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一先生文集

张道一先生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道一 著
图书标签:
  • 张道一
  • 道教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宗教
  • 中国传统文化
  • 学术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5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5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1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道一先生文集》收录了张道一先生21篇文章,包括回忆篇、教育篇、报告篇和游记篇,分别记录了先生学生时代、中年时代及老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
  先生出生于1927年,经历了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时期,在北京市宣传部工作过,当过彭真秘书,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无论在哪个岗位,先生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生经历丰富,为社会做了不少实事。

作者简介

  张道一,云南人,白族.1926年12月出生于昆明。1943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旋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朱光潜、威廉·燕卜荪(Willaim Ernpson)。1948年加八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年底调中共北平市学委任干事。1949年2月调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历任干事、研究员、组长、处长,《支部生活》首任总编辑。1959-1966年调彭真办公室任秘书。1966年下放农村。1978—1982年,任北京语言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1983-1987年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

目录

回忆篇
巴江边的歌声——回忆歌咏活动
西南联大,我深深地怀念您
关于西南联大学生运动的一些回忆
学生运动中的诗朗诵活动
北平解放前后琐忆
忆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宣传工作
万众欢腾 盛况难忘——北京市国庆群众游行组织工作琐议
《支部生活》创刊前后

教育篇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新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三十年
美国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学情况
坚决地有步骤地全面地改革开创二外建设的新局面
考察美国旅游教育的感悟
对发展旅游教育的刍议

报告篇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语言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关于北京语言学院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的请示报告
关于成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的请示报告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代表团出访美国的报告

游记篇
北美秋色
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
海湾珍珠——科威特巡礼

后记

精彩书摘

  《张道一先生文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参加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的人数高达五十万,该活动举办二十多年,几乎涉及北京城的家家户户,成为北京市民在那个岁月政治生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盛事。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几桩事情是值得回忆的,那么,首都国庆群众游行(含联欢晚会)必然就是其中之一了。不论对观礼的人,还是参加游行的人,或是参与组织工作的人,都是如此。我曾多年在群众游行指挥部工作,对此体会尤为深刻。
  节日游行是新中国对外的一个展览橱窗。以前中国还不对外开放,我国几乎每年都要邀请数千名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前来观礼,首都的国庆游行就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少有的、难得的窗口,世界借这个窗口感知到了新中国的脉搏。那宏伟壮观的游行场面代表了新中国的形象。而参加过游行的群众在活动中接受了一次生动实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每个人心里自然而然地会漾起民族自豪感。那时的情景像磁铁般嵌在记忆里,永不磨灭。
  游行结束后把所有彩车、模型、标语牌集中起来,在城区的主要街道巡回展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临近国庆前一个半月,国家都要组建群众游行指挥部,从市委等机关抽调一些干部。总指挥是刘仁同志,办公室主任是辛毅,他是市委副秘书长、外办主任,吴垣、李大伟和我是副主任。
  历次国庆节游行指挥部都要搞一个总体设计方案,首要任务是安排游行队伍的组织序列。
  在50年代初期,市委指示:游行队伍由工人打头,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仪仗队也由工人组成。另一方面,工商界也要组织成单独的队伍,体现出我国四个阶级的联盟。10周年大庆时,又增加了一个民兵序列。35周年大庆时,对整个游行序列又做了新的设计,把农民队伍摆在最前头,旨在反映我国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这一历史事实。
  游行指挥部在注重游行群众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各个队伍的队容设计,注重它的政治内涵。一些主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委、市属厂矿,以及农村基层单位在制作模型、图表方面都曾下过许多功夫,机床厂的双柱坐标镗床模型、北京重型机械厂的1.2万吨水压机模型、农业机器厂的联合收割机模型等,展现出当时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新成就。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国庆10周年时把新研制成功的100辆汽车排成方阵驶过天安门。
  ……

前言/序言

  我是云南人,白族,1926年12月出生于昆明。整个中学时代六年时间,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我跟随学校疏散到一些县、乡,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心灵中深深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这种非常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一生的政治信念起着里程碑的作用,再加上我就读的中学有很多非常进步的校长和老师,引领我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抗日战争使进步文化由一些原在北方和沿海的学校进入当时比较闭塞的云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搬迁到昆明后联合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在1943年考入了这所学校,接受了当时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我在学生运动中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并在1948年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的生命便和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收入的这些文章,反映了我生命和工作的几个阶段。
  1948年底,我从北平地下党学委的一名干事,被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1949年春到1959年春,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了整十年,历任干事、研究员、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处长,曾参与创办《支部生活》期刊,担任过首任总编辑。
  我有幸在邓拓、廖沫沙、杨述三位部长和大师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对全市宣传员做时事报告。
  建国初期的50年代,各种运动不断,我负责时事政策的宣传工作,曾推进各种运动和各项重大政策的实施。我曾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实施时北京市宣传贯彻婚姻法办公室的宣传组组长;我曾是我国第一部《兵役法》(义务兵役制)宣传贯彻时北京市兵役办公室的宣传组组长(后来曾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我曾是粮食、棉布统购统销实施时宣传提纲的起草人;我也是北京市宣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宣传提纲的起草者。
  1959年,我调到彭真身边任秘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离开该岗位,在这个岗位工作前后整七年。
  “文化大革命”中,我成为“黑帮”,被施以“群众专政”,被批斗,并下放农村劳动,这不在话下。“四人帮”被打倒后,我有了机会重新分配工作。当时,我患上了“文革”后遗症,害怕再沾党、政的边,因此,我拒绝了重回市委机关,也不听召唤去全国人大常委会,而是选择了到高等学校,窃以为学校会平静养人些。
  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工作期间,最值得提及的,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观点。
  我力主把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与对中国本土人进行语文教学加以区别,认为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应当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来对待。
怀古论今:中华文明的恢弘史诗 一部穿越时空,探寻中华文明深邃底蕴与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人物的个体言论汇编,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通史性著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华文明从远古萌芽到近现代转型的核心脉络、关键节点及其内在逻辑。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哲学思想的更迭、社会结构的变迁、科技艺术的成就,以及对周边环境的互动与影响等多个维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华文明图景。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奠基(上古至秦汉) 本编溯源而上,探究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与早期形态。重点分析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活动,农业文明的兴起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形态。 一、早期社会形态与神话传说: 细致考察了“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探讨了原始社会向氏族、部落联盟过渡的社会结构变化。重点分析了部落间兼并与融合的过程,如何孕育了早期政治共同体的雏形。 二、夏商周的制度构建: 深入研究了夏朝作为国家形态的开端,以及商朝成熟的宗法制度、神权政治及其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建立。对于周代“封建制”与“宗法制”的精妙结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阐释了礼乐制度如何成为早期中国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爆炸: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描绘了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诸子百家的竞相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核心要义: 重点剖析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以及孟子对人性善的论证和荀子对后天教化的强调,考察其如何从精英道德规范逐步演变为治国方略。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阐述老庄思想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宇宙观,及其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张扬,对比其与儒家入世精神的不同侧重。 法家思想的社会实践: 剖析商鞅变法等实践案例,解析法家“以法治国、耕战立国”的核心主张,及其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墨家、名家等其他流派的影响: 简要探讨了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和名家对逻辑辩证的探索,揭示了这一时期思想的多元性与深刻性。 四、秦汉大一统帝国的确立与巩固: 论述了秦朝如何通过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完成了空前的大一统。接着分析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如何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和官僚体系的成熟。同时,考察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开放性。 第二编:鼎盛与转型(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本编聚焦于分裂与融合交织的时代,探讨了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宋代社会经济的革命性变革。 一、魏晋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中国化: 阐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背景下,士人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催生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思潮。随后,详细描述了佛教(特别是禅宗)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中扎根、发展,并与儒、道思想发生深刻的对话与融合,塑造了独特的中古文化面貌。 二、隋唐帝国的辉煌与制度的完善: 论述隋朝如何结束分裂,并通过科举制度的创立,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历史性的革新。唐代则将这一体系推向成熟,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制度。分析了唐朝的开放包容政策,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以及其在文学艺术(唐诗)上的巅峰成就。 三、宋代的内向性变革与商业革命: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宋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转型。 理学的形成: 探讨了宋代理学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如何回应佛教和玄学的挑战,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构建了一套更为精微的宇宙论和心性论体系,旨在实现“内圣外王”的统一。 经济重心南移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详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空前繁荣、海外贸易的拓展,以及“交子”等纸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进入一个更具活力的阶段。 科技与艺术的成就: 突出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在宋代的成熟应用,以及宋词、宋代山水画所体现的内敛、精微的审美取向。 第三编:集权深化与传统固化(元明清) 本编关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后的社会动态,探讨了制度的僵化与思想的相对沉寂,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变化。 一、元朝的整合与民族关系: 分析了蒙古帝国建立的疆域广阔性及其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元代在阶层划分和赋税制度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的短期影响。 二、明代的专制强化与社会结构: 重点解析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标志着皇帝权力空前膨胀。探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在重商主义政策下未能突破的社会桎梏。考察了王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其对个体主体意识的短暂激发。 三、清代的盛世与帝国的晚期特征: 论述了康雍乾盛世在疆域稳定、人口增长上的成就,但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文字狱”对思想文化的压抑,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阻碍。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尽管科技和商业有所发展,但整体上,传统制度的惯性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显得迟滞。 第四编:近代转折与文明的重塑(晚清至今的宏观脉络) 本编以宏观视角审视中国在遭遇西方列强冲击后的痛苦挣扎与艰难转型,重点关注思想和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一、危机的爆发与艰难的自救: 梳理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的技术引进尝试。 二、思想的觉醒与制度的更迭: 探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深刻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的颠覆性批判,标志着中国人在政治和文化上寻求根本出路的决心。 三、当代文明的重构: 简要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复兴等方面所进行的宏大探索,强调了中国文明在吸收外来经验与坚持自身主体性之间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全书在总结部分,将提炼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兴衰更替所展现出的核心精神:强大的韧性、对“大一统”的追求、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自我进行反思和调适的能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过去、理解当下的深厚文化底色,而非仅仅是零散事件的罗列。它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度哲学思考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恢宏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的《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重构》,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数据、复杂的模型预测和令人不安的趋势分析。作者群体显然是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以一种近乎冷静到残酷的方式,描绘了珊瑚礁白化、深海酸化以及关键鱼类种群迁移对全球食物链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数据,即便是不精通海洋生物学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压迫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北极海冰融化对洋流系统影响的那一章,书中提到的“临界点”概念,让人不禁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干预究竟达到了何种不可逆转的地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环保议题”具象化为具体的生态灾难预警。读完之后,我出门看海水的颜色都多了一层忧虑,它迫使我从一个更宏大、更长远的尺度上去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种责任感是极其沉重的。

评分

最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关于“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美学”的随笔集,内容轻松且极富画面感。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描绘宋朝文人如何将“雅”融入到柴米油盐之中。比如作者详细描述了宋人如何品鉴一支笔墨的“润”与“枯”,如何布置一个书房的“静”与“雅”,甚至如何为一碟腌渍的梅子找到最恰当的陈设器皿。书中引述了大量宋词中的生活场景作为佐证,比如苏轼对美食的热爱、欧阳修对园林一角的偏爱,这些细节的堆叠,构建了一个精致到近乎苛刻的审美体系。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你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思想高度,更看到了他们对“如何过好每一天”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语言是典雅而不失趣味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日常用品的认知,明白“美”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被日常实践和挑选出来的生活态度。它提供了一种对慢生活的深度实践指南。

评分

我手头正好有一本《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探微》,这是一部极其严谨的学术著作,专门剖析了那个“竹林七贤”辈出、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扎实的史料考据和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不仅罗列了嵇康、阮籍等人的主要事迹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士人们在政治高压下,如何通过“清谈”、“饮酒”、“服散”等行为,构建起一种对抗主流价值观的内心秩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越名教而入自然”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笔记和地方志,力图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书面化,逻辑严密,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哲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地图和时间线来梳理人物关系,但这种投入感是值得的,因为它让我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解剖报告,将一个时代的灵魂剖析得淋漓尽致。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道济禅师全集》的书,实在是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收录了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的诗词歌赋、言行录以及对佛理的精辟见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禅”的阐释,作者并未拘泥于枯燥的教条,而是用极其生动、甚至有些“疯癫”的笔触,将禅宗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济公活佛在酒桌上与文人雅士辩论佛法,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既有大智慧的闪光,又不失市井的烟火气。这种将高深哲理平民化的能力,在我看来,是《道济禅师全集》最大的魅力所在。书中的文字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狂风骤雨般激昂,时而又似涓涓细流般沉静,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乏味。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世事中寻找一方清净,同时又不想被传统宗教束缚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圆满的自我,那份洒脱与不羁,真是令人向往。

评分

我偶然淘到一本老旧的、装帧简单的诗集,名叫《西域边关的骆驼与风沙》。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个不知名的边陲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粗犷而苍凉的美感。与那些描绘闺怨或山水田园的诗歌截然不同,这里的每一行字都像是被大漠的烈日烤灼过,带着一种坚韧的生命力。诗中充斥着对胡笳声、驼铃响、以及漫漫黄沙的描摹,文字朴素得近乎口语,但意象却极其强烈。比如他写到守夜的士兵对着月亮饮烈酒,那份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透过文字直抵人心,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混杂着汗水和硝烟的冷冽空气。这本书的排版有些杂乱,甚至有些篇章的署名都模糊不清,但这反而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这些诗句是从那些古老的烽火台上偶然间被风吹落的碎片。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一种在绝境中依然昂扬的英雄主义底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