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制造工艺手册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清双,汤伟,刘晓英 编
图书标签:
  • 阀门
  • 制造
  • 工艺
  • 机械工程
  • 工业设备
  • 生产技术
  • 金属加工
  • 流程控制
  • 设备制造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3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8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3
字数:13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该书可供阀门行业各制造厂(公司)、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和查阅参考。同时,对于阀门终端用户和设计院所了解阀门的生产加工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内容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由国内阀门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力编写,全书共25章,内容涵盖了阀门制造的全过程
2 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部分包含了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及无损检测等特殊过程;第二部分包含了各类阀门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成品装配工艺过程,例如阀体类零件的加工、阀盖类零件加工、关闭件加工、阀杆加工以及阀门其他零件加工;第三部分对一些常用或特殊的阀门的制造工艺单独进行了详细讲解,例如球阀制造工艺,蝶阀制造工艺,阀门密封面研磨、滚动珩磨及抛光,橡胶衬里阀门制造工艺,氟塑料衬里阀门制造工艺,陶瓷阀门制造工艺等;对阀门的配合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阀门的无损检测、阀门装配,阀门的试验,阀门的涂漆,阀门的安装、维护及常见故障等其他重要问题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内阀门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力编写,全书共25章,内容涵盖了阀门制造的全过程:既包含了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及无损检测等特殊过程,也包含了各类阀门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成品装配工艺过程,例如阀体类零件的加工、阀盖类零件加工、关闭件加工、阀杆加工以及阀门其他零件加工。另外,对一些常用或特殊的阀门的制造工艺单独进行了详细讲解,例如球阀制造工艺,蝶阀制造工艺,阀门密封面研磨、滚动珩磨及抛光,橡胶衬里阀门制造工艺,氟塑料衬里阀门制造工艺,陶瓷阀门制造工艺等;对阀门的配合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阀门的无损检测,阀门装配,阀门的试验,阀门的涂漆,阀门的安装、维护及常见故障等其他重要问题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供阀门行业各制造厂(公司)、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和查阅参考。同时,对于阀门终端用户和设计院所了解阀门的生产加工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阀门制造工艺综述1
1.1阀门制造工艺的特点1
1.2我国阀门制造工艺发展方向2
1.3阀门制造的工艺路线和基本设备配置3
1.3.1工艺路线3
1.3.2设备配置3
1.3.3设备类型及规格4
1.3.4车间组成5
1.4阀门零件工艺规程编制的原则及方法6
1.4.1基本概念6
1.4.2阀门零件工艺规程编制的原则6
1.4.3阀门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7
1.5阀门零件工艺规程的典型化10
1.5.1阀门零件工艺规程典型化的意义10
1.5.2阀门零件的分类11
1.5.3编制典型工艺规程14
第2章铸铁阀门铸造工艺15
2.1工艺造型材料15
2.1.1硅砂15
2.1.2黏结材料17
2.1.3辅助材料24
2.1.4型砂、芯砂及其性能30
2.2铸铁阀门铸造工艺设计33
2.2.1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33
2.2.2工艺参数的确定36
2.2.3砂芯设计40
2.3阀门铸件熔炼及铁液质量控制50
2.3.1冲天炉熔炼50
2.3.2电炉熔炼52
2.3.3冲天炉与电炉的对比分析56
2.3.4铸铁熔炼过程中的质量控制58
2.4造型与制芯60
2.4.1造型方法的分类与选择60
2.4.2制芯方法的分类与选择68
2.4.3合型71
2.4.4造型制芯设备72
2.4.5造型生产线76
2.5浇注系统设置及浇注78
2.5.1浇注系统的设置78
2.5.2冒口的设计90
2.5.3冷铁和出气孔的设计90
2.5.4浇注93
2.6型砂的处理及性能要求95
2.6.1型砂的混制95
2.6.2自动化型砂处理线98
2.6.3湿型砂的性能要求99
2.7阀门铸铁件的清理及后处理102
2.7.1铸件的落砂除芯102
2.7.2铸件浇冒口、毛刺的去除110
2.7.3铸件的表面清理111
2.7.4铸件的矫形117
2.7.5铸件的缺陷修补120
2.8阀门铸件的热处理122
2.8.1可锻铸铁件的热处理122
2.8.2阀门球墨铸铁、灰铸铁件的热处理126
2.9阀门铸铁件主要缺陷分析128
2.9.1多肉类缺陷128
2.9.2孔洞类缺陷131
2.9.3裂纹、冷隔类缺陷133
2.9.4表面类缺陷135
2.9.5残缺类缺陷137
2.9.6形状及重量差错类缺陷139
2.9.7夹杂类缺陷142
2.9.8性能、成分、组织不合格144
第3章铸钢及铸造高合金阀门铸造工艺148
3.1铸钢呋喃树脂砂工艺造型材料148
3.1.1呋喃树脂148
3.1.2酸催化剂(固化剂)150
3.1.3偶联剂150
3.1.4铸钢呋喃树脂用砂151
3.1.5酸催化呋喃树脂自硬砂的硬化机理153
3.1.6脱模剂155
3.1.7涂料155
3.1.8树脂砂对模型的要求158
3.2铸钢阀门铸造工艺设计158
3.2.1铸钢阀门铸造工艺设计要素158
3.2.2浇注系统设计168
3.2.3凝固及冒口171
3.2.4冷铁187
3.3阀门用合金钢、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的铸造189
3.3.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189
3.3.2阀门用铬�差庀蹈呶潞辖鸶值闹�造195
3.3.3阀门用耐蚀奥氏体不锈钢及耐热奥氏体不锈钢的铸造196
3.3.4阀门用双相不锈钢的铸造200
3.3.5阀门用耐蚀镍基合金的铸造202
3.4钛合金阀门零件的铸造工艺208
3.4.1钛及钛合金铸造性能208
3.4.2钛及钛合金造型材料选择209
3.4.3钛合金铸件熔炼方法209
3.4.4钛合金阀门铸造工艺规范210
3.4.5钛合金阀门铸件后处理工序211
3.4.6铸件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212
3.5锆合金阀门零件的铸造工艺215
3.5.1锆合金性能215
3.5.2锆合金铸件熔炼铸造方法216
3.5.3锆合金铸件铸造工艺规程217
3.5.4铸件后处理工序220
3.6阀门铸钢件缺陷及分析221
3.6.1阀门铸钢件缺陷的分类221
3.6.2气孔221
3.6.3热裂纹、变形及冷裂纹224
3.6.4粘砂225
3.7铸件的热等静压致密化226
3.7.1热等静压的原理226
3.7.2工艺效用和使用设备226
3.7.3高温合金铸件处理228
3.7.4钛合金铸件处理230
第4章阀门锻造工艺234
4.1阀门常用锻件材料234
4.1.1阀门锻件材料的选择原则234
4.1.2阀门锻件用原材料的冶炼分类235
4.1.3 阀门常用锻件材料235
4.1.4常用阀门锻钢材料化学成分236
4.1.5常用阀门锻钢材料力学性能236
4.2锻造工艺流程237
4.2.1下料237
4.2.2加热238
4.2.3锻造工艺制定239
4.2.4锻后处理240
4.3自由锻工艺240
4.3.1基本工序240
4.3.2加热规范243
4.3.3自由锻的工装与设备249

前言/序言

随着机械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制造工艺和加工模式正在产生着突飞猛进地变革。阀门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行业,近年来工艺技术和工艺形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近年来新增和修订了大量涉及制造工艺的相关标准,也为阀门制造工艺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阀门行业要想独秀于世界阀门之林,就必须培养和积累“工匠精神”。基于此,为客观反映国内外现代工艺水平及发展方向,适应我国阀门制造业工艺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更为方便阀门技术工作者和工艺人员能够在生产中进行学习、借鉴和参考,不断提高阀门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我们特组织行业内各专业的技术力量,编写了《阀门制造工艺手册》一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造工艺的提升,正是阀门从业者“利器”的过程。对比国内外阀门产品的质量性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本行业对制造工艺的重视程度。重大工程或重点阀位对进口阀门产品的依赖,“以国代进”的步履维艰,时时鞭策着我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阀门制造工艺手册》的编撰,正是“退而结网”的开篇。
作为一本综合性单行本的技术资料,本书既包含了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及无损检测等特殊过程,又包含了各类阀门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成品装配工艺过程。将阀门的机加工过程按照阀体类、阀盖类、关闭件类及阀杆类进行分组,其目的在于批量化生产时运用成组技术,不仅为形状复杂、结构特殊的零件提供了优化的工艺解决方案,同时为类似产品的加工工艺提供了借鉴案例。另外,针对金属密封球阀及双向金属密封三偏心蝶阀应用越来越广的现状,本书特将球阀和蝶阀单独列出章节,并重点介绍了金属密封球阀及双向金属密封三偏心蝶阀的制造工艺。
“阀门”作为流体控制的重要承压元件,其壳体的铸造质量对于阀门的可靠、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本书在编著时特别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乐精华前辈及中船重工第725研究所余巍高级工程师,为本书撰写了铸钢及铸造高合金阀门铸造工艺章节。此外,为了保持全书的系统性,对有关工艺学的基础知识也作了简要介绍。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可供阀门行业各制造厂(公司)、大专院校师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阀门的制造工艺。同时,对于阀门终端用户和设计院所了解阀门的生产加工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发行,为阀门设计提供了具有新内容的技术参考资料,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失为阀门设计者及阀门工艺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得以与读者见面,我们首先要感谢1984年机工版《阀门制造工艺》及2011年化工版《阀门制造工艺》的所有编写人员,正是他们对阀门制造技术的文字传承,才奠定了本书的基础。
为感谢行业内诸多文献提供的参考价值,我们特意将“参考文献”分列注明在各章节之后,可方便读者直接查阅、核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竹箦阀业有限公司、上海华通阀门有限公司、保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东方威尔阀门有限公司、浙江瓯明流体铸业有限公司、浙江正工阀门有限公司、浙江宇阀门有限公司、浙江斯帕克阀门有限公司、中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群阀门有限公司、浙江天特阀门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本书的编写创造了条件;龙江军、杨元平及杨海军等为本书绘制了大量样图、插图;另外,在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有关领导及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阀门制造工艺,必然离不开机床设备。纵使编者夜以继日、笔耕不辍,也难以让笔尖的文字跟上机床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尽管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信息,但由于加工工艺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出版时间的限制,以及编者水平所限,遗憾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海涵。读者开卷有益,将是对编者的鼓励。

张清双
《精工细铸:现代阀门制造的奥秘》 本书并非传统的《阀门制造工艺手册》,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探索现代阀门制造背后蕴含的精湛技艺、前沿科技与行业智慧。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工艺的边界,触碰工业制造的脉搏,理解精密机械如何转化为流体控制的关键。 一、不止于图纸:设计思维的演进与创新 我们将从阀门设计的源头出发,但非聚焦于具体的图纸绘制规范。相反,本书将侧重于现代阀门设计理念的演进。从早期满足基本功能的简单结构,到如今应对极端工况、智能化集成的复杂设计,我们将剖析设计师们如何运用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有限元分析等先进工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仿真优化,预测并规避潜在的失效风险。这里,你将了解到新材料(如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如何在设计层面赋予阀门更强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及耐磨损性,以及模块化设计、标准化零件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和可维护性。我们将重点探讨数字化设计(CAD/CAM)在加速产品迭代、实现定制化解决方案中的作用,以及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等前沿技术如何突破传统设计瓶颈,创造出更轻巧、更高效、更可靠的阀门结构。 二、从熔炉到精密:材料的蜕变与选择智慧 虽然本书不直接介绍具体的材料成分配比或热处理参数,但我们却会深入探究材料选择对于阀门性能的决定性意义。你将了解到不同应用场景(如石油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对阀门材料提出的独特挑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基于这些挑战,精挑细选最合适的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我们会讨论各种合金(如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合金)的特性,分析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及介质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新材料技术的进展,例如粉末冶金技术在制造复杂形状和高强度部件上的应用,以及表面处理技术(如PVD、CVD涂层)如何显著提升阀门的耐磨损、耐腐蚀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你将理解,材料的“内在品质”是阀门性能的基石。 三、工业的灵魂:精密加工的艺术与精度 本书不会详细列出每一道加工工序的标准参数,而是会呈现精密加工在阀门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将聚焦于数控加工(CNC)如何将复杂的设计蓝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如何实现高效、精准的批量制造。你将了解到先进的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超精密磨削等,在制造高精度关键部件(如阀芯、阀座、密封件)中的不可或缺性。本书还会探讨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例如采用光学测量、三坐标测量机(CMM)等技术,确保每一个零件都达到设计要求的严苛公差。我们还将审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如何在加工环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为错误,实现柔性制造。 四、连接世界的桥梁:装配与集成的新范式 装配环节,远不止是将零件堆砌。本书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现代阀门装配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我们将关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X射线)在装配过程中的应用,确保每一个连接都稳固可靠。本书还将探讨自动化装配线和机器人辅助装配的兴起,它们如何提升装配效率,保证装配质量的一致性。你将了解到,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何在装配过程中得到体现,使得阀门的组装更加便捷,维护更换更加简单。此外,本书还将触及阀门的集成化趋势,例如如何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智能组件集成到阀门本体中,使其具备自诊断、自调节等高级功能,成为流体控制系统中的“智能节点”。 五、品质的守护者:质量保障的系统工程 关于质量,本书将跳出传统的检验流程,而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阐述质量保障的理念。我们将聚焦于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中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到加工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测试。你将了解到,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涡流探伤、磁粉探伤)在发现隐藏缺陷方面的重要性。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阀门性能测试的严苛要求,例如高压测试、低温测试、耐久性测试等,这些测试如何确保阀门在实际工况下的可靠运行。同时,我们将关注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并将追溯性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根源。 六、面向未来:智能化、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最后,将目光投向阀门制造的未来。我们将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整个行业,包括智能工厂、工业物联网(IIoT)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驱动生产决策的优化。你将了解到,预测性维护、远程监控等智能化服务将如何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益。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绿色制造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以及如何设计和制造更环保、更可持续的阀门产品。你将看到,未来的阀门制造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实践。 《精工细铸:现代阀门制造的奥秘》并非一本枯燥的工艺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创新、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业探索之旅。它旨在激发读者对精密制造的兴趣,理解现代工业的进步是如何通过无数细节和不懈追求来实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阀门制造工艺手册》,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由数据和图纸构建的世界,尤其是关于“阀门设计与选型”的部分,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之前总觉得,选个阀门,就是看它能不能接上管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就行了。这本书则让我明白,阀门的设计与选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综合考虑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需要对实际工况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阀门(如闸阀、截止阀、球阀、蝶阀、止回阀、安全阀、调节阀)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各自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阀门类型在流体通过时产生的压降、流速分布、介质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通过计算和模拟来优化阀门结构、降低能量损耗的设计思路。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流体动力学”在阀门设计中的应用感到震撼。作者通过大量的流场模拟图和实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形状的阀芯、阀座在流体通过时产生的涡流、分离流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阀门性能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选型指南,从介质特性、工作压力、工作温度、流量要求、启闭频率、密封等级、安装空间等多个方面,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经济、最实用、性能最优的阀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阀门设计,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中关于“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论述,为我揭示了阀门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对“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之前以为,阀门就是个机械装置,怎么能和“自动化”、“智能化”扯上关系呢?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传统制造业如何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自动化驱动装置,如气动执行机构、电动执行机构、液动执行机构,并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智能阀门”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阐述了如何将传感器、微处理器、通信模块等集成到阀门中,使其具备自诊断、自适应、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具备在线监测阀门内部状态(如泄漏量、密封面磨损程度、驱动扭矩)、记录开关次数、分析运行数据,并能根据实际工况自动调整开度以实现精确控制的智能阀门。书中还介绍了工业物联网(IIoT)技术在阀门监控和管理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对阀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追踪和预测性维护。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阀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关”,更可能是一个拥有“大脑”和“感知”能力的智能终端,能够参与到更复杂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这本书让我对工业4.0时代阀门制造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在“设备与模具制造”部分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我原以为,制造阀门的设备都是现成的,买来就能用。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为了制造出高质量的阀门,其背后的设备和模具本身就是精密制造的杰出代表,其制造过程也同样复杂且充满技术挑战。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用于阀门生产的关键设备,如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精密磨床、自动化焊接设备、热处理炉、铸造设备、检测设备等。它不仅介绍了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根据阀门产品的特点来选择和优化设备,以及如何对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以保证其长期稳定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章节所吸引。无论是用于铸造的砂型模、熔模,还是用于锻造的模具,抑或是用于注塑的塑料模具,作者都详细阐述了它们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加工精度以及寿命管理。例如,在讲解模具的冷却水道设计时,书中结合了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冷却水道的形状和布局,来缩短成型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书中还展示了许多高精度模具的照片,那些复杂的型腔、精密的配合,都让人惊叹于模具制造的鬼斧神工。我才意识到,制造一件精密的产品,首先需要拥有一套与之匹配的精密制造工具,而这些工具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对于质量控制与检测环节的详尽论述,令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产品质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原以为,质量控制就是出厂前随便检查一下就行了。这本书则展现了一个严谨、系统、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进厂的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到生产过程中的尺寸检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测试(如强度试验、密封试验、水压试验、气压试验、低温试验),书中无不一一列举,并详细说明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规程、判定标准以及出现异常时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措施。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的章节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打多少压力,看漏不漏”,而是详细解释了试验介质的选择、试验压力的计算方法、试验时间的确定、观察方法以及判定标准,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泄漏形式(如阀体泄漏、填料泄漏、阀座泄漏)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书中配以大量现场试验的照片和试验报告的范例,让整个过程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Six Sigma)等在阀门制造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卓越的产品质量不是偶然,而是源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和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这背后蕴含着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管理哲学。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对于阀门材料选择与处理的论述,是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最为详尽和深入的。我一直以为,选择材料无非是看它强度够不够,耐不耐腐蚀就行了。这本书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关键得多。它从阀门的工作环境(如介质的腐蚀性、温度、压力)、所需的性能(如耐磨性、耐高温性、抗蠕变性)以及成本等多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材料的特性。例如,书中对不同牌号的不锈钢(如304、316L、双相不锈钢)、碳钢、合金钢、有色金属(如铜合金、铝合金)以及非金属材料(如PTFE、PEEK)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都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热处理工艺的讲解,绝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几种热处理方法。它深入分析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等工艺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进而阐述了这些结构变化如何影响材料的最终性能。例如,在讨论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时,书中详细解释了碳化物在材料中的形态、分布以及对硬度和韧性的影响,并说明了如何通过特定的热处理来优化这种微观结构,从而获得最佳的耐磨性能。配合书中丰富的金相显微照片,我仿佛能够“看到”材料内部的晶格变化,理解为什么某种热处理能让材料变得更坚硬,而另一种则能让它更具韧性。这种对材料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阀门制造的“内在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材料科学的博大精深。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在“行业标准与法规”这一部分所展现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成熟的工业领域背后,必然有着完善的规范与约束。我之前以为,行业标准就是一些条条框框,约束性很强,但可能比较枯燥。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这些标准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提炼,是行业内公认的最佳实践和技术要求的集合。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与阀门制造相关的各类标准,如API(美国石油学会)、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GB(中国国家标准)、JIS(日本工业标准)等,并对其中一些关键的标准进行了重点解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阀门密封面等级”和“强度试验压力”的章节所吸引。作者解释了不同等级的密封性能是如何通过严格的试验方法来界定的,以及在不同的设计压力下,阀体需要承受多大的试验压力才能确保其安全性。书中还讨论了与阀门制造相关的安全法规、环保法规、以及特殊行业(如食品、制药、石化)的特殊合规要求。例如,在介绍食品级阀门时,作者强调了材料的食品接触安全认证、表面光洁度要求以及可清洁性设计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卓越的阀门产品,不仅要在技术性能上达到最优,更要在合规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各个方面满足最严苛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行业标准的有力支撑。这本书让我对工业体系的严谨与规范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阅《阀门制造工艺手册》之前,我对“精密加工”这个词的理解,仅停留在“做得准、做得好”的笼统概念上。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涵盖的机械加工部分,详细阐述了车削、铣削、磨削、钻削、镗削等多种基本工序,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了每一个工序背后的原理和技巧。例如,在讨论阀杆的精密车削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各种刀具的材质、几何角度、切削用量等具体参数,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圆度、同轴度等关键指标的影响。书中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调整切削液的配方和流量来优化加工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在线测量和补偿技术来保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数控加工(CNC)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并未简单介绍CNC机床的操作,而是着重讲解了CAM软件在刀具路径规划、G代码生成、仿真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的编程来加工形状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阀件,比如带有复杂内腔的球阀或精密调节阀的阀芯。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CNC加工后的金属零件,表面光滑如镜,切削痕迹几乎不可见,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现代制造业的极致追求。读到这一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精密加工不仅仅是机器的执行,更是工程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一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艺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制造业背后隐藏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对精密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

《阀门制造工艺手册》在“特殊工况阀门”这一章节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着实让我惊叹。我之前只知道一些常见的工业用阀,对那些需要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阀门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则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阀门制造在应对各种挑战性工况时的智慧与创新。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高温高压、深冷、真空、强腐蚀、磨蚀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殊工况下,阀门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密封技术、驱动方式以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深冷阀门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低温对材料脆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选择特殊的低温钢、设计特殊的保温结构来保证阀门的可靠性。在介绍核电站用阀时,则重点强调了防辐射、高可靠性、易维护性等特殊要求,以及相应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书中还涉及了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食品制药等领域特种阀门的制造工艺,比如高洁净度要求的卫生级阀门、需要精密调节的控制阀等。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波纹管阀门”的介绍所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波纹管的作用、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来保证波纹管的疲劳寿命和密封性能。这些看似“冷门”的专业知识,却恰恰展现了阀门制造行业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严苛的条件下,人类的智慧和技术也能创造出可靠而高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当我翻开《阀门制造工艺手册》中关于“密封技术”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滴水不漏”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在此之前,我总以为阀门的密封就是靠橡胶圈或者垫片紧紧压住,简单得很。这本书则让我大开眼界,它将密封这项看似简单的功能,剖析得如此细致入微,让我对阀门的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密封结构,如填料密封、金属密封、非金属密封、波纹管密封等,并针对不同工况(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易燃易爆介质)推荐了最合适的密封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阀杆填料密封”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列举了石墨、PTFE、橡胶等不同填料的材质特性、使用寿命以及安装注意事项,还深入讲解了填料压盖的受力分析,如何通过调整压盖螺栓的拧紧力矩来平衡密封效果与操作力矩,避免过度拧紧导致阀杆卡死或填料过早失效。书中还附有大量不同阀门类型(如截止阀、球阀、蝶阀)的密封件细节图,那些精确的配合尺寸、巧妙的结构设计,都让我赞叹不已。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阀座的材料选择、加工精度以及与密封面配合的优化,分析了金属对金属密封、PTFE阀座、橡胶阀座等不同形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和温度下的适用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阀门的启闭,背后都蕴含着无数关于材料、设计和加工精度的考量,而卓越的密封性能,更是对工程师专业素养的终极考验。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阀门制造工艺手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读物,充斥着冰冷的图表和晦涩的术语。然而,翻开它,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远非仅仅是制造流程的堆砌。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阀门制造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基础的原材料选择,到最精密的加工技巧,再到最严苛的质量检测,无不渗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铸造工艺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阀体(如球阀、闸阀、蝶阀)的铸造方法,如砂型铸造、熔模铸造等,还深入剖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劣势、适用范围以及可能遇到的工艺难点。例如,在讲解熔模铸造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制作蜡模、粘结、烘烤、脱蜡、浇注、清理”这样简单的流程描述,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蜡模的精度控制、陶瓷壳的制备技巧、金属液体的流动性与温度关系、冷却速度对晶粒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浇冒口设计来消除铸造缺陷。书中配以大量高清的实物照片和剖面图,那些精美的铸件纹理,那些因为工艺不当而产生的砂眼、气孔、缩松等缺陷的特写,都让我仿佛置身于车间,亲眼见证了每一个环节的挑战与突破。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零件的加工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行业趣闻,比如某款经典阀门的设计演变,或是某项创新工艺的诞生过程,这不仅让原本严肃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感受到了阀门制造行业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阀门并非简单的管道连接件,而是一门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精密制造以及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学科,而这本手册,正是这门学科最生动、最权威的入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