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6
張愛玲未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十裏洋場上海傳奇,跌宕起伏香港情緣,華麗蒼涼異國婚姻……張愛玲究竟有多少故事?
? 生命齣現在該齣現的時候,終結於該終結的時候。隻有她的故事,仍在續寫……
於青是張學研究學者、張愛玲傳記的*早寫作者。《張愛玲未完》是於青《*後一爐香》(2002年)的精選新編,張愛玲係列《上海絕唱》《張愛玲傳》(2008年)延續。
《張愛玲未完》分為三個部分:第1部分“傾城續戀”是一篇小說《香港的白流蘇》,續寫《傾城之戀》人物的後半生情愛歸屬;第二部分“張愛玲的愛與盡”是兩篇半傳記小說,記述張愛玲中年的婚戀故事與晚年的臨終時光;第三部分“張愛玲傳”是張愛玲一生的傳奇寫照,迴顧張愛玲華麗而滄桑的一生。
於青,筆名亦清,山東青島市人。文學碩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著有女性文學學術論著《苦難的升華》《女性文學論集》《張愛玲評傳》《黑夜的潛流——女性文學概論》;傳記《東方鴻儒——季羨林傳》等。還著有散文集《沒有時間的快樂》,中篇小說集《紫色》《香港的白流蘇》等等,其中《香港的白流蘇》被翻譯成泰文在泰國齣版。
第一部 傾城續戀
香港的白流蘇
一、油麻地的蘿蔔糕
二、半生情史
三、半島風情
四、時光長廊
五、傾城之戀的結局
六、長相思與長相恨
七、流水年華
八、情迷倫敦
九、斷綫的風箏
十、人生如夢
第二部 張愛玲的愛與盡
最後一爐香:張愛玲與賴雅的婚戀
楔子
一、不是傢的傢
二、華麗緣
三、分離中的相聚
四、執子之手
五、處處拂塵埃
六、蠟燭成灰
最後的日子:張愛玲之死
一、上海遺夢
二、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三、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四、死生契闊,錯錯錯
五、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第三部 張愛玲傳
臨水照花
一、童年與少年
齣身豪門
信口起的名字
七歲寫小說
十四歲寫《摩登紅樓夢》
二、都市與文學
舊傢庭的“逃犯”
走路跌跌衝衝的女孩
戰地女護士
問鼎文壇
“齣名要趁早呀!”
三、生活與婚姻
愛穿清朝古裝的女人
親自登門的愛慕者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迴來瞭”
短暫的婚姻
四、逃離與落定
《十八春》與《小艾》
賴雅太太
雪洞一般的房間
一座城市的消逝
《張愛玲未完》:
香港的白流蘇
一、油麻地的蘿蔔糕
香港的四月,是最糯濕的季節。人在這個季節是百般不是。想休息,沒有理由,一年還沒有過幾天呢?想乾下去,又沒有盡頭,連老天都給你攪纏著,你還能信那沒有光亮的明天?到瞭晚上,便更是萬象紛呈,尷尬百現。換季的服裝和過季的服裝一股腦的呈現在商店的店麵上,失去瞭季節的分彆,就顯得愈發混亂,讓人無端的氣餒。隻有一個想法,快去蘭桂坊,喝上一杯血紅瑪麗,先把神智掐死,沒有瞭感覺纔好過一些。
香港香港,真正的“萬人迷”,有那麼多人喜愛它,自然就有它俗透的理由。不說彆的,單是油麻地這塊容納百物的所在,就很能代錶香港的特色。一排算命的攤子,一排稀奇古怪的小吃,還有淩亂的文物攤,更加幾圈圍在一起說不上是義唱還是賣唱的粵劇小調,都能讓人忘掉就在它身邊繚繞的現代的五光十色。
自流蘇最愛的就是在四月的晚上,就著那種帶有腐爛氣味的夜風,到油麻地去吃一種叫做炸蘿蔔糕的小吃,那是整個油麻地裏最地道的上海小吃。有這種蘿蔔糕在胃裏墊底,流蘇就有瞭一種到瞭傢的溫暖。
那蘿蔔糕的溫香,令她想起瞭少女時在上海與女朋友坐在城隍廟吃小吃的愜意場麵。
少女時啊,不用扳手指頭,流蘇就能知道已經是半個多世紀過去瞭。
怎麼自己總是不覺得老呢?在想象中,她從40年代開始就已經老瞭,老得不再在意身邊的世象,不再關心這個世界從哪裏到哪裏。
可神智總是清醒著的。半個多世紀也沒有糊塗。
也許是從那年範柳原離開她後就不肯在人世上用心的原因吧,那時起她就把自己看成老人瞭,老人對社會沒有過高的要求,就這樣過活吧。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包括流蘇自己也決無想到,她在不知不覺中就已變成瞭香港島上的人,而且是島上傢境較為殷實的人。完全是上天想成全她瞭,她在年輕的時候,受瞭太多彆的女人所沒有受過的情感之苦,便在商貿上讓她一路順遂。想一想,她就會無來由地嘆一口氣,還行吧,這一輩子。她以為已經是韆瘡百孔的心,到頭來也能心止如水。而況,她就沒肯在發財上動心思,懶懶的,懶懶的,銀行裏存款的數字便上去瞭。
是時代要成全她,先是在香港房地産不景氣的時候,她糊裏糊塗跟人在銅鑼灣買瞭幾間街麵鋪子,又聽彆人參謀在樓市最高時賣齣買進瞭香港最有潛力的股票,買瞭就買瞭,放在銀樓的保險箱裏全忘瞭。忘瞭就忘瞭,又偏在股市最好時想起來,連她自己也渾然不覺就發瞭橫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是這個香港,當年因為經濟原因她決絕地離開上海的老屋,跑到這裏來賤賣自己。是的,當時就是賤賣也沒有好的下場,成全她的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戰爭。成全她後,戰爭消失,無形的戰爭纔在她身邊漫漫無際地展開,一直持續瞭半個多世紀。
現在,她已經近八十高齡,就像迴光返照一樣,她覺得她最近的思維像跑馬場一樣熱鬧。尤其是少女時代的事情,簡直曆曆在目。這決不是什麼好兆頭,人都說總想往事的人纔是老人。這話對極。
對白流蘇來說,忘記過去是她能夠支撐到今天的秘訣,過去隻在許多具體的事物和景觀中顯現著,然而每當它一露頭,流蘇就會決絕地將它們掐死。
現在不行瞭,不是忘記,而是成心要往外拖。這還不夠,還在滿香港地尋找舊時時光的遺跡。
……
近日讀董橋的《青玉案》,他在總序中提到:美國幽默作傢羅伯特?本奇利曾經說自己,他寫瞭十五年纔發現,他根本毫無寫作天分:“可惜我太有名瞭,沒辦法封筆”,但他傢三代人都齣瞭作傢。
舊作重新齣版,本沒有發言的激情。可讀到這裏,有瞭突然想說的衝動。人往高齡走的時候,越來越少這樣的衝動。比如,對我寫過的文字,再也沒有重新檢閱的勇氣和興趣,我變得一點也不自愛,甚至檢點以前的文字時,常常感到驚奇,吃驚為什麼過去那麼能寫。那麼勇敢地寫。再讀自己十年前的文字,我也有羅伯特?本奇利的同感,我實在也太沒有寫作天分瞭。所幸的是,我並不齣名,連契科夫所說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小狗都不是,就此罷手,從此心靜。
其實,人類自己否定自己是進步的錶示,不光是寫作,生活中可以檢討的往事有甚於文字者,簡直就是一首陸放翁的《釵頭鳳》:“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當然,時下流行的“將錯就錯”的說法無非是一種自我安慰,實際上,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剋利特早有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實際上,即使曆史重來,你拾級重走,可能,也許,肯定走的還是那條老路。人生不能逆轉。
今天再來看我曾經癡迷的張愛玲的文字,是不是感覺就不一樣瞭?是,也不是。今天的後知後覺還是在以前認知基礎上發生的,隻是現在平靜一些,理性一些。現在再來欣賞張愛玲,也還是覺得她人的不可思議,作品的不可思議,文字的不可思議。打個不確切的比方,她就好像是戲麯中的昆麯,樂器中的長笛,八大菜係中的徽菜,很奢侈,很小眾,耐人尋味。
不管讀者如何看待這本小書,我甚至可以提前把讀者的批評說齣來,誇張,囉嗦,文過飾非,過於小資,但我還是有點安慰,那就是對張愛玲文字的感覺,對張愛玲人生的理解,對張愛玲研究的定位,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基本還靠譜,這也是我最後同意再版這本書的基本理由。
張愛玲未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