创办的弘一学院,以及对音乐、戏剧、书法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也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介绍,展现他作为“全才”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出家”这个标签上。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留下的影响和精神财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