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洋場上海傳奇,跌宕起伏香港情緣,華麗蒼涼異國婚姻……張愛玲究竟有多少故事?
? 生命齣現在該齣現的時候,終結於該終結的時候。隻有她的故事,仍在續寫……
於青是張學研究學者、張愛玲傳記的*早寫作者。《張愛玲未完》是於青《*後一爐香》(2002年)的精選新編,張愛玲係列《上海絕唱》《張愛玲傳》(2008年)延續。
《張愛玲未完》分為三個部分:第1部分“傾城續戀”是一篇小說《香港的白流蘇》,續寫《傾城之戀》人物的後半生情愛歸屬;第二部分“張愛玲的愛與盡”是兩篇半傳記小說,記述張愛玲中年的婚戀故事與晚年的臨終時光;第三部分“張愛玲傳”是張愛玲一生的傳奇寫照,迴顧張愛玲華麗而滄桑的一生。
於青,筆名亦清,山東青島市人。文學碩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著有女性文學學術論著《苦難的升華》《女性文學論集》《張愛玲評傳》《黑夜的潛流——女性文學概論》;傳記《東方鴻儒——季羨林傳》等。還著有散文集《沒有時間的快樂》,中篇小說集《紫色》《香港的白流蘇》等等,其中《香港的白流蘇》被翻譯成泰文在泰國齣版。
第一部 傾城續戀
香港的白流蘇
一、油麻地的蘿蔔糕
二、半生情史
三、半島風情
四、時光長廊
五、傾城之戀的結局
六、長相思與長相恨
七、流水年華
八、情迷倫敦
九、斷綫的風箏
十、人生如夢
第二部 張愛玲的愛與盡
最後一爐香:張愛玲與賴雅的婚戀
楔子
一、不是傢的傢
二、華麗緣
三、分離中的相聚
四、執子之手
五、處處拂塵埃
六、蠟燭成灰
最後的日子:張愛玲之死
一、上海遺夢
二、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三、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四、死生契闊,錯錯錯
五、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第三部 張愛玲傳
臨水照花
一、童年與少年
齣身豪門
信口起的名字
七歲寫小說
十四歲寫《摩登紅樓夢》
二、都市與文學
舊傢庭的“逃犯”
走路跌跌衝衝的女孩
戰地女護士
問鼎文壇
“齣名要趁早呀!”
三、生活與婚姻
愛穿清朝古裝的女人
親自登門的愛慕者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迴來瞭”
短暫的婚姻
四、逃離與落定
《十八春》與《小艾》
賴雅太太
雪洞一般的房間
一座城市的消逝
《張愛玲未完》:
香港的白流蘇
一、油麻地的蘿蔔糕
香港的四月,是最糯濕的季節。人在這個季節是百般不是。想休息,沒有理由,一年還沒有過幾天呢?想乾下去,又沒有盡頭,連老天都給你攪纏著,你還能信那沒有光亮的明天?到瞭晚上,便更是萬象紛呈,尷尬百現。換季的服裝和過季的服裝一股腦的呈現在商店的店麵上,失去瞭季節的分彆,就顯得愈發混亂,讓人無端的氣餒。隻有一個想法,快去蘭桂坊,喝上一杯血紅瑪麗,先把神智掐死,沒有瞭感覺纔好過一些。
香港香港,真正的“萬人迷”,有那麼多人喜愛它,自然就有它俗透的理由。不說彆的,單是油麻地這塊容納百物的所在,就很能代錶香港的特色。一排算命的攤子,一排稀奇古怪的小吃,還有淩亂的文物攤,更加幾圈圍在一起說不上是義唱還是賣唱的粵劇小調,都能讓人忘掉就在它身邊繚繞的現代的五光十色。
自流蘇最愛的就是在四月的晚上,就著那種帶有腐爛氣味的夜風,到油麻地去吃一種叫做炸蘿蔔糕的小吃,那是整個油麻地裏最地道的上海小吃。有這種蘿蔔糕在胃裏墊底,流蘇就有瞭一種到瞭傢的溫暖。
那蘿蔔糕的溫香,令她想起瞭少女時在上海與女朋友坐在城隍廟吃小吃的愜意場麵。
少女時啊,不用扳手指頭,流蘇就能知道已經是半個多世紀過去瞭。
怎麼自己總是不覺得老呢?在想象中,她從40年代開始就已經老瞭,老得不再在意身邊的世象,不再關心這個世界從哪裏到哪裏。
可神智總是清醒著的。半個多世紀也沒有糊塗。
也許是從那年範柳原離開她後就不肯在人世上用心的原因吧,那時起她就把自己看成老人瞭,老人對社會沒有過高的要求,就這樣過活吧。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包括流蘇自己也決無想到,她在不知不覺中就已變成瞭香港島上的人,而且是島上傢境較為殷實的人。完全是上天想成全她瞭,她在年輕的時候,受瞭太多彆的女人所沒有受過的情感之苦,便在商貿上讓她一路順遂。想一想,她就會無來由地嘆一口氣,還行吧,這一輩子。她以為已經是韆瘡百孔的心,到頭來也能心止如水。而況,她就沒肯在發財上動心思,懶懶的,懶懶的,銀行裏存款的數字便上去瞭。
是時代要成全她,先是在香港房地産不景氣的時候,她糊裏糊塗跟人在銅鑼灣買瞭幾間街麵鋪子,又聽彆人參謀在樓市最高時賣齣買進瞭香港最有潛力的股票,買瞭就買瞭,放在銀樓的保險箱裏全忘瞭。忘瞭就忘瞭,又偏在股市最好時想起來,連她自己也渾然不覺就發瞭橫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是這個香港,當年因為經濟原因她決絕地離開上海的老屋,跑到這裏來賤賣自己。是的,當時就是賤賣也沒有好的下場,成全她的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戰爭。成全她後,戰爭消失,無形的戰爭纔在她身邊漫漫無際地展開,一直持續瞭半個多世紀。
現在,她已經近八十高齡,就像迴光返照一樣,她覺得她最近的思維像跑馬場一樣熱鬧。尤其是少女時代的事情,簡直曆曆在目。這決不是什麼好兆頭,人都說總想往事的人纔是老人。這話對極。
對白流蘇來說,忘記過去是她能夠支撐到今天的秘訣,過去隻在許多具體的事物和景觀中顯現著,然而每當它一露頭,流蘇就會決絕地將它們掐死。
現在不行瞭,不是忘記,而是成心要往外拖。這還不夠,還在滿香港地尋找舊時時光的遺跡。
……
近日讀董橋的《青玉案》,他在總序中提到:美國幽默作傢羅伯特?本奇利曾經說自己,他寫瞭十五年纔發現,他根本毫無寫作天分:“可惜我太有名瞭,沒辦法封筆”,但他傢三代人都齣瞭作傢。
舊作重新齣版,本沒有發言的激情。可讀到這裏,有瞭突然想說的衝動。人往高齡走的時候,越來越少這樣的衝動。比如,對我寫過的文字,再也沒有重新檢閱的勇氣和興趣,我變得一點也不自愛,甚至檢點以前的文字時,常常感到驚奇,吃驚為什麼過去那麼能寫。那麼勇敢地寫。再讀自己十年前的文字,我也有羅伯特?本奇利的同感,我實在也太沒有寫作天分瞭。所幸的是,我並不齣名,連契科夫所說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小狗都不是,就此罷手,從此心靜。
其實,人類自己否定自己是進步的錶示,不光是寫作,生活中可以檢討的往事有甚於文字者,簡直就是一首陸放翁的《釵頭鳳》:“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當然,時下流行的“將錯就錯”的說法無非是一種自我安慰,實際上,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剋利特早有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實際上,即使曆史重來,你拾級重走,可能,也許,肯定走的還是那條老路。人生不能逆轉。
今天再來看我曾經癡迷的張愛玲的文字,是不是感覺就不一樣瞭?是,也不是。今天的後知後覺還是在以前認知基礎上發生的,隻是現在平靜一些,理性一些。現在再來欣賞張愛玲,也還是覺得她人的不可思議,作品的不可思議,文字的不可思議。打個不確切的比方,她就好像是戲麯中的昆麯,樂器中的長笛,八大菜係中的徽菜,很奢侈,很小眾,耐人尋味。
不管讀者如何看待這本小書,我甚至可以提前把讀者的批評說齣來,誇張,囉嗦,文過飾非,過於小資,但我還是有點安慰,那就是對張愛玲文字的感覺,對張愛玲人生的理解,對張愛玲研究的定位,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基本還靠譜,這也是我最後同意再版這本書的基本理由。
我必須承認,初讀時被其文字的華麗與疏離感搞得有些暈頭轉嚮,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座裝飾繁復但光綫昏暗的古堡。作者的文筆,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綉”齣來,每一筆都極盡雕琢之能事,堆砌著豐富而略顯晦澀的意象。但隻要熬過瞭最初的幾章,適應瞭這種略帶古典腔調的語感後,你會發現其背後的邏輯是極其嚴謹的。它探討的主題——關於身份的迷失、情感的錯位以及時代洪流對個體命運的無情碾壓——是如此宏大而永恒。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在處理極端情感時,總能找到一個冷靜、近乎抽離的敘事視角,這種“冷眼旁觀”反而更具穿透力,因為它避免瞭煽情陷阱,讓讀者得以更客觀地審視人物的掙紮與選擇。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更像是一次對靈魂深處的文學體檢,讓你不得不直麵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怯懦。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餘白”,或者說,它留給讀者的想象和填補空間之大。作者極其剋製,很少把話說滿,很多關鍵的衝突和轉摺點都被巧妙地隱藏在瞭人物的沉默、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或者一段突兀的內心獨白之後。這要求讀者必須具備極高的解讀能力和耐心,去捕捉那些未被言明的潛颱詞。我尤其欣賞它對女性角色復雜性的描摹,她們既是傳統規範下的犧牲品,又是利用規則進行自我救贖的精明玩傢,她們的美麗、智慧和絕望,被放置在一個充滿張力的平衡點上,搖搖欲墜卻又堅韌無比。這種對“邊緣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復雜化處理,讓整部作品的深度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愛情故事或時代悲歌的範疇。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活在曆史夾縫中的人,有瞭一種更為深刻的同理心和理解,這種由閱讀帶來的認知拓展,纔是好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震撼,簡直就像在乾燥已久的土地上,突然傾瀉下一場酣暢淋灕的暴雨,泥土的芬芳混閤著雨水的清新,瞬間激活瞭沉睡已久的感官。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細膩得令人咋舌,仿佛他能輕易地穿透皮囊,直抵靈魂深處那些最隱秘的角落。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個詞語或一個轉摺,那份精準的把握,絕非憑空臆想,而是長期對人性進行殘酷而溫柔的觀察積纍而成。故事的推進並非一馬平川的直綫敘事,它更像是一張復雜的織錦,每一根絲綫都承載著不同的情緒和重量,交織齣一種既疏離又親密,既華麗又蒼涼的獨特質感。尤其是那些對話場景,寥寥數語,卻蘊含著韆言萬語,那種“言外之意”的張力,讓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否則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一個時代變遷的側影,或是一個人物命運的轉摺點。讀完閤上書頁時,那種空茫感久久不散,仿佛自己剛剛從一個光怪陸離的夢境中被猛然抽離,世界似乎瞬間失去瞭原有的色彩和深度,隻留下迴味無窮的悵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巧,絕非一般綫性敘事可以比擬。它采用瞭碎片化的手法,像散落一地的老照片,每一張照片都獨立存在,卻又共同指嚮一個宏大而隱秘的圖景。讀者需要像一個偵探一樣,在這些看似不連貫的片段中尋找綫索,拼湊齣事件的全貌和人物的動機。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參與和建構,你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意義探尋者。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環境氛圍的營造,那種壓抑、潮濕、帶著某種腐朽氣息的場景描繪,幾乎可以讓你聞到空氣中舊傢具的味道,聽到窗外隱約傳來的遠方汽笛聲。它不是簡單的背景交代,而是情節的延伸,是人物心理的物化外顯。閱讀到中後段時,我甚至感覺自己像是被睏在瞭那個特定時空裏,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瞭那層薄如蟬翼的現實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許多技巧嫻熟的作傢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種題材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總覺得那些被反復書寫的年代和人物,很難再被賦予新鮮的解讀角度。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它的敘事腔調極其獨特,像是一位老舊留聲機裏傳來的老唱片,帶著沙沙的電流聲,卻唱著無比清晰、直抵人心的鏇律。文字的密度極高,不像現在流行的小說那樣追求閱讀的“流暢性”,它要求讀者停下來,去咂摸那些精心雕琢的句子結構,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匠人打磨。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處理“時間”這個元素,過去與現在並非涇渭分明地並置,而是像水波紋一樣層層疊疊地互相滲透和影響,使得人物的每一個當下選擇都充滿瞭曆史的迴響與宿命感。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故事,而是在解構故事,試圖探究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氛圍下,個體情感是如何被塑形、扭麯,最終走嚮必然的悲劇或超脫。閱讀體驗是費力的,但迴報是豐厚的,它迫使你的思維走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人性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