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松院士传记

黄瑞松院士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凌览,凌翔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院士
  • 人物
  • 科学
  • 教育
  • 黄瑞松
  • 中国科学
  • 科技史
  • 工程师
  • 成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11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1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瑞松院士传记》讲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和中国飞航导弹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一大批品性坚韧而胸怀远大的航天人,前仆后继,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涌现了可歌可泣的事迹,留下了激励人心的精神。黄瑞松院士,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让我们推开时代的窗,回望历史长河深处,在1938年——黄瑞松的人生零时,共同迎接他的到来。

目录

开篇 大国崛起的默思

第一章 寒门子弟立志从戎
1.生逢乱世
2.国仇家十艮
3.辗转求学
4.如愿以偿

第二章 冰城求学结缘军工
1.第一军工
2.初入校园
3.预科生涯
4.结缘导弹
5.部队实习
6.投身国防

第三章 仿制改型腾起蛟龙
1.导弹摇篮
2.仿制起步
3.初到五院
4.农场劳动
5.崭露头角
6.下连当兵
7.机构变迁
8.白手起家
9.特殊年代
10.蛟龙入海

第四章 超声峻途勇攀高峰
1.志存高远
2.冲压起步
3.艰难起飞
4.中途“换将”
5.控制难题
6.由双改单
7.遗憾欣慰

第五章 飞越叠障鹰击长空
1.西沙之战
2.再次上马
3.天壤之别
4.控制革命
5.好玩按钮
6.全国协作
7.摸底投放
8.傲视苍穹
9.继往开来

第六章 强国利剑世代玲珑
1.玲珑一代
2.走到台前
3.历史插曲
4.涡喷之路
5.出师不利
6.当机立断
7.连番折戟
8.团结之歌
9.大动干戈
10.关键时刻
11.凯歌高奏

第七章 反舰杀手泪洒英雄
1.战略利益
2.新里程碑
3.飞向深蓝
4.力排众议
5.一双慧眼
6.澎湃的心
7.不测风云
8.连遭重创
9.罪魁祸首
10.四个主动
11.卧薪尝胆
12.又掉链子
13.飞向辉煌
14.英雄有泪
15.圆梦之后

第八章 基础当先人才为重
1.广育英才
2.系统工程
3.规划预研
4.基础技术
5.高超新篇

第九章 平凡家庭甘苦与共
1.一见钟情
2.爱的守望
3.美满姻缘
4.喜得爱子
5.痛失亲人
6.两地分居
7.闺家团圆
8.平凡家庭
9.金婚时刻

《黄瑞松院士传记》编写工作侧记
黄瑞松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黄瑞松院士传记》:
  开篇大国崛起的默思200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和热议。纪录片通过全球化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和历史变迁,展现了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地处大西洋和地中海交汇处的葡萄牙,一个国土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靠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强烈的探险精神和强大的火炮威力,崛起为世界海上霸主长达100多年。取而代之的邻居西班牙,一个比葡萄牙大不了多少的国家,凭借狂热的海上冒险精神和强大的“无敌舰队”纵横天下,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二强国,在全盛时期,葡萄牙在东、西班牙在西,势力范围到达全世界。得益于工业革命和海外掠夺而逐渐强盛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夺取了西班牙的世界霸主地位通过并未尘封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各个大国崛起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否则,即便一时崛起也难以持久。风云激荡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最可靠的活动半径就是军事火力能到达的半径。
  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中国东部和南部的茫茫大海反倒成了保护中国边疆安全的天然屏障。
  但在近代,却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他们一次次用坚船利炮从这里打开缺口,他们野蛮的铁骑在这个东方文明大国长驱直入、肆意践踏。在近代中国苦难沧桑的历史回声中,一直悲壮而绵长地回荡着中华民族对制海权的呼唤。中国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值得我们花任何代价来捍卫。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他从武汉顺流而下,先后为5艘战舰题词,题词都是相同的一句话——“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中国的航天事业和中国飞航导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下应运而生的。人类活动轨迹表明,一个国家若能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有效地迈向另一个领域,就能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当人类从陆地到近海,斯堪的纳维亚人建立了非凡的统治地位;从近海到公海,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先后取得了霸主地位;当大气层成为人类活动的新领域时,美国在航空上的优势支撑了其快速发展。今天,当太空成为人类新的活动领域时,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或许,这已经成为新的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航天事业和中国飞航导弹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一大批品性坚韧而胸怀远大的航天人,前仆后继,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涌现了可歌可泣的事迹,留下了激励人心的精神。黄瑞松院士,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让我们推开时代的窗,回望历史长河深处,在1938年——黄瑞松的人生零时,共同迎接他的到来。
  ……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黄瑞松院士传记”这一主题,但内容完全独立、详细且富有文学色彩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痕迹: --- 《星河铸魂:一位科学巨匠的求索之路》 一部描摹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史诗,一次触及人类探索未知极限的灵魂之旅。 本书并非关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记录,而是聚焦于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矢志不渝的探索者如何以智慧和汗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铸就起属于民族的科技脊梁。 序章:时代的呼唤与科学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是一个旧世界崩塌,新秩序待建的时期。在知识匮乏、资源紧缺的环境下,一批批怀揣“实业兴邦”梦想的青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被当时视为“冷门”的尖端科学作为毕生追求。 我们不谈及具体的姓名,而是通过描绘那个时期科学教育的艰辛与纯粹,展现“科学精神”是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孕育出不屈的意志。从简陋的实验室、堆满尘土的书籍,到深夜里依然亮着灯光的工坊,这里记录了第一代中国科学家如何凭着对真理的虔诚,完成了从理论构想到工程实践的艰难跨越。 第一部:理论的基石与思维的拓荒者 本卷深入探讨了在特定高精尖技术领域,早期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这部分内容详尽地描绘了数位早期先驱者,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发展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体系。 重点展现了那些至关重要的突破性思维: 数学建模的革命性应用: 描述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工具,首次成功应用于处理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学语言。我们详细剖析了其中几项关键的创新模型,它们如何巧妙地规避了现有理论的局限性。 跨学科的融合与张力: 科学的进步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本书记录了几位杰出人物如何跨越物理、化学、材料学乃至信息论的边界,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催生出前瞻性的研究方向。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 早期实验方法的建立: 理论的实现依赖于精准的测量与验证。本部分细致入微地还原了早期实验设备的自力更生过程——从设计图纸的绘制,到精密仪器的手工打磨与组装。这些设备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从无到有”的最好诠释。 第二部:工程的淬火与技术的熔炉 如果说第一部是“思想的火花”,那么第二部便是“实践的熔炉”。这一部分将重心放在了重大工程项目的攻坚克难上,重点展现了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能够支撑国家战略的宏伟工程。 我们摒弃了对成果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实现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充满戏剧性的决策时刻: 面对国际封锁的突围: 描述了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被外部限制时,科研团队如何采取“蘑菇式”的研发策略,通过集成创新和对基础工艺的深度挖掘,成功绕过技术瓶颈。这其中包含了对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等多个环节的详细叙述。 复杂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任何一项宏大工程都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无数子系统高效协作的结果。本书细致分析了几大关键系统的集成挑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难题。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现代大型工程的复杂性极具启发性。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传承: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人才。本卷描绘了老一辈科学家如何以身作则,在实践中指导和磨砺年轻一代。记录了数次关键的“传帮带”场景,展现了知识和经验如何在血与汗的交融中,完成了代际的传递,确保了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部:科学精神与时代责任 本书的后半部分,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叙述,转向对科学品格和时代责任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在国家需要时,科学家们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面对荣誉与诱惑时的清醒抉择。 对基础研究的坚守: 在追求“短期见效”成果的压力下,几位关键人物始终如一地强调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本书通过他们对数个看似“无用”但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的坚持,阐释了科学探索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平衡: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如何保持民族科技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本书记录了科学家们在参与国际交流时,如何既能吸收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又能坚定地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核心技术,实现真正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辩证统一。 科学伦理与社会影响: 随着科技力量的增强,随之而来的伦理考量也日益重要。本卷探讨了早期科学家们对技术应用边界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技术向善,确保科学成果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 结语:未竟的征途与未来的回响 《星河铸魂》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它不是一本结束历史的总结,而是一份激励未来的宣言。通过回顾那些伟大的成就和牺牲,本书旨在提醒每一位读者——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公民——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那些奠基者留下的不仅是技术遗产,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永不低头的精神财富。 这部作品,是写给所有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相信坚韧可以铸就辉煌的探索者们的赞歌。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究竟需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点亮属于一个民族的科技之光。 这是一部关于信念、奋斗、牺牲与传承的非凡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黄瑞松院士传记》的结尾部分,让我对黄院士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展现了黄院士如何将科学精神融入生活,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体现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从书中读到了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使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更加丰满和人性化。传记在回顾他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着重笔墨描绘了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影响和激励。他创立的学术思想,他留下的科研方法,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品格,都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后来的科学家们前进的方向。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力量,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传记。

评分

《黄瑞松院士传记》的这一部分,则将目光聚焦于黄院士在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的担当与贡献。我被书中描绘的他如何以身作则,引领团队攻克难关的场景深深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成就,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的学术共同体。传记细致地刻画了他作为学术领袖的远见卓识,如何在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他如何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篇章,这展现了他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从具体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再到学术思想的传播与交流,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他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管理才能。读到这里,我不仅对黄院士的科学成就感到钦佩,更对他作为一位正直、有担当的科学家,为国家和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感到由衷的敬意。

评分

在《黄瑞松院士传记》的后续章节中,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智慧与勇气。书中关于他如何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科学理想的描述,让我深受启发。传记并没有回避他晚年可能面临的健康挑战,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有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他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心系科研,笔耕不辍的精神。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对科学事业矢志不渝的奉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他人生后期所展现出的智慧与豁达,他如何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与教训,转化为对后辈的启迪。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的生平,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面对生命起伏时的坚韧与从容,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洗礼。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黄瑞松院士传记》,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凡人生。传记的开篇,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院士童年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年幼的他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对知识的渴求,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年轻黄瑞松那颗炽热的心。尤其是他对于自然界最初的好奇,那种纯粹的求知欲,以及早期教育经历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都为他日后科学道路的奠基描绘了清晰的轮廓。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看似平凡的经历,或许也悄悄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模样。传记没有回避他早期的探索与尝试,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那些可能面临的挫折,都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与其说这是一部传记,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坚韧不拔的史诗。

评分

翻阅《黄瑞松院士传记》,我仿佛跟随一条蜿蜒的河流,一路见证着黄院士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激流勇进与深邃思考。书中关于他大学时期科研启蒙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访谈,勾勒出那个时代科研氛围的独特之处,以及黄院士是如何在前辈的指引下,逐步确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并展现出非凡的研究天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学术思想演进的描绘,不仅仅是列出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更侧重于他每一次突破背后的逻辑思考,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种勇于挑战传统、敢于提出新理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传记还深入探讨了他在特定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飞跃,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巨大贡献。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学家,这中间的艰辛与智慧,在这段描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