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三畏在东亚: 美日所藏资料选编》是卫三畏在东亚的活动资料汇编。由陶德民先生从耶鲁大学档案馆里复制出来,并进行分类梳理汇编。是研究卫三畏的珍贵一手资料。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过报纸,当过翻译,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是美国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其名著《中国总论》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是标志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该书与他所编《汉英拼音字典》过去一直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用书之一。
卷首
图1卫三畏肖像耶鲁档案
图2卫三畏墓碑山口荣铁摄
图31854年《美日和亲条约》汉文本首页NARA
图41854年《琉美条约》最后部分*外交史料
图5蒲安臣使团合影(中间站立者为蒲氏)*
图6-1卫三畏赠北海道松前藩官员扇面市立函馆博物馆
图6-2扇面左侧题辞卫三畏手书英文及罗森手书落款同上
图7罗森手抄本吉田松阴下田狱中投诉状耶鲁档案
图8-1巴特尔教堂(BattellChapel)彩色纪念玻璃上的《论语》字句
陶德民摄
图8-2彩色纪念玻璃下部的文字同上
图9美国圣经协会会长纪念油画同上
附:美国圣经协会会长纪念油画由来说明耶鲁档案
第1部分会员证书与自传
1.1会员证书
1.1.1美国地理统计学会(1864)耶鲁档案
1.1.2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1865)同上
1.1.3加州科学院(1873)同上
1.1.4康州艺术科学院(1877)同上
1.1.5美国圣经协会会长当选贺信(1881)同上
1.2自传
1.2.1卫三畏手稿本同上
1.2.2教务杂志刊本TheChineseRecorder/June1889
1.2.3中文译本马军*译
1.3《美国人名辞典?历史卷》辞条:卫三畏?卫斐列D.A.B.
第2部分鸦片战争前后
图像部分
图1MACAOFROMPENHAHILL日译版《远征记》
图2JESUITCONVENT,MACAO同上
图3CHINESETEMPLEMACAO同上
图4澳门的新教传教士墓地同上
图5VIEWOFHONG-KONGFROMEASTPOINT同上
图6FISHMARKETCANTON同上
图7美国领事馆与上海港同上
图8伯驾与郭士腊的肖像山口栄鉄*
图9澳门街景陶德民摄
图10《望厦条约》签订处澳门档案馆
文献部分
2.1《中国丛报》所刊卫三畏文章清单耶鲁档案
2.1.1《中国丛报》第20卷第4号《瀛寰志略》介绍张西平*
2.2卫三畏与其兄W.F.Williams来往信件清单耶鲁档案
2.3报刊文章与晚年讲座的清单同上
2.4卫三畏论“1840年以前的广州”同上
2.5马礼逊教育会组建倡议书同上
2.6马礼逊号事件始末相原良一*
2.7卫三畏致美部会秘书安德逊信件耶鲁档案
2.8美方要求一体均沾照会草稿(1842年)及中方
回复美方照会信函(1843年)同上
第3部分远征琉球与日本
(1)琉球
……
(2)横滨
……
(3)下田
……
(4)箱馆
……
第4部分天津缔约与北京驻节
……
第5部分耶鲁执教及身后哀荣
……
附录一裨治文相关资料
……
附录二卫三畏家族文书目录(GuidetotheSamuelWellsWilliamsFamilyPapers)
……
附录三编者相关论文及《每日新闻》报道
……
后记
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交流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卫三畏先生这位在那个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西方学者的著作一直颇为关注。这次的出版,特别强调了“美日所藏资料选编”,这立刻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深知,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这次的选编很可能汇聚了不少过去难以接触到的珍贵史料。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卫三畏先生关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教育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firsthand 观察和评论。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他如何评价当时中国正在萌发的近代思潮?他与中国学者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文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产生的复杂反应,以及卫三畏先生本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其中收录的一些稀有文献深深吸引了。作为一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寻找一手资料。卫三畏先生的名字我之前接触过,他是当时在中国活动的一位重要西方学者,他的记录和观察往往能提供很多独特的视角。这次看到他的文集被整理出版,而且还是美日两国所藏资料的选编,这本身就极具价值。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部分。卫三畏先生作为一位熟悉中国事务的外国人,他对当时中国经济状况的描述,以及他对西方国家在华贸易活动的观察,一定能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收录的那些可能已经尘封多年的报告、信件、甚至是一些私人笔记,都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期待着能从中了解到当时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以及他们是如何与中国官员和商人进行互动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亚。卫三畏先生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一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者,而这次的选编又横跨了美国和日本的文献,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平台。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西方国家在其中的角色感到好奇,而这套书很可能为我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当时列强在东亚的势力划分、外交博弈,以及军事部署等方面的资料。卫三畏先生是否在其中扮演了某种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和分析,是否对某些决策产生了影响?此外,我也对日本在那个时期如何与西方国家交往,以及它在东亚的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套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东亚历史的可能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更具史料价值的读物。偶然间得知这套《卫三畏在东亚》的书籍,它的副标题“美日所藏资料选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卫三畏先生作为一位身处那个时代的西方观察者,他的视角肯定与我们现在阅读的历史叙述大相径庭。 书中收录的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珍贵资料,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想知道,卫三畏先生是如何记录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细节的?他笔下的那些市井风情、民俗习惯,甚至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社会矛盾,是否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了解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研究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卫三畏先生不仅在中国留下了足迹,也与日本等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次的选编涵盖了美日两国收藏的资料,这暗示着我们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卫三畏先生的活动及其时代。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有关于当时美国在东亚的政策意图,以及日本在崛起过程中与西方国家,特别是与像卫三畏这样的西方学者的交流记录。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很可能揭示出一些过去被忽视的联系和影响。例如,卫三畏先生是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的?他的观察和报告对当时的国际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期待。我设想,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材料,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