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三畏在東亞:美日所藏資料選編(套裝上下捲)/衛三畏文集

衛三畏在東亞:美日所藏資料選編(套裝上下捲)/衛三畏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德民 著
圖書標籤:
  • 衛三畏
  • 東亞
  • 美日關係
  • 曆史研究
  • 檔案史料
  • 文集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日本
  • 美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892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5393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衛三畏文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3
字數:11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衛三畏在東亞: 美日所藏資料選編》是衛三畏在東亞的活動資料匯編。由陶德民先生從耶魯大學檔案館裏復製齣來,並進行分類梳理匯編。是研究衛三畏的珍貴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衛三畏是近代中美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來華的美國傳教士之一,也是美國早期漢學研究的先驅者。他在中國生活瞭40年,編過報紙,當過翻譯,還當過美國駐華公使代辦,對中國的情況十分瞭解,掌握瞭大量的一手資料,是美國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傢,被稱為美國“漢學之父”,其名著《中國總論》把中國研究作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來進行綜閤的研究,是標誌美國漢學開端的裏程碑,該書與他所編《漢英拼音字典》過去一直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用書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捲首

圖1衛三畏肖像耶魯檔案

圖2衛三畏墓碑山口榮鐵攝

圖31854年《美日和親條約》漢文本首頁NARA

圖41854年《琉美條約》最後部分*外交史料

圖5蒲安臣使團閤影(中間站立者為蒲氏)*

圖6-1衛三畏贈北海道鬆前藩官員扇麵市立函館博物館

圖6-2扇麵左側題辭衛三畏手書英文及羅森手書落款同上

圖7羅森手抄本吉田鬆陰下田獄中投訴狀耶魯檔案

圖8-1巴特爾教堂(BattellChapel)彩色紀念玻璃上的《論語》字句

陶德民攝

圖8-2彩色紀念玻璃下部的文字同上

圖9美國聖經協會會長紀念油畫同上

附:美國聖經協會會長紀念油畫由來說明耶魯檔案

第1部分會員證書與自傳

1.1會員證書

1.1.1美國地理統計學會(1864)耶魯檔案

1.1.2皇傢亞洲學會北華分會(1865)同上

1.1.3加州科學院(1873)同上

1.1.4康州藝術科學院(1877)同上

1.1.5美國聖經協會會長當選賀信(1881)同上

1.2自傳

1.2.1衛三畏手稿本同上

1.2.2教務雜誌刊本TheChineseRecorder/June1889

1.2.3中文譯本馬軍*譯

1.3《美國人名辭典?曆史捲》辭條:衛三畏?衛斐列D.A.B.

第2部分鴉片戰爭前後

圖像部分

圖1MACAOFROMPENHAHILL日譯版《遠徵記》

圖2JESUITCONVENT,MACAO同上

圖3CHINESETEMPLEMACAO同上

圖4澳門的新教傳教士墓地同上

圖5VIEWOFHONG-KONGFROMEASTPOINT同上

圖6FISHMARKETCANTON同上

圖7美國領事館與上海港同上

圖8伯駕與郭士臘的肖像山口栄鉄*

圖9澳門街景陶德民攝

圖10《望廈條約》簽訂處澳門檔案館

文獻部分

2.1《中國叢報》所刊衛三畏文章清單耶魯檔案

2.1.1《中國叢報》第20捲第4號《瀛寰誌略》介紹張西平*

2.2衛三畏與其兄W.F.Williams來往信件清單耶魯檔案

2.3報刊文章與晚年講座的清單同上

2.4衛三畏論“1840年以前的廣州”同上

2.5馬禮遜教育會組建倡議書同上

2.6馬禮遜號事件始末相原良一*

2.7衛三畏緻美部會秘書安德遜信件耶魯檔案

2.8美方要求一體均沾照會草稿(1842年)及中方

迴復美方照會信函(1843年)同上

第3部分遠徵琉球與日本

(1)琉球

……

(2)橫濱

……

(3)下田

……

(4)箱館

……

第4部分天津締約與北京駐節

……

第5部分耶魯執教及身後哀榮

……

附錄一裨治文相關資料

……

附錄二衛三畏傢族文書目錄(GuidetotheSamuelWellsWilliamsFamilyPapers)

……

附錄三編者相關論文及《每日新聞》報道

……

後記


精彩書摘

  《衛三畏在東亞:美日所藏資料選編(套裝上下捲)/衛三畏文集》:
  與日人以詩相酬答
  遙見春色偶為吟,日本山川雪盡侵。
  古徑茶花紅滿簇,群岡鬆樹翠為陰。
  沙鷗冒雨浮波麵,海鳥隨風逐浪心。
  岸側軍營煙漠漠,灣中戰艦霧沉沉。橫濱築館應非遠,
  江戶樓颱望轉深。未識人傢何處是,泛舟搖漾到前林。
  是日,予遊橫濱,見郊外隻有龍神古廟,以木為之,內懸鏡像,儼若興雲緻雨之意。有店燒瓦,其瓦堅實,灰色而厚,不同中國之式。再行二三裏,則有人居屋,亦或灰或草結蓋屋,外多以紙符貼於門上。女畏見外方之人,予橫濱隻見一婦人而已。
  至下田
  越數日,事畢,火船由橫濱一日而至下田。下田之港在地球圖緯綫赤道之北三十四度三十九分,經綫中華北京偏東二十二度二十九分。其處有山水灌溉,澤邊膏腴肥潤,以此名日下田。下田港心,有一小石島居中,以為該處之水口。船隻泊入於內,但見山環海繞,垣局稠密,雖有颶風,亦甚堅穩。其時火船寄泊島邊,一望四圍之山,俱有大石盤腳,波浪故不撼塌之。山上樹木蔚茂,亦有雉雞、雁、鷹、鴉、水鴨、猓狸之類。
  ……
遠東的十字路口:近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衝突與身份重塑 一本深入剖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東亞社會劇變的恢弘之作 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的近代東亞圖景,聚焦於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這三個在外部衝擊下經曆深刻轉型的社會。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力圖從宏觀的製度變遷、微觀的社會生活、精英的文化認同以及大眾的日常經驗等多個層麵,立體地勾勒齣“脫亞入歐”或“中西撞擊”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第一部分:國傢形態的重構與民族主義的勃興 近代東亞的根本性變革,在於舊有帝國體係的崩潰與現代民族國傢的艱難構建。本捲選取瞭大量關於國傢權力運作的史料和研究,揭示瞭自強運動、明治維新以及朝鮮開化運動背後的深層驅動力。 律令的黃昏與新政的陣痛: 詳盡考察瞭清末“新政”在司法、教育和軍事領域推行的實踐與睏境。重點分析瞭地方士紳在中央集權削弱過程中的角色轉變,以及新式官僚集團的形成過程,探討瞭傳統儒傢倫理如何在國傢意識形態重塑中被挪用或摒棄。檔案顯示,這一時期的法律改革(如《大清新刑律》的起草)不僅是技術層麵的西化,更是對傳統“禮治”觀念的根本性挑戰。 天皇製與國傢神道: 從日本的視角齣發,深入分析瞭明治維新後,國傢如何通過“神道”的儀式化和教育體係的普及,成功地將天皇形象轉化為現代民族的象徵。我們藉助當時的官方齣版物、學校教科書以及民間對天皇祭典的參與記錄,展現瞭國傢意識形態滲透到傢庭和個人信仰建構的精細過程。 殖民前夜的彷徨: 關注朝鮮半島在列強角逐中的地位變化。通過分析朝鮮王朝末期內部關於“開國”與“衛道”的激烈爭論,以及甲午戰爭後外部乾預加劇的曆史脈絡,呈現瞭朝鮮知識分子在尋求國傢獨立與現代化路徑上的痛苦抉擇。此部分特彆關注瞭東學運動(Donghak Peasant Revolution)的內在邏輯,將其視為一次根植於本土的社會淨化與抵抗嘗試。 第二部分:跨越邊界的知識與文化移植 近代東亞的知識生産與傳播,呈現齣高度的跨國流動性。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他者”觀念的輸入、本土知識的重組,以及知識分子群體身份的流動。 “西學東漸”的歧義: 探討瞭西方科學、哲學、政治理論傳入東亞後,如何被切割、翻譯和本土化。例如,“Democracy”或“Science”的中文和日文翻譯詞匯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意義的爭奪戰。我們比較瞭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中對“國民性”的論述與福澤諭吉在《勸學篇》中的主張,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現代性”的理解存在哪些根本性差異。 文學革命與個體發現: 聚焦於白話文運動(或日語的“言文一緻”運動)對社會錶達的影響。文學作品不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道德說教工具,而是開始關注城市生活、女性命運和知識分子的情感睏境。小說、詩歌和翻譯作品構成瞭研究個體意識覺醒的重要載體。 醫學、衛生與身體政治: 考察瞭西醫傳入對傳統中醫體係的衝擊,以及國傢如何藉由公共衛生運動(如霍亂、鼠疫的防治)來行使對人民身體的控製權。這不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權力結構的一次無聲置換。 第三部分:都市化進程與社會生活的分層 現代化的核心錶現之一是人口嚮城市的集中,由此帶來瞭新的社會階層、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公共空間。 新式都市的誕生: 以上海、橫濱、漢城(今首爾)為案例,研究瞭租界、鐵路、電報和現代商業的齣現如何重塑瞭城市地理。記錄瞭早期百貨商店、咖啡館、劇院等新型消費場所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成為階級區分和性彆展示的新舞颱。 女性角色的轉型: 這一部分著力描繪瞭“新女性”的形象構建。從女學堂的畢業生到職場中的電話接綫員、教師,再到文學作品中的“摩登女郎”,女性的公共空間被極大地拓展,但也伴隨著社會對她們的新道德規範的審視與規訓。 勞工與底層經驗: 曆史的聚光燈常常偏嚮精英,而本書試圖還原普通工人和農民的抗爭與適應。通過對早期工人運動、罷工記錄以及鄉村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揭示瞭現代化紅利分配的不均,以及底層民眾在國傢轉型期所承受的沉重代價。例如,對工廠紀律的引入,如何與傳統的手工業生産模式發生衝突。 第四部分:地緣政治的摩擦與文化互滲 東亞近代史不可避免地被大國博弈所塑造。本捲關注衝突背後的文化邏輯,以及摩擦中産生的復雜文化交流。 戰爭記憶與曆史敘事: 重點分析瞭甲午戰爭(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對三國社會心理的長期影響。戰爭勝利如何被用來鞏固內部團結,失敗又如何引發深刻的自我反思。研究瞭戰敗國知識分子對勝利國的復雜情感——既有恐懼,也有學習的衝動。 “他者”的形象構建: 考察瞭媒體、漫畫和政治宣傳中,各國如何描繪彼此的形象。例如,日本對“支那”的刻闆印象,以及中國知識界對日本“侵略性”的解讀,這些都為後來的衝突埋下瞭深刻的文化伏筆。 在流亡中思考: 探討瞭知識分子因政治迫害或尋求新知而産生的跨國流動。這些流亡者(如在東京、上海或巴黎的留學生和革命者)成為不同文化思想交匯的“節點”,他們的筆記和通信揭示瞭近代東亞知識界的緊張與活力。 本書綜閤運用瞭外交檔案、私人信件、法律文書、報刊雜誌、文學作品以及社會調查報告等第一手資料,力求超越單一國傢史觀的限製,提供一個相互關聯、充滿動態張力的近代東亞全景圖。它不僅是關於製度變革的編年史,更是關於身份、現代性、以及文化抵抗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思想史和文化交流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衛三畏先生這位在那個時代扮演瞭重要角色的西方學者的著作一直頗為關注。這次的齣版,特彆強調瞭“美日所藏資料選編”,這立刻引發瞭我極大的興趣。我深知,很多重要的曆史文獻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國傢和地區,而這次的選編很可能匯聚瞭不少過去難以接觸到的珍貴史料。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收錄一些衛三畏先生關於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教育體製,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firsthand 觀察和評論。他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思想體係?他如何評價當時中國正在萌發的近代思潮?他與中國學者之間的互動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讓我感到無比好奇。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文集,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中國社會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所産生的復雜反應,以及衛三畏先生本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

我是一名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文化變遷感興趣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找到更具史料價值的讀物。偶然間得知這套《衛三畏在東亞》的書籍,它的副標題“美日所藏資料選編”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猜想,衛三畏先生作為一位身處那個時代的西方觀察者,他的視角肯定與我們現在閱讀的曆史敘述大相徑庭。 書中收錄的那些來自異國他鄉的珍貴資料,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充滿瞭好奇。我特彆想知道,衛三畏先生是如何記錄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細節的?他筆下的那些市井風情、民俗習慣,甚至是那些不易察覺的社會矛盾,是否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瞭解當時中國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研究近代東亞國際關係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衛三畏先生不僅在中國留下瞭足跡,也與日本等地有著密切的聯係。這次的選編涵蓋瞭美日兩國收藏的資料,這暗示著我們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衛三畏先生的活動及其時代。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有關於當時美國在東亞的政策意圖,以及日本在崛起過程中與西方國傢,特彆是與像衛三畏這樣的西方學者的交流記錄。 這些來自不同國傢、不同機構的資料整閤在一起,很可能揭示齣一些過去被忽視的聯係和影響。例如,衛三畏先生是如何在不同勢力之間周鏇的?他的觀察和報告對當時的國際決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期待。我設想,通過閱讀這些原始材料,我或許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當時東亞地區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的互動模式。

評分

這本書我剛翻瞭幾頁,就被其中收錄的一些稀有文獻深深吸引瞭。作為一名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亞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苦於尋找一手資料。衛三畏先生的名字我之前接觸過,他是當時在中國活動的一位重要西方學者,他的記錄和觀察往往能提供很多獨特的視角。這次看到他的文集被整理齣版,而且還是美日兩國所藏資料的選編,這本身就極具價值。 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中國海關和對外貿易的部分。衛三畏先生作為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外國人,他對當時中國經濟狀況的描述,以及他對西方國傢在華貿易活動的觀察,一定能為我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書中收錄的那些可能已經塵封多年的報告、信件、甚至是一些私人筆記,都可能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我期待著能從中瞭解到當時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潛力和市場,以及他們是如何與中國官員和商人進行互動的。

評分

我對這套書的整體印象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亞。衛三畏先生本身就是那個時代一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者,而這次的選編又橫跨瞭美國和日本的文獻,這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平颱。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國際政治格局以及西方國傢在其中的角色感到好奇,而這套書很可能為我揭示齣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當時列強在東亞的勢力劃分、外交博弈,以及軍事部署等方麵的資料。衛三畏先生是否在其中扮演瞭某種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他對當時國際局勢的判斷和分析,是否對某些決策産生瞭影響?此外,我也對日本在那個時期如何與西方國傢交往,以及它在東亞的崛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這套書的齣版,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東亞曆史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