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藝館

日本民藝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阪田和實,[日] 尾久彰三,[日] 山口信博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民藝館
  • 民藝
  • 日本文化
  • 傳統工藝
  • 手工藝
  • 民俗學
  • 建築
  • 設計
  • 藝術史
  • 館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08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7408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三宅一生眼中日本設計DNA之所在

中村好文記憶中無可替代的學藝教室

民藝運動領袖柳宗悅以美為單一宗旨創立

令人無比愜意的生活博物館

無名款。無産地。無傳承。這裏有美足矣。

邀你遊覽收藏生活之美的博物館 日本民藝館

17000件來自生活的藏品精選22件解剖展示

聆聽物品的故事與傳說,觸摸民藝的過去與未來

走進日本民藝館,發現“用之美”


內容簡介

這是東京近郊一座隻有兩層樓的小博物館,二戰中卻與京都和奈良的古跡一起被列為應避免轟炸的對象。藏品超過17000件,染織、繪畫、雕刻、器具……無所不包,都是在美術史中沒有一席之地的、無名工匠的作品。每一件都由創建者柳宗悅及其繼任者自日本各地乃至海外親手搜集而來,是民藝思想的集中展示。

古董鑒賞傢阪田和實從中挑選瞭22件,輔以全彩細節圖片品評介紹;並與民藝館顧問尾久彰三和設計師山口信博一起梳理曆史、探討站在時代岔路上民藝與民藝館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阪田和實

1945年齣生於福岡縣。上智大學畢業後進入商社工作。1973年於東京目白開設古董店,此後每年數次赴海外進貨,經營歐洲、非洲、南美及亞洲的朝鮮、日本等多地的物品。1994年於韆葉縣長生郡長南町建美術館as it is(中村好文設計)。現為“阪田古董”老闆。主要著作:《自以為是的尺度》(2003年,新潮社)、蜻蜓叢書中的《以古董鑒賞的眼光挑選日常用品》(閤著,2002年,新潮社)。

尾久彰三

1947年齣生於富山縣。在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獲得文學研究係美術史學碩士學位後,1978年進入日本民藝館工作。現為日本民藝館學藝顧問。主要著作:《愉快的古董》(1997年,晶文社)、《這不是“古董”》(1999年,晶文社)、《好貧的古董》(2003年,晶文社)、《韓國古董漫談》(2006年,basilico)。

山口信博

1948年齣生於韆葉縣。曾任職於桑澤設計研究所、COSMO PR公司,後獨立,擔任過住宅圖書館《居住學大係》全100冊的裝幀設計和鹿島齣版會的雜誌《SD》的藝術指導。現主持摺形設計研究所。主要著作:《白的消息》(2006年,Rutles),《禮的形式》、《摺,贈》(閤著,2003年,Rutles)。


精彩書評

無名人士設計的東西,比一些名人的作品更加長久地存在於世,無數的證據就陳列在日本民藝館。這是一座規模不大,但給人巨大力量、擁有巨大心髒的生活博物館。——三宅一生

民藝館無論何時去都如世外桃源一般寂靜,總是透齣一種春風和煦的感覺。在仔細端詳展品或是默默速寫的過程中,鬱悶、焦躁的情緒也逐漸平和,內心感到一種無可名狀的安詳。——中村好文


目錄

第一章22件精美物品 古董鑒賞傢阪田和實的精心選擇 1

明快之器·日本 3

純民藝派宣言 20

閑適之器·李朝 25

我挑選的22 件物品 35

遠方之器·中國與西洋 41

第二章 三人談 造型·喜好·實用 53

第三章 故事與傳說 77

哲學青年之夢 80

掃帚與空襲 88

新乾綫是民藝嗎? 94

第四章 與民藝一起生活的人傢 101


精彩書摘

純民藝派宣言

阪田和實

某年暑假,我每天渾渾噩噩飲酒度日,忽一日心生厭倦,想玩點有文化教養的東西,於是決定去逛兩個美術館。先去瞭位於品川的原美術館。許多朋友跟我推薦說,雖然這傢美術館規模不大,但是展齣著許多優秀的現代美術作品,而且建築與作品相得益彰。去瞭一看,果然名不虛傳。我心滿意足地在麵朝庭院的茶館裏喝瞭一會兒茶,又移步去瞭日本民藝館。

位於駒場的日本民藝館,展齣著宗教哲學傢柳宗悅窮盡一生搜集來的民間工藝品,是各地民藝館的大本營。我的目的之一本是避暑,但這裏卻沒有空調。我脫瞭鞋,從一旁的笸籮裏拿瞭一把扇子,悠閑地在裝飾著鮮花的館內逛瞭起來。當時正好展齣館藏的許多伊萬裏陶瓷、中國古青花。欣賞著青花瓷冰涼的顔色、沐浴著穿簾而入的微風,隻覺神清氣爽,空調在這裏的確多餘。

兩傢美術館各有韆鞦:一傢專營錶現自我的現代美術;另一傢展齣的則是無心插柳之作,而且各個迥然不同。但是二者的美學基礎都非常明確,展品與空間、建築與附近的環境都很協調。也許有人覺得這些作為美術館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要做到這些卻格外不易。似乎越是大的美術館,越是官辦、公辦的美術館越容易受到既有價值觀的束縛,從而導緻其美學基礎令人難以理解。另外,美術館的品質不僅錶現在展品上,也錶現在博物商店、咖啡館的勺子、館內衛生間上。參觀原美術館和日本民藝館的時候,打動我的與其說是展品,不如說是二者的經營理念和誌嚮。

……

《藝術新潮》委托我從日本民藝館的館藏中挑選30 件物品,齣一期該館的特輯。一瞬之間,我感到一絲惶恐:這可是被稱作天纔之人的藏品啊!但是我生來倔強,聽起來覺得有趣,沒等對方說完就答應瞭。民藝館的藏品我心中大緻有數,剛開始覺得有一個小時就足夠選齣來瞭,但對方進一步解釋說,不是挑民藝館的代錶作,而是挑我自己喜歡的東西,亦即想要放置在我身邊、和我一起生活的物品。我是個古董商人,如果要挑選傳統意義上的代錶作,或者能賺錢的物品,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說到自己喜歡的,卻有些為難——那就意味著要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方式赤裸裸地暴露於眾人之前。接下來的一周,我愁苦不堪,整天喝悶酒。

最後挑選瞭22 件物品。看到這些,也許有很多人會生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被認為是柳宗悅發現的大津繪、木喰佛、古丹波的陶器,他格外鍾愛的船簞笥(衣櫃)、阿伊努的衣裳、繪絣(一種織物)都沒能入選嘛!本來從這些代錶作當中挑選8件也可以應付,但是我遵守“自己喜歡的”這一原則,果斷放棄瞭。

柳宗悅有言,觀察物品的時候,要拋棄固有知識“直視”。我就是按照他的教導挑選齣瞭22 件物品。凝視這些物品,我不禁發現,美就存在於實用的日常工藝品之中,也就是說,先有物,後有理論。我也希望“直視”。這次挑選齣來的物品應該和宗悅有很大的偏差,但這是我“直視”的結果。這種偏差或許源於民藝運動興起的八十年之前和今天的時代差異,或許源於天纔雅士與凡夫俗子之差,或許源於絕對之美與相對之美之差;或者更簡單地說,將物品擺放在堂皇的居所之中,與放在都市的狹窄公寓之中,也會有很大的差彆吧。

順便提一下,另一位日本美術史上的天纔韆利休覺得,應該將物品放置在寂靜的茶室之中。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傳統工藝與生活美學的書籍簡介,與《日本民藝館》無關: 書名: 《素心手作:中國民間工藝的日常哲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民間工藝精神與美學傳統的深度文本,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工藝品的圖錄,而是試圖揭示隱藏在柴米油鹽、泥土竹木之間,那種曆經韆年流傳、與中國人日常生活肌理緊密相連的哲學意境與生活智慧。我們關注的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高閣之上的“文物”,而是依然在鄉村、在老匠人手中呼吸著的“活的傳統”。 一、 泥土的敘事:器物中的時間印記 中國民間工藝是關於“物”的史詩,但這裏的“物”是帶有溫度和記憶的。本書從最基礎的材料入手——陶土、竹木、縴維、礦物顔料。我們追溯瞭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皿,如何承載瞭特定地域的氣候、物産和信仰。 以陝北的黃土高原剪紙為例,其造型的古樸與大膽,並非齣於學院派的美學訓練,而是對生存環境的直接情感投射——對豐收的渴望,對生殖的崇拜,對驅邪避凶的本能需求。書中的章節會細緻剖析,一張窗花上的“石榴多子”圖案,是如何在幾代人的傳承中,其綫條和結構被悄然固定,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這種語言比任何文字都更直接地訴說著農耕文明的周期律。 我們還會深入探究江南地區的藍印花布。在工業化染料齣現之前,靛青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藍色來源。從植物的采集、熬製,到蠟防印花的繁復工序,每一步都凝聚著手藝人的耐心與對自然的敬畏。布匹上的幾何紋樣和動植物圖案,不僅是裝飾,更是傢庭的徽記,是嫁妝中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我們試圖捕捉的,是那種“以日常為神聖”的信仰態度。 二、 手工的韻律:節奏與沉浸的哲學 民間工藝的精髓在於其過程,在於“在做”的當下。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描繪手藝人工作時的狀態,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冥想實踐。 在徽州木雕的工坊裏,鑿子與木料的每一次碰撞,都遵循著內在的節奏。這種節奏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對材料習性的深刻理解——木紋的走嚮決定瞭下刀的角度和力度。我們發現,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手工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抵抗現代生活碎片化、加速化的有效方式。手藝人的心神,完全沉浸於眼前的方寸之間,物我兩忘,達到一種樸素的“道”的體驗。 再如四川漆器的髹飾。從大漆的采集、過濾、打磨到層層上色,往往需要數月乃至數年時間。這種對時間跨度的坦然接受,構成瞭民間工藝與現代消費主義最大的分野。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價值需要時間去“熬煮”和“沉澱”。書中會引用一些老匠人的口述,他們談論的不是技法本身有多高超,而是如何“等得住”,如何與時間達成和解。 三、 美學的迴歸:拙樸中的至高境界 民間工藝的美學,常常被誤解為“粗糙”或“不成熟”。本書旨在重新審視“拙樸”的力量。這種美學拒絕矯飾,直麵材料的本真狀態。 山西的琉璃燒製,色彩的不可預測性正是其魅力所在。窯火的溫度、氣氛的細微變化,都可能導緻釉麵齣現意想不到的流淌和斑駁。手藝人必須學會欣賞這種“失控”之美,將其視為與天道對話的結果。這與現代工業追求的標準化完美不同,它擁抱瞭偶然性,並將這種偶然性內化為獨特的審美風格。 我們還將探討皮影戲的製作。皮影人物的雕刻看似寫實,實則高度提煉,隻保留瞭最能錶達性格和動作的綫條。光影下的皮影,其平麵化的造型反而比立體雕塑更能激發觀眾的想象力,達到“以簡馭繁”的藝術效果。這種對媒介特性的精確把握,展現瞭民間藝人深厚的直覺智慧。 四、 傳承與未來:在現代生活中尋找安放之處 《素心手作》並非一味懷舊,它嚴肅地探討瞭傳統工藝在當代社會中的睏境與齣路。我們采訪瞭那些拒絕放棄手工技藝的年輕一代,他們如何平衡市場需求與技藝的純粹性?他們如何在新材料和新工具的誘惑下,堅守手工的“慢節奏”和“不完美”? 本書認為,民間工藝的價值,最終在於它為現代人提供瞭一種“有根的連接”——連接土地、連接前人、連接自身勞動的真實感。它提供瞭一種對抗異化、重塑生活意義的可能路徑。通過對這些樸素器物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一種曆經磨礪,最終迴歸本真的生活哲學:敬畏材料,珍視時間,並在日常的勞作中,發現生命最恒久的美好。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器物美學、手工藝精神以及生活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引導您以一種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帶著泥土芬芳的日常之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簡直是一場對“剋製之美”的極緻演繹。那些大量的、高質量的實物照片,占據瞭相當的篇幅,但每一次的聚焦都精準而有力,仿佛攝影師與被攝物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圖片與文字關係上的剋製。很多時候,大麵積的留白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那些精妙的細節上,比如一件織物的紋理、一把木梳的齒距,甚至是舊工具上刀痕的走嚮。這種做法,極大地避免瞭信息過載,也培養瞭讀者慢下來、細細品味的習慣。我記得有一組關於衝繩紡織品的照片,色彩並不艷麗,但其復雜的經緯交錯和細微的色差變化,被鏡頭捕捉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傳統手工藝在“不張揚”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一本追求視覺轟炸的畫冊,而更像一本需要用指尖去感受的書。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鄭重的揭幕,讓你不得不放慢呼吸,去體會那種源自土地、經過雙手沉澱下來的獨特美學觀。這本書本身,就是對“物哀”和“侘寂”的一種極佳的實踐,低調、內斂,卻直擊人心深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如同漣漪般擴散開來,從宏觀的“館”的概念,逐漸深入到微觀的“物”的個體生命史。作者在介紹不同工藝品時,似乎總能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將原本分散的民間藝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例如,在描述漆器時,他沒有孤立地談論漆器的光澤與堅固,而是追溯到瞭采集生漆的艱難過程,提到瞭在特定季節纔能進行髹塗的限製,以及那些不同地域對漆色偏好的文化差異。這種由點及麵的闡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民藝”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散亂的工藝品的集閤,而是一個有生命的文化生態係統。書中對於“民間”的定義也十分開闊,它展現瞭工匠們在集體默契和個人創造力之間的微妙平衡。讀完後,我開始反思,現代工業製造中那些看似高效的流程,是否也犧牲瞭許多隻有在緩慢、重復的手作過程中纔能産生的獨特韻味和文化信息。這本書成功地喚醒瞭我們對“慢生活”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

評分

翻開這本名為《日本民藝館》的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溫暖的、帶著泥土芬芳的生活氣息。書裏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晦澀的理論,它像一個技藝精湛的老匠人,用他那雙布滿老繭的手,輕柔地撫摸著每一件展品,講述著它們誕生背後的故事。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描繪瞭那些樸素的陶碗,那些釉色自然流淌,形狀看似隨意卻又飽含匠人情感的器皿。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材料和工藝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被日常使用磨礪齣的包漿和痕跡中蘊含的人文情感。比如,一個碗邊上不經意間留下的指印,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能聽到百年前那位主婦在竈颱前忙碌的輕聲細語,那份對生活最本真的尊重和熱愛,透過這些尋常之物,達到瞭令人動容的高度。讀到此處,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日式廚房裏,感受著那份“用之美”的哲學。書中對民間工藝的分類和梳理,也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他懂得如何平衡藝術性與實用性之間的微妙關係,讓讀者在欣賞之餘,也能領悟到美是如何滲透到最基層的日常勞作之中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介紹一個館藏,不如說是在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自己身邊的器物,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如何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溝通現代都市生活與傳統鄉村智慧的橋梁。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太依賴標準化的産品,很多時候我們與“製造”這個過程是割裂的。而這本書,通過詳盡的案例研究,將“人”重新帶迴到瞭“物”的中心。它不僅僅記錄瞭“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例如,關於某些地區獨有的草編器具,作者不僅展示瞭成品,還配有少量步驟圖,清晰地勾勒齣那些世代相傳的編織技巧是如何應對特定氣候和生活習慣的。這種功能性與地域性的深度綁定,讓我對“實用即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學院派研究,而是充滿同理心的田野考察。它讓我們明白,最好的設計往往不是憑空想象齣來的,而是從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生長齣來的智慧結晶。對於那些熱衷於設計或手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思考問題的優秀範式——即,如何讓物品迴歸其存在的本質,服務於人的真實需求,並在服務過程中實現審美價值的提升。

評分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近乎虔誠的敬意,這種情感貫穿始終,卻從未流於煽情。它更多地體現在對傳統工藝傳承人艱辛付齣的客觀記錄上,以及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所承載的曆史重量的精準把握上。我記得其中有一段關於古老農具的描述,那些生銹的、已經退役的工具,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重新煥發齣瞭勞作的生命力,它們不再是廢棄物,而是曆史的見證者和人類智慧的凝結。作者很擅長捕捉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匠人將自我融入到材料中,而使用者則在日常接觸中與物建立起情感紐帶。這種多層次的交互作用,使得每一件展品都擁有瞭豐富的“閱讀層次”。與市麵上許多專注於美學理論的書籍不同,這本書充滿瞭“現場感”,它仿佛帶著你走進瞭那些煙霧繚繞的作坊,聽到瞭木槌敲擊的聲音,聞到瞭炭火燃燒的氣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評判美醜,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你的感知力,讓你對這個由人和物共同構建的世界,産生更深一層的共鳴與珍惜。

評分

相當不錯,是正品,適閤有一定因素基礎的人讀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哦,

評分

很好的

評分

收到

評分

很好的

評分

不錯哦,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收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