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打造:李輝柄、單國強、彭適凡、周南泉、陳麗華、孔德明、賀雲翱、呂成龍等中國資深文物專傢經年磨礪,精心為您度身打造;二百萬字精華濃縮,以史為序,追蹤中華藝術發展曆程。內容豐實:陶瓷、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金銀器、工藝品、服飾造型等八大類,全係列精選國寶文物藝術品;一萬幀圖片,以物證史,全方位展示中華文明藝術成就。
《中國藝術史圖典·工藝品捲》以史為序,以物證史,係統敘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時代特徵和藝術成就,力求藝術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史知識和審美享受,也可作為藝術史研究提綱挈領的指南。所收錄的工藝品,既囊括經典的傳世品,又突顯當代考古新發現。經陳麗華等知名工藝品專傢經年磨礪,內容資深精當,版式美觀,圖文並茂。編排過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顯古老文明的莊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時尚。
陳麗華,1953年生,遼寜大連人。遼寜大學曆史係畢業。研究館員。曾任旅順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副院長。著有《古漆器鑒賞與收藏》《漆器鑒識》,參與編撰《中國漆器分類全集》《中國美術全集·金屬胎琺琅器捲》《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漆器捲》《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琺琅捲》等著作。
漆器
導論
第一章 源自自然的漆器藝術
第二章 楚人的驕傲
第三章 漆器發展的黃金時代
第四章 失寵的漆器
第五章 漆器由實用嚮藝術的過渡
第六章 皇傢壟斷下的繁華
金屬琺琅器
導論
第一章 來自阿拉伯的掐絲琺琅工藝
第二章 古老工藝新生的鏨胎琺琅
第三章 隨西學而入的畫琺琅
竹木牙雕器
導論
第一章 從原始走嚮成熟
第二章 雕蟲小技登堂入室
第三章 名傢輩齣的時代
玻璃器
導論
第一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萌芽期
第二章 映日荷花彆樣紅——成熟期
第三章 濃妝淡抹總相宜——高峰期
織綉篇
導論
第一章 早期社會的紡織痕跡
第二章 錦綉初成
第三章 織綉的初步繁榮
第四章 遠銷世界的秦漢織綉
第五章 風靡天下的蜀錦
第六章 繁華的盛世錦綉
第七章 錦綉的新發展
第八章 金錦的鼎盛時期
第九章 南北齊輝的繁榮
第十章 官民織綉的全麵發展
中國工藝品發展大事記
今天,擺在讀者麵前的一部《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以下簡稱《圖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的大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不僅善於創造偉大的文明,而且善於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護起來、傳承下去,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上下五韆年不曾間斷、縱橫八萬裏不留空白的曆史見證。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遠流長、風格獨特而鮮明的藝術史。它在全世界獨樹一幟,自古至今被世人稱奇叫絕。正因如此,參與《圖典》編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們都滿懷著自信與自豪,以再現曆史輝煌、傳承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為己任。而今《圖典》的齣版正是盡這份曆史之責的成果。
這套《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圖書內容豐富。全書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法、繪畫、工藝品、服飾造型八大類。全書各捲均以時間為序,以物證史,通過揭示曆代經典文物所承載的藝術內涵和豐富的信息,展現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實地再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書展示的曆代藝術精品共1700餘件,每一件都是從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機構收藏的韆萬件文物中精選齣的代錶作,以及一些收藏在颱灣及海外的公認名作,都是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發展曆程的經典之作。全書將藝術性與學術性完美結閤,在文物類圖書中十分難得。《圖典》更為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權威性。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是本套叢書的主編單位,各捲主編和作者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大專院校等機構的知名文物專傢組成,大多還是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成員;其中很多人都是各專門文物品類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是文物類圖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有各捲每捲精選代錶性文物圖片600~1400幅,規模之大、品類之全、精品之多,為文物類圖書齣版中所罕見。
我原本以為這本厚厚的圖冊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匯編,但翻開後纔發現我對它産生瞭極大的誤判。它的敘事方式非常新穎,不像傳統史書那樣按時間綫死闆羅列,而是更多地從“功能性”和“材料學”的角度切入,這對於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比如,關於明清傢具的章節,它沒有簡單地展示棖、牙頭、榫卯結構,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地域的木材特性如何影響瞭傢具的造型和使用習慣,比如蘇作的精巧細膩與京作的沉穩大氣之間的分野,講解得鞭闢入裏,充滿瞭生活智慧的影子。更讓人稱道的是,書中對織綉和琺琅工藝的介紹,那些復雜的打籽綉、盤金綉的技法詳解,配上的高清照片幾乎能讓人感受到針腳的起伏。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工藝”變成瞭鮮活的“技藝”,讓人由衷地對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心生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工藝的體現,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製作方下瞭血本。但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索引和分類的邏輯性。對於工藝品這種門類繁多的領域,清晰的索引至關重要,而這本圖典的檢索係統做到瞭極緻。無論是按材質、年代、還是按紋飾主題,都能迅速定位到相關內容,這對於需要進行交叉研究的學者來說,效率簡直是火箭級的提升。我尤其欣賞它對“材料來源”的考據,比如對景德鎮高嶺土的地理位置描述,以及不同礦物顔料的提取過程,這些信息把工藝的誕生與地理環境緊密地聯係瞭起來。它不僅僅是在展示“成品”,更是在解構“生産過程”,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大超越瞭普通圖冊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工藝百科全書。
評分老實說,初看時可能會被海量的圖片淹沒,但隻要靜下心來,你會發現每個版麵的編排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它沒有采用那種一圖配一小段文字的敷衍做法,而是常常將一組相關主題的器物並置展示,通過對比來深化主題。比如一組關於唐代金銀器皿的展示,從宴飲器皿到宗教法器,它們的紋樣風格雖然一脈相承,但在細節處理上卻有著微妙的差異,這讓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工藝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調整。文字的撰寫風格也十分平易近人,雖然學術性強,但用詞避免瞭過多的晦澀術語,即便初學者也能順暢閱讀。特彆是對於一些已損毀或僅存殘件的珍貴工藝品的復原性描繪,雖然是推測,但也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想象空間,讓人在驚嘆於古代工藝完美的同時,也為那些流逝的美麗感到一絲惋惜。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每次都能發現新細節的案頭必備書。
評分這本《中國藝術史圖典·工藝品捲》簡直是視覺的饕餮盛宴,特彆是那些關於商周青銅器的彩版印刷,色彩的飽和度和紋飾的精細度,讓人不得不贊嘆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我記得有一頁專門展示瞭錯金工藝的細節放大圖,那絲絲縷縷的金色紋路在青銅器錶麵流淌,仿佛能感受到韆年前工匠指尖的溫度。書中對不同時期玉器沁色的描述也極其到位,從殷商的雞骨白到後世的蜜蠟黃,每一種色澤的演變背後都蘊含著復雜的曆史與環境因素,這絕不是一般的圖錄可以比擬的。尤其是陶瓷部分,那些宋代五大名窯的釉色對比圖,釉麵的溫潤如玉,開片的自然天成,簡直讓人屏息凝神。那些對器型流變的梳理,從唐三彩的豐腴到宋代極簡綫條的迴歸,清晰地勾勒齣審美品味的時代變遷軌跡,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深度和廣度是無價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典”,更像是一部帶著溫度的工藝品編年史,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評分讀完這套書,最大的感受是其在“比較美學”上的獨到之處。它不隻是孤立地展示中國工藝品的輝煌,而是常常穿插對比中外同期工藝品的異同,這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舉個例子,書中在論述元代金銀器時,對比瞭當時與中亞、西亞工藝風格的交融,那些繁復的花卉紋飾和幾何圖案,明顯帶有遊牧民族的熱烈奔放,卻又被漢地的細膩工藝所馴化,形成瞭一種獨有的“混血美感”。這種跨文化視角的引入,使得原本嚴肅的藝術史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張力。此外,書中對於“文玩雜項”的收錄也十分慷慨,竹雕、核雕、鼻煙壺等等,這些小而美的物件,往往是民間審美情趣的集大成者。作者對這些“小玩意兒”的推崇,體現瞭一種對“物哀”和“精微之美”的深刻理解,絕非一般僅關注“大器”的圖錄所能比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