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大医院眼科主任。
★本书原著刚出版即在各大图书销售榜单中得很靠前的排名
干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眼表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1%~30%。干眼导致的眼不适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者将导致视力下降。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本干眼的专著,尤其是既适合医生有方便患者的干眼书籍。Dr. Rolando Toyos的书 Dry eye disease treatment in the year 2020从介绍干眼入手,重点阐述干眼的治疗,包括改善饮食和环境、药物治疗以及Dr. Rolando Toyos发明的强脉冲光治疗等。该术通俗易懂,适合作为科普书籍供医生和大众参考。
王新房,男,汉族,河南洛阳人,1934年出生。1953年由洛阳中学考入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8年毕业,并留校在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工作。
王新房是中国超声心动图创始人之一,1961年起始用超声液性平段诊断肝脓肿获得成功,并将此法推广用于检查多囊肝、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疾患。1963年他发现胎心超声反射,论文发表于《中华妇产科杂志》(1964),这是国内外有关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早文献,现已为国际上专家所公认。1963-1964年研究并制成能和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M型超声心动图仪,并对正常和异常二尖瓣曲线开展研究,首次对二尖瓣双峰曲线上各波的产生机制、二尖瓣狭窄时曲线的改变以及开瓣音的形成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与当时国际上的同类研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1975年他与王加恩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超声心动图学》(内部发行),促进了我国超声心动图学的普及与发展。1978年在国际上过氧化氢(双氧水)声学造影法,在实验中,他首先作为志愿者自身静脉反复注射证明药物安全有效,而后再应用于临床,该项研究也受到国外许多专家的关注与认可。1985年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检查。1991年他在国内开始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并对照离体心脏的多种切割面,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心脏纵轴切面,此项研究与国外同步进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后又开展薄壳型三维超声成像(1992)、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1995)、彩色三维多普勒成像(1999)、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2002)和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2008)研究,均具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
谢明星,男,汉族,湖北赤壁人,1964年4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湖北省咸宁医学院(现湖北省科技学院),获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1993-1996年、1996-199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分别攻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超声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工作至今。2003年被聘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0年任超声影像科副主任并主持工作,2003年任超声影像科主任,2010年任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任国家二级教授。
2007-2009年赴美国Texas州心脏中心(Texas Heart In-stitute)和Baylor医学院德州儿童医院(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of Baylor Medical College)从事心肌干细胞移植与复杂先心病超声诊断工作。作为访问学者,曾多次出访美国、欧洲。2012年5月被推选为国际心血管超声学会常务理事(FISCU),同年11月被推选为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理事(FASE)。
长期致力于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对复杂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的超声诊断和经食管心脏超声、胎儿心脏超声等有深入研究,经验丰富,临床技能在专业同行与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1993年在导师王新房教授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致力于胎儿复杂先心病的临床诊断研究,2004年后致力于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00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二维斑点追踪的临床应用研究,2012年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胎儿复杂先心病超声诊断与解剖、心血管铸模的对照研究。此外,对三维超声心动图、冠脉血流显像、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造影、应变与应变率成像以及介入超声等超声心动图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引言
第一章 干眼
第二章 强脉冲光
第三章 Q(手持光疗仪)
第四章 饮食和补充剂
第五章 滴眼液治疗:非药物性与药物性
第六章 疼痛
第七章 手术
第八章 皮肤
第九章 老化
第十章 环境
第十一章 尚未证实的治疗
第十二章 干眼的未来
参考文献
患者感言
作者简介
“由于忽略本应重视的全身状态,古希腊医生在诊治许多疾病时常常不知所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将患者的灵魂和肉体分开对待是个巨大的错误。”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第一章 干眼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上述这段话都是真理。在1994年我的第一本书中,我为医学生们引用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因为我那时就相信必须用整体的观念治疗病人。现代医疗过程中,医生给病人开处方告诉他们按时服药,却不和患者讨论影响疾病的环境和医生所做的健康决策。干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了解干眼的发病原理,就可以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病情。
干眼是一种炎症疾病,涉及皮肤、腺体、神经系统和眼睛(图1),我将眼睛排在最后,因为多数医学专业人士在治疗干眼时只关注眼睛而忽略了其他器官。我认为干眼是皮肤和腺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了眼睛。健康的眼睛需要正常的泪膜。
图1眼睛(来自Shutter Stock网站)
泪膜包含三个部分(图2):①黏液层(蛋白质)覆盖在眼表,由结膜杯状细胞产生;②水液层(水分)由泪腺分泌,提供水分、电解质、抗体、载脂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催泪蛋白;③脂质层(油脂)由睑板腺产生。三者对于形成正常的泪膜都是必不可少的,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将每一种成分看作独立的一层,它们在眼睛表面一层层摞在一起。黏液层黏附于角膜表面,水液层位于中央,是构成泪膜的主要成分,脂质层位于最外侧。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正常角膜没有血管,这样我们才能有清晰的视野。角膜的存活依赖于泪膜所提供的必需的养分,养分来源于水液层,泪膜需要在眼睛表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来提供这些养分,脂质层阻止泪液过快蒸发。泪膜对视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016年春,我在北京第一次听到Toyos医生有关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干眼的学术报告,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参加过无数次学术活动,但像Toyos医生这样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报告并不多。Toyos医生带给了我们一个从平凡的临床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故事:2001年他观察到有一些酒渣鼻的患者在接受面部IPL治疗后伴随的干眼症状得到了缓解,这看似无关联的现象触发了他的探索欲,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IPL技术治疗MGD/干眼的研究,虽经历过多次质疑,但最终他成功地将IPL技术引入眼科领域治疗MGD/干眼。
在2016年的全国角膜病会议上我再次见到了Toyos医生,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探讨了IPL在亚洲MGD/干眼患者应用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在IPL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他多次无私的帮助。
2016年8月他的著作《干眼治疗的2020》面世,本书重点内容是干眼的治疗,包括泪液替代品、药物、血液制品、干眼饮食及抗衰老等。Toyos医生认为干眼不仅是一种局限于眼部的疾病,而是涉及皮肤、腺体、神经系统和眼的炎性疾病。因此,在治疗干眼时不能只关注眼而忽略了其他器官。本书还阐述了环境、饮食、老化等因素对干眼治疗的影响,并详细解释了IPL治疗MGD/干眼的机制。本书内容非常实用,值得眼科医生和干眼患者一读。 我及我的同事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翻译了本书,感谢我的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受时间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斧正。
晏晓明
2016年12月15日于北京
老实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干眼症”的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眼睛会干涩、不舒服,以为点眼药水就能解决问题。但随着年龄增长,干眼症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眼药水,效果都不太理想,而且老是觉得医生讲的东西听不太懂。当我翻开《干眼治疗的2020》,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医学教材,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干眼症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它详细讲解了泪膜的结构和功能,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眼睛会干,为什么眼药水有时效果不佳。书中还对“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这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一直以为干眼症是眼部的问题,没想到生活习惯、饮食,甚至我每天对着电脑的时间长短,都可能加剧症状。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何进行眼部放松训练、以及哪些食物有助于改善眼部健康等等。这些建议都很具体,操作起来也很容易,不像以前那样感觉无从下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干眼症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管理和改善我的状况了。它让我明白,干眼症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调整,完全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评分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书名中的“2020”以及“干眼治疗”这几个关键词。我总觉得,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过去的知识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我迫切地想了解在2020年,对于像我这样的干眼症患者,有哪些最新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就像一本2020年的“干眼症治疗指南”,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书中对于“生物制剂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地位”的阐述,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干眼症的新型生物制剂,比如那些能够靶向阻断炎症通路或调节免疫反应的药物。虽然具体的药物名称和作用机制我可能无法完全记住,但它让我了解到,对于一些复杂的、顽固的干眼症,已经有了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选择,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抗生素或激素眼药水。另外,书中对“环境因素对干眼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干眼症只是眼睛本身的问题,但书中强调了空气质量、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对泪膜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并提供了诸如使用空气净化器、调节室内湿度、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等一系列实用的改善建议。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对于长期缓解干眼症症状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干眼症的治疗需要一个全方位的视角,从药物、器械到生活方式,再到环境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眼科医疗科技发展的人士,我一直对干眼症这一日益普遍的眼科疾病的治疗进展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干眼治疗的2020》这本书,以其极具前瞻性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本书在对2020年干眼症治疗领域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兴技术和创新疗法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书中对于“再生医学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关于干细胞疗法、富血小板血浆(PRP)在修复角膜损伤、促进泪腺功能恢复方面的潜力,以及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书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前沿性的展望。这部分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展现了未来干眼症治疗可能的发展方向,即从单纯的对症治疗转向更深层次的组织修复和功能再生。此外,书中对“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在干眼症管理中的角色”的分析也极具现实意义。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远程诊断、可穿戴设备以及大数据分析来提升干眼症的筛查效率、优化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以及实现长期的健康监测,书中都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这本书为我理解干眼症治疗的未来图景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让我对科技如何赋能医疗保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茫茫干眼症治疗的文献海洋中点亮了一盏航灯。作为一个长期受干眼症困扰的患者,我尝试过无数种方法,看过不少医生,也读过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但老实说,很多时候,那些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让我感到力不从心,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自身的日常护理中。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干眼治疗的2020》,我才仿佛拨开云雾见月明。作者用一种极其平实、易懂的语言,将2020年干眼症治疗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最有效的技术以及最值得关注的趋势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部分,虽然我不是业内人士,但书中详细介绍了AI如何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判断干眼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这让我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期待。同时,关于“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的论述也深得我心。过去,我总觉得治疗方案都大同小异,效果也因人而异,但书中强调了根据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眼部具体状况等因素量身打造治疗方案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困扰终于被认真对待,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一刀切”式治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赋予防患者以知识的力量,让我能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更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过程中。
评分我是一名眼科医生,从业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干眼症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快节奏的医学发展面前,时刻保持知识更新是我的职业追求。这本《干眼治疗的2020》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梳理和总结2020年干眼症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对“新型药物研发进展”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关于靶向性抗炎药物、修复泪膜稳定性的新型制剂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潜在疗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引用了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评估新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书中对“物理治疗和器械治疗”的更新也是非常及时的。像脉冲光治疗(IPL)、睑板腺按摩仪、泪道栓塞等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优化,文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不同技术在特定类型干眼症中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为我指导患者选择更适合的物理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和药物,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综合性治疗策略。这本书无疑为我在干眼症的临床诊疗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