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上海传奇,跌宕起伏香港情缘,华丽苍凉异国婚姻……张爱玲究竟有多少故事?
? 生命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终结于该终结的时候。只有她的故事,仍在续写……
于青是张学研究学者、张爱玲传记的*早写作者。《张爱玲未完》是于青《*后一炉香》(2002年)的精选新编,张爱玲系列《上海绝唱》《张爱玲传》(2008年)延续。
《张爱玲未完》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倾城续恋”是一篇小说《香港的白流苏》,续写《倾城之恋》人物的后半生情爱归属;第二部分“张爱玲的爱与尽”是两篇半传记小说,记述张爱玲中年的婚恋故事与晚年的临终时光;第三部分“张爱玲传”是张爱玲一生的传奇写照,回顾张爱玲华丽而沧桑的一生。
于青,笔名亦清,山东青岛市人。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女性文学学术论著《苦难的升华》《女性文学论集》《张爱玲评传》《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概论》;传记《东方鸿儒——季羡林传》等。还著有散文集《没有时间的快乐》,中篇小说集《紫色》《香港的白流苏》等等,其中《香港的白流苏》被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出版。
第一部 倾城续恋
香港的白流苏
一、油麻地的萝卜糕
二、半生情史
三、半岛风情
四、时光长廊
五、倾城之恋的结局
六、长相思与长相恨
七、流水年华
八、情迷伦敦
九、断线的风筝
十、人生如梦
第二部 张爱玲的爱与尽
最后一炉香:张爱玲与赖雅的婚恋
楔子
一、不是家的家
二、华丽缘
三、分离中的相聚
四、执子之手
五、处处拂尘埃
六、蜡烛成灰
最后的日子:张爱玲之死
一、上海遗梦
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三、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四、死生契阔,错错错
五、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第三部 张爱玲传
临水照花
一、童年与少年
出身豪门
信口起的名字
七岁写小说
十四岁写《摩登红楼梦》
二、都市与文学
旧家庭的“逃犯”
走路跌跌冲冲的女孩
战地女护士
问鼎文坛
“出名要趁早呀!”
三、生活与婚姻
爱穿清朝古装的女人
亲自登门的爱慕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回来了”
短暂的婚姻
四、逃离与落定
《十八春》与《小艾》
赖雅太太
雪洞一般的房间
一座城市的消逝
《张爱玲未完》:
香港的白流苏
一、油麻地的萝卜糕
香港的四月,是最糯湿的季节。人在这个季节是百般不是。想休息,没有理由,一年还没有过几天呢?想干下去,又没有尽头,连老天都给你搅缠着,你还能信那没有光亮的明天?到了晚上,便更是万象纷呈,尴尬百现。换季的服装和过季的服装一股脑的呈现在商店的店面上,失去了季节的分别,就显得愈发混乱,让人无端的气馁。只有一个想法,快去兰桂坊,喝上一杯血红玛丽,先把神智掐死,没有了感觉才好过一些。
香港香港,真正的“万人迷”,有那么多人喜爱它,自然就有它俗透的理由。不说别的,单是油麻地这块容纳百物的所在,就很能代表香港的特色。一排算命的摊子,一排稀奇古怪的小吃,还有凌乱的文物摊,更加几圈围在一起说不上是义唱还是卖唱的粤剧小调,都能让人忘掉就在它身边缭绕的现代的五光十色。
自流苏最爱的就是在四月的晚上,就着那种带有腐烂气味的夜风,到油麻地去吃一种叫做炸萝卜糕的小吃,那是整个油麻地里最地道的上海小吃。有这种萝卜糕在胃里垫底,流苏就有了一种到了家的温暖。
那萝卜糕的温香,令她想起了少女时在上海与女朋友坐在城隍庙吃小吃的惬意场面。
少女时啊,不用扳手指头,流苏就能知道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怎么自己总是不觉得老呢?在想象中,她从40年代开始就已经老了,老得不再在意身边的世象,不再关心这个世界从哪里到哪里。
可神智总是清醒着的。半个多世纪也没有糊涂。
也许是从那年范柳原离开她后就不肯在人世上用心的原因吧,那时起她就把自己看成老人了,老人对社会没有过高的要求,就这样过活吧。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包括流苏自己也决无想到,她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变成了香港岛上的人,而且是岛上家境较为殷实的人。完全是上天想成全她了,她在年轻的时候,受了太多别的女人所没有受过的情感之苦,便在商贸上让她一路顺遂。想一想,她就会无来由地叹一口气,还行吧,这一辈子。她以为已经是千疮百孔的心,到头来也能心止如水。而况,她就没肯在发财上动心思,懒懒的,懒懒的,银行里存款的数字便上去了。
是时代要成全她,先是在香港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她糊里糊涂跟人在铜锣湾买了几间街面铺子,又听别人参谋在楼市最高时卖出买进了香港最有潜力的股票,买了就买了,放在银楼的保险箱里全忘了。忘了就忘了,又偏在股市最好时想起来,连她自己也浑然不觉就发了横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是这个香港,当年因为经济原因她决绝地离开上海的老屋,跑到这里来贱卖自己。是的,当时就是贱卖也没有好的下场,成全她的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战争。成全她后,战争消失,无形的战争才在她身边漫漫无际地展开,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现在,她已经近八十高龄,就像回光返照一样,她觉得她最近的思维像跑马场一样热闹。尤其是少女时代的事情,简直历历在目。这决不是什么好兆头,人都说总想往事的人才是老人。这话对极。
对白流苏来说,忘记过去是她能够支撑到今天的秘诀,过去只在许多具体的事物和景观中显现着,然而每当它一露头,流苏就会决绝地将它们掐死。
现在不行了,不是忘记,而是成心要往外拖。这还不够,还在满香港地寻找旧时时光的遗迹。
……
近日读董桥的《青玉案》,他在总序中提到: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曾经说自己,他写了十五年才发现,他根本毫无写作天分:“可惜我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但他家三代人都出了作家。
旧作重新出版,本没有发言的激情。可读到这里,有了突然想说的冲动。人往高龄走的时候,越来越少这样的冲动。比如,对我写过的文字,再也没有重新检阅的勇气和兴趣,我变得一点也不自爱,甚至检点以前的文字时,常常感到惊奇,吃惊为什么过去那么能写。那么勇敢地写。再读自己十年前的文字,我也有罗伯特?本奇利的同感,我实在也太没有写作天分了。所幸的是,我并不出名,连契科夫所说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小狗都不是,就此罢手,从此心静。
其实,人类自己否定自己是进步的表示,不光是写作,生活中可以检讨的往事有甚于文字者,简直就是一首陆放翁的《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当然,时下流行的“将错就错”的说法无非是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有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实际上,即使历史重来,你拾级重走,可能,也许,肯定走的还是那条老路。人生不能逆转。
今天再来看我曾经痴迷的张爱玲的文字,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是,也不是。今天的后知后觉还是在以前认知基础上发生的,只是现在平静一些,理性一些。现在再来欣赏张爱玲,也还是觉得她人的不可思议,作品的不可思议,文字的不可思议。打个不确切的比方,她就好像是戏曲中的昆曲,乐器中的长笛,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很奢侈,很小众,耐人寻味。
不管读者如何看待这本小书,我甚至可以提前把读者的批评说出来,夸张,啰嗦,文过饰非,过于小资,但我还是有点安慰,那就是对张爱玲文字的感觉,对张爱玲人生的理解,对张爱玲研究的定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基本还靠谱,这也是我最后同意再版这本书的基本理由。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余白”,或者说,它留给读者的想象和填补空间之大。作者极其克制,很少把话说满,很多关键的冲突和转折点都被巧妙地隐藏在了人物的沉默、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一段突兀的内心独白之后。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解读能力和耐心,去捕捉那些未被言明的潜台词。我尤其欣赏它对女性角色复杂性的描摹,她们既是传统规范下的牺牲品,又是利用规则进行自我救赎的精明玩家,她们的美丽、智慧和绝望,被放置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平衡点上,摇摇欲坠却又坚韧无比。这种对“边缘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复杂化处理,让整部作品的深度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爱情故事或时代悲歌的范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活在历史夹缝中的人,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同理心和理解,这种由阅读带来的认知拓展,才是好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总觉得那些被反复书写的年代和人物,很难再被赋予新鲜的解读角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叙事腔调极其独特,像是一位老旧留声机里传来的老唱片,带着沙沙的电流声,却唱着无比清晰、直抵人心的旋律。文字的密度极高,不像现在流行的小说那样追求阅读的“流畅性”,它要求读者停下来,去咂摸那些精心雕琢的句子结构,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匠人打磨。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时间”这个元素,过去与现在并非泾渭分明地并置,而是像水波纹一样层层叠叠地互相渗透和影响,使得人物的每一个当下选择都充满了历史的回响与宿命感。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在解构故事,试图探究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下,个体情感是如何被塑形、扭曲,最终走向必然的悲剧或超脱。阅读体验是费力的,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迫使你的思维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人性真相。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就像在干燥已久的土地上,突然倾泻下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泥土的芬芳混合着雨水的清新,瞬间激活了沉睡已久的感官。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得令人咋舌,仿佛他能轻易地穿透皮囊,直抵灵魂深处那些最隐秘的角落。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词语或一个转折,那份精准的把握,绝非凭空臆想,而是长期对人性进行残酷而温柔的观察积累而成。故事的推进并非一马平川的直线叙事,它更像是一张复杂的织锦,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不同的情绪和重量,交织出一种既疏离又亲密,既华丽又苍凉的独特质感。尤其是那些对话场景,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千言万语,那种“言外之意”的张力,让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否则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变迁的侧影,或是一个人物命运的转折点。读完合上书页时,那种空茫感久久不散,仿佛自己刚刚从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中被猛然抽离,世界似乎瞬间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深度,只留下回味无穷的怅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绝非一般线性叙事可以比拟。它采用了碎片化的手法,像散落一地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独立存在,却又共同指向一个宏大而隐秘的图景。读者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在这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中寻找线索,拼凑出事件的全貌和人物的动机。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和建构,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意义探寻者。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压抑、潮湿、带着某种腐朽气息的场景描绘,几乎可以让你闻到空气中旧家具的味道,听到窗外隐约传来的远方汽笛声。它不是简单的背景交代,而是情节的延伸,是人物心理的物化外显。阅读到中后段时,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那个特定时空里,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那层薄如蝉翼的现实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技巧娴熟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时被其文字的华丽与疏离感搞得有些晕头转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座装饰繁复但光线昏暗的古堡。作者的文笔,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绣”出来,每一笔都极尽雕琢之能事,堆砌着丰富而略显晦涩的意象。但只要熬过了最初的几章,适应了这种略带古典腔调的语感后,你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是极其严谨的。它探讨的主题——关于身份的迷失、情感的错位以及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无情碾压——是如此宏大而永恒。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处理极端情感时,总能找到一个冷静、近乎抽离的叙事视角,这种“冷眼旁观”反而更具穿透力,因为它避免了煽情陷阱,让读者得以更客观地审视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更像是一次对灵魂深处的文学体检,让你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怯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