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 [Practical Dermatology and Venereal Disease Therapeutics]

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 [Practical Dermatology and Venereal Disease Therapeu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学骏,顾有守,王京 编
图书标签:
  • 皮肤病学
  • 性病学
  • 诊断治疗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皮肤性病
  • 疾病治疗
  • 实用医学
  • 第四版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5444
版次:4
商品编码:1214451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ractical Dermatology and Venereal Disease Therapeu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8
字数:138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时光飞逝,距第3版已过了十二年!
  本版作者作了较大调整,首先,前3版主编之一沈丽玉教授因年事已高,本版由王京博士代替。顾有守教授临床工作十分繁忙,除审阅部分章节外,花费了大量时间亲自撰写皮肤病内用药一章,凝聚了顾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所积累的经验,十分宝贵。本人则逐字逐句审阅了《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大部分章节。各章的撰写大多为本人所培养的研究生,除李冠群、马玲蕾、孔繁荣三位博士已分别移居美国及澳大利亚,并不再从事临床外,几乎都参加了。
  《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的架构与上一版本相仿,第1部分为各类皮肤病的治疗,共23章。第二部分为皮肤病治疗学总论,共5章。皮肤病治疗中的中医药治疗仍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宋坪、沈冬及丁旭三位教授撰写。王娣则负责所有语录的校订。

目录

第一部分 皮肤病的治疗
0.皮肤病治疗的一般原则
1.细菌性皮肤病
1.1 脓疱疮
1.2 深脓疱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
1.4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1.5 细菌性毛囊炎
1.5.1 浅表性毛囊炎
1.5.2 秃发性毛囊炎
1.5.3 须疮
1.5.4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1.5.5 革兰氏杆菌毛囊炎
1.6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1.7 疖与疖病
1.8 痈
1.9 蜂窝织炎
1.10 丹毒
1.11 猩红热
1.12 化脓性汗腺炎
2.分枝杆菌性皮肤病
2.1 麻风
2.2 麻风反应
2.3 皮肤结核
2.4 硬红斑
2.5 坏死性筋膜炎
2.6 炭疽
2.7 类丹毒
2.8 红癣
2.9 腋毛癣
2.10 Reiter综合征
2.11 窝状角质松解症
2.12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12.1 游泳池肉芽肿
2.12.2 鸟分枝杆菌复合群皮肤感染
2.12.3 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皮肤感染
2.12.4 布鲁里溃疡
2.12.5 其他分枝杆菌感染
3.真菌性皮肤病
3.1 头癣
3.2 体癣与股癣
3.3 手足癣
3.4 甲真菌病
3.5 癣菌疹
3.6 花斑糠疹
3.7 念珠菌病
3.8 着色芽生菌病
3.9 孢子丝菌病
3.10 隐球菌病
3.11 足菌肿
3.12 放线菌病
3.13 诺卡菌病
3.14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3.15 曲霉病
3.16 毛霉病
3.17 暗色丝孢霉病
3.18 镰刀菌病
4.病毒性皮肤病
4.1 单纯疱疹
4.2 带状疱疹
4.3 疣
4.3.1 寻常疣和跖疣
4.3.2 扁平疣
4.3.3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4.4 传染性软疣
4.5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4.6 水痘
4.7 幼儿急疹
4.8 手足口病
4.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10 风疹
4.11 麻疹
4.12 Kaposi水痘样疹
4.13 羊痘
4.14 挤奶人结节
5.寄生虫、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
5.1 皮肤利什曼病
5.2 皮肤猪囊虫病
5.3 虫咬皮炎
5.4 蜂蜇伤
5.5 蝎蜇伤
5.6 疥疮
5.7 毒蛇咬伤
5.8 虱病
5.8.1 头虱病
5.8.2 体虱病
5.8.3 阴虱病
5.9 毛虫皮炎
5.10 隐翅虫皮炎
5.11 皮肤蝇蛆病
5.12 莱姆病
5.13 匐行疹
5.14 旋毛虫病
5.15 腭口线虫病
5.16 刺胞皮炎
5.17 海水浴者皮炎
6.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6.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6.2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6.3 化妆品皮炎
6.4 生漆皮炎
6.5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6.6 湿疹
6.7 特应性皮炎
6.8 钱币状湿疹
6.9 乏脂性湿疹
6.10 尿布皮炎
6.11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6.12 自体敏感性皮炎
6.13 淤滞性皮炎
6.14 剥脱性皮炎
6.15 食物过敏性皮炎
6.16 脂溢性皮炎
6.17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6.18 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及
……

第二部分 皮肤病治疗学总论

精彩书摘

  《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
  首先,皮疹的分布:是限局性的还是全身性的?分布是否对称?有否黏膜损害(包括口腔、眼结膜、阴肛部)?毛发、指趾甲是否受累?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
  其次,皮损的排列:带状(如带状疱疹、带状硬皮病)、线状(如线状苔藓、线状表皮痣)、网状(如网状青斑、火激红斑)、群集(如单纯疱疹)或散在(如传染性软疣)、匐行(如匐行性血管瘤)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皮肤损害的类型,哪些是原发性损害,哪些是继发性损害。原发性损害如斑疹、丘疹、斑丘疹、瘀点、瘀斑、斑块、结节、囊肿、水疱、大疱、脓疱、风团、肿物等;继发性损害如鳞屑、渗出、结痂、糜烂、溃疡、皲裂、抓痕、皮肤剥蚀、色素沉着、色素减退、苔藓样变等。尤其要注意辨认原发损害的性质,各种皮损的特点。以丘疹为例,应注意丘疹是平头、尖头还是圆顶形的,中央有否脐窝,表面有否鳞屑,皮疹的分布是否与毛囊一致,有否毛囊角栓等。
  对患者检查应有一定的顺序。首先是患者一般状况,皮肤检查应从上至下,从头皮一面部一颈部一躯干一上肢一下肢一手足,必要时应检查阴肛部。检查完皮肤,应检查黏膜(主要是口腔黏膜及外阴部黏膜)、毛发、指甲及趾甲、全身浅表淋巴结,必要时应作全身系统检查。对诊断不清的皮肤病,按照上述程序作全面检查是很重要的。
  检查时,皮损一定要充分暴露,诊室的采光一定要好,最好是自然光。
  (三)实验室检查为了达到正确的诊断,除了临床上通用的化验项目外,皮肤科还常采用以下一些检查方法。
  1.病原学检查
  (1)细菌学检查:包括镜检与培养。适于细菌性皮肤病如淋病患者。
  (2)真菌学检查:包括镜检与培养。适于各类浅部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
  (3)毛囊虫检查:适于酒渣鼻、玫瑰痤疮的患者。
  (4)疥螨检查:适于疑为疥疮的患者。
  2.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手术切除、环钻法或削法取得患处皮损的组织,做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必要时需做组织化学染色检查。适于各类皮肤肿瘤、诊断不清的炎症性皮肤病、肉芽肿性皮肤病等的诊断。组织病理学是借助显微镜对皮肤损害在细胞水平上作形态学的观察,是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如果说肉眼的观察是横向的,那么,借助显微镜的观察就是纵向、剖面的,可以说皮肤组织病理学赋予您透视皮肤的能力,是肉眼观察的延伸与补充。我认为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临床皮肤科医师,皮肤组织病理学的知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应该具备的。
  3.免疫学检查包括取患者皮肤损害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及取患者外周血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前者适于各类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线状IgA皮病等及狼疮带的检查,后者适于检查各类自身免疫病患者血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系统性硬皮病的抗核仁抗体、天疱疮的抗棘细胞间抗体、类天疱疮的抗基底膜抗体等。ELISA法检测桥粒芯蛋白1,3(Dsgl、Dsg3)及BP180等。
  4.斑贴试验采用斑贴试验标准抗原系列(如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研制,北京大学医学部怡达设备厂生产的抗原系列)做斑贴试验。适于各类皮炎湿疹患者,有助于确定变应原。
  ……

前言/序言

  时光飞逝,距第3版已过了十二年!
  本版作者作了较大调整,首先,前3版主编之一沈丽玉教授因年事已高,本版由王京博士代替。顾有守教授临床工作十分繁忙,除审阅部分章节外,花费了大量时间亲自撰写皮肤病内用药一章,凝聚了顾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所积累的经验,十分宝贵。本人则逐字逐句审阅了本书大部分章节。各章的撰写大多为本人所培养的研究生,除李冠群、马玲蕾、孔繁荣三位博士已分别移居美国及澳大利亚,并不再从事临床外,几乎都参加了。
  本书的架构与上一版本相仿,第一部分为各类皮肤病的治疗,共23章。第二部分为皮肤病治疗学总论,共5章。皮肤病治疗中的中医药治疗仍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宋坪、沈冬及丁旭三位教授撰写。王娣则负责所有语录的校订。
  希望读者们能一如既往,坦诚地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以使本书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从病因到康复的全景指南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反映了机体的内在状态,更是我们与外界环境互动的重要屏障。从细微的瘙痒到棘手的慢性病,皮肤疾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困扰。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是战胜皮肤病、重拾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实用的皮肤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我们聚焦于临床实践中常见且重要的皮肤疾病,从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到各种治疗手段的选用与优化,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框架。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疾病列表,而是强调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帮助读者理解疾病的本质,掌握科学的治疗策略。 第一部分:皮肤的奥秘与疾病的根源 在深入探讨具体疾病之前,理解皮肤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皮肤的五层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以及其附属器(毛发、指甲、皮脂腺、汗腺)——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皮肤的健康屏障。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疾病会发生,以及为何某些治疗方法会奏效。 皮肤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环境因素(紫外线、化学物质、物理刺激)、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药物反应,乃至精神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皮肤问题的诱因。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潜在的病因,并探讨它们如何与皮肤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我们会深入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皮肤上的体现,如银屑病和湿疹,阐述免疫细胞失衡如何导致皮肤过度增殖或炎症反应;也会探讨微生物感染的特点,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疮,以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与防治。 第二部分:常见皮肤病的识别与诊断 精准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书将重点介绍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疾病,并详细阐述其典型症状、体征以及鉴别要点。 炎症性皮肤病: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 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区分不同亚型(如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并提供详细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询问(过敏史、接触史、家族史)、临床形态(瘙痒、红斑、丘疹、渗出、结痂)和部位特点。 银屑病: 介绍其不同类型(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等),强调典型的银屑病斑块特征(界限清楚、鳞屑厚、银白色),以及与银屑病相关的关节炎等系统性表现的鉴别。 玫瑰痤疮: 区分不同阶段的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强调其诱发因素(热、酒精、辛辣食物)和治疗的长期性。 感染性皮肤病: 细菌感染: 详细介绍脓疱疮、丹毒、蜂窝织炎、毛囊炎等常见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及治疗原则。 真菌感染: 涵盖体癣、股癣、足癣、手癣、头癣、念珠菌感染等,重点在于识别真菌感染的特征性皮损(如环状红斑、脱屑、瘙痒)以及常见的诊断方法(真菌镜检、培养)。 病毒感染: 详述带状疱疹、水痘、单纯疱疹、寻常疣、跖疣等病毒性皮肤病的特征性皮损(水疱、丘疹、斑块)和传播途径,以及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寄生虫感染: 重点关注疥疮和虫咬皮炎,详细描述其传播方式、典型的瘙痒特征(夜间加剧)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 肿瘤性皮肤病: 良性肿瘤: 介绍痣(色素痣、血管痣)、汗管瘤、脂溢性角化等常见良性皮肤赘生物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何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皮肤癌: 重点讲解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识别信号(ABCDE法则),强调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 其他常见皮肤病: 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探讨白癜风、黄褐斑、雀斑等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脱发性疾病: 详细介绍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等常见脱发原因,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皮肤附属器疾病: 深入解析痤疮的发生机制,介绍不同分级的痤疮及其治疗策略,以及汗腺炎、皮脂腺囊肿等。 本书在介绍每种疾病时,都会提供详细的图文对照,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识别疾病。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重要的诊断工具,如皮肤镜检查、伍德灯检查、皮肤活组织检查、过敏原测试等,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 第三部分:现代皮肤病治疗学的精髓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治疗的可及性。本书将系统介绍当前皮肤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主流方法。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详述各类外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和使用方法,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角质溶解剂、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我们将强调合理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重要性,避免长期滥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 介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口服药物的临床应用,并强调药物的剂量、疗程、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监测。 注射治疗: 探讨皮损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等治疗手段的应用。 物理治疗: 光疗: 详细介绍窄谱UVB、PUVA疗法等光动力疗法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规范,适用于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激光与射频治疗: 介绍不同类型的激光(如脉冲染料激光、Q开关激光、点阵激光)和射频技术在血管病变、色素沉着、痤疮疤痕、脱毛等方面的应用。 冷冻治疗: 讲解液氮冷冻在去除疣、汗管瘤、浅表肿瘤等病变中的应用。 电灼与手术切除: 介绍手术治疗在去除皮肤肿瘤、囊肿、疣等病变中的作用,以及术后护理。 生物制剂与靶向治疗: 生物制剂: 介绍针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疾病的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IL-23抑制剂等,阐述其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靶向药物: 介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如JAK抑制剂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 皮肤病防治与护理: 预防: 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日晒、注意个人卫生等在预防皮肤病发生中的重要性。 日常护理: 提供针对不同类型皮肤(干性、油性、敏感性)的日常清洁、保湿、防晒等护理建议。 心理支持: 关注皮肤病患者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提供心理调适的建议,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特殊人群的皮肤病: 探讨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皮肤病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性传播疾病的认识与管理 性传播疾病(STD),又称性病,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不孕不育、艾滋病等严重后果。本书将用审慎的态度,但又直面现实地探讨这一领域。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细菌性性病: 详细介绍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特别是其在早期可能隐匿的特点。 病毒性性病: 深入阐述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HPV感染)、乙肝、艾滋病(HIV感染)的病毒学特征、潜伏期、传播风险以及长期影响。 寄生虫性性病: 讨论阴虱、滴虫等寄生虫感染在性传播中的作用。 诊断与筛查: 强调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包括性行为史、接触史、既往感染史等。 介绍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病原体培养、核酸检测(PCR)、抗原检测、抗体检测(ELISA、RPR、TPHA等)等,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与互补性。 强调早期筛查在控制性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 治疗原则与方案: 抗生素治疗: 详细介绍针对梅毒、淋病、衣原体等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选择、剂量、疗程,以及耐药性的出现及其应对。 抗病毒治疗: 讨论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乙肝、HIV等病毒性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强调长期治疗的意义和依从性。 伴侣治疗: 强调性伴侣的同步治疗对于防止疾病复发和二次传播的重要性。 并发症的处理: 关注性病可能引起的盆腔炎、不孕不育、HIV感染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预防与健康教育: 安全性行为: 详细讲解正确使用避孕套的重要性,以及多种避孕方式的优缺点。 风险评估与咨询: 引导读者如何进行自我风险评估,以及何时寻求专业咨询。 疫苗接种: 介绍HPV疫苗、乙肝疫苗等预防性疫苗的作用。 社会与伦理考量: 讨论性病患者可能面临的歧视与污名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 本书贯穿“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鼓励读者主动了解皮肤健康知识,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详尽的指南,能够赋能读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皮肤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完整,给人一种“面面俱到”的感觉。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再到最新进展,几乎涵盖了皮肤病和性病治疗学的各个方面。我尝试阅读了关于常见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部分,作者在讲解时,不仅详细列出了各类病原体的特点,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最后给出了非常具象化的治疗建议,比如药物的选择、疗程的长短、注意事项等。我个人对性病部分尤为关注,书中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此外,我还注意到书中在提及一些疑难杂症时,都会引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一些非常规的治疗方法,这对于一些基层医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却能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是一本难得的医学著作。

评分

从排版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舒适,长时间阅读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标题和小标题的设置清晰明了,方便查找特定信息。在某些关键部位,作者还使用了加粗、斜体等方式来强调重要概念或术语,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的图表运用,那些用来总结疾病分类、治疗流程的图表,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而且,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花哨的修饰,整体风格朴实无华,但却透着一股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我发现,书中的一些插画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图,而是精美的彩色解剖图或者病理切片图,这些都为我理解疾病的深层机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总体而言,这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一款非常易于使用的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在很多疾病的描述中,作者都会配以不同病程、不同表现的图片,这些图片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很好,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疾病的动态变化。例如,在描述银屑病的各个分型时,图片就清晰地展示了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等不同类型的皮损特征。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病例分析,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这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理解。我特别欣赏的是,在介绍治疗方案时,作者往往会列出多个备选方案,并根据不同情况(如患者年龄、合并症、过敏史等)给出详细的指导建议,这体现了高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书中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引用的都是权威期刊和经典著作,这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我个人觉得,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工具箱”,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严谨性。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使用了大量医学术语,这对于我这样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尝试翻阅了几个章节,发现作者在阐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举例来说,在讲解某种常见皮肤病时,作者先从流行病学入手,然后深入到病因、发病机制,再详细描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最后才给出治疗方案。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介绍治疗方法时,不仅列举了药物治疗,还详细说明了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并且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人群都有清晰的界定。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关于难治性皮肤病的章节,虽然还没能完全理解,但从其详尽的论述和对不同治疗策略的比较分析来看,这本书无疑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权威的感觉。在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重量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翻开第一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立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录的设置也非常合理,清晰地划分了各个章节,让人一目了然。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每个章节开头都配有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非常写实且高质量的彩色图片,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抽象的病理知识。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从整体的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专业医学书籍。它的印刷质量非常高,纸张厚实且不易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实用性,能够平摊在桌面上,方便翻阅。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些章节的扉页,还印有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简介,这让这本书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也增添了一份对知识传承的敬意。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遗憾的是没有图片

评分

大佬们的书应该不错,看到价格低就入手了

评分

方便实用。

评分

应该是正版书

评分

给我们主任买的,挺好的。很厚。

评分

应该是正版书

评分

这本书不是很好,不适合非专业人查阅

评分

给我们主任买的,挺好的。很厚。

评分

快递速度很快,是正品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