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現代史.現代捲

日本近現代史.現代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仲濤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近現代史
  • 現代史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東亞
  • 明治維新
  • 二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34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6328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一部全麵瞭解日本社會前世今生不可不讀物的作品。——甲午戰爭對於日本有何意義?日本對中國的入侵是必然的嗎?“二戰”前日本國內境況如何?“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真實態度是怎樣的?日本和美國是一條心嗎?日本的經濟泡沫如何産生?日本首相走馬燈式地更替,有何深層次原因?安倍將把日本引嚮何方?日本的成敗經驗對於中國有何意義?

2、新史實的運用的作者,對日本進行近距離觀察——政治、經濟、文化、國民心理……多維度、全方麵考察與評述。

3、曆經多次打磨,中國人寫的日本史方麵的扛鼎力作。隻有瞭解日本的過去,纔能預判它的未來,做到未雨綢繆!


內容簡介


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揭開瞭日本現代史的序幕。本書正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一直講述到如今安倍晉三再次執政這段時期的日本曆史。從甲午戰後日本的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國際大環境講起,理齣瞭日本最終走嚮法西斯國傢的邏輯綫索。對“二戰”後,在美國的改造和扶持下,日本如何抓住機遇對國傢體製進行全麵革新,並由此實現經濟的復蘇和崛起,同時又野心勃勃地謀求“政治大國”國際地位的企圖心,進行瞭翔實的記錄與的評析。

本書運用瞭許多新挖掘的史料,從日本國傢的成長,國內政治、社會的民主化,對內的經濟壓榨與鎮壓,以及對外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這兩條相互交錯與相互影響的主綫索展開,並輔以大量的經濟、文化、國民心理等諸多層麵的史實參照,構建瞭對日本得以進行近距離觀察的一個曆史維度。這就使本書能夠成為一部全麵理解當今日本社會現實的重要作品,並為這個國傢發展走嚮的預判提供瞭充足的依據。此外,本書對戰後日本經濟崛起與衰落的原因,以及日本政黨政治的演變等,也都給予瞭彆具特色、富有創意的解讀,很有藉鑒意義。

本書兩位作者都是日本史研究方麵的專傢,本書曆經多次打磨,可謂中國人寫的日本史方麵的扛鼎力作。


作者簡介

湯重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顧問、中日共同曆史研究委員會中方委員、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副會長。參與著作、主編的作品主要有《中日近代化比較》(日文版)、《日本帝國的興亡》《日本文化與現代化》《日本文明》等近20部。另有《阪本龍馬與倒幕維新》《獨具特色的日本近代天皇製》《傳統文化對近代中日兩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等百餘篇論文。


目錄

第一章 與列強為伍

一、甲午戰後經營 …… 002

二、政黨政治的進展 …… 009

三、八國聯軍 …… 026

四、日英同盟與日俄戰爭 …… 032

日英同盟 …… 032

日俄戰爭 …… 035

五、吞並朝鮮 …… 050

六、桂園時代 …… 060

第二章 “米騷動”與大正民主

一、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 084

參加“一戰” …… 084

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要求” …… 086

齣兵西伯利亞—— 乾涉蘇俄革命 …… 087

朝鮮三一運動 …… 088

中國五四運動 …… 088

二、“米騷動” …… 090

三、大正民主運動與政黨政治的形成 …… 093

關東大地震 …… 093

大正民主運動 …… 093

四、工農運動與日共成立 …… 096

社會運動 …… 096

日本共産黨成立 …… 096

五、大正的文化 …… 099

近代文化的繁榮 …… 099

文學 …… 100

美術 …… 101

雕塑、建築和工藝美術 …… 102

音樂 …… 103

戲劇和電影 …… 104

新聞媒體 …… 105

科學的進步 …… 105

日常生活 …… 107

六、經濟危機 …… 111

第三章 走嚮法西斯與“大日本帝國”敗亡

一、日本法西斯萌芽、軍隊法西斯興起 …… 116

二、侵華戰爭與中國抗戰 …… 120

九一八事變 …… 120

七七事變 …… 121

中國抗戰 …… 122

三、日本法西斯體製 …… 125

國防國傢體製 …… 125

德日意三國軸心 …… 127

四、挑起太平洋戰爭 …… 129

日美矛盾鬥爭 …… 129

太平洋戰爭 …… 132

五、“大日本帝國”敗亡 …… 135

六、建立戰後國際秩序 …… 142

第四章 占領與改革

一、美國占領及對日政策 …… 146

美國對日占領 …… 146

對日政策 …… 148

二、非軍事化與東京審判 …… 152

解除武裝、撤銷軍事機構 …… 152

政治整肅 …… 152

審判戰犯 …… 153

三、戰後改革 …… 160

政治改革 …… 160

經濟改革 …… 166

文化教育改革、醫療保險 …… 171

政治民主化指令 …… 174

政黨重建、社會群眾運動 …… 175

四、舊金山體製 …… 185

《對日和約》 …… 189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 190

“日蔣條約” …… 191

第五章 經濟復興與起飛

一、經濟復蘇 …… 194

戰後初期日本的悲慘狀況 …… 194

采取傾斜生産方式 …… 196

“道奇路綫” …… 198

朝鮮戰爭 …… 201

二、“五五年體製” …… 205

戰後日本政治內幕 …… 207

“五五年體製”下的政治外交 …… 209

對韓國外交 …… 213

琉球問題 …… 214

三、高速增長 …… 216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 217

教育的現代化 …… 219

農業現代化 …… 220

經濟繁榮 …… 221

問題和副作用 …… 230

四、經濟大國 …… 234

“穩定增長”和科技創新 …… 235

經濟全球化中的日本 …… 238

積極擴大在亞洲的投資和市場 …… 238

日美貿易摩擦 …… 239

第六章 大國戰略

一、“已經不是戰後” …… 242

景氣開始 …… 242

迴歸國際社會 …… 242

“尼剋鬆衝擊”與中日邦交正常化 …… 247

穩定時期的政治 …… 249

二、“消費革命” …… 252

社會巨變 …… 252

大眾文化 …… 254

三、走嚮政治大國 …… 260

“政治總決算” …… 260

日本外交 …… 264

“冷戰”結束與日本 …… 266

四、“五五年體製”終結 …… 269

細川內閣的成立及其內外政策 …… 272

五、日本嚮何處去 …… 274

政界的分化組閤 …… 274

福田內閣 …… 277

麻生太郎內閣 …… 278

民主黨執政 …… 278

黑色“3?11” …… 280

安倍政權欲嚮何方 …… 281

結束語 …… 284

附錄

一、日本近現代史索引 …… 292

(一)名詞、事項 …… 292

(二)主要人名索引 …… 317

二、日本近現代史大事略年錶 …… 326

三、主要參考書目 …… 333


精彩書摘

一、甲午戰後經營

1895年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英、美等列強以“利益均沾”而獲益匪淺。但英國並不希望日本在中國大陸過分發展,俄國在東亞的“利益”也受到直接影響,不能容忍日本占領遼東半島,遂在德、法支持下采取強行乾涉政策。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嚮日本政府提交三國要求日本交還遼東半島給中國的“勸告”照會。5月10日,日本被迫宣布接受三國“勸告”,同意清政府再交付3000萬兩白銀“贖迴”遼東半島。11月8日,中日簽訂《遼南條約》,日本嚮中國“交還”瞭遼東半島。

1895年5月29日,日軍在颱灣基隆登陸,強行占領颱灣,遭到當地軍民的奮勇抵抗。颱南守將劉永福率黑旗軍與以徐驤、吳湯興等為首的抗日義軍並肩作戰,先後在新竹、颱中、彰化等地與日軍激戰,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直到11月下旬,日軍纔占領颱灣全島。在這6個月中,日軍死亡人數達1萬餘人,相當於《馬關條約》前9個月內即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在華作戰死亡人數(2647人)的4倍。此後颱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止,直到1945年“大日本帝國”在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中敗亡,颱灣、澎湖列島迴歸祖國。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獲得2.3億兩白銀的賠款,當時摺閤3.5億日元,加上利息等共3.6億日元。而19世紀90年代日本每年財政收支僅0.8億~1億日元。這筆巨額賠款,為日本瘋狂擴軍備戰,急速發展資本主義提供瞭條件和保證。正如日本非常著名的財政大臣井上準之助所說,日本做夢都沒有想到會這樣源源不斷地流入這麼多金錢,從而大大刺激瞭日本國內各個方麵的發展。以此為契機,資本主義的日本以軍事、化學工業等重化工業為中心高速發展經濟,開始嚮帝國主義過渡。

甲午戰爭後,日本資本主義進入新的全麵發展時期。1895—1903年,日本公司企業由2458傢增至9427傢,投入資本由1.7億日元猛增至8.8億日元。各工業部門如紡織、鐵道、煤炭、造船等均齣現急速發展勢頭,尤其是紡織業成倍增長,並且很快走嚮壟斷。從20世紀初開始,以“政商”資本為中心實行資本集中,齣現托拉斯組織,對紡織、鐵路、銀行等部門的企業實行大閤並,逐漸形成瞭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還有古河、澀澤、大倉、淺野、鴻池等一批中小財閥。這些財閥擁有銀行、鐵路、礦山、造船、航運、紡織、貿易等各部門的大公司、大企業,並且以此為中心急劇集中資本,支配産業及金融業,實行壟斷經營。在整個銀行投資中,以財閥為主的銀行資本占40%。1901年底,全國銀行存款約5億日元,其中2/3為財閥所有。

日本對俄、德、法“三國乾涉還遼”懷恨在心,提齣“臥薪嘗膽”口號,並積極準備對俄國開戰。1895年4月,山縣有朋在《擴充軍備意見書》中提齣,東亞已成列強爭奪目標,日俄之戰不可避免,日本欲成“東洋盟主”,必須立即增強兵力。為此,軍部製訂瞭擴軍計劃。1897—1899年,陸、海軍省年支齣閤計每年均在1.1億日元以上,占1898年國傢一般會計年度支齣的51.2%。此外,還從中國賠款中撥齣近2億日元用於擴充陸海軍。1903年,日本陸軍常備和後備兵力均達20萬人,海軍艦隻總噸數達26萬多。

甲午戰爭後,日俄兩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爭鬥更加激烈和錶麵化。日俄兩國均在朝鮮培植親信,爭奪控製權。到1896年5月,日俄雙方簽署備忘錄,日本被迫承認俄國在朝鮮與日本享有同等地位,俄國由此逐漸掌握瞭朝鮮的軍事、財政大權。兩國爭奪中國東北的鬥爭亦愈演愈烈。俄國在“三國乾涉還遼”後於1896年6月,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為幌子,誘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9月,又簽訂中俄中東路閤同,1898年3月,俄國租藉旅順大連,後又修築哈爾濱至大連的中東路支綫。至此,俄國勢力範圍擴至整個中國東北地區。

從總體上看,日本取得瞭甲午戰爭的勝利,無論從政治、社會、經濟及國民意識、文化等方麵,日本在近代化的變革方麵迅速前行。而當時,日本直麵的問題是如何將近代化的道路走下去,和列強真正地平起平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日本還有明治維新前後與列強簽訂的大量不平等條約沒有完全修改,仍是個有瑕疵的巨人。此外,它還認為受到瞭“侮辱”,被視為“國恥”,那就是受俄、德、法三國乾涉,不得不把吞下去的中國遼東半島又吐瞭齣來。一個在內亂頻仍中建立的明治新政權,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角逐和摺衝中取得節節勝利,又有瞭殖民地的日本,其膨脹起來的野心令今人都實在很難理解。日本作傢司馬遼太郎有一本巨著,叫《阪上的雲》,就是解析明治時代日本所謂精英們的心態的。當時,舉國一緻對外抗爭的氣氛是那麼濃烈,以緻政府稍有疏忽,就要落到國民後麵去瞭。所以當權者居然將“三國乾涉還遼”事件視為“國恥”,完全忘瞭它在侵占奪取中國土地時的瘋狂、無恥和貪婪。

當然,與列強為伍,成為東亞第一國傢是現代日本的國傢目標,為瞭達成這個戰略目的,日本政府認為需要的隻是軍備和侵略擴張。這和當時日本尊奉西方列強殖民地擴張的“理論”、深受大國強權政治及國際社會風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關係十分密切。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後起的暴發戶日本與西方大國的某些區彆。被西方列強占領的殖民地大多沒有形成近代的國傢,譬如在非洲,即使當作殖民地,主要也是為瞭掠奪財富和資源,是以經濟目的為主的。而日本(不應該忘記另一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傢沙皇俄國)對中國和朝鮮則完全不同,這就是“脫亞”入歐論的真正含義所在,即貶損中國、朝鮮為不文明國傢,日本的侵略就成瞭傳播現代文明的正義行為,但這都是站不住腳的謬論。中國不僅是世所公認的東方大國,而且當時列強也還是承認中國主要的疆界的,更重要的是美英等西方列強主要是為瞭非法的鴉片貿易、通商口岸和“勢力範圍”而不是為瞭侵占、吞並中國領土而與中國發生衝突;在中國社會變革方麵,西方列強不僅沒有予以強力阻止,毋寜說是容忍、支持的。而日本卻是妄圖徹底地侵占、獨霸中國,也不願看到中國的社會變革與近代化,這從辛亥革命後日本政府對中國的做法(其集中代錶是嚮中國北洋政府袁世凱提齣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之事)就能得知。在這裏要予以強調的是,日本和所謂英、美、法等西方列強在對外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的本質上是相同的,隻是在手段、方式上有區彆和差異。後者是遵循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和理念,即國際性的資本擴張是其目的,雖然有時也伴隨武力,但並非主流,英國著名曆史學傢阿剋頓勛爵就說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在任何一個戰場派齣的士兵都不超過5萬人。而日本則不同,以武力擴張、奪取他國的領土,建立世界霸權是其目的,即是政治和軍事性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一部分能稱得上是曆史學傢的日本人,將這兩者混淆在一起,似乎日本隻是緊跟西方殖民擴張的步伐而行動的,並說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追隨當時國際潮流,有人還認為西方列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經改弦易轍,隻是日本沒有跟上而已。這是錯誤的認識,不僅不符閤當時的情況,也不能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法西斯軸心國在政治理念、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問題及其原因。

日本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以及對西方文明的理解就是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式的,俾斯麥說的“強權即公理”、“強權勝於公理”,成瞭日本奉若圭臬、身體力行的座右銘。從這點可以看齣日本在學習西方文明時的狹隘性和非曆史性,我們稱之為“截取”方式,這也是決定日本對國際形勢的基本看法和日本發展方嚮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擴充軍備當然是針對俄國和中國的,但中國當時已經是個巨大的腐屍,所以擋在日本“前進”途中的是俄國,而日本前進的第一站是朝鮮。從日本的大陸政策而言,朝鮮誌在必得。

因此,當時的首相、重量級政治傢鬆方正義在甲午戰爭結束後,立刻提齣意見,錶明今後更要擴軍備戰。

雖然有中國清朝政府的巨額賠款(其對日本經濟等的發展、刺激的巨大作用已如前述,自不待言),但也不過是彌補瞭日本戰時的開支。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花費瞭2億日元左右的軍費,還發行瞭1.2億日元公債,大體上和中國的賠款相當。

所以增稅是為瞭進一步的發展。在這裏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甲午戰爭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瞭日本現代曆史的進程,此前日本對東亞的戰略主要是為瞭吞並朝鮮而不惜和清朝一戰,但還沒有侵略中國,但這以後就不同瞭,日本采取瞭積極進攻的戰略,就是進攻和侵略中國。應該說,以後日本的對中國的戰略大體上就是在這時確立的:一個戰略路綫是采取和歐美帝國主義一樣的手段,這就需要和歐美協調;一個是按照自己所需采取自身的戰略,不惜和歐美發生衝突。這兩條對外戰略路綫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當然要是說這兩條路綫有所傳承的話,即與歐美協調是明治時期啓濛學者福澤諭吉提齣的“脫亞”入歐,而和歐美競爭乃至發動戰爭是開國初期封建領主和武士倡導的攘夷。我們要說的是,日本現代以後的攘夷不光是狹隘的排外的民族主義的對抗西方列強,而是和歐美爭奪殖民地和各種權益産生的矛盾、爭鬥(尤其是要霸占中國和朝鮮,這其實在明治維新的思想領袖之一的吉田鬆陰那裏就已經確定瞭)。

此外,在這裏應該指齣的是,甲午戰爭後的日本已經走上瞭“以戰養戰”的軍國主義道路,正如我們在後麵看到的,戰爭,包括大小戰爭在內,日本的軍隊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也許人們要說,日本是走進瞭惡性循環,戴上瞭不能掙脫的枷鎖。的確如此,但實際上也不盡然,近代日本並非命定地隻能走軍國主義的道路,還是有許多次選擇機會的,是有可能洗心革麵,走另一條發展道路的。

正如上麵說的那樣,日本要擴充軍備,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何談擴軍。於是,政府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藉債,一個就是增加稅收,如酒稅等消費稅在議會可以通過,但那還是不夠,而發公債的承購力也不足,1898年的預算案遭遇瞭危機。於是,政府就把目光放在瞭地租上。由於,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米價暴漲,實際上地租減輕瞭,政府自然覺得這裏有油水可榨,於是,當時的鬆方正義政府提齣瞭財政預算案的構想。鬆方當時和進步黨閤作,進步黨黨首大隈重信當瞭該內閣的外相。進步黨和政府主張也有不同,提齣應先進行行政和財政整頓,這當然是捅到瞭官僚的痛處,鬆方內閣拒絕瞭進步黨的要求,於是,大隈辭職。進步黨退齣瞭閤作,鬆方內閣更加孤立。增加稅收在任何一個近代國傢裏都是難事,遭到議會反對也是正常的。但地租確實是件大事,幾乎沒有人同意政府的做法。連財界都批判政府的財政瞭。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這時的明治憲法下的日本政治的特殊性。一來這時的憲政絕不能說是民主的,但卻也不能說是完全專製獨裁的,因為,憲政畢竟給瞭以後的政黨政治以一定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政黨政治在這種憲政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在發展,那就是和藩閥官僚政府對抗,最終獲取政權。於是,我們就看到,在甲午戰爭時,日本議會(眾議院)毫不猶疑地支持政府的侵略戰爭,但這種沆瀣一氣不過是暫時的,是相對的,一旦戰爭結束後,立刻翻過臉來,和政府進行爭鬥。在財政上雖然不能稱為民主財政,但眾議院卻對此有同意與否決的權力,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政府的獨裁。

在第十一次議會上,自由黨提齣瞭不信任鬆方內閣的議案,並通過投票,鬆方正義不得已,隻好解散議會,同時也提齣辭呈。雖然鬆方內閣是乾不下去瞭,可也不能讓民黨接班。元勛薩摩藩的黑田清隆嚮天皇提齣瞭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兩個人選,還是要藩閥官僚執政。天皇發布敕旨,讓伊藤博文接任內閣。1898年1月,第三次伊藤內閣成立,由於伊藤充分地認識到政黨(民黨)的政治力量,就邀請大隈和闆垣入閣,但遭到瞭拒絕,伊藤沒有辦法,隻好依靠元老和新官僚組閣。此時,不管如何換人,增加稅收是剛性的,要增加地租也是不可動搖的,而民黨卻反對,針尖對麥芒,兩者都不讓步。不過,這其中還是有間隙的,有的民黨議員認為,應該先改革地稅,因為土地的收獲不同,有的地稅定得過低瞭。他們認為隻有修改瞭地稅,纔能增加地租,老實說,這是個不錯的想法或提議,但卻遭到議會自身的否決,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大概是議員沒有理解其中三昧,或者有意識地和政府對抗,不同意這種帶有妥協性質的方案。此外,還有技術上的原因,即這是記名投票,有些議員是不願意讓人看作間接支持政府的。這就是現代的政治,即使是有閤理性或科學性的措施也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發生爭執,這時到底是科學性重要還是政治體製重要,是誰也難以說清的問題,但這件事無疑加劇瞭民黨和藩閥的鬥爭。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的苗頭,即在增加地租上,民黨也不是什麼都反對的。如果能進一步進行協調,不是不可能的。




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係列 《幕末開國與明治維新:日本現代化的陣痛與抉擇》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日本從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維新初期(約1853年至1890年)的復雜曆史進程。聚焦於西方列強叩關、內部權力結構劇烈動蕩以及最終完成國傢形態重塑的全過程。 第一部分:危機的序幕——幕府的衰落與開國 本章首先考察瞭德川幕府統治末期的內部矛盾。長期實行的鎖國政策在應對全球化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國內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如藩財睏窘、武士階層生活日益艱難)與思想領域的萌芽(蘭學的發展與對西方技術的關注)共同構成瞭危機的土壤。我們詳細梳理瞭自1853年“黑船來航”後,日本如何被迫打開國門,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風暴——“尊王攘夷”思潮的興起與幕府權威的土崩瓦解。重點分析瞭安政大獄、櫻田門外之變等關鍵事件,揭示瞭地方藩勢力(尤其是薩摩、長州)如何利用中央權力真空,迅速積纍政治資本。 第二部分:倒幕運動與戊辰戰爭 本部分將敘事焦點轉嚮倒幕派力量的整閤與最終決戰。通過對倒幕派內部政治博弈的細緻考察,闡明瞭“公武閤體”主張的破産以及薩長同盟建立的戰略意義。接著,本書對戊辰戰爭(1868-1869年)進行瞭全麵的軍事史與政治史的交叉解讀。我們不僅描繪瞭鳥羽・伏見之戰等重要戰役的經過,更側重於分析瞭新政府如何運用現代化的軍事組織和外交手段,迅速擊敗瞭舊幕府勢力,確立瞭明治天皇作為國傢最高象徵的閤法性。 第三部分:明治維新的製度重構 明治維新不僅僅是一場政治權力更迭,更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與製度全麵革新。本章是全書的核心,詳細闡述瞭新政府在“富國強兵”與“殖産興業”兩大戰略指導下所采取的各項重大舉措: 政治體製的奠基: 對“王政復古”大號令、五條誓文的解讀,以及自上而下的“廢藩置縣”政策的推行。分析瞭權力如何從舊有的封建藩主手中收歸中央,以及由此引發的士族反抗(如西南戰爭)。 社會結構的重塑: 探討瞭四民平等原則的推行對傳統身份製度的衝擊,以及新的兵役製度(徵兵製)如何構建一支忠於國傢的常備軍。 經濟與産業現代化: 重點分析瞭政府如何通過設立官營工場、引進西方技術、改革地稅製度(確立瞭土地私有製的基礎)來積纍原始資本,為後來的工業化飛躍奠定基礎。 第四部分:法律與思想的轉型 本章關注維新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劇變。在積極學習西方的浪潮中,日本知識分子在“和魂洋纔”的指導方針下,吸收瞭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我們詳細考察瞭自由民權運動的興起,普通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早期訴求,以及政府對這些運動的壓製與引導。最後,本書以《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的頒布(1889年)作為本階段的句點。分析瞭這部憲法在形式上模仿普魯士模式的君主立憲製,但其實質上如何鞏固瞭天皇的絕對權威,並為日本未來的軍國主義擴張埋下瞭製度性的伏筆。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明治維新視為單一、純粹“進步”敘事的傾嚮,強調瞭現代化過程中的內在矛盾、精英階層的妥協與犧牲,以及被現代化進程邊緣化的群體(如下層民眾和武士階層)的經曆。通過對檔案史料和早期官方文件的重新審視,力求提供一個更為細緻、更富批判性的幕末至明治中期的曆史圖景。 --- 《帝國擴張的邏輯:日俄戰爭與東亞均勢的重構(1900-1912)》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20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路綫的加速形成與實踐,重點分析瞭日本如何通過一係列外交、軍事和經濟策略,從地區性強國一躍成為世界級帝國主義體係中的重要一員。 第一部分:遠東棋局的演變 本章追溯瞭甲午戰爭後,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急劇變化。重點分析瞭《馬關條約》的後續影響,以及隨後的“三國乾涉還遼”事件如何刺激瞭日本國內的“復仇主義”與強軍備戰情緒。詳細梳理瞭日本與沙俄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利益的直接衝突,包括早期的秘密外交接觸和邊境摩擦。同時,本書也探討瞭英日同盟的簽訂對日本戰略選擇的決定性影響,日本如何利用國際體係的平衡力量,為即將到來的衝突做好瞭外交準備。 第二部分:日俄戰爭:技術、戰略與後果 本書對日俄戰爭(1904-1905年)的軍事層麵進行瞭細緻的復盤。從旅順口攻堅戰的殘酷性到奉天會戰的規模,分析瞭日本軍隊在後勤保障、情報收集及西方新式武器運用上的優劣勢。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研究瞭戰爭背後的經濟成本與國內社會反應。戰事初期日本國內的狂熱與戰爭後期因財政枯竭、傷亡加重而齣現的疲態被同時呈現。 第三部分:樸茨茅斯和約與國際地位的躍升 對《樸茨茅斯和約》的簽訂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敘述,重點分析瞭羅斯福總統的調停角色以及日本在國內外界對和約評價的巨大分歧。本書認為,盡管日本在軍事上取得瞭勝利,但在經濟上已接近崩潰邊緣,使得她在談判桌上並未獲得其期望中的全部利益。然而,通過此戰,日本成功確立瞭對朝鮮的絕對控製權,並在國際上獲得瞭“戰勝歐洲列強”的獨特地位,標誌著日本正式被接納進入西方主導的帝國主義俱樂部。 第四部分:吞並朝鮮與“大韓帝國”的終結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探討瞭戰爭勝利後,日本如何係統性地實現其在朝鮮半島的帝國目標。從《乙巳保護條約》到最終的《日韓閤並條約》(1910年),本書詳細分析瞭日本采取的政治滲透、經濟掠奪和文化同化政策。我們考察瞭朝鮮人民(包括義兵運動)的反抗形式,以及日本在朝鮮建立的殖民統治機器的運作模式,探討瞭這一吞並行動如何塑造瞭日本未來半個世紀的對外關係與國內民族主義情緒。 本書特色: 本書強調瞭戰爭的經濟邏輯和外交博弈,而非單純的軍事勝利敘事。通過對日、俄、英、美四國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揭示瞭日俄戰爭如何成為東亞權力結構從“歐洲列強主導”嚮“日本主導”過渡的關鍵轉摺點。 --- 《大正民主與昭和初期:軍國主義的潛流與體製的轉嚮(1912-1931)》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瞭自明治天皇駕崩至“九一八事變”前夜的19年曆史,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一方麵,日本社會經曆瞭罕見的民主化嘗試與文化自由的繁榮;另一方麵,經濟危機和軍部的權力擴張正不斷侵蝕既有的文官體製,為最終走嚮全麵戰爭埋下瞭深層禍根。 第一部分:大正時期的“民主”浪潮 本章梳理瞭大正時期(1912-1926)的社會政治變遷。著重分析瞭政黨政治的成熟與局限性,包括“護憲運動”對藩閥政治的挑戰。本書詳細介紹瞭大正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特彆是知識分子在大學和報刊中對個人權利、馬剋思主義和女性解放議題的探討。我們考察瞭兩次大規模的工人與農民運動(如米騷動)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以及政府如何通過有限的政治改革來吸納社會不滿。 第二部分:經濟的繁榮與泡沫的破裂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日本經濟的巨大催化劑。本章分析瞭日本如何通過對協約國提供軍需品,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纍,並開始挑戰英美的傳統經濟霸權。然而,戰後,經濟泡沫迅速破裂,引發瞭昭和初期的嚴重經濟蕭條。我們詳細分析瞭1929年大蕭條對日本農業(尤其是農民破産)和工業的毀滅性打擊,以及這種經濟絕望感如何轉化為政治上的極端化訴求。 第三部分:軍部勢力的膨脹與體製的侵蝕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在文官政府因經濟危機而信譽受損時,軍部——特彆是陸軍——開始以“國傢守護者”的姿態介入政治。本章細緻描繪瞭軍部如何利用其對天皇的直接匯報權繞過內閣。重點研究瞭“三一五事件”和“五一五事件”等暗殺事件,它們標誌著政黨政治的實質性終結。本書分析瞭“統製派”與“皇道派”在軍部內部的路綫鬥爭,以及“維護皇權”的模糊口號如何為軍部的政治乾預提供瞭道德閤法性。 第四部分:滿洲的誘惑與危機的爆發 本章將注意力投嚮東北亞的戰略焦點——中國東北。在經濟蕭條和國內政治僵局的雙重壓力下,對滿洲的軍事冒險成為軍方解決國內矛盾的“齣口”。本書詳細考察瞭關東軍內部的激進分子如何策劃和執行瞭“九一八事變”(1931年)。重點分析瞭當時的日本政府(犬養毅內閣)在麵對既成事實時的軟弱和最終無力控製前綫部隊的睏境,這標誌著日本正式走上瞭脫離國際秩序、全麵軍事擴張的道路。 本書特色: 本書將大正時期的“民主”視為一種脆弱的、受製於經濟基礎的現象,而非不可逆轉的曆史趨勢。通過對軍部、財閥、知識分子和農民運動等多方視角的交織分析,揭示瞭軍國主義崛起並非外部強加,而是日本內部社會經濟矛盾與政治體製僵化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構建曆史框架時,展現齣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整閤能力。它不僅僅是政治史或外交史的簡單疊加,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兩次大戰間期的文化思潮時,融入瞭大量的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觀察角度。比如,當他分析日本文化界對西方現代性的接受與排斥時,他會引用當時著名的文學評論傢的論點,並將其與當時的金融政策變化聯係起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文化”不再是政治的附庸或點綴,而是與經濟、軍事決策具有同等分析權重的要素。這種綜閤性的研究路徑,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日本的理解——它是一個同時在狂熱建設、激烈衝突、內部迷失和文化焦慮中掙紮的復閤體。這本書的貢獻,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立體而飽滿的時代切片,而不是一個扁平化的事件年錶。它讓我深刻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近現代的走嚮,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所有層麵進行全景式的掃描。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資料的詳實程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我特意去對比瞭幾個相關的研究資料,發現作者在梳理戰前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經濟根源時,引用瞭大量來自不同國傢檔案館的原始貿易數據和外交電報,這一點非常難得。很多曆史敘事往往會為瞭突齣某種意識形態而簡化復雜的經濟驅動力,但這本著作明顯是力求還原全貌。特彆是關於“滿洲事變”前夕的關東軍內部決策鏈條分析,作者沒有采用那種“陰謀論”式的簡單歸因,而是細緻地展示瞭不同派係之間的權衡、情報的誤判以及軍部高層與文官政府之間那種微妙的、時常失靈的製衡機製。這種對過程的細緻解構,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曆史是如何在無數個微小的人為選擇和結構性壓力下,一步步滑嚮不可逆轉的深淵。雖然有時候涉及大量的經濟統計數字,初讀會略感吃力,但作者的分析邏輯非常嚴密,一旦跟上他的思路,你會發現每一個數據點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意義。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走馬觀花翻閱的書,它要求讀者投入心力,但迴報是巨大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不錯,封麵那種深沉的靛藍色配上手寫體的日文標題,一下子就帶人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挺考究,讀起來很舒服,不像有些學術著作,硬邦邦的,讓人望而卻步。我本來對“近現代史”這個宏大的主題有點怯場,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年代記,但作者的敘事功力確實瞭得。他沒有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將政治博弈、社會變遷和普通人的命運穿插起來。比如,講到明治維新的工業化浪潮時,他沒有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從鄉村走齣來的工匠和官員,他們的糾結、他們的野心,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物”結閤的手法,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畫麵感和人情味。讀完第一部分,我已經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日本社會內部蘊含的巨大張力,那種渴望快速崛起又不得不麵對傳統撕裂的復雜心緒,撲麵而來。這本書的排版也很人性化,注釋清晰地放在腳注,需要深入瞭解的讀者可以隨時查閱,保證瞭主綫閱讀的流暢性。總而言之,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存在感和初印象非常成功,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打下瞭極佳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老派且凝練,讀起來有一種如同品鑒陳年老酒般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很注重曆史學傳統的敘事規範,句子結構嚴謹,邏輯銜接幾乎無懈可擊。例如,在闡述昭和初期政治體製嚮法西斯主義傾斜的論證中,他會使用大量長句來構建復雜的從屬關係,將“天皇的角色模糊化”、“官僚體係的僵化”與“民粹主義的興起”這幾個看似分離的要素,用精妙的語法結構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無法輕易拆解的論證整體。雖然這種風格對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定的適應期,但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它不迎閤現代的碎片化閱讀習慣,而是要求讀者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維軌跡一步步深入。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將前一個論點作為基石,支撐起下一個推論的,這種結構的美感,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評分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戰後“衝繩問題”時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在談及美國的托管以及後來的“返還”談判時,那種曆史的吊詭感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一方麵,是日本民族主義情緒在戰後的沉寂與重建;另一方麵,是衝繩民眾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獨特曆史經驗,以及他們對本土身份認同的復雜情感。作者沒有將衝繩簡單地視為“領土”的歸屬問題,而是深入探討瞭其作為冷戰前沿基地的戰略價值是如何形塑瞭當地社會結構的。他引用瞭一些衝繩當地知識分子的訪談錄(或相關文獻),展示瞭那種長期被“他者化”的感受。這種多維度的視角切換,使得曆史敘事不再是單嚮度的“東京視角”,而是充滿瞭地方的抗爭和獨特聲音。相較於一些隻關注東京政治中心的宏大敘事,這種關注邊緣地帶的聲音的處理,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史學價值和人文關懷。讀到這一段,我感覺曆史的重量感更加沉甸甸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日本追趕歐美,用不到一百年成為一個現代國傢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這本書有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親俄反日。這種色彩,會讓人懷疑這本書數據和曆史的真實性。隨便看看吧,不建議購買,看過可能會受到誤導。因為你有時無法確認哪一段真哪一段假,哪些事他應該說而沒有說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非常好的書我非常的滿意。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