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晉華 編
圖書標籤:
  • 佛教
  • 中國傳統文化
  • 文化融閤
  • 宗教研究
  • 哲學
  • 曆史
  • 中國哲學
  • 宗教哲學
  • 文化比較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48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45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字數:27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從大處著眼,細處分析,既全方位地觀察佛教與中國傳統在思想、信仰、語言、文學、社會、政治等方方麵麵的互動互融,又選擇具體的個案範例展開細緻入微的分析探討,尋找和發現佛教與中國傳統融閤的微妙痕跡。大多數論文的選題和結論皆新穎獨到,發人所未發;少數“舊”的題目也都能挖掘齣新意和深度。在研究方法和資料運用方麵,本書注重學術規範,全麵參考引用中文、梵文、日文、英文等資料,詳盡地注明齣處;並且不拘一格地運用跨學科和比較的方法,涉及佛學、比較宗教學、哲學、闡釋學、曆史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文化學、女性及性彆研究、考據學等多個領域。

內容簡介

佛教究竟是什麼?鑒於佛教自身的不斷演變,這似乎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迴答的問題。佛教傳入中國兩韆年來,它不斷與儒傢、道教等本土信仰碰撞、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大 乘傳統。佛教在民間的流傳,也形成瞭多種多樣的民俗宗教。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中國佛教呢?本書從中國道傢、儒學與佛教的比較研究、中國文學與佛教的互動、中國社會政治與佛教的關係三個方麵入手,以關鍵概念、代錶人物、典型案例等為切入點,全麵運用中文、梵文、日文、英文等資料,靈活使用佛學、比較宗教學、哲學、闡釋學、曆史學、社會學、語言學、考據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期望捕捉到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相互融閤的軌跡,勾勒齣中國佛教在新時代的全新麵貌。

作者簡介

賈晉華,廈門大學文學碩士,科羅拉多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及宗教學教授。曾任哈佛大學神學院客座研究員、美國全國人文中心院士(Fellow)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士(Member)。已齣版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 Subject, Identity, and Bod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4)、《古典禪研究:中唐至五代禪宗發展初探》(牛津大學齣版社2010年版;上海人民齣版社2013年修訂版)、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2001年版;2015年第2版) 等十多部著作,《初唐詩》等三部譯著,及一百多篇中英文論文。

目錄

前言………學愚賈晉華1

第一部分.佛教與中國思想信仰…………………1

無與空、無為與涅槃:道傢與佛教哲學的比較研究………姚治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3

重塑理想人格:小品般若經遠離說與郭象朝隱論比較研究…………賈晉華澳門大學人文學院19

“不相應行法”與“執的存有論”:論牟宗三哲學以儒攝佛和援西入中……………王興國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43

作為“知識”的近代中國佛學之書寫:以民國時期佛學概論和通史為例…………………龔雋中山大學哲學係77

第二部分.佛教與中國語言文學………………109

漢傳佛教注疏與中古漢語文法學………鄧偉仁颱灣法鼓文理學院111

柳宗元與佛教……………………孫昌武南開大學中文係133

柳宗元之佛教宗派意識及其背景…………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係151

曆代僧傳中“感通夢”的意義與作用……………………梁麗玲颱灣銘傳大學應用中文係167

貞信堅節:彭際清《善女人傳》的女性典範……………………李玉珍颱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185

第三部分.佛教與中國社會政治………………211

傢族紐帶與唐代女尼:兩個案例的研究………………陳金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係213

僧人、地方社會及宮廷:“晚明佛教復興”視野下的妙峰福登(1540—1612)………張德偉中山大學哲學係243

暴力之辯:以中國佛教為例……………學愚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278

當代佛教發展的兩麵體:從社會學和人本主義分析………鄭慶雲澳門大學人文學院295


前言/序言

  學愚賈晉華

  隨著近代宗教學的發展,宗教研究的內容不斷細化,原先單一的神學進路,逐漸擴大至宗教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哲學、現象學、詮釋學等多元理論和方法。宗教學與其他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學研究的聯係越來越廣泛,宗教不再是獨立和超越的信仰體係或一成不變的信仰現象,而是社會及人生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宗教學把宗教放在不同的時空處境中,從多層次、多角度觀察和分析其産生、發展及與社會政治的互動互融。因此,人們對宗教的理解更深入細緻,認識更開放全麵。但是,也許正因如此,當代宗教學的發展似乎讓人再也無法弄清楚“宗教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瞭。宗教學的每一種進路都有各自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所關心的重點或範疇亦大不相同。人們再也無法用傳統的眼光來看待和理解宗教瞭。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宗教,或用同一種方法來探討不同的宗教,都會得齣不同的結果。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的發展,使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更加模糊起來。在這樣的情勢下,學者們再也不敢輕易地宣稱“佛教是什麼”瞭。佛教貫穿於曆史文化、人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與其他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保持種種有機而密切的聯係。單從一個方麵或一個層麵來觀察佛教,其結果將如盲人摸象,掛一漏萬。

  近代以來,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中國齣現瞭新文化運動。人們開始大膽地懷疑傳統,更新價值觀念。民國時期,在科學與民主思潮的影響下,社會人士和文化精英重新檢視佛教傳統,學界和教界知識分子曾就“佛教是什麼”展開過熱烈的探討,齣現瞭佛教即宗教、非宗教之辯論。若從西方宗教(religion)的角度來看,佛教非宗教,但從中國宗教傳統的角度來看,佛教是宗教。太虛大師認為,“宗”即根本,“教”即教化;就佛教而言,“宗”即是釋迦牟尼菩提樹下的覺悟經驗及其所覺悟的佛法;“教”即是由此而生起的覺悟理論和方法的教化,概括為三藏十二部。其實,在重新理解佛教時,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佛法”與“佛教”的內涵和外延,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二者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嚴格來講,並不完全一樣。佛法或法(Dharma)是覺者覺悟之真理,其核心為緣起性空之理,為佛陀所發現,但非其所發明。無論佛陀應世與否,此理常住,故不屬佛陀專有,任何人都可以像佛陀一樣覺悟佛法。佛教的梵語對應詞為.āsana,其含義包括佛陀的教導(Buddha.āsana,ortheteachingoftheBuddha),佛教的思想宗旨,及佛教的實踐活動。一般認為,此詞比“religion”更準確地指示佛教的特質,因為它代錶一種可以不斷調整發展的哲學思想和實踐,與“religion”原義涵指全知全能之神的一成不變的感召和必備的虔誠信仰不同。不過,從“religion”在現代擴展瞭的意義看,佛教具備宗教要素,如教理教義、經典傳承、僧團製度、曆史發展、文化傳統等。就此而言,佛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創立,而且是包括釋迦牟尼以後的曆代佛教徒,乃至非佛教徒所共同創造的宗教。

  佛法主要為理,佛教主要為事;或更具體而言,佛法主要是緣起之理即哲學思想,佛教主要是緣起之事即曆史文化。研究佛法緣起之理或哲學思想之演變,探討佛教緣起之事或曆史文化之發展,即是佛學,也就是當代宗教學語境中的佛教學或佛學研究。佛教哲學博大精深,思想內涵周密;佛教曆史源遠流長,文化深厚發達。在不同時代和地區,為瞭適應當地的宗教文化、社會政治、人文地理等,佛教自覺地自我改造演變,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當代流行於東南亞的參與佛教、大中華地區的人間佛教及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各具特色的佛教,既形成瞭多姿多彩的眾多傳統,又對亞洲乃至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傳統産生程度各異的影響。

  在中國,佛教與本土的思想信仰諸如儒傢和道教等相互碰撞融攝,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傳統,而儒學和道教等也因為與佛教的互動而改變瞭其傳統麵貌。佛教在民間的流傳,與各種地方信仰文化相融,造就瞭糅閤混雜、多種多樣的中國民俗宗教。在更廣泛的層麵上,佛教與中國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政治等相互影響融通,同樣改寫瞭彼此的曆史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兩韆年來,既改變瞭中國傳統,也被中國傳統所改變,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

  現代佛教學者早就認識到,關於中國佛教的研究,如果不探討其與中國傳統在方方麵麵的互動和融閤,就無法真正深入其奧妙之域,故中外學界在此方麵的研究已經收獲瞭極其豐碩的成果。盡管如此,這一領域在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範式上仍有待拓展。總的說來,現有成果中通論性的、宏觀性的概述較多,重大的、眾所熟知的課題研究也較多,而細緻微妙的、獨到新創的成果較少,全麵運用中文、梵文、日文、英文等資料的範式也還未普遍通行。本論文集的編輯齣版,即希望在這些方麵有所突破發展。

  2014年6月15日至18日,澳門大學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及颱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聯閤在澳門大學舉辦瞭“第六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中心主題為佛教與中國傳統的互動融閤。會後經相關專傢審議,從會議論文中選齣與這一主題較為緊密相關的論文,分為思想信仰、語言文學及社會政治三大部分,以期較為全麵、細緻、深刻地分析論述佛教與中國傳統的關係。

  第一部分探討佛教與中國思想信仰的關係,共收四篇論文。姚治華的論文選擇先秦道傢思想中的“無”和“無為”與佛教哲學中的“空”和“涅槃”這兩對核心概念,結閤西方哲學傢所區分的三類非存有,即缺失的無(nihilprivativum)、消極的無(nihilnegativum)和根源的無(nihiloriginarium),展開精緻復雜的哲學比較。姚治華認為,道傢哲學的無應屬於根源無,而且由於其混同宇宙生成論和存有論的視角,使得這無比西方同類概念更為“根源”。比較而言,佛教中觀派的空基本上是缺失的無,但由於其在終極意義上否定一切的傾嚮而易走嚮消極的無。佛教瑜伽行派的空也基本上是缺失或喪失意義上的無,但由於其肯定絕對實相而走嚮根源無。後一種意義上的空在漢傳佛教中更有影響,並且也更易與道傢的根源無相混同。道傢無為的觀念不隻為我們提供精神修養理想,也提供社會政治價值。相反,對佛教的精神修養理想涅槃而言,其首要的關切是形上學的超越維度。這一佛教的概念框架比傳統中國哲學的相關概念更多地促成瞭東亞多個宗教學派中精神修養的實踐和理想間的潛在張力。

  賈晉華的研究通過對小品般若經中的“遠離說”與郭象(252?—312)的“朝隱論”的細緻對比分析,揭示瞭佛教初傳漢地時對於中國思想的一些微妙影響。漢譯小品般若經相當於《八韆頌般若波羅蜜多經》(A..a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梵本,傳世六種譯本中,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和吳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皆在郭象之前齣現。小品般若經批判傳統的遠離人世至山林空寂之處修行的方法,提倡以清淨超脫的般若心和慈悲濟世的菩薩行返迴人間,並稱之為真正的遠離或解脫。這種新遠離說配閤小品經的中心主題,旨在宣揚悲智雙運、既濟眾又超脫的菩薩行,為剛興起的大乘佛教塑造新的理想人格。郭象在其朝隱論中所描述的身在朝廷心在山林的聖人形象,開始為中國士人的心理結構注入自我解脫的因素,形成既積極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又從世俗的名利權位解脫齣來的新理想人格。這一新理想人格與小品般若的菩薩形象相近。文本分析和曆史證據也顯示,郭象可能讀過小品般若經的兩個早期譯本及其他佛典,從而受到一定影響。

  王興國的論文既大刀闊斧又精微深入地探討牟宗三哲學“以儒攝佛”和“援西入中”的嘗試,以其會通康德知識論的範疇與佛學的“不相應行法”而構建中國哲學的“執的存有論”為例展開分析。牟宗三認為經過他批判損益後重新考訂的“不相應行法”(“十七法”)足以成為識心的認知活動的形式條件,因而可以成為知識以及知識對象的可能之條件。通過與西方哲學的知識論,尤其是康德知識學的範疇論的係統而精深的比較研究,牟宗三揭明瞭佛學“不相應行法”的知識論意義,使它從佛教的泛心理學主義的籠罩中解放齣來,在哲學知識論上獲得瞭新鮮的積極的意義。在這一前提下,東方或中國的哲學完全可能建立自己的知識論係統,走齣一條既有取於西方知識論而又有彆於西方知識論的道路。

  龔雋以民國時期的佛教概論和通史為切入口,詳細介紹和深入分析這一時期佛教知識觀念的形成,並主要從五個方麵開展論述。其一為近代中國啓濛運動與佛學新知之間的關聯,分彆以支那內學院和武昌佛學院為代錶,闡明民國佛學新的知識化組織是整個思想啓濛中的一部分。其二討論民國時期佛教概論著述的形成和特點,選擇最有代錶性的幾部“概論”作品展開分析。其三考察民國佛教通史觀念,說明通史的書寫如何與印度佛教史及印度學之間發生內在關係。其四闡明民國佛教概論和通史書寫中有關“宗”的係譜觀念及其意義,指齣以宗門為譜係來組織佛教史的書寫,其實對近代中國乃至東亞佛教史的塑造造成瞭一定程度的麯解。最後解釋和分析近代域外佛學研究,特彆是日本佛學研究對民國佛教概論和通史寫作的影響,並指齣其利弊。

  第二部分分析佛教與中國語言文學的關係,共收五篇論文。鄧偉仁的論文獨闢蹊徑,嘗試挖掘傳統中國佛教文獻對於中國古代文法學的可能貢獻。他運用梵文知識,從此前學者所忽略的中國古代僧人的注疏和著作入手,細緻考察他們的梵語文法知識,集中分析瞭幾個重要的語法概念,包括“名詞的格位”與“造者”(kāraka),音素、語素與“字”、“語”、“句法”,以及最重要的“復閤詞”等。鄧偉仁認為,雖然古代僧人對梵語“文法”的理解有許多局限,但也有許多精闢的解釋、評論及創新的運用,超越瞭漢語語法的框架。這一研究批駁瞭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人,包括僧人對文法沒興趣、無概念的說法,闡述瞭中國僧人的文法觀,指齣他們對於梵語文法的理解以及在解經上的應用,應該成為古漢語語法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缺乏這一特殊的環節,漢語的語法史便不算完整。

  孫昌武的論文是其數十年來研究柳宗元(773—819)與佛教關係的精湛結晶和發揮。文中指齣,柳宗元是中國古代真正對佛教教理有深入理解的少數文人之一,他熱衷於研習天颱教理並確有心得,又能夠相當全麵地把自己研習佛法所得加以藉鑒和發揮,從而在思想和文學領域創造重大業績。柳宗元視佛教為諸子百傢的一傢,而且優於“楊、墨、申、商、刑名、縱橫之說”,認為釋氏與孔子可以“通而同之”,從而做到“統閤儒釋”。他汲取、藉鑒天颱教理並加以發揮,批判先驗的“天命觀”和對於鬼神、災異、祥瑞、蔔覡等的信仰,發展瞭“天人相分”的自然哲學思想。他肯定“生人之意”對於曆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提齣客觀演進的社會發展觀念,主張儒釋兩傢心性觀念具有一緻性,贊賞佛傢超脫的人生態度。柳宗元的文風俊傑廉悍,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論證詳悉,顯然對佛典論書和義學注疏的寫作方法有所藉鑒。他的抒情詩和山水遊記創造心物交融的情境,可能受到天颱禪觀的影響。他的寓言文則直接藉用瞭佛典譬喻故事的寫法。柳宗元批判地汲取佛教材料,作為補充、豐富、發展思想、學術和文學創作的有益資源,提供瞭一個佛教積極地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實例。

  陳引馳的研究也以柳宗元為對象,對其佛教宗派意識及相關背景展開深度的考察。中唐時代,中國本土興起的佛教宗派大抵皆已建立,但文人們基本上不太在意其間的種種異同。陳引馳認為,柳宗元對於佛教派係的態度,既有閤於當時文人的一般的一麵,也有異於他人而顯得特彆的一麵。柳宗元關涉顯著之佛教宗派,大抵有天颱、淨土和禪。他服膺天颱教義,顯示齣宗派認同,故在宋代被列為天颱法嗣。他稱賞關切淨土實踐,則是在天颱的背景下錶現齣來的。然而對當時禪宗的狀況,尤其以洪州禪為代錶的新禪風,柳宗元卻明確地予以否定,批評瞭“南北相訾”、“妄取空語”、“脫略方便”、“能言體而不及用”、“小律去經”等傾嚮。陳引馳還細緻入微地分析瞭柳宗元的佛教宗派意識的背景,指齣傢世、交遊、環境等的影響,以及與居住永州時的佛學氛圍和接觸的僧侶的關聯。柳宗元涉及佛教文字之撰作時間,以永州時期最為頻密,而此時所過往的僧人,主要為精研經典的天颱僧人、持律謹嚴的律師及刻苦的淨土修行者,從而影響瞭他的宗派觀念。

  梁麗玲以中國曆代僧傳中的“感通夢”為對象,獨到地探討高僧感夢的緣由、意義和作用。文中指齣,僧傳作者除瞭以曆史材料和時代背景為依據,撰述高僧最具代錶的生平事跡之外,也往往運用信仰者因虔誠而感通的神異、夢徵等經驗或傳說,來暗示傳主特殊的齣身經曆或特質,透露其走嚮修行之路的特彆因緣,進而使僧人生命曆程産生一種聖化效果。特彆是傳主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瓶頸、睏難、迷惘、疑惑時,通過虔誠的祈請,感得佛、菩薩、神人、僧侶或其他超自然力量於夢中透露訊息,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嚮與途徑。這些感而遂通的夢徵,除瞭具有指點迷津的功能之外,通常也成為傳主一生轉摺的機緣,或開啓修行悟道的關鍵契機,或增強弘法利生的信心願力,或作為虔誠修行的宣驗例證。通過考察僧傳作者如何運用“夢境”與“現實”的交涉,形塑高僧的典範特質,梁麗玲揭示瞭高僧傳記中的感通夢徵所具有的宗教意涵和作用,並指齣曆代高僧傳記屬於宗教傳記文學,僧傳作者的創作動機、人物選擇、記錄視野和敘事風格皆迥異於一般史傳,展露齣佛教所特有的文化習俗。

  清代居士彭際清(1740—1796)編撰的《善女人傳》,是中國第一部以女居士為主的佛教集傳,為建構中國佛教女性史的罕見資料。李玉珍熟練地綜閤運用宗教研究、傳記分類和性彆(gender)分析的方法,從彭際清的貞女傳、禪宗燈錄體以及淨土傳記的文類切入,細緻入微地分析佛教僧傳與通史係統及後代宗派文獻的差異,並且在明清士紳傢族眷屬的脈絡中,重建彭際清理想中的女性生命史,厘清《善女人傳》作為佛教女教書的社會定位。文中探討女性的宗教生活史如何與宗派觀、明清傢族史相結閤的過程,指齣《善女人傳》奠定中國傢族接納女性修行的立論,是跨宗派的,以徵引和重疊式史觀融閤各種佛教史傳的文類差異,以及將女教和解脫等同,賦予女性貞節和宗教節操。李玉珍概括《善女人傳》的修行範式為:(一)靈驗經驗與女性修行;(二)修淨業往西方;(三)禪的語言道盡;(四)貞婦與孝道。她還認為《善女人傳》標示瞭傢族場域中的女性修行,其目標在於培養女性果敢堅忍的品性,以維係傢族命脈的力量。

  第三部分研究佛教與中國社會政治的關係,共收四篇論文。針對學界甚少關注的傢庭背景在形成僧尼生涯中的作用及僧尼生涯對其世俗傢庭興衰的影響,陳金華獨具隻眼地以唐代兩位比丘尼法澄(640—729)和契微(720—781)為個案,翔實地考述和比較兩位比丘尼精彩紛呈的宗教生活軌跡,展示其在社會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法澄是一個齣傢為尼的王妃,一生起伏都導源於其作為王妃的身份。不管齣於自願還是被迫,她離開王府,齣傢為尼,過上山林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夫傢在政治風波中的傾覆。契微齣身於以道教為主導的貴族之傢,卻在年輕時投身佛門為尼,其後不斷影響著她的傢族,以至於許多族人改宗佛教,包括其墓誌作者、後來登上相位的權德輿(759—818)。陳金華的研究錶明,佛教僧尼的傢族背景對其整個宗教生涯影響至巨。傢族背景主要在兩個麵嚮施加影響:其一是通過傢族,僧尼保持和發展與世俗權勢的聯係;其二是傢族背景在僧團中的重要性,不僅存在於僧團與國傢政權之間,也存在於僧團內部。除瞭傢族研究,此論文同時也是運用性彆分析方法研究佛教的範例。

  張德偉的論文對妙峰福登(1540—1612)的生平事跡和貢獻作瞭詳細考述和深入分析,由此勾畫齣當時佛教與地方社會及宮廷之間的另類關係,呈現佛教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妙峰福登是晚明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高僧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張德偉指齣,福登主要活躍於中國北方,當時山西和陝西由於1556年嘉靖大地震的破壞,有大量修橋築路的需求。福登以其建築天纔,滿足瞭該地區在軍事和民用上的迫切需要,也贏得瞭從普通民眾、地方士紳、軍政大員到藩王、皇帝及太後對其宗教事業的有力支持。通過研究福登受各種力量支持而在僧俗兩界取得的巨大成功,論文發掘瞭前現代中國佛教史研究中一個被忽略的側麵:佛教的服務精神。在曆史上,此一精神極大地促進瞭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而福登在後世的落寞,或許正好反映瞭此一精神的失落。

  學愚的研究以《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等經典為依據,獨具見解地探討佛教的暴力理念及其實踐。通過考察大乘和上座部佛教教義和曆史,學愚指齣佛教在非暴力倫理與為暴力和軍事實踐辯護之間存在矛盾。盡管大多數佛教典籍都強調不殺生戒律,要求僧尼遠離軍事活動和戰爭,但是一些文獻或直接或間接地承認乃至支持暴力和戰爭,並為此作瞭辯護。這樣,和平和暴力理念並存於佛教,到底是和平還是暴力,最後由各個時代和地區的佛教徒自己決定。慈悲是人類追求和平共存的理想方式。但是,齣於慈悲,人們亦可以訴諸武力去解決爭端,保護國傢和人民生命安全,獲取世界和平。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南傳佛教還是北傳佛教的曆史傳統中,佛教徒都曾運用這一理論為其參與暴力或軍事行動進行辯護。但是,他們似乎都忽略瞭一個問題,即誰纔能真正做到慈悲殺生。充滿仇恨和貪欲的人不可能真正齣於仁愛和慈悲而進行暴力或軍事行動,但是這一種重要原則卻有意或無意地被忽視,慈悲殺生成為佛教徒參與暴力的藉口。

  鄭慶雲藉用當代宗教研究成果,精當地分析近代佛教利用社會學原理進行變革的實踐情況,並進一步論述當代佛教發展中社會學原理和人本主義的兩麵性質。文中指齣,20世紀開始至今仍未停止的世俗化運動,曾經成功地把宗教邊緣化,甚至在一定的時空使它消失於文化舞颱,但宗教文化在20世紀末又逐漸恢復。為瞭因應世俗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宗教包括佛教必須作齣相應的改變。鄭慶雲首先解釋宗教多元和世俗化對宗教發展的影響,然後簡介人本主義與佛教的關係,提齣太虛在20世紀所建構的人生佛教,就是當代佛教以人本主義來響應世俗化挑戰的成功例子。人生佛教把傳統中國文化中世俗的道德規範融入佛教,成功地把佛教從齣世拉迴人間。論文最後論述當代佛教發展的兩麵體——社會學原理和人本主義,強調兩者都必須得到同樣的重視,以避免佛教掉入初傳美國時所遭遇的庸俗化的陷阱。

  總的說來,如同本論文集的題目“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所標示,文集從大處著眼,細處分析,既全方位地觀察佛教與中國傳統在思想、信仰、語言、文學、社會、政治等方方麵麵的互動互融,又選擇具體的個案範例展開細緻入微的分析探討,尋找和發現佛教與中國傳統融閤的微妙痕跡。大多數論文的選題和結論皆新穎獨到,發人所未發;少數“舊”的題目也都能挖掘齣新意和深度。在研究方法和資料運用方麵,本論文集注重學術規範,全麵參考引用中文、梵文、日文、英文等資料,詳盡地注明齣處;並且不拘一格地運用跨學科和比較的方法,涉及佛學、比較宗教學、哲學、闡釋學、曆史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文化學、女性及性彆研究、考據學等多個領域。如果本論文集能夠為讀者帶來一些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新氣息,這就圓滿瞭我們的初心瞭。

  2014年6月在澳門大學召開的“第六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獲得澳門菩提禪院、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澳門基金會的慷慨資助;而本論文集的齣版,則獲得澳門無量壽功德林的全力資助。謹此一並緻以衷心的謝意!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 簡介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並非一本探討佛教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學術著作。它不深入剖析佛教教義的核心,也無意梳理佛教宗派在中國曆史上的具體發展脈絡。本書的焦點,在於那些潛藏在中國傳統文化肌理之中,卻鮮為人知的、與佛教若即若離的微妙聯係,以及那些因佛教傳入而悄然改變,卻又被習慣性忽視的文化現象。它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創作、民間信仰乃至日常習俗,意圖揭示一種更深層、更滲透性的文化交融,而非簡單意義上的思想傳播或宗教製度的建立。 本書的寫作,並非基於對佛教經典的大規模研究,也不是對中國哲學史的全麵梳理。相反,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考古,試圖在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中,發現曆史遺留的印記。我們不會在書中看到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逐字解讀,也不會討論“空”的哲學內涵。我們關注的,是當“空”的概念以某種被民間吸收和轉化的形式,齣現在一幅山水畫的意境營造中時,所産生的獨特韻味;當“慈悲”的精神,融入一個普通百姓的善舉,成為一種不假思索的本能時,所流露齣的溫暖;當“因果報應”的觀念,以樸素的民間故事形式流傳,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時,所産生的社會效應。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將重點放在一些“邊緣”地帶,那些在傳統學術研究中可能被視為“次要”或“雜質”的部分。例如,我們不會花費大量筆墨去分析“禪宗”的理論體係,而是會探討禪宗“頓悟”的某些思想,如何在民間藝術的創作中,體現在一種追求“意到筆不到”的寫意風格上。這種風格,並非直接源自佛教經典,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瞬間靈感的捕捉,對虛實相生的理解,以及對“不立文字”的偏愛,卻與禪宗的某些理念不謀而閤。本書會嘗試勾勒齣這種“心有靈犀”般的聯係,而非直接的因果推斷。 同樣,本書也不會詳細介紹佛教在中國的寺廟建築形製演變,例如塔的種類、佛像的姿態等。我們感興趣的,是在一些非佛教的建築空間,例如園林設計中,如何藉鑒佛教寺院的空間布局,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或者在民間祭祀活動中,如何吸收佛教儀軌的某些元素,形成獨特的民俗儀式。這些現象,或許隻是文化傳播中的“漏網之魚”,但它們恰恰體現瞭文化融閤的無形力量,以及傳統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和再創造性。 書中對“輪迴”概念的探討,也不會局限於佛教的生死觀。我們會關注這種“循環往復”的觀念,是如何滲透到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産周期、節令習俗,乃至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中。當一個農夫在鞦收鼕藏後,期待來年的豐收,他的心中或許並沒有明確的佛教輪迴思想,但這種對生命循環的樸素認知,與佛教的輪迴觀在某種意義上産生瞭共鳴,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哲學。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將重點關注那些“顯性”的佛教符號,如佛像、經文、寺院等,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變形”與“再解讀”。例如,佛教中的“蓮花”作為純潔與解脫的象徵,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是如何與本土的“梅蘭竹菊”等高潔品格相結閤,形成一種新的審美意象?佛教傳入的“須彌山”的宇宙觀,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等樸素的宇宙模型發生碰撞,最終在中國人的宇宙認知中留下怎樣的痕跡?本書會側重於這些“可見”的文化符號,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中,所産生的化學反應,而非對其宗教本義的深究。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被中國民間信仰“在地化”的現象,但並非側重於佛教寺廟的興衰,而是關注那些融閤瞭佛教元素,卻又帶有濃厚本土色彩的民間神祇和崇拜。例如,在一些地方性的民間信仰中,我們或許會發現,某個被尊奉的神祇,其形象或故事中,意外地融入瞭佛教菩薩的某些特徵,或者其祭祀活動中,使用瞭佛教的法器或儀軌。這些現象,錶明瞭佛教並非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宗教體係存在,而是以一種更加靈活、更加親民的方式,滲入瞭中國民間的精神世界。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避免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采用一種更具敘事性和啓發性的筆觸。我們不會充斥著大量的佛學名詞和哲學概念,而是希望通過對具體事例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文化融閤的生動與鮮活。我們會通過對古代詩詞、繪畫、戲麯、民間傳說等藝術形式的分析,來揭示這種融閤的痕跡。例如,一首描繪山林靜謐的古詩,其中對“空寂”意境的追求,可能就暗含瞭佛教“空”的思想影響;一幅錶現世俗生活的畫作,其構圖和留白的處理,也可能受到佛教繪畫美學的影響。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並非旨在證明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或“取代”,而是試圖展現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與融閤。它更像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一次細微觀察,發現其中那些來自外部,卻又被巧妙吸收、消化,並最終成為其自身一部分的元素。這種融閤,不是單嚮的,而是雙嚮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互相影響。 本書所探討的“融閤之跡”,往往體現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例如,在一些古老的民謠中,可能蘊含著佛教對生命無常的感嘆;在一些傳統的節慶習俗中,可能可以看到佛教的某些儀式被融入其中,但早已失去瞭其宗教的嚴肅性,而成為一種純粹的文化符號。我們不會去考證這些習俗的佛教起源,而是去感受它們與佛教之間的某種“氣息”。 《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寫作,更像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地上”,尋找那些被佛教“播撒”下的“種子”,以及這些種子在中國本土文化環境下,所生發齣的獨特“枝葉”。它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關注的是痕跡,而非教義。它試圖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發現其中隱藏的、更為深邃的聯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包容性與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恰恰體現在它能夠將外來的思想,轉化為自身血肉,並以全新的麵貌呈現齣來。 總而言之,《融閤之跡:佛教與中國傳統》將是一本以“發現”為目的的書,它鼓勵讀者用一種更開放、更細緻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不易察覺的“融閤之跡”。它提供的是一種觀察的角度,一種思考的方式,而非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它所要講述的,是中國文化在麵對外來文明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吸收”與“創新”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本書的學術密度無疑是相當高的,但作者的筆觸卻齣人意料地保持著一種剋製下的激情。在論證過程中,他大量引用瞭來自不同領域(如文獻學、藝術史乃至社會人類學)的交叉證據,這無疑豐富瞭論證的維度,但有時也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完全跟上。我個人在閱讀涉及某一特定教派內部派係鬥爭的章節時,需要頻繁地查閱補充材料,這雖然略微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但從另一個側麵也證明瞭本書作為“研究基礎”的價值——它不是一個提供所有答案的終點站,而更像是一個高質量的起點站,激發讀者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文獻。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對求知欲有較高要求的作品,迴報你的努力,它會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大門。

評分

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中國性”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自我定義和重塑的深刻洞察。許多關於文化交流的書籍容易落入“被動接受”的窠臼,但這部作品清晰地展示瞭中國文化在麵對外來影響時,內在所蘊含的強大消化和能動性。作者通過對特定曆史節點的抉擇進行反思,展示瞭主流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構建一種能夠包容外來元素的、更具韌性的文化認同體係的。這種對“主體性”的關注,使得全書的立意拔高瞭一個層次,它探討的不再僅僅是兩種宗教或哲學的對比,而是關於一個偉大文明如何在持續的對話中實現自我超越的永恒命題。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洞察,令人深思良久,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沉穩的墨綠色封皮搭配燙金的書名,透著一股古樸而又厚重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對研究主題的敬畏與認真。我特彆喜歡內頁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米黃的啞光質感,使得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在學術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體驗。排版上,正文的字號適中,注釋和引文的標注清晰有序,邏輯層次分明,體現瞭編輯團隊的專業水準。不過,我個人更期待在扉頁或者封底能附上一些相關的藝術插圖,比如早期石窟造像的拓片,或者敦煌壁畫中關於融閤場景的局部特寫,這樣能在視覺上更好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曆史的深處,而不是僅僅依賴文字的構建。整體而言,從實體觸感上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製作的用心程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般學術普及讀物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和觸摸。

評分

讀完導論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種冷靜而又極具穿透力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耐心地引導我們從最基礎的語境入手,去辨識那些看似不經意卻至關重要的文化“接點”。特彆是關於早期傳入的佛教概念如何被本土哲學框架所重新“翻譯”和吸收的論述,簡直是點睛之筆。作者巧妙地避開瞭那種簡單的“吸收”或“取代”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挖掘瞭雙方在核心價值層麵的相互滲透與適應。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某個特定詞匯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義漂移的細緻考證,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考據態度,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概念,背後都隱藏著漫長而復雜的演變軌跡。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精神,使得全書的論證充滿瞭堅實的基石,讓人讀起來心服口服,不敢有絲毫輕慢。

評分

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高度的匠心,它並非按照時間綫索簡單鋪陳,而是圍繞幾個關鍵的“張力點”展開,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有效地揭示瞭主題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宗教儀式和世俗生活交織的部分。他沒有將佛教僅僅視為廟堂之上的高深學問,而是將其置於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之中進行考察,這使得原本有些抽象的“融閤”議題變得鮮活可感。比如,書中對於民間信仰中某些神祇職能的演變分析,就提供瞭一個非常生動的小切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宏大曆史進程下,人們日常經驗是如何被重塑的。這種“由小見大”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仿佛能聽到古代集市上的喧囂,聞到香火繚繞的氣息,而非僅僅麵對堆砌的理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