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三畏在东亚:美日所藏资料选编(套装上下卷)/卫三畏文集

卫三畏在东亚:美日所藏资料选编(套装上下卷)/卫三畏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德民 著
图书标签:
  • 卫三畏
  • 东亚
  • 美日关系
  • 历史研究
  • 档案史料
  • 文集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日本
  • 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9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5393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卫三畏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3
字数:11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卫三畏在东亚: 美日所藏资料选编》是卫三畏在东亚的活动资料汇编。由陶德民先生从耶鲁大学档案馆里复制出来,并进行分类梳理汇编。是研究卫三畏的珍贵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过报纸,当过翻译,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是美国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其名著《中国总论》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是标志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该书与他所编《汉英拼音字典》过去一直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用书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卷首

图1卫三畏肖像耶鲁档案

图2卫三畏墓碑山口荣铁摄

图31854年《美日和亲条约》汉文本首页NARA

图41854年《琉美条约》最后部分*外交史料

图5蒲安臣使团合影(中间站立者为蒲氏)*

图6-1卫三畏赠北海道松前藩官员扇面市立函馆博物馆

图6-2扇面左侧题辞卫三畏手书英文及罗森手书落款同上

图7罗森手抄本吉田松阴下田狱中投诉状耶鲁档案

图8-1巴特尔教堂(BattellChapel)彩色纪念玻璃上的《论语》字句

陶德民摄

图8-2彩色纪念玻璃下部的文字同上

图9美国圣经协会会长纪念油画同上

附:美国圣经协会会长纪念油画由来说明耶鲁档案

第1部分会员证书与自传

1.1会员证书

1.1.1美国地理统计学会(1864)耶鲁档案

1.1.2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1865)同上

1.1.3加州科学院(1873)同上

1.1.4康州艺术科学院(1877)同上

1.1.5美国圣经协会会长当选贺信(1881)同上

1.2自传

1.2.1卫三畏手稿本同上

1.2.2教务杂志刊本TheChineseRecorder/June1889

1.2.3中文译本马军*译

1.3《美国人名辞典?历史卷》辞条:卫三畏?卫斐列D.A.B.

第2部分鸦片战争前后

图像部分

图1MACAOFROMPENHAHILL日译版《远征记》

图2JESUITCONVENT,MACAO同上

图3CHINESETEMPLEMACAO同上

图4澳门的新教传教士墓地同上

图5VIEWOFHONG-KONGFROMEASTPOINT同上

图6FISHMARKETCANTON同上

图7美国领事馆与上海港同上

图8伯驾与郭士腊的肖像山口栄鉄*

图9澳门街景陶德民摄

图10《望厦条约》签订处澳门档案馆

文献部分

2.1《中国丛报》所刊卫三畏文章清单耶鲁档案

2.1.1《中国丛报》第20卷第4号《瀛寰志略》介绍张西平*

2.2卫三畏与其兄W.F.Williams来往信件清单耶鲁档案

2.3报刊文章与晚年讲座的清单同上

2.4卫三畏论“1840年以前的广州”同上

2.5马礼逊教育会组建倡议书同上

2.6马礼逊号事件始末相原良一*

2.7卫三畏致美部会秘书安德逊信件耶鲁档案

2.8美方要求一体均沾照会草稿(1842年)及中方

回复美方照会信函(1843年)同上

第3部分远征琉球与日本

(1)琉球

……

(2)横滨

……

(3)下田

……

(4)箱馆

……

第4部分天津缔约与北京驻节

……

第5部分耶鲁执教及身后哀荣

……

附录一裨治文相关资料

……

附录二卫三畏家族文书目录(GuidetotheSamuelWellsWilliamsFamilyPapers)

……

附录三编者相关论文及《每日新闻》报道

……

后记


精彩书摘

  《卫三畏在东亚:美日所藏资料选编(套装上下卷)/卫三畏文集》:
  与日人以诗相酬答
  遥见春色偶为吟,日本山川雪尽侵。
  古径茶花红满簇,群冈松树翠为阴。
  沙鸥冒雨浮波面,海鸟随风逐浪心。
  岸侧军营烟漠漠,湾中战舰雾沉沉。横滨筑馆应非远,
  江户楼台望转深。未识人家何处是,泛舟摇漾到前林。
  是日,予游横滨,见郊外只有龙神古庙,以木为之,内悬镜像,俨若兴云致雨之意。有店烧瓦,其瓦坚实,灰色而厚,不同中国之式。再行二三里,则有人居屋,亦或灰或草结盖屋,外多以纸符贴于门上。女畏见外方之人,予横滨只见一妇人而已。
  至下田
  越数日,事毕,火船由横滨一日而至下田。下田之港在地球图纬线赤道之北三十四度三十九分,经线中华北京偏东二十二度二十九分。其处有山水灌溉,泽边膏腴肥润,以此名日下田。下田港心,有一小石岛居中,以为该处之水口。船只泊入于内,但见山环海绕,垣局稠密,虽有飓风,亦甚坚稳。其时火船寄泊岛边,一望四围之山,俱有大石盘脚,波浪故不撼塌之。山上树木蔚茂,亦有雉鸡、雁、鹰、鸦、水鸭、猓狸之类。
  ……
远东的十字路口: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重塑 一本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社会剧变的恢弘之作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东亚图景,聚焦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这三个在外部冲击下经历深刻转型的社会。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力图从宏观的制度变迁、微观的社会生活、精英的文化认同以及大众的日常经验等多个层面,立体地勾勒出“脱亚入欧”或“中西撞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第一部分:国家形态的重构与民族主义的勃兴 近代东亚的根本性变革,在于旧有帝国体系的崩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构建。本卷选取了大量关于国家权力运作的史料和研究,揭示了自强运动、明治维新以及朝鲜开化运动背后的深层驱动力。 律令的黄昏与新政的阵痛: 详尽考察了清末“新政”在司法、教育和军事领域推行的实践与困境。重点分析了地方士绅在中央集权削弱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以及新式官僚集团的形成过程,探讨了传统儒家伦理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中被挪用或摒弃。档案显示,这一时期的法律改革(如《大清新刑律》的起草)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西化,更是对传统“礼治”观念的根本性挑战。 天皇制与国家神道: 从日本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明治维新后,国家如何通过“神道”的仪式化和教育体系的普及,成功地将天皇形象转化为现代民族的象征。我们借助当时的官方出版物、学校教科书以及民间对天皇祭典的参与记录,展现了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到家庭和个人信仰建构的精细过程。 殖民前夜的彷徨: 关注朝鲜半岛在列强角逐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分析朝鲜王朝末期内部关于“开国”与“卫道”的激烈争论,以及甲午战争后外部干预加剧的历史脉络,呈现了朝鲜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独立与现代化路径上的痛苦抉择。此部分特别关注了东学运动(Donghak Peasant Revolution)的内在逻辑,将其视为一次根植于本土的社会净化与抵抗尝试。 第二部分:跨越边界的知识与文化移植 近代东亚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呈现出高度的跨国流动性。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他者”观念的输入、本土知识的重组,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身份的流动。 “西学东渐”的歧义: 探讨了西方科学、哲学、政治理论传入东亚后,如何被切割、翻译和本土化。例如,“Democracy”或“Science”的中文和日文翻译词汇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意义的争夺战。我们比较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对“国民性”的论述与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的主张,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现代性”的理解存在哪些根本性差异。 文学革命与个体发现: 聚焦于白话文运动(或日语的“言文一致”运动)对社会表达的影响。文学作品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道德说教工具,而是开始关注城市生活、女性命运和知识分子的情感困境。小说、诗歌和翻译作品构成了研究个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 医学、卫生与身体政治: 考察了西医传入对传统中医体系的冲击,以及国家如何借由公共卫生运动(如霍乱、鼠疫的防治)来行使对人民身体的控制权。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权力结构的一次无声置换。 第三部分:都市化进程与社会生活的分层 现代化的核心表现之一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由此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公共空间。 新式都市的诞生: 以上海、横滨、汉城(今首尔)为案例,研究了租界、铁路、电报和现代商业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城市地理。记录了早期百货商店、咖啡馆、剧院等新型消费场所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阶级区分和性别展示的新舞台。 女性角色的转型: 这一部分着力描绘了“新女性”的形象构建。从女学堂的毕业生到职场中的电话接线员、教师,再到文学作品中的“摩登女郎”,女性的公共空间被极大地拓展,但也伴随着社会对她们的新道德规范的审视与规训。 劳工与底层经验: 历史的聚光灯常常偏向精英,而本书试图还原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抗争与适应。通过对早期工人运动、罢工记录以及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化红利分配的不均,以及底层民众在国家转型期所承受的沉重代价。例如,对工厂纪律的引入,如何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发生冲突。 第四部分:地缘政治的摩擦与文化互渗 东亚近代史不可避免地被大国博弈所塑造。本卷关注冲突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摩擦中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 战争记忆与历史叙事: 重点分析了甲午战争(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对三国社会心理的长期影响。战争胜利如何被用来巩固内部团结,失败又如何引发深刻的自我反思。研究了战败国知识分子对胜利国的复杂情感——既有恐惧,也有学习的冲动。 “他者”的形象构建: 考察了媒体、漫画和政治宣传中,各国如何描绘彼此的形象。例如,日本对“支那”的刻板印象,以及中国知识界对日本“侵略性”的解读,这些都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深刻的文化伏笔。 在流亡中思考: 探讨了知识分子因政治迫害或寻求新知而产生的跨国流动。这些流亡者(如在东京、上海或巴黎的留学生和革命者)成为不同文化思想交汇的“节点”,他们的笔记和通信揭示了近代东亚知识界的紧张与活力。 本书综合运用了外交档案、私人信件、法律文书、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等第一手资料,力求超越单一国家史观的限制,提供一个相互关联、充满动态张力的近代东亚全景图。它不仅是关于制度变革的编年史,更是关于身份、现代性、以及文化抵抗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交流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卫三畏先生这位在那个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西方学者的著作一直颇为关注。这次的出版,特别强调了“美日所藏资料选编”,这立刻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深知,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这次的选编很可能汇聚了不少过去难以接触到的珍贵史料。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卫三畏先生关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教育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firsthand 观察和评论。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他如何评价当时中国正在萌发的近代思潮?他与中国学者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文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产生的复杂反应,以及卫三畏先生本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其中收录的一些稀有文献深深吸引了。作为一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寻找一手资料。卫三畏先生的名字我之前接触过,他是当时在中国活动的一位重要西方学者,他的记录和观察往往能提供很多独特的视角。这次看到他的文集被整理出版,而且还是美日两国所藏资料的选编,这本身就极具价值。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部分。卫三畏先生作为一位熟悉中国事务的外国人,他对当时中国经济状况的描述,以及他对西方国家在华贸易活动的观察,一定能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收录的那些可能已经尘封多年的报告、信件、甚至是一些私人笔记,都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期待着能从中了解到当时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以及他们是如何与中国官员和商人进行互动的。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亚。卫三畏先生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一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者,而这次的选编又横跨了美国和日本的文献,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平台。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西方国家在其中的角色感到好奇,而这套书很可能为我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当时列强在东亚的势力划分、外交博弈,以及军事部署等方面的资料。卫三畏先生是否在其中扮演了某种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和分析,是否对某些决策产生了影响?此外,我也对日本在那个时期如何与西方国家交往,以及它在东亚的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套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东亚历史的可能性。

评分

我是一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更具史料价值的读物。偶然间得知这套《卫三畏在东亚》的书籍,它的副标题“美日所藏资料选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卫三畏先生作为一位身处那个时代的西方观察者,他的视角肯定与我们现在阅读的历史叙述大相径庭。 书中收录的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珍贵资料,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想知道,卫三畏先生是如何记录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细节的?他笔下的那些市井风情、民俗习惯,甚至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社会矛盾,是否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了解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研究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卫三畏先生不仅在中国留下了足迹,也与日本等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次的选编涵盖了美日两国收藏的资料,这暗示着我们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卫三畏先生的活动及其时代。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有关于当时美国在东亚的政策意图,以及日本在崛起过程中与西方国家,特别是与像卫三畏这样的西方学者的交流记录。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很可能揭示出一些过去被忽视的联系和影响。例如,卫三畏先生是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的?他的观察和报告对当时的国际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期待。我设想,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材料,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