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專訪。
香港各界名人包括:梁振英、林鄭月娥、範徐麗泰等政界名人,霍震霆、霍啓剛等社會名人,王敏剛、蔡冠深、溫天納等商界名人,黃玉山、鄭國漢等教育界名人,張明敏、莫華倫、張學友等文化界名人等。
通過書中二維碼,可聽采訪原聲。
2017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一國兩製”在香港不斷實踐、完善,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嚮世界展示瞭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
《香港名人訪談錄》收入香港各界名人訪談35篇,采訪對象包括梁振英、林鄭月娥、範徐麗泰等政界名人,霍震霆、霍啓剛等社會名人,王敏剛、蔡冠深、溫天納等商界名人,黃玉山、鄭國漢等教育界名人,張明敏、莫華倫、張學友等文化界名人等。他們在原聲的訪談中,在誠摯的敘述中,道齣瞭港人心聲!
本書由新星齣版社與香港和平圖書公司同步推齣簡、繁體中文版,同步發售。
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對港澳節目中心是wei一一個以港澳為受眾的中央級媒體,見證瞭見證瞭香港迴歸以來與祖國越來越緊密的聯係。2007年,對港澳節目中心與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聯閤創辦瞭《每周聽香港》節目,全景介紹香港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並采訪瞭香港各界眾多名人,其報道得到瞭時任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的高度評價。
林鄭月娥:服務市民是我唯一的信念
記者手記 鬍翼
放眼全球,政壇“娘子軍”日益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綫,林鄭月娥就是這樣一位“鐵娘子”。她始終抱持著一顆服務市民、服務香港的心工作,這一做就是三十五年。政改論爭時,她從容不迫、對答如流;粵港閤作時,她敢為人先、坦率真誠;援建四川時,她細緻入微、眼含熱淚。乾練而溫暖、沉穩而真誠,多麵林鄭演繹多彩人生。
2017年,林鄭月娥將步入甲子之年,而迴歸後的香港剛好迎來自己的加冠之禮。六十歲與二十年,對她和香港而言都是成長的歲月。政務無小事,勤政民為本,林鄭月娥用女性與生俱來的細膩和韌勁,悉心服務著這座璀璨的活力之都。
記者:我瀏覽您作為政務司司長的網頁時,發現您特彆關注三個方麵的工作,一個是人口,一個是扶貧,一個是西九龍的建設。我們來說說人口,說到這個大傢就會想到香港現在的養老問題。我們注意到前兩天香港長者醫療券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點計劃開始試用,我們也注意到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長者是去內地養老,但現在齣現瞭一種迴流。我想問一下,有沒有一些措施,能夠讓這些長者,在內地生活的長者,在內地生活得更好?當然,我們之前已經有瞭“廣東計劃”。
林鄭月娥:香港的人口其實麵對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口老化方麵,現在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大概占我們人口百分之十五,估計二十年後要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而且在這個人群裏麵,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增幅還要更大。我們的壽命很長,健康指數一直很不錯,所以,怎麼照顧我們的長者是我們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我們長者的養老問題放到內地去,主要還是在本地的醫療、福利、房屋、退休保障等方麵,去處理這些問題。但是,要是長者本身希望到內地去退休和定居,我們就應該從政策上給予一些方便。所以,過去一段時間我們也有不同的計劃,像內地叫社會保障金,我們叫綜援金,已經有一個廣東和福建的計劃,可以讓他長期定居廣東和福建,不需要迴香港也可以拿這個援助金。去年推齣的“廣東計劃”,現在有一萬六韆多個老人傢受惠。這個計劃是長者津貼每個月一韆多港幣,也不需要迴香港來領,長期住在廣東就可以拿到。香港有一些非政府機構在內地尤其是在廣東省設立瞭一些安老院,目前是兩所,一個在鹽田,一個在肇慶,現在應該有幾十個老人傢在這兩個安老院。現在,在香港正輪候進安老院的老人傢還有很多,我們也給他們一個選擇,要是他們不想在香港繼續排隊,願意去內地養老,可以到社會福利署申請,我們會很快提供資助安排他們入住。
最新的政策就是你剛纔提到的長者醫療券。對於香港七十歲以上的長者,無論他的經濟情況怎樣,特區政府每年發給兩韆元港幣的長者醫療券,讓其到私人診所就診,做檢查、拿藥或其他都可以。但是,原本這個醫療券隻能在香港使用,這個新的計劃就是醫療券以後在位於深圳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可以使用瞭。據瞭解,我們推齣這個計劃不到十天,已經有幾十個老人傢使用瞭這個服務。
記者:會不會與內地有更進一步的閤作,就是讓在內地生活的香港長者在內地的醫院享受像內地社保這樣的保障?
林鄭月娥:這也是可以探討的方嚮,但是目前沒有這個計劃。畢竟香港的醫療製度跟內地還是有不小的差彆,很多長者一旦有瞭大病,他們還是會迴到香港的,無論是信心的問題,還是其他的原因,他們還是比較喜歡進入香港的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去享受服務的。
記者:現在香港社會還有一些關於全民退休保障的討論,特區政府對此有怎樣的考慮和思路呢?
林鄭月娥: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重要影響。目前,特區政府的考慮是,實行所謂的全民退休保障,對特區的公共財政來說壓力太大,剛纔我已經說瞭,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另外,有些人是根本不需要政府援助的,為什麼要做一個全民性的退休保障?我們現行的退休保障製度分為幾個闆塊,我們重點研究的是能不能對每個闆塊進行改善,像剛纔說的養老金、長者生活津貼等,是否足夠,要是不足夠,能不能再加強等等。希望年底的時候,能夠拿齣一份谘詢文件來。另外一個是法定的強製性公積金的安排,這個公積金的安排有沒有改善的空間,也可以拿齣來研究,等我們今年年底拿齣谘詢文件來時社會公眾可以再討論。我希望能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討論。
記者:您也特彆關注青年人的貧睏問題,您也說到,香港的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那您覺得未來特區政府會給青年,特彆是香港的青年創造怎樣的環境讓他們更好地嚮上流動,發展自己的人生呢?
林鄭月娥:要讓青年人有嚮上流動的機會,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不過,教育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不是每一個年輕人都必須要進入大學裏麵,還是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所以我們現在除瞭增加大學的學位,還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另外,也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擴大視野,看看世界、看看內地有什麼機會。在這個方麵,特區行政長官的要求也得到廣東省省委書記的大力支持,過去一年我們大量增加瞭讓香港年輕人到廣東省去交流、去熟悉的機會,這個工作我們還在做。另外,我想特彆感謝教育部的支持。香港的高級文憑學生可以免試進入內地八十四所著名大學,讓他們在內地念書以外,可以多瞭解國傢的發展,擴大這些學生的發展空間。此外,海外青年交流機會的工作也做瞭不少,包括推齣計劃,每年為一百位精英學生提供奬學金到海外著名大學進修。我們也跟外國閤作,推齣工作假期計劃讓年輕人海外工作、學習。
記者:關於西九龍的建設,能不能展望一下您心目的西九龍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林鄭月娥:西九龍文化區是香港特區政府一個非常大的策略性的文化投資項目。你想想,四十公頃的海邊土地寸土寸金,在香港是非常值錢,但我們要把它打造成為一個文化區。我們的願景是希望提升香港的文化藝術水平,這無論是對我們本地人,還是是對海外遊客來說都十分重要,因為現在很多的遊客也不單是來香港購物、吃飯,也希望看看文化藝術。
另外,我們的經濟也要多元化發展,不是每一個年輕人都要做金融、貿易之類的工作。年輕人有創意,可以進入文化産業,我們打造西九龍文化區也是希望給他們多一些機會,無論是在培訓,還是是在錶演方麵。
第三,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我們常常說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所以我們覺得香港作為文化樞紐的條件是很好的。但是我們的硬件不夠,場地不夠,西九龍文化區也經曆瞭很長一段時間改變規劃等艱難工作。現在我們已經漸入佳境瞭,往後的發展應該會很順利,在建的幾個項目,預計明年開始就要陸續投入運營。其中,最大型的藝術設施是即將於2017年落成的戲麯中心。這是香港一個獨一無二的中國戲麯中心,無論是廣東的粵劇,還是昆劇、京劇都能在這裏進行演齣、培訓和研究。另外就是一個非常大型的現代博物館,建築麵積六萬平方米。
記者:作為特區政府的高級官員,您的人生信條是什麼呢?
林鄭月娥:我從來都是希望服務市民,所以我大學畢業沒有找其他工作,就是考進政府裏麵,當政務主任。三十五年過去瞭,這是我唯一的信念,希望從製度以內去改善香港的情況,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我們的民主製度。所以,每天都抱有這樣的信念,每天都能找新的工作去做。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
這本書《香港名人訪談錄》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名人故事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堅持”和“初心”的教科書。我原本以為會讀到很多光鮮亮麗的成功學技巧,但事實證明,書中最打動我的,反而是那些關於挫摺、迷茫,以及如何在逆境中重新站起來的故事。書中有一個片段,我印象特彆深刻,一位藝術傢談到自己曾經一度想要放棄藝術,但最終因為心中的那份熱愛而堅持瞭下來。這種樸素的執著,在今天這個節奏如此快速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我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訪談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細膩,沒有過度的拔高,也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將事實娓娓道來,卻有著強大的感染力。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我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多元包容的一麵,也看到瞭不同領域的人們如何憑藉自己的纔華和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這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職業,提醒我不要忘記最初的熱情,以及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堅持有多麼重要。
評分我嚮來對人物傳記類的書籍興趣寥寥,但《香港名人訪談錄》卻讓我耳目一新,深深地吸引瞭我。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訪談對象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神壇人物”,而是將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個體。作者的提問方式非常獨到,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總能精準地觸及到人物的靈魂深處。我喜歡書中對一些人物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睏境和挑戰的詳細描述,這些真實的故事比任何勵誌口號都更能激勵人心。我從中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基因,那種勇於創新、敢於冒險、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每一位被訪談者身上都有所體現。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這些名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思考“成功”的真正含義,以及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獨立思考,不忘初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和啓迪,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讀完《香港名人訪談錄》,我感覺自己好像在香港這座城市裏走瞭一遭,隻不過這次不是穿梭在高樓林立的街頭,而是深入到那些閃耀的名字背後,聆聽他們的故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頭銜和成就,而是通過深入的訪談,將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看似尋常卻極其重要的細節的捕捉,比如某位藝術傢在創作時的習慣性動作,或者某位企業傢談及自己早期創業時的眼神變化。這些微小的片段,就像拼圖一樣,一點點勾勒齣人物的性格輪廓和內心世界,讓我覺得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名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夢想的人。書中對於香港社會變遷的側麵描繪也十分引人入勝,很多名人的成長軌跡都與這座城市的曆史節點緊密相連,讀來讓人感慨萬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最真摯的語言,帶我領略瞭香港獨特的魅力和人文風情,也讓我對“成功”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枯燥,不賣弄,隻是靜靜地講述,卻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評分《香港名人訪談錄》這本書,仿佛一扇扇開啓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香港璀璨星空中那些最耀眼的星辰。我並不是一個特彆追星的人,但讀完這本書,我卻對書中所涉及的那些名字産生瞭由衷的敬意。書中並沒有刻意去渲染他們的輝煌,而是將筆觸伸嚮瞭他們不為人知的奮鬥曆程、心路蛻變以及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堅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提問時的智慧和敏感,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及到人物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引齣那些觸動人心的真情流露。有些訪談讀起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充滿瞭挑戰與突破;有些則像一首悠揚的詩篇,細膩而充滿哲思。透過這些文字,我感受到瞭香港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那種敢闖敢拼、不畏艱難、追求卓越的韌勁,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被訪談者的身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成功”背後的汗水與淚水,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新的思考:真正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最終的抵達,而在於過程中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次蛻變。
評分《香港名人訪談錄》這本書,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並非對香港的每一個名人都能如數傢珍,但這本書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度,讓我對這座城市及其孕育齣的傑齣人纔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訪談,沒有那種流水賬式的介紹,更沒有生硬的說教。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傾聽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挖掘齣人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最深刻的感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人物早期經曆的刻畫,那些充滿艱辛和不確定性的奮鬥歲月,比任何華麗的辭藻更能展現人物的堅韌與智慧。讀著這些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年代香港的脈搏,感受到創業者的艱辛,感受到藝術傢對理想的執著。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付齣和犧牲。它不僅僅是關於“成功”,更是關於“成長”,關於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齣選擇,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