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易学走向现代的里程碑之作。
☆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解读易学历史、核心概念及主要理论等。
《学易笔谈`读易杂识》是近代易学名家杭辛斋的经典之作,收入《易学笔谈》《易学笔谈二集》及《读易杂识》。书中广泛引用当时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天和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开拓了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杭氏也成为传统易学走向现代的先驱者。杭辛斋的易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会通,亦反映了古代风化的蜕变过程。
杭辛斋
近代著名学者、报人、政治活动家。清光绪十五年县试di一,次年入北京国子监。后考入同文馆,弃科举,习新学。曾两次被光绪帝密旨召见,并赐“言满天下”象牙章。他曾组织《周易》学术研究会,名研几学社,并担任《周易》主讲。主要著作有:《学易笔谈》《学易笔谈二集》《读易杂识》《易数偶得》《愚一录易说订》等。
张文江
当代著名学者,同济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古典学术讲要》等,并整理、校点潘雨廷先生《周易表解》《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易学史发微》《读易提要》等著作多种。
张文江说:“杭辛斋对《易》学的理解有着较阔大的境界。他身处二十世纪初,深切观察到中国文化已与世界文化相见的事实,故其治《易》汇通古今中西,以阐明《易》道象数为主,不立门户,不分派别,惟求其是,传统《易》学的面貌至此一变。杭辛斋《学易笔谈》等著作虽然篇幅不大,却涵盖极广,举凡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内容,都有所涉及。”
前 记/张文江
学易笔谈
学易笔谈初集
《学易笔谈》序
《学易笔谈》述旨
卷 一
上古之《易》
中古之《易》
三代之政纲本于《易》
学术之派别出于《易》
孔子之《易》
两汉《易》学之渊源
晋唐间之《易》学
宋人之《易》学
元明之《易》学
胜朝之《易》学
历代《易》注之存废
日本之《易》学
美国图书馆所藏之《易》
汉宋学派异同
坊本《易经》之谬
讲《易》家之锢蔽
今后世界之《易》
新名词足与经义相发明
俗义诂经之流弊
大宝曰位
元字之精义
嫌于无阳
阴 阳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见伏动变
八字命爻
读《易》之次序
观象之方法
卷 二
立人之道
中 孚
曰仁与义
六日七分
月建积算
夕惕若夤
改经之贻误
九 六
贞 悔
先天卦位不始于邵子
《易》学厄于王莽
王弼为后生所误
坤《彖》三无疆
字义有广狭之分
因 革
乾坤为《易》之门
乾坤成列
一生二,二生三
祭 祀
典 礼
讼 狱
司法独立
教 育
死生之说
鬼神之情状
天地大义人终始
卷 三
革治历明时
辨纳甲爻辰
爻辰之星象
阴阳上下往来
经卦别卦
震巽之究
血卦乾卦
马与木取象独多
虞《易》平议
半象与两象《易》
《说卦》象重出三卦
象义一得
逸 象
卷 四
君子有攸往
得朋丧朋
履霜坚冰至
不习无不利
乾坤之字法
咸宁咸亨
咸 感
万物庶物品物
损益盈虚
水火亦有二
九宫八卦之真谛
天地缊,男女媾精
二与四,三与五
柔乘刚
用九用六
《大学》《中庸》《易》象
十字架
辨无极
《易》注旧说之误人
七色变白
西教士之《易》说
化学之分剂与象数合
佛教、道教之象数备于《易》
学易笔谈二集
序 一
序 二
卷 一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文言》释义
《杂卦》举例
男之穷
制器尚象
中孚生,大过死
鹤 鹄
畸 象
苋 陆
蛊为变化之卦
先甲后甲先庚后庚
七日来复
出入无疾
高尚其事
卷 二
先后天八卦平议
河洛平议
太极图新说
进化新论
燮理阴阳
十有八变
孟子之《易》
蓍法占例辨惑
《火珠林》
《参同契》
……
前 记
《学易笔谈》初集、二集和《读易杂识》,近代易学家海宁杭辛斋(1869—1924)著。杭氏名慎修,以字行。早年曾入同文馆读书。1897年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这是近代中国人独立经营的一家报纸。严复译著《天演论》即发表于此,影响一时。1905年参加同盟会,后又加入南社。1915年因抵制袁世凯称帝而被捕入狱,在狱中有奇遇,始接触《易》学,1916年获释。1917年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24年病逝于上海。
杭辛斋本来是一位有志于天下的革命活动家,为中国当时的进步事业多方奔走。他接触《易》学,始于1915年因反袁而入狱。杭辛斋始入狱时,狱中有一位老者在壁上写了杭氏入狱和出狱的年月日等,杭氏惊服之下,就师事他学《易》。这位老者就是当时为袁世凯镇压的民初农民起义领袖白朗(1873—1914)的军师,一位身负绝学的异人。杭辛斋后来在《学易笔谈`述旨》中说,“吾师忍死犴狴,克期以待,密传心法,冀绵绝学,又曷敢自弃”云云,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师徒狱中相聚一月,老者画地为卦,向杭辛斋传授了河图洛书等《易》学象数以及性命之旨,杭氏就此领悟了《易》学的精要。杭辛斋出狱后,大量购求《易》学书籍,孜孜钻研,讲习不辍,成为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易》学家。以上所述似乎是一个现代“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然而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产生了二十世纪初的一位《易》学大家,对二十世纪中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杭辛斋对《易》学的理解有着阔大的境界。他身处二十世纪初,深切观察到中国文化已与世界文化相见的事实,故其治《易》汇通古今中西,以阐明《易》道象数为主,不立门户,不分派别,惟求其是,传统《易》学的面貌至此一变。杭辛斋《学易笔谈》等著作虽然篇幅不大,却涵盖极广,举凡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内容,都有所涉及。尽管其中部分内容现在看来不完全恰当,但书中所包含的精辟论述以及天才猜想,至今仍极富启发性,开辟了二十世纪中华《易》学发展的新路。他的著作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是新时代的开山之作。
《学易笔谈》初集等三种选自杭辛斋所著的“易藏丛书”,民国十二年(1923)研几学社排印本。1988年天津市古籍书店据此本影印,亦即点校者所依据的底本。“丛书”中还有《易楔》《易数偶得》等其他著作,但《笔谈》等三种已经可以代表杭氏的主要思想,初学者可于此入门。原书有旧式标点,现在改用新式标点。《初集》《二集》原附勘误表,今据之改正书中误字。勘误表以外的其他误字,亦依据文理等径予改正。原书有个别地方颇为费解,似有脱漏,仍存原貌,以俟知者。
此书于1997年3月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今承中华书局的美意,将此书作为民国学术经典之一,收入“中国文化丛书”以广流通。借此机会温习一过,改正了旧版部分错误。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一个相对晦涩的领域。开篇的引言部分,没有直接陷入繁复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闲谈的方式,巧妙地勾勒出了整个主题的历史脉络和核心价值,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随后,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像是层层剥茧,由浅入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理论时,所引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现代案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僵硬的文字符号。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知识构建和心智成长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灌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在讨论传统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与现代生活接轨的独特视角。它没有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束之高阁,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将那些古老的哲理和方法论,巧妙地转化为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决策和人际交往的实用指南。书中的一些章节,简直就像是一面透彻的镜子,照见了我们在处理现代困境时的思维盲区。作者的解读既保留了原典的精髓,又赋予了其鲜活的时代意义,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理论阐述,它更像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提升生活品质、优化认知结构的心灵地图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久经岁月的厚重感,但同时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细腻。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和书法线条的结合,既有古韵又不显陈旧,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流水线生产的普通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用心,字号、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在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粘合度和内文的清晰度,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品质的执着。那种精心打磨出来的物件,总是能带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书的尺寸也很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公文包里还是手提袋里,都不会觉得笨重,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翻阅,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精心准备的一场雅致的下午茶,从视觉到触觉,都让人心生欢喜。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类题材时,我内心是抱有一丝抗拒的,总觉得会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和枯燥的典故考证。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行文风格极其接地气,充满了文人特有的那种洒脱与机智。作者的笔触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变得沉静深邃,这种语气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些充满洞察力的旁白所吸引,它们像是对正文内容的一种智慧提炼和升华,让人读完一段文字后,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份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和旁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储备。每一处关键论点的提出,都能找到详实可靠的文献依据作为支撑,这对于追求知识真实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引文,而是将这些看似分散的资料点,巧妙地编织进自己的论述体系中,使其成为推动论证前进的有力工具。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文献堆砌带来的阅读疲劳。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辨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思想是如何演变和成熟的,这种“思想的考古”过程本身就极富启发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去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度探究。
评分這套叢書真的值得收藏。再說了,這套書真的值得收藏。
评分好好好,还是张文江先生整理的,非常不错。
评分书挺好的,服务也不错,满意
评分比较专业,初学者未必好理解。书是好书。
评分比较专业,初学者未必好理解。书是好书。
评分书很好,若不学习怎能成为自己
评分还没翻看,但相信内容应该不错。
评分包装还不错的样子,不知道内容怎么样的呢的说
评分书很好,趁着活动入手了,希望能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