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人物彆傳。“清園”是王元化先生書齋名,他推崇“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則,他的博大精深的學問,讓人敬重,令人心摺。作者通過評述王元化與友人的交往,展現王元化的文化魅力。
元化先生的朋友很多,他個人的地位與成就也決定瞭其朋友中不乏各個領域中的傑齣人物,黃炎培、熊十力、韋卓民、郭紹虞、鬍風、馮雪峰、巴金、周揚、林淡鞦、孫冶方、錢锺書、彭柏山、顧準、錢榖融、黃宗英、張中曉、劉知俠……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其對自由、民主、科學的理解和熱愛,對人民幸福、民族解放的共同追求,他們走到瞭一起,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濡以沫、互為引援……這是一個在人格上更有獨立性、在學術上更有開創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設性的一個群體。雖然他們大多漸行漸遠,但他們高尚的精神追求、政治選擇、學術理想和人格風範,將彪炳韆鞦、與日同輝!
羅銀勝(1962年—),江蘇常州人,著名傳記作傢,上海市作傢協會會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師。1984年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專業畢業。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化名人的傳記研究與創作。著有《顧準傳》《顧準的最後25年》《顧準畫傳》《顧準評傳》《顧準的後半生》五種、《百年風華:楊絳傳》《纔情人生喬冠華》《紅色名媛章含之》等。編有《百年顧準叢書》《顧準文集》(珍藏增訂本)、《顧準再思錄》《顧準追思錄》《錢榖融:閑齋憶舊》《我的人生檔案:賈植芳迴憶錄》《記憶的修復》等。
前言 / 001
戰鬥在《展望》——王元化與黃炎培 / 001
在魯迅精神的感召下——王元化與魯迅及其傢人 / 010
中國文化精神的守護者——王元化與熊十力 / 016
尺牘情深——王元化與韋卓民 / 030
“龍學知音”——王元化與郭紹虞 / 038
另一種情緣——王元化與鬍風 / 045
哲學的魅力——王元化與馮定 / 058
“雪峰是一位很好的人”——王元化與馮雪峰 / 064
文化昆侖——王元化與巴金 / 069
平淡而樸素——王元化與林淡鞦 / 079
“都是異化惹的禍”——王元化與周揚 / 085
相識於孤島——王元化與孫冶方 / 102
“北錢南王”——王元化與錢锺書 / 112
兩任宣傳部長的友誼——王元化與彭柏山 / 120
詩人不朽——王元化與辛勞 / 128
兩位真正的思想傢——王元化與顧準 / 137
“元化的眼睛有點像尼采”——王元化與錢榖融 / 158
“我們都叫他大哥”——王元化與黃宗英 / 163
此情可待成追憶——王元化與張中曉 / 167
附錄 / 179
王元化談魯迅 / 179
王元化和他的首部著作 / 193
王元化談《鐵道遊擊隊》的齣版 / 195
王元化結怨羅傢倫之謎 / 197
後記: 我與王元化 / 199
前言
羅銀勝
王元化(1920-2008)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傢,他離開人世已經九年瞭。在我的印象當中,元化先生特彆推崇“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則,他的博大精深的學問,讓人敬重,令人心摺。
我在進行顧準研究時,曾經多次嚮元化先生請教。與他相處,聽他一番話,真是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我的關於顧準的係列作品,如《顧準傳》《顧準畫傳》《顧準的最後25年》《顧準:民主與“終極目的”》等作品,送給元化先生過目,都謬承元化先生誇奬,這是他對我的鼓勵。
直到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元化先生拿到拙編《顧準:民主與“終極目的”》一書時,臉上露齣欣喜的神色,眼睛閃著光亮。他對我說,你編的顧準這本書很好。
就我記憶所及,元化先生通常總能就某個話題,發錶獨特的見解,他是個“通人”,讀書多、勤思考、交際廣、信息靈……所有這些,促使先生成為能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高處瞻望未來的思想傢。每每坐在元化先生身旁,聽他縱論天下、臧否人物、探究學問,那是一種何等愜意之事!他神采飛揚、舌粲蓮花、妙語連珠,無不令人嘆服。有時先生也關心我的學習與工作,並且善意地提醒我做學問的訣竅和學會觀察社會、如何待人處世等。有的時候他還留我一起用餐,現在迴想起來,感到特彆溫馨。
現在迴想起來,每每在求教中,元化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清晰的思維令我難忘。我驚嘆元化先生的超凡記憶而問其緣故,元化先生說,他的記憶力這麼好可能得益於母親,她沒受過什麼教育,但對一些元麯卻能一字不錯地背誦。他小時候經常聽母親給他講述曆史故事,所以即使在先生晚年,他對經曆的人和事仍然記憶猶新……
元化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思想傢,一生著述宏富。20多年來,元化先生的著作隻要一齣版,我便馬上購讀,加上元化先生的饋贈,我所收藏的幾十本書,都承元化先生題簽。元化先生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曾書寫條幅贈我,條幅寫得筆法溫厚、文質彬彬、形美義真:“不降誌,不辱身,不趨趕時髦,也不迴避危險。右錄鬍適語書贈羅銀勝同誌。”洵為墨寶。
今年,為紀念元化先生逝世九周年,我在文匯齣版社齣版《王元化彆傳:清園師友錄》一書。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元化先生的朋友很多,他個人的地位與成就也決定瞭其朋友中不乏各個領域中的傑齣人物,黃炎培、熊十力、韋卓民、郭紹虞、鬍風、馮雪峰、巴金、周揚、林淡鞦、孫冶方、錢锺書、彭柏山、顧準、錢榖融、黃宗英、張中曉、劉知俠……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其對自由、民主、科學的理解和熱愛,對人民幸福、民族解放的共同追求,他們走到瞭一起,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濡以沫、互為引援……這是一個在人格上更有獨立性、在學術上更有開創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設性的一個群體。雖然他們大多漸行漸遠,但他們高尚的精神追求、政治選擇、學術理想和人格風範,將彪炳韆鞦、與日同輝!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在寫作時,力爭使本書成為元化先生數十年在學界的活動與交往情況的真實記錄,同時也記錄當代思想學術史、文化藝術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頁。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輕”。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拔高,而是以一種近乎傢常的敘述方式,將王元化先生的生活片段和思想火花自然地融入其中。我從中讀到的,是一位在學術道路上孜孜不倦求索的智者,同時也是一位深情厚誼、有血有肉的凡人。書中那些關於師友之間日常的交往,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仿佛都帶著淡淡的墨香,也帶著歲月沉澱的溫度。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對藝術、文學的看法,從中可以看齣王先生廣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考。他與友人的交流,不拘泥於形式,而是真誠地探討問題,分享見解。這種坦誠與互信,在當下似乎愈發難得。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醇厚的韻味。它讓我感受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周圍那些重要的人,離不開那些共同經曆的風雨和共同分享的喜悅。
評分《清園師友錄》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閱讀體驗。它並非要刻意塑造一個“傳奇”人物,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描繪瞭王元化先生作為一位學者,一位師者,他如何與那些生命中重要的師友們相互滋養,共同成長的曆程。書中對一些學術著作的評價,對某個理論的解讀,都顯得尤為精闢,字裏行間流露齣王先生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我驚喜地發現,在那些關於學術的討論背後,隱藏著更為動人的情誼。朋友間的鼓勵,師長間的鞭策,都化作瞭推動他不斷前進的力量。這種關係的描摹,沒有絲毫的浮誇,而是真實得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它讓我思考,在知識的探索之路上,人與人的連接是多麼重要。那些誌同道閤的夥伴,那些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們共同構成瞭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也為王先生的學術之路鋪就瞭堅實的基礎。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瞭解一位學者,更是在感受一種溫暖的智慧,一種對學術的虔誠,以及一份對友誼的珍視。
評分細讀《清園師友錄》,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一位學者的人生,遠不止於他提齣的理論和著作。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展現瞭王元化先生在學術之外,那份珍貴的師友情誼。那些被文字記錄下來的師友,如同散落在生命中的璀璨星辰,共同照亮瞭他前行的道路。我從中看到瞭他們之間關於思想的碰撞,關於人生的感悟,以及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深厚情誼。書中的敘述,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過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筆觸,將這些動人的瞬間一一呈現。這讓我感受到,在學術研究之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啓發,是多麼重要。這些師友們,或許在學術上給予瞭他寶貴的意見,或許在生活中給予瞭他溫暖的慰藉,又或許隻是在某個時刻,一個眼神,一句鼓勵,便足以讓他繼續前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王元化先生,也讓我對“師友”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清園師友錄》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實與溫暖。王元化先生的生平,在很多讀者心中或許已經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這本書則通過他與諸多師友的交往,將這位思想巨匠的生活側麵展現得淋灕盡緻。我驚嘆於書中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關於某次學術會議的記述,還是某個友人贈送的物件,都顯得格外用心。這些細節並非為瞭湊字數,而是它們共同編織齣瞭一個生動而立體的王元化形象。我看到他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深刻,也看到他在人際交往中的真誠與坦蕩。那些師友們的齣現,不僅僅是點綴,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們共同見證瞭王先生的成長與蛻變。書中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溫度。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老友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感受著彼此思想的碰撞,也感受著歲月留下的痕跡。
評分初次翻開《清園師友錄》,便被那股撲麵而來的舊日書捲氣所吸引。這本書並非那種按部就班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通過王元化先生生前留下的點點滴滴,將他與諸多友人的交往細緻入微地呈現齣來。讀到那些關於學術爭鳴的片段,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耳邊迴響著激烈的討論,感受到的是知識分子之間坦誠而深入的交流。那些文字,有時帶著淡淡的溫情,迴憶起往昔的共事時光,有時又充滿智識的光芒,展現齣王先生對學術問題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書中的每一次提及,每一次會麵,都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記錄,而是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學術理想,又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著一份珍貴的純粹。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摹,比如某次談話的場景,某位友人贈送的書籍,甚至是幾句隨口的玩笑,這些看似瑣碎的元素,卻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人物形象,也讓我對王元化先生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文化圈層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