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作品,也是二位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即是对此一经典著作的导读。
·在书中,作者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重要的部分“文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德勒兹与加塔利声称,构成《千高原》的诸多高原可依任意顺序阅读。任何一次对全书的阅读都可能产生某种线性阅读,正如每一次依和弦表所做的即兴演奏都会带来诸多可能的演绎中的一个线性的演绎。因此,让我们跟随本书作者的指引,开始即兴阅读《千高原》。请记住,这一阅读只是众多可能的阅读中的“一种”,不是意在提炼出《千高原》的意义,而是要表现并阐明它的某些潜质。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 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 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 人类学问题 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 伦理问题 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政治问题 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作者简介
尤金·W. 霍兰德(Eugene W. Holland),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比较研究系教授、知名德勒兹研究专家。著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反俄狄浦斯”:精神分裂分析导论》(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Introduction to Schizoanalysis)、《游牧民》(Nomad Citizenship)以及《波德莱尔与精神分裂分析》(Baudelaire and Schizoanalysis)等重要作品。
译者简介
周兮吟,2015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师,以论文《德勒兹:时间与伦理,三种时间综合与三种伦理学》(Deleuze, Temps et Éthique : Les trois synthèses du temps et les trois éthiques)获哲学博士学位。
致谢
1 《千高原》的来龙去脉
2 主题概述
3 文本阅读
4 接受与影响
5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对一本像《千高原》这样的书,描绘对它的接受及其影响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诚如我们所见,这本书涉猎极其广泛,它所带来的影响同样如此。其次,这本书是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数本合著之一,而他们各自又都有不少独立撰写的作品,因此,要将这一本书的影响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合作所产生的普遍影响分隔开来,将它与德勒兹和加塔利各自的影响分隔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评估《千高原》自身的影响力,我们或许可以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在《千高原》最初出版(1980)之后的三十年间,它至少被翻译成九种语言:英语版(1987),意大利语版(1987),德语版(1992),西班牙语版(1997),瑞典语版(1998),丹麦语版(2005),葡萄牙语版(2007),中文版(2010)和日语版(2010)。然而,为了作出评估,对这个看上去简单的事实,我们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英语版和意大利语版出版于同一年这个事实就可能造成误导。由于加塔利与意大利繁荣的政治自治运动和反精神病治疗运动的个人关系,《反俄狄浦斯》1975年就被译为意大利语(仅在法语版出版三年之后),而且立即获得成功。而在《千高原》写成之时,意大利的政局已经急剧变化,尽管一个收录了四座高原的选集(“根茎”、“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论迭奏”和“捕获装置”)很快就以意大利语发行(1980),完整的译本却直到1987年才出版,并且遭遇普遍的冷遇,尤其是在学术界。一个重要的例外则是政治激进主义者兼理论家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他和德勒兹都对斯宾诺莎感兴趣,他之后与美国人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的合作吸收了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思想(以及福柯和其他许多人)。他还在加塔利与德勒兹的最后一次合作的前一年,与加塔利合写了一本《像我们这样的共产主义者》(Communists Like Us)。除了奈格里,在意大利,对德勒兹与加塔利更广泛的兴趣则要等到世纪末才重新出现,而且(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Millepiani这份杂志)对他们的兴趣主要来自于艺术家、建筑师、城市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者。(一个显著的例外是意大利哲学家毛里齐奥·拉扎拉托[Maurizio Lazzarato],他写的颇具洞见的探讨德勒兹与加塔利的书《资本主义的革命》[Les Révolutions du capitalisme],还有待翻译成英语。)《千高原》的英语版则相反,推动并熏陶了一个可以算得上持续发展的、跨越三块大陆(澳大利亚、不列颠群岛以及北美)的学者共同体,可以公允地说,德勒兹与加塔利在英语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在法国的影响。起初,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著作被引进澳大利亚新兴的文化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得益于保罗·帕顿的哲学工作以及墨美姬(Meaghan Morris)在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工作,还有伊恩·布坎南(Ian Buchanan),他于1996年在西澳大学组织了德勒兹研讨会,此后就成为《德勒兹研究》(Deleuze Studies)这个刊物以及爱丁堡大学出版社的德勒兹书系的编辑。在英国,华威大学赞助了由基思·安塞尔-皮尔逊(Keith Ansell-Pearson)和尼克·兰德(Nick Land)组织的一些早期的关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研讨会。现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主持着一个德勒兹研究的网络,以及一份线上刊物《A/V》。与此同时在北美,则有哥伦比亚大学的西尔维尔·罗特林奇(Sylvère Lotringer),然后是传播学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以及加拿大哲学家康斯坦丁·邦达斯(Constantin Bounds)对德勒兹与加塔利产生兴趣,罗特林奇早在1975年就主办过一次纽约的研讨会(但时运不济),德勒兹与加塔利本人都出席了会议,他将多期自己的期刊Semiotext(e)用于翻译他们的作品;格罗斯伯格将他们的工作引入文化研究领域;邦达斯则翻译了德勒兹早期的数部哲学著作,编辑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德勒兹哲学的文集,在特伦特大学组织了(在科罗拉多大学多罗西亚·奥尔科夫斯基[Dorothea Olkowski]的协助下)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讨会(1992,1996,1999以及2004年),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相反,《千高原》的葡萄牙语译本却迟来得令人有些意外,尤其是考虑到巴西仍然是全世界对精神分裂分析的接受与发展[首先在《反俄狄浦斯》中提及]最广泛的地方,这部分得益于加塔利对巴西的频繁拜访,还有德勒兹最重要的法国学生之一埃里克·阿利耶兹(Eric Alliez),以及圣保罗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兼精神分析师苏利·罗尼克(Suely Rolnik)的工作。总之,《千高原》的这些译本为我们提供了衡量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即使它所带来的影响的程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变化很大。
与此同时在法国,对《千高原》的接受则要疲弱得多。《反俄狄浦斯》已经很难被相对严苛的法国学术体系所接纳——对《卡夫卡》与《千高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装配将德勒兹和加塔利与他们同时代的一众重要的法国知识分子联系起来,包括路易·阿尔都塞、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皮埃尔·克洛索夫斯基、雅克·拉康以及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早在《差异与重复》时期,德勒兹已经表达过对阿尔都塞解读的马克思的完全的赞同,尤其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将生产方式理解为一个结构,它提出问题、以待各种社会形态以不同方式来解决它。晚期的阿尔都塞也承认,在发展出他称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德勒兹起了重要作用。阿尔都塞甚至改写了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生成”范畴,用来指称一种生产方式具有自我复制之能力的随机性:生产方式并不遵循必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只不过是“生成-必然”,却从不曾真正企及绝对的必然。德里达则在德勒兹去世时声称,他完全同意德勒兹作品中的观点(尽管德勒兹的立场与之完全不同,远不像德里达那样以文本和语言为中心)。德勒兹与福柯、德勒兹与利奥塔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根本无法将其拆开,尽管最终他们自己还是各奔东西。利奥塔的《力比多经济学》(1974)在《千高原》(1972)不久后出版,同样表达了要通过使政治经济学面对精神分析(以及使精神分析面对政治经济学)来更新政治思考的要求。福柯对不同权力形式(比如君权与规训的权力之间的比较)的历史研究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力比多生产方式(《反俄狄浦斯》)以及符号机制(《千高原》)有得一比,而且在德勒兹晚期写就的一篇著名的有关“控制社会”的文章中,德勒兹明确表示,他发展了福柯对规训力的思考用以解释一种新型的权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如何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宏大、抽象的哲学议题,与最具体、最微观的社会现象连接起来。德勒兹和加塔利毫不费力地在“资本主义的流程”和“身体的政治”之间穿梭,显示出一种惊人的理论的跨度。他们展示了权力运作的机制并非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种弥散在所有物质和非物质连接中的“毛细管效应”。这种对“非线性”因果关系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社会动态的理解。它让我们意识到,所谓的“稳定结构”不过是暂时凝固的流动,随时可能被新的连接和欲望的爆发所冲垮。这种对“成为”而非“是”的持续强调,赋予了文本一种强烈的动态美感和批判锋芒。它不提供慰藉,只提供洞察力,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尚未被完全命名、尚未被完全捕获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对传统学术写作规范的集体叛逃。它不是在“论证”一个观点,更像是在“编织”一个思想的场域。我尤其欣赏作者们那种近乎游戏般的文字操作能力,他们似乎对语言本身抱有一种戏谑和实验性的态度。那些看似冗长、绕圈子的段落,实则是在模拟概念在不同层面上的延展和压缩。你无法用传统的逻辑框架去“总结”它说了什么,因为它的力量恰恰在于其“非总结性”。它不是给你一个答案,而是给你一整套工具,让你自己去拆解和重构你所面对的现实。这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界限和明确定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被误解为故弄玄虚。但如果你能捕捉到那种潜藏在那些晦涩词汇之下的、对僵化体制和固定模式的深刻反抗,你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智力的体操,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既有思维惯性的剧烈拉伸和撕裂。
评分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厚度上,更在于它对读者认知结构施加的巨大压力。坦白说,我需要反复回溯,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甚至需要给自己设定休息时间,以避免大脑“过载”。它对耐心和专注力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你不能指望一气呵成地读完,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放在手边,随时可以翻开并进行“激活”的工具书。每当我感到思维开始变得僵硬或公式化时,重新翻开其中一页,那些充满跳跃性和断裂性的文字总能有效地“震荡”我的思路。这种体验与阅读那些结构严谨的哲学经典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引导你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殿堂,而前者则把你扔进一片充满变数的生态系统,要求你自行适应并从中提取生存所需的养分。对于那些寻求“清晰结论”的读者,这本书可能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渴望思想解放和全新认知工具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宝藏。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意象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那一定是一次迷宫探险,但这个迷宫没有出口,也没有固定的墙壁。它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自我瓦解。书中的那些“高原”概念,比如“无器官身体”、“面孔生成”或者“成为动物”,它们并非是清晰界定的理论名词,而更像是地图上的标记,指示着某种流动的方向和潜在的能量汇聚点。你必须接受“一切都是连接,一切都在生成”这一核心前提,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思考场域。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应用到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上——无论是城市规划的演变,还是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路径,都能找到对应“面”和“线”的痕迹。这本著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具弹性的透镜,让你能够穿透表象的稳定外衣,看到背后那永不停歇的“去地域化”的驱动力。它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更深层次提问的起点。
评分终于啃完了这本厚重的“德勒兹与加塔利”系列中的第二部,说实话,过程如同徒步穿越一片广袤而崎岖的蛮荒之地,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与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远非简单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拓荒。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结构、线性叙事乃至知识本身的理解。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陌生感几乎让人想立即合上书卷,那些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和不断变动的视角,像是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线条交织而成的蜘蛛网,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立足点。然而,一旦你接受了它“去中心化”的邀请,开始跟随那些游牧式的思绪在不同的“平原”上游荡,奇妙的事情便发生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如地质学、生物学、符号学和政治学,开始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相互渗透、互相生成。它强迫你放弃寻找一个宏大的、统一的“真理”,转而去关注事物运作的“过程”和“连接的可能性”。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脑力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重新校准了你的思维模式,让你开始用一种更具流动性和裂变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理解事物是如何在不断的“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中塑造自身的。
评分书的质量也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书的质量也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帮同事买的。看不懂,比较高深,还不错。
评分原著的辅助材料
评分一整套,都还可以
评分非常好,感谢快递员,非常迅速
评分很棒的书 值得一读!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很满意!
评分适合一般性的了解和参考,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