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人物别传。“清园”是王元化先生书斋名,他推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则,他的博大精深的学问,让人敬重,令人心折。作者通过评述王元化与友人的交往,展现王元化的文化魅力。
元化先生的朋友很多,他个人的地位与成就也决定了其朋友中不乏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黄炎培、熊十力、韦卓民、郭绍虞、胡风、冯雪峰、巴金、周扬、林淡秋、孙冶方、钱锺书、彭柏山、顾准、钱谷融、黄宗英、张中晓、刘知侠……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自由、民主、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对人民幸福、民族解放的共同追求,他们走到了一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濡以沫、互为引援……这是一个在人格上更有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的一个群体。虽然他们大多渐行渐远,但他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政治选择、学术理想和人格风范,将彪炳千秋、与日同辉!
罗银胜(1962年—),江苏常州人,著名传记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研究与创作。著有《顾准传》《顾准的最后25年》《顾准画传》《顾准评传》《顾准的后半生》五种、《百年风华:杨绛传》《才情人生乔冠华》《红色名媛章含之》等。编有《百年顾准丛书》《顾准文集》(珍藏增订本)、《顾准再思录》《顾准追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
前言 / 001
战斗在《展望》——王元化与黄炎培 / 001
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王元化与鲁迅及其家人 / 010
中国文化精神的守护者——王元化与熊十力 / 016
尺牍情深——王元化与韦卓民 / 030
“龙学知音”——王元化与郭绍虞 / 038
另一种情缘——王元化与胡风 / 045
哲学的魅力——王元化与冯定 / 058
“雪峰是一位很好的人”——王元化与冯雪峰 / 064
文化昆仑——王元化与巴金 / 069
平淡而朴素——王元化与林淡秋 / 079
“都是异化惹的祸”——王元化与周扬 / 085
相识于孤岛——王元化与孙冶方 / 102
“北钱南王”——王元化与钱锺书 / 112
两任宣传部长的友谊——王元化与彭柏山 / 120
诗人不朽——王元化与辛劳 / 128
两位真正的思想家——王元化与顾准 / 137
“元化的眼睛有点像尼采”——王元化与钱谷融 / 158
“我们都叫他大哥”——王元化与黄宗英 / 163
此情可待成追忆——王元化与张中晓 / 167
附录 / 179
王元化谈鲁迅 / 179
王元化和他的首部著作 / 193
王元化谈《铁道游击队》的出版 / 195
王元化结怨罗家伦之谜 / 197
后记: 我与王元化 / 199
前言
罗银胜
王元化(1920-2008)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离开人世已经九年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元化先生特别推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则,他的博大精深的学问,让人敬重,令人心折。
我在进行顾准研究时,曾经多次向元化先生请教。与他相处,听他一番话,真是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我的关于顾准的系列作品,如《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的最后25年》《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等作品,送给元化先生过目,都谬承元化先生夸奖,这是他对我的鼓励。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元化先生拿到拙编《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一书时,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眼睛闪着光亮。他对我说,你编的顾准这本书很好。
就我记忆所及,元化先生通常总能就某个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他是个“通人”,读书多、勤思考、交际广、信息灵……所有这些,促使先生成为能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处瞻望未来的思想家。每每坐在元化先生身旁,听他纵论天下、臧否人物、探究学问,那是一种何等惬意之事!他神采飞扬、舌粲莲花、妙语连珠,无不令人叹服。有时先生也关心我的学习与工作,并且善意地提醒我做学问的诀窍和学会观察社会、如何待人处世等。有的时候他还留我一起用餐,现在回想起来,感到特别温馨。
现在回想起来,每每在求教中,元化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思维令我难忘。我惊叹元化先生的超凡记忆而问其缘故,元化先生说,他的记忆力这么好可能得益于母亲,她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对一些元曲却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他小时候经常听母亲给他讲述历史故事,所以即使在先生晚年,他对经历的人和事仍然记忆犹新……
元化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20多年来,元化先生的著作只要一出版,我便马上购读,加上元化先生的馈赠,我所收藏的几十本书,都承元化先生题签。元化先生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曾书写条幅赠我,条幅写得笔法温厚、文质彬彬、形美义真:“不降志,不辱身,不趋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右录胡适语书赠罗银胜同志。”洵为墨宝。
今年,为纪念元化先生逝世九周年,我在文汇出版社出版《王元化别传:清园师友录》一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元化先生的朋友很多,他个人的地位与成就也决定了其朋友中不乏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黄炎培、熊十力、韦卓民、郭绍虞、胡风、冯雪峰、巴金、周扬、林淡秋、孙冶方、钱锺书、彭柏山、顾准、钱谷融、黄宗英、张中晓、刘知侠……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自由、民主、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对人民幸福、民族解放的共同追求,他们走到了一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濡以沫、互为引援……这是一个在人格上更有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的一个群体。虽然他们大多渐行渐远,但他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政治选择、学术理想和人格风范,将彪炳千秋、与日同辉!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写作时,力争使本书成为元化先生数十年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况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记录当代思想学术史、文化艺术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页。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轻”。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刻意拔高,而是以一种近乎家常的叙述方式,将王元化先生的生活片段和思想火花自然地融入其中。我从中读到的,是一位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求索的智者,同时也是一位深情厚谊、有血有肉的凡人。书中那些关于师友之间日常的交往,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仿佛都带着淡淡的墨香,也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对艺术、文学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王先生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他与友人的交流,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真诚地探讨问题,分享见解。这种坦诚与互信,在当下似乎愈发难得。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韵味。它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那些重要的人,离不开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和共同分享的喜悦。
评分《清园师友录》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阅读体验。它并非要刻意塑造一个“传奇”人物,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描绘了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学者,一位师者,他如何与那些生命中重要的师友们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历程。书中对一些学术著作的评价,对某个理论的解读,都显得尤为精辟,字里行间流露出王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我惊喜地发现,在那些关于学术的讨论背后,隐藏着更为动人的情谊。朋友间的鼓励,师长间的鞭策,都化作了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力量。这种关系的描摹,没有丝毫的浮夸,而是真实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它让我思考,在知识的探索之路上,人与人的连接是多么重要。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那些循循善诱的师长,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为王先生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础。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了解一位学者,更是在感受一种温暖的智慧,一种对学术的虔诚,以及一份对友谊的珍视。
评分初次翻开《清园师友录》,便被那股扑面而来的旧日书卷气所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按部就班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通过王元化先生生前留下的点点滴滴,将他与诸多友人的交往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读到那些关于学术争鸣的片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耳边回响着激烈的讨论,感受到的是知识分子之间坦诚而深入的交流。那些文字,有时带着淡淡的温情,回忆起往昔的共事时光,有时又充满智识的光芒,展现出王先生对学术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书中的每一次提及,每一次会面,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学术理想,又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着一份珍贵的纯粹。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摹,比如某次谈话的场景,某位友人赠送的书籍,甚至是几句随口的玩笑,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却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对王元化先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文化圈层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细读《清园师友录》,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位学者的人生,远不止于他提出的理论和著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展现了王元化先生在学术之外,那份珍贵的师友情谊。那些被文字记录下来的师友,如同散落在生命中的璀璨星辰,共同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之间关于思想的碰撞,关于人生的感悟,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深厚情谊。书中的叙述,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过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将这些动人的瞬间一一呈现。这让我感受到,在学术研究之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启发,是多么重要。这些师友们,或许在学术上给予了他宝贵的意见,或许在生活中给予了他温暖的慰藉,又或许只是在某个时刻,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便足以让他继续前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王元化先生,也让我对“师友”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清园师友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与温暖。王元化先生的生平,在很多读者心中或许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这本书则通过他与诸多师友的交往,将这位思想巨匠的生活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惊叹于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关于某次学术会议的记述,还是某个友人赠送的物件,都显得格外用心。这些细节并非为了凑字数,而是它们共同编织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王元化形象。我看到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与深刻,也看到他在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坦荡。那些师友们的出现,不仅仅是点缀,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共同见证了王先生的成长与蜕变。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温度。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感受着彼此思想的碰撞,也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