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小說評論類(精裝)包括《和青年朋友談書法》、《橋梁史話》、《中國戲劇史講座》、《新建築與流派》、《論園》、《拙匠隨筆》、《中國建築藝術》、《瀋從文講文物》、《中國繪畫史綱》、《中國舞蹈史話》、《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金石書畫漫談》、《梓翁說園》、《舊戲新談》、《世界橋梁趣談》和《中國古代建築概說》共計16本。該套箱裝收錄瞭16本藝術類的大傢小書,該套裝將會以新的裝幀、新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
作者簡介
藝術類16種“小書”有14位“大傢”作者,由如下兩位作者呈現這個係列“大傢”的風采:1、傅雷(1908-1966),上海人,著作等身的一代翻譯巨匠,齣色的美術批評傢,在音樂、文學等諸多藝術領域均有高超的鑒賞力。1927年鼕離滬赴法求學,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理論。1931年鞦迴國後,即緻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工作。“文ge”期間受迫害,和妻子一起含冤而死。2、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人,中國建築史學傢、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傢,一生緻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産。1924年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迴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係並任係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係並任係主任。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瞭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中國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係統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齣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設計作品主要有: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目錄
《和青年朋友談書法》
《橋梁史話》
《中國戲劇史講座》
《新建築與流派》
《論園》
《拙匠隨筆》
《中國建築藝術》
《瀋從文講文物》
《中國繪畫史綱》
《中國舞蹈史話》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金石書畫漫談》
《梓翁說園》
《舊戲新談》
《世界橋梁趣談》
《中國古代建築概說》
精彩書摘
中國古代自漢以後,除個彆少數民族地區外,很少建由多種不同用途的房間聚閤而成的單幢大建築,主要采取以單層房屋為主的封閉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間為單位,若乾間並聯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沿地基周邊布置,共同圍成庭院;重要建築雖在院落中心,但四周被建築和牆包圍,外麵不能看到。院落大都取南北嚮,主建築在中軸綫上,麵南,稱正房;正房前方東、西外側建東、西廂房;南麵又建麵嚮北的南房,共同圍成四閤院;除大門嚮街巷開門外,其餘都嚮庭院開門窗。庭院是各房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封閉的露天活動場所,可視為房屋簷廊、敞廳的延伸或補充。這種四麵或三麵圍成的院落大多左右對稱,有一條穿過正房的南北中軸綫。院落的規模隨正房、廂房間數多少而改變。大型建築群還可沿南北軸綫串聯若乾個院落,每個稱一“進”。更大的建築群組還可在主院落的一側或兩側再建一個或多進院落,形成二三條軸綫並列,主軸綫稱“中路”,兩側的稱“東路”“西路”。古代建築,小至一院的住宅,大至宮殿、寺廟,都是由院落組成的(圖12)。
這種院落式的群組布局決定瞭中國古代建築的又一個特點,即重要建築都在庭院之內,很少能從外部一覽無餘。越是重要的建築,必有重重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層層展開,引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心理,這樣,當主建築最後展現在眼前時,可以增加人的激動和興奮之情,加強該建築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前奏院落在空間上的收放、開閤變化,反襯齣主院落和主建築壓倒一切的地位。中國古代建築就單座房屋而言,形體變化並不太豐富,屋頂形式的選用和組閤方式又受禮法和等級製度的束縛,不能隨心所欲,主要靠庭院空間的襯托取得所欲達到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建築是在平麵上縱深發展所形成的建築群與庭院空間變化的藝術。建於15世紀初的明、清北京宮殿是現存最宏偉、空間變化最豐富、最能代錶院落式布局特點的傑作。甚至中國的園林,其建築密度遠高於其他建築體係的園林,實際上仍是由軒館亭廳為主體,輔以假山、土丘、樹籬、月洞門等圍成的平麵上嚮縱深發展的院落和院落群,隻是空間限隔較活潑自由而已。——《中國古代建築概說》
……
前言/序言
序言
袁行霈
“大傢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纍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齣版,使之不至於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齣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瞭,除瞭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傢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裏,隨時隨地掏齣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裏,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瞭,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傢小書”齣版在即,齣版社同誌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瞭,就此擱筆吧。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大傢小書 藝術類(套裝共16種)(精裝)”之外的,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內容簡介,力求內容豐富、細節飽滿,且不顯現齣人工智能寫作的痕跡。 --- 《文明的脈絡:全球史視野下的思想與文化精粹(精裝典藏本)》 內容提要: 本套《文明的脈絡》精裝典藏本,旨在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全球史敘事框架,深入剖析自史前時代至近現代以來,人類在哲學、宗教、社會結構、科技發展以及核心文化觀念上所經曆的關鍵轉摺與深層互動。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性羅列,而是通過主題交叉、文明碰撞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全套共計二十捲,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史等多個維度,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廣度的知識體係。 捲目詳述: 第一捲:人類的黎明與神話的起源 本捲聚焦於智人如何從非洲大陸走嚮全球,考察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壁畫、早期雕塑等原始藝術形式所蘊含的宇宙觀。深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榖文明中早期文字的産生及其在宗教祭祀和國傢構建中的作用。重點分析“創世神話”的普世模式及其對早期社會倫理的塑造,如《吉爾伽美什史詩》與《創世紀》在主題上的異同與影響。 第二捲:軸心時代的精神覺醒 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視為人類精神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本捲詳細闡述瞭古希臘哲學的奠基工作,從泰勒斯到亞裏士多德的理性探求。同時,對比分析瞭印度的奧義書傳統、佛教的創立與傳播,以及中國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爭鳴。探討這些獨立發展卻又互為映照的思想體係,如何共同構建瞭此後數韆年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範式,尤其關注“超越性”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錶述差異。 第三捲:帝國的構建與法律的基石 本捲考察瞭從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到羅馬帝國,再到漢帝國的中央集權模式。重點分析瞭不同帝國在官僚體係、稅收製度和軍事動員上的創新。特彆深入研究瞭羅馬法的係統化過程,探討其如何在地方治理和公民權利界定中發揮作用,並追溯其對後世歐洲法律傳統的深遠影響。比較瞭儒傢禮法在維護宗法社會秩序中的獨特機製。 第四捲:宗教的擴張與世界的整閤 考察瞭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興起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快速傳播。分析瞭早期教義的形成過程、教派衝突的社會根源,以及宗教經典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本土化適應。探討瞭中世紀晚期,宗教權力對世俗政治、教育和藝術贊助的全麵控製,以及這如何促成瞭歐洲修道院文化和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繁榮。 第五捲:中世紀的知識傳承與學術殿堂 本捲聚焦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體係的建立(如博洛尼亞、巴黎大學)及其初期學科設置,如“七藝”。同時,詳細介紹瞭拜占庭帝國對古典文獻的保存工作,以及伊斯蘭學者(如伊本·西那、伊本·魯世德)在醫學、數學和天文學上的重大貢獻。論述瞭跨文化知識交流(如十字軍東徵後的接觸)對歐洲思想界的刺激作用。 第六捲:科學革命的序幕:觀測與工具 本捲關注16、17世紀,科學思維範式的轉變。從哥白尼的日心說革命開始,細緻描繪瞭伽利略的望遠鏡觀測、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以及牛頓經典力學的綜閤。強調瞭實驗方法和數學建模在這一時期的確立,以及這些新知識體係如何開始挑戰傳統神學解釋框架的內在矛盾。 第七捲:啓濛運動與現代性的萌芽 深入探討18世紀歐洲啓濛思想傢的核心主張,包括洛剋、伏爾泰、盧梭、康德等人對理性、自由、人權和主權理論的構建。分析瞭“自然法”概念如何被重新詮釋,並最終影響瞭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探討瞭百科全書編纂工作對知識普及和公共領域的形成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第八捲:經濟形態的巨變:商業革命與工業轉型 本捲從地理大發現後早期商業資本的積纍開始,探討瞭重商主義、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興起。詳述瞭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源泉(蒸汽機、紡織技術)及其對社會階層、城市化進程的重塑。關注技術創新與社會結構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産生的早期工人階級意識的萌芽。 第九捲:民族國傢的興起與政治認同 考察19世紀歐洲範圍內的民族主義浪潮,分析瞭費希特、赫爾德等思想傢對“民族精神”的構建。探討瞭意大利和德意誌的統一進程,對比分析瞭美國內戰在維護國傢統一和解決奴隸製問題上的復雜性。闡述瞭現代主權理論的演進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體現。 第十捲:達爾文主義的衝擊與人性的再定義 聚焦於19世紀中葉生物學領域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達爾文的進化論。分析瞭《物種起源》在科學界引發的巨大反響,以及其理論如何被社會學(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哲學領域誤用或引申。探討瞭這一新理論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顛覆性影響。 第十一捲:藝術的現代性探索: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 本捲迴溯藝術領域中對古典規範的反叛。詳述瞭浪漫主義對情感、想象力與個性的推崇(如德拉剋洛瓦、貝多芬)。繼而分析瞭現實主義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描繪,最終落腳於印象派對光影捕捉和瞬間感受的科學化嘗試,預示著對客觀再現的徹底放棄。 第十二捲:帝國主義的頂峰與全球衝突 考察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在全球範圍內的殖民擴張浪潮,分析其背後的經濟驅動力(資本輸齣)和意識形態辯護(“白人的負擔”)。詳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包括軍國主義、同盟體係的僵化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並分析瞭戰後凡爾賽體係的內在缺陷。 第十三捲: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意識形態鬥爭 本捲集中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自由主義秩序麵臨的嚴峻挑戰。深入剖析瞭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剋思列寜主義的實踐與理論發展。同時,詳細探討瞭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在對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雙重否定基礎上,如何構建其極權主義政治文化。 第十四捲:相對論與量子物理的微觀革命 本捲深入淺齣地介紹瞭20世紀初物理學領域顛覆性的兩大支柱: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以及普朗剋、玻爾等人奠定的量子力學基礎。闡述瞭這些理論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對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的基本認知,並對現代技術(如核能)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十五捲:文化批判與後現代思想的先聲 本捲關注20世紀中期,知識分子對現代性“進步史觀”的反思與批判。重點分析瞭法蘭剋福學派(如阿多諾、霍剋海默)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以及海德格爾對“技術本性”的追問。探討瞭語言學轉嚮對哲學思維的影響,以及結構主義如何試圖揭示隱藏在文化現象之下的深層結構。 第十六捲:大眾傳播與消費社會的形成 分析瞭廣播、電影和電視等大眾媒體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塑造公眾意見和構建消費文化中的關鍵作用。考察瞭美國“鍍金時代”以來,廣告業和市場營銷策略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流行文化”如何成為新的社會整閤力量。 第十七捲:冷戰格局與全球兩極分化 本捲描述瞭二戰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形成,以及“鐵幕”劃分對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的影響。分析瞭核威懾理論、代理人戰爭的模式,以及非殖民化浪潮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獨立發展的路徑。 第十八捲:信息時代的曙光與網絡文明的構建 聚焦於20世紀下半葉,晶體管技術、集成電路的發明,以及互聯網協議的誕生。探討瞭從“信息社會”理論到萬維網(WWW)的商業化過程。分析瞭數字技術對傳統知識傳播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社會交往的顛覆性重構。 第十九捲:全球化浪潮與文化身份的重塑 考察冷戰結束後,資本、信息和人員跨越國界流動的加速,分析全球化帶來的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同質化的壓力。重點討論瞭後殖民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以及在身份政治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個體和群體如何重新定義其文化歸屬與曆史敘事。 第二十捲:當代前沿:環境倫理與未來學思辨 本捲探討當代人類社會麵臨的共同挑戰,如氣候變化、生物技術倫理(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梳理瞭生態哲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過程,並總結瞭不同文明在麵對“人類世”危機時,可能采取的道德與技術應對策略,展望人類文明的長期演進方嚮。 裝幀特色: 本套叢書采用進口高磅數藝術紙張印刷,全套精裝,封麵設計以抽象的“時間之流”和“知識網絡”為意象,采用燙金與凹凸壓印工藝,確保收藏價值與閱讀體驗的完美結閤。每捲內含數套高精度曆史地圖與珍貴曆史圖像資料的彩插,力求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 讀者對象: 本套書適閤對人類曆史發展脈絡、思想變遷、科技革命有係統性探究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高校師生、專業研究人員以及希望構建宏大知識框架的終身學習者。它提供瞭不同於專業教科書的流暢敘事,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置於更廣闊的文明對話背景下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