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 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 內容簡介:
本書生動介紹瞭李叔同的生平經曆,他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但最終毅然拋開塵世的虛名與牽絆,剃度齣傢,苦心嚮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齣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僧名弘一法師,是一位由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傳奇人物。
作者簡介
羅斌冰,四川濾州人。筆名水月光、冰兒、文四喜、禾火等,善詩文書畫。曾任記者、編輯、主編,發錶各類作品共六百餘萬字。除散文專欄“人在草木中”“溫一壺月光下酒”以及佛學專欄“常開”外,另有散文集《那些花兒》《我的父親母親五十年》《我們同在》,以及小說《如果相約》《蝶戀花》。現為自由作傢,水榭聽香樓主人。
目錄
序 / 00
第1章 翩翩少年成長路
一、傢有賢達義善父
二、唯母是慈兄當父
三、貫學博纔少年時
第2章 破碎河山誰收拾
一、二十文章驚海內
二、大舉圖張公學後
三、為誰惆悵為誰顰
四、治學興國涉東瀛
第3章 一花一草孤芳潔
一、桃李不言畫春鞦
二、西子湖畔寫因緣
三、恭心明誌書淡泊
四、天水寜靜以緻遠
第4章 自律自達亦自善
一、苦界梵行無虛浮
二、廣善濟世護生畫
三、無上清涼重晚晴
四、地藏真子南山孤
第5章 我心明月澄皎潔
一、念佛救國慈悲心
二、若欲瞭時無瞭時
三、悲欣交集大覺悟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前言/序言
序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是中國近百年來學術界公認的通纔和奇纔,他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其品行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他是中國現代書法第一人,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嚮瞭極緻,樸拙圓滿,渾然天成。
他是中國話劇第一人,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麵,更是起到瞭開風氣之先的啓濛作用。
他是中國裸體寫生教學第一人,最早將西洋繪畫思想引進到中國,是中國廣告畫、中國油畫和木刻的先驅者。
他是中國用五綫譜作麯第一人,是作詞、作麯的大傢,也是中國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
他的篆刻獨樹一幟,至今仍為諸多學習者膜拜。他“二十文章驚海內”,他的詩詞對聯在中國文學史上自成一格。他的各類作品很多風靡至今,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他還是傑齣的教育傢,培養齣瞭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藝術大傢。
他就是李叔同,但最後他卻叫弘一法師,是真正能將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自齣傢始,苦心嚮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二十六年隻一領衲衣,青灰相間,補丁二百二十四處,被後代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潛心修為,並把他的學佛心得整理、修訂,以大纔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傢的俗世修為嚮世人揭示佛門的真諦。他的講演稿與輯錄的處世格言,被梁實鞦、林語堂等文化巨擘評價為“一字韆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體味,用一生的時間慢慢領悟”。
如此華美人生,卻是如此平靜佛心,超然物外。李叔同,我們永恒的弘一大師,把一生修為的盛德淡然在菩提樹下。我們可以看見弘一大師涅槃相:大慈悲,自在菩薩。
書摘2:
為誰惆悵為誰顰
風情瀟灑
薑丹書在其《弘一大師傳記》中對李叔同有這樣的描述:“上人年少翩翩,浪跡燕市,抱屈宋之纔華,生叔季之時會,一腔牢騷憂憤,盡寄托於風情瀟灑間,亦曾走馬章颱,廝磨金粉,與坤伶楊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謝鞦雲輩以藝事相往返,抑蓮為君子之花,皭然泥而不滓;蓋高山流水,誌在賞音而已。”
李叔同到上海後,短短幾年時間便已經蜚聲書畫詩文、翻譯及齣版等各界。但憂心國事的惆悵、情懷無縱的憂思以及對音律等的夢寐都不是他學習或講學、創作或齣版能一概抒發的。他和古往今來的瀟灑纔子一樣,會偶爾浪跡於聲色情場,齣入於藝妓閨閣之中,其行若杜牧之“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他於天津時交結坤伶楊翠喜,於上海交結名妓謝鞦雲、硃慧百、李蘋香等,往復詩詞,把個翩翩年少的惆悵風情盡寄於間。
那個時候和在傢鄉時一樣,大凡美妙的音律詩詞相和多集於燕市,所以在很多時候,李叔同的煙柳霧蓮亦是高山流水,誌在賞音而已。所謂醉翁之意,未必在酒。1904年,李叔同為歌郎金娃娃之賦《金縷麯·贈歌郎金娃娃》便可見其意:
鞦老江南矣。忒匆匆,喜餘夢影,樽前眉底。陶寫中年絲竹耳,走馬胭脂隊裏。怎到眼前都成馀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櫻桃,漫把紅情係。愁萬斛,來收起。
泥他粉墨登場地。領略那英雄器宇,鞦娘情味。雛鳳聲清清幾許?銷盡填胸蕩氣。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無一事,問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那是一個傾音時無言擊節的拍和。多麼愜意的一個“樽前眉底”!但凡我們心醉於音律時幾無例外都是這般的心領神會。再說那宏聲高拔,腔渾而聲蕭:“領略那英雄器宇,鞦娘情味。雛鳳聲清清幾許?銷盡填胸蕩氣。”好一個“領略那英雄器宇”,好一個“銷盡填胸蕩氣”!單是這樣錚錚的文字,就可以想象那唱來的鏗鏘。然而呢?“笑我亦布衣而已!”盡心天下,卻是世事無常,故“奔走天涯無一事,問何如聲色將情寄?”如此而已啊,我李叔同能如何?於此間,把盞金樽醉去輕狂。所以,“休怒罵,且遊戲!”
由此可見,李叔同並不是風月場中的行屍走肉,而是在秦樓楚館中,尋覓情趣相投的另一種知己。他和古往今來的諸多風情纔子一樣,對那種性格開朗、思想現代、纔貌雙全的女子尤為鍾情。與之交往,是男兒誌事的另一份情愫,同時,也是百煉鋼成繞指柔的男兒心腸。
紅顔知音
楊翠喜是李叔同的第一個紅顔知音,早在天津時就因李叔同鍾情於梨園風雅而交往相悅。李叔同曾有兩闋《菩薩蠻·憶楊翠喜》寄情楊翠喜: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上下人如月。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底鞦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曉風無力垂楊柳,情長忘卻遊絲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
癡魂銷一撚,願化穿花蝶。窗外隔花蔭,朝朝香夢沉。
楊翠喜雖然齣身貧寒,但相貌齣眾,聰明伶俐,是津京一帶紅極一時的名角。她是李叔同第一次對傢族以外的女性産生喜愛之情並有知音之感的女性,但無奈那時的叔同尚年少,又在其兄其母的嚴格教化與管製中,所以他和楊翠喜的交往隻能是無疾而終。
李叔同到上海後,仍在閑暇時候往返於秦樓楚館中。這除瞭他的風雅之性使然,吸引叔同的更多是詩文麯畫文藝與知遇感和之情,而他交往的名妓不僅美貌,亦多纔多藝。其間,李叔同與名妓李蘋香多有詩詞唱和。
李蘋香原是徽州黃姓望族,其傢道敗落後遷浙江嘉興,後因誤托終身,被迫淪落。李蘋香素以纔情名聞於滬上,一時艷幟之盛,幾無齣其右者。盡管她盤桓於名流顯貴之間,但隻有李叔同最稱莫逆。章士釗曾經寫過一部傳記體小說《李蘋香》,書中多有提及他們的交往情緣,叔同則以當湖惜霜的筆名為該書作序。
謝鞦雲也是李叔同情有獨鍾的一個風塵女子。在叔同眼中,謝鞦雲最善解人意,也最能理解和安撫他憂悶的心情。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民族濛受奇恥大辱,叔同為國事悲愁,常到謝鞦雲住的地方一個人喝悶酒。每遇這樣的時候,謝鞦雲從不勸阻。她知道生此齷齪的世界,藉酒澆愁是古往今來讀書人的一種發泄方式,以此來緩解痛苦的情緒。叔同《七月七夕在謝鞦雲妝閣,有感詩以謝之》曰:
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
十日黃花愁見影,一彎眉目懶窺人。
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
眼界大韆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
自古以來,男人和男人間的扼腕抒情多為激昂壯誌、展望宏圖。唯在紅顔知己前,男人心底深處的柔情愛戀與現實的不協和、悲情天下又乏力拯國的無奈纔會錶現得更深刻或者更徹底。所以,李叔同自己知道,他的寄情聲色,是對天寒不春現狀的擔憂,是自己憂憤心情的一種宣泄。所以,叔同說:“眼界大韆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
《雅言拾遺:中國古代文人與審美情趣》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文人階層,深入剖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獨特審美趣味、生活哲學及其對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我們不談及具體的宗教或哲學流派的係統闡述,而是著重於從日常生活、器物選擇、園林營建、詩詞歌賦的創作旨趣中,勾勒齣一幅細膩、立體的古代文人精神風貌圖景。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器物之境:品味與生活”、“山水之思:寄情與歸隱”、“翰墨之道:法度與性情”、“風雅之韻:節製與感性”。 --- 第一部分:器物之境——品味與生活 這一部分探究瞭古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物”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強調“器物”不僅僅是實用工具,更是個人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外化體現。 一、古玩鑒賞的興起與功能 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以後,文人對青銅器、玉器、陶瓷的係統性收藏和研究。這不僅是財富的展示,更是一種對曆史的追溯和對工藝極限的緻敬。重點分析瞭“格物緻知”的觀念如何滲透到器物鑒賞中,使得每一件被珍視的物件背後,都承載著學識與考據。例如,對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的偏愛,並非僅因其釉色之美,更在於其遵循的“自然天成”的燒製理念,體現瞭文人對“不事雕琢”的推崇。 二、茶道的儀式化與精神內涵 本書摒棄瞭單純介紹茶具和泡茶技巧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茶宴”在文人社交中的作用。茶成為瞭一種媒介,用來篩選交往對象、展示學養和確立圈層。從陸羽的《茶經》所奠定的樸素基調,到宋代點茶的精緻競技,再到明清文人對紫砂壺“一壺侍一茶”的執著,我們看到的是對“純粹”與“專注”的追求。茶的微苦與迴甘,被視為人生況味的象徵,其衝泡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對“慢”與“靜”的實踐。 三、書房的構建與心性涵養 書房是文人的精神疆域。本章細緻描繪瞭不同朝代書房的布局演變,從唐宋的實用性陳設,到明清的精雕細琢。探討瞭文人如何通過對書案、筆架、鎮紙、香爐的精心布置,來營造一個隔絕塵囂、激發創作的環境。書房中的每一件擺設,都必須與主人的學問氣質相契閤,體現齣“居室即是心室”的哲學。 --- 第二部分:山水之思——寄情與歸隱 古代文人的精神齣路往往係於山水之間。本部分著重於探討山水意象如何從自然景觀,升華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圖騰。 一、園林:人造的“自然” 不同於皇傢園林的宏大敘事,文人園林(如蘇州園林)追求的是“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本書側重分析其空間布局中的“藏”與“露”、“麯”與“直”的辯證關係。園林中的假山、疊石、池沼,並非簡單模仿自然,而是經過高度提煉和象徵化處理,用以隱喻人生的麯摺和哲學的深度。園林是文人實現自我與外界和諧共處的微縮宇宙。 二、遊記文學的抒情轉嚮 分析瞭遊記文學如何從早期的地理記錄,轉變為抒發個體情感的載體。重點考察瞭那些著名的山水遊記中,作者如何利用地貌的奇特來投射自身的失意或抱負。山水的雄奇或幽靜,成為文人內心世界的投影。他們所“遊”的,與其說是山川地理,不如說是對理想人格的追尋。 三、田園的理想化與現實的疏離 探討瞭“歸園田居”思想的復雜性。田園生活在文人筆下,常常被描繪成一個遠離政治傾軋的桃花源。然而,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描繪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法在官場施展抱負的無奈。我們考察瞭文人在田園生活中錶現齣的對農耕勞作的隔岸觀火,以及對“淳樸民風”的浪漫化想象。 --- 第三部分:翰墨之道——法度與性情 書寫不僅是記錄文字的工具,更是文人展示其人格力量和藝術修養的直接方式。 一、書法中的“筋骨”與“血肉” 本書不提供書法技法的教學,而是側重於分析不同書體背後的氣質判斷。探討瞭楷書的“法度森嚴”與草書的“縱情恣肆”所分彆代錶的對規則的尊重與對個性的釋放。文人通過對筆墨輕重、疾徐的控製,來彰顯其內心的剋製與爆發。對魏晉風骨和唐代規範之間的張力分析,揭示瞭審美標準的動態演變。 二、詩歌的“意在言外” 重點解析瞭中國古典詩歌中對“含蓄”的極緻追求。分析瞭如何通過對特定意象(如月、柳、孤舟)的重復使用,來構建一種集體性的、心照不宣的情感共鳴。這種“不直說”的錶達方式,要求讀者具備深厚的文化背景,從而將欣賞詩歌視為一種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探險。 三、對“文氣”的推崇 “文氣”是衡量一篇作品價值的核心標準。本章論述瞭文氣如何超越雕琢的辭藻和完美的格律,指嚮作品中流淌齣的內在生命力和真誠度。它是一種難以量化的精神力量,體現瞭作者的人格光輝對文字的滲透。 --- 第四部分:風雅之韻——節製與感性 古代文人的風雅,常常體現在一種精緻的節製感中。他們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並將此應用於所有審美活動。 一、節製的悲劇美學 分析瞭文人對“殘缺”、“凋零”的特殊偏愛。例如,對殘荷、敗菊、瘦石的描繪,體現瞭一種對生命必然走嚮衰敗的深刻洞察和坦然接受。這種節製感,並非壓抑情感,而是將強烈的情感內化,通過剋製的筆觸錶達齣來,形成一種淒美而不濫情的獨特韻味。 二、麯藝與詩詞的跨界影響 探討瞭戲麯、說唱等通俗藝術對文人審美趣味的滲透與反作用。雖然文人階層主要從事嚴肅文學,但他們對民間麯調、市井故事的吸納,體現瞭其審美視野的開放性,以及對“人情”的關注。這種跨界融閤,豐富瞭古典文學中對世俗情感的刻畫層次。 三、風雅的社會功能 本書最後總結瞭“風雅”這一概念在古代社會結構中的作用。風雅不是脫離世俗的清高,而是一種高明的社交語言。通過對詩社雅集、猜謎行酒令的考察,揭示瞭風雅活動是如何在精英階層內部建立起文化認同、維護社會秩序並實現非正式的權力製衡的。它是一種有教養的、充滿儀式感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