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打造:李辉柄、单国强、彭适凡、周南泉、陈丽华、孔德明、贺云翱、吕成龙等中国资深文物专家经年磨砺,精心为您度身打造;二百万字精华浓缩,以史为序,追踪中华艺术发展历程。内容丰实:陶瓷、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金银器、工艺品、服饰造型等八大类,全系列精选国宝文物艺术品;一万帧图片,以物证史,全方位展示中华文明艺术成就。
《中国艺术史图典·工艺品卷》以史为序,以物证史,系统叙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和艺术成就,力求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为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史知识和审美享受,也可作为艺术史研究提纲挈领的指南。所收录的工艺品,既囊括经典的传世品,又突显当代考古新发现。经陈丽华等知名工艺品专家经年磨砺,内容资深精当,版式美观,图文并茂。编排过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显古老文明的庄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时尚。
陈丽华,1953年生,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馆员。曾任旅顺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副院长。著有《古漆器鉴赏与收藏》《漆器鉴识》,参与编撰《中国漆器分类全集》《中国美术全集·金属胎珐琅器卷》《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漆器卷》《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卷》等著作。
漆器
导论
第一章 源自自然的漆器艺术
第二章 楚人的骄傲
第三章 漆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 失宠的漆器
第五章 漆器由实用向艺术的过渡
第六章 皇家垄断下的繁华
金属珐琅器
导论
第一章 来自阿拉伯的掐丝珐琅工艺
第二章 古老工艺新生的錾胎珐琅
第三章 随西学而入的画珐琅
竹木牙雕器
导论
第一章 从原始走向成熟
第二章 雕虫小技登堂入室
第三章 名家辈出的时代
玻璃器
导论
第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萌芽期
第二章 映日荷花别样红——成熟期
第三章 浓妆淡抹总相宜——高峰期
织绣篇
导论
第一章 早期社会的纺织痕迹
第二章 锦绣初成
第三章 织绣的初步繁荣
第四章 远销世界的秦汉织绣
第五章 风靡天下的蜀锦
第六章 繁华的盛世锦绣
第七章 锦绣的新发展
第八章 金锦的鼎盛时期
第九章 南北齐辉的繁荣
第十章 官民织绣的全面发展
中国工艺品发展大事记
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一部《中国艺术史图典》系列(以下简称《图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的大门。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不仅善于创造伟大的文明,而且善于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纵横八万里不留空白的历史见证。如此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史。它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自古至今被世人称奇叫绝。正因如此,参与《图典》编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们都满怀着自信与自豪,以再现历史辉煌、传承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为己任。而今《图典》的出版正是尽这份历史之责的成果。
这套《中国艺术史图典》系列图书内容丰富。全书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法、绘画、工艺品、服饰造型八大类。全书各卷均以时间为序,以物证史,通过揭示历代经典文物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信息,展现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发展历程。全书展示的历代艺术精品共1700余件,每一件都是从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机构收藏的千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代表作,以及一些收藏在台湾及海外的公认名作,都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全书将艺术性与学术性完美结合,在文物类图书中十分难得。《图典》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是本套丛书的主编单位,各卷主编和作者由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大专院校等机构的知名文物专家组成,大多还是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其中很多人都是各专门文物品类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类图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有各卷每卷精选代表性文物图片600~1400幅,规模之大、品类之全、精品之多,为文物类图书出版中所罕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工艺的体现,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制作方下了血本。但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索引和分类的逻辑性。对于工艺品这种门类繁多的领域,清晰的索引至关重要,而这本图典的检索系统做到了极致。无论是按材质、年代、还是按纹饰主题,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这对于需要进行交叉研究的学者来说,效率简直是火箭级的提升。我尤其欣赏它对“材料来源”的考据,比如对景德镇高岭土的地理位置描述,以及不同矿物颜料的提取过程,这些信息把工艺的诞生与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不仅仅是在展示“成品”,更是在解构“生产过程”,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超越了普通图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工艺百科全书。
评分老实说,初看时可能会被海量的图片淹没,但只要静下心来,你会发现每个版面的编排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没有采用那种一图配一小段文字的敷衍做法,而是常常将一组相关主题的器物并置展示,通过对比来深化主题。比如一组关于唐代金银器皿的展示,从宴饮器皿到宗教法器,它们的纹样风格虽然一脉相承,但在细节处理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这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工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调整。文字的撰写风格也十分平易近人,虽然学术性强,但用词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即便初学者也能顺畅阅读。特别是对于一些已损毁或仅存残件的珍贵工艺品的复原性描绘,虽然是推测,但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想象空间,让人在惊叹于古代工艺完美的同时,也为那些流逝的美丽感到一丝惋惜。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这本《中国艺术史图典·工艺品卷》简直是视觉的饕餮盛宴,特别是那些关于商周青铜器的彩版印刷,色彩的饱和度和纹饰的精细度,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我记得有一页专门展示了错金工艺的细节放大图,那丝丝缕缕的金色纹路在青铜器表面流淌,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指尖的温度。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沁色的描述也极其到位,从殷商的鸡骨白到后世的蜜蜡黄,每一种色泽的演变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历史与环境因素,这绝不是一般的图录可以比拟的。尤其是陶瓷部分,那些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对比图,釉面的温润如玉,开片的自然天成,简直让人屏息凝神。那些对器型流变的梳理,从唐三彩的丰腴到宋代极简线条的回归,清晰地勾勒出审美品味的时代变迁轨迹,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深度和广度是无价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典”,更像是一部带着温度的工艺品编年史,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厚厚的图册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汇编,但翻开后才发现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误判。它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时间线死板罗列,而是更多地从“功能性”和“材料学”的角度切入,这对于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关于明清家具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展示枨、牙头、榫卯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的木材特性如何影响了家具的造型和使用习惯,比如苏作的精巧细腻与京作的沉稳大气之间的分野,讲解得鞭辟入里,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影子。更让人称道的是,书中对织绣和珐琅工艺的介绍,那些复杂的打籽绣、盘金绣的技法详解,配上的高清照片几乎能让人感受到针脚的起伏。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工艺”变成了鲜活的“技艺”,让人由衷地对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心生敬畏。
评分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感受是其在“比较美学”上的独到之处。它不只是孤立地展示中国工艺品的辉煌,而是常常穿插对比中外同期工艺品的异同,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举个例子,书中在论述元代金银器时,对比了当时与中亚、西亚工艺风格的交融,那些繁复的花卉纹饰和几何图案,明显带有游牧民族的热烈奔放,却又被汉地的细腻工艺所驯化,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混血美感”。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引入,使得原本严肃的艺术史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张力。此外,书中对于“文玩杂项”的收录也十分慷慨,竹雕、核雕、鼻烟壶等等,这些小而美的物件,往往是民间审美情趣的集大成者。作者对这些“小玩意儿”的推崇,体现了一种对“物哀”和“精微之美”的深刻理解,绝非一般仅关注“大器”的图录所能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