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工程师注册考试指定辅导教材)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工程师注册考试指定辅导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质量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可靠性工程
  • 质量工程
  • 可靠性
  • 质量
  • 工程技术
  • 考试辅导
  • 注册工程师
  • 中国质量协会
  • 第二版
  • 专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4235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15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工程师注册考试指定辅导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贯彻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工作的深入,企业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技术需求将更加迫切。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推出《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本书根据《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可靠性工程师考试大纲》要求编写,是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可靠性工程师考试指定辅导教材。全书完整地介绍与通用质量特性有关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六性”。将“可靠性工程”作为重点,安排为上篇,仍保留7章;将其他“五性”的相关内容作为下篇,分为5章进行介绍。

  本书不仅是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可靠性工程师培训的主要教材,亦可供从事可靠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以及渴望了解可靠性知识的管理者、产品研发工程师和质量管理工作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李良巧福建厦门人,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曾任总装备部可靠性专业组副组长、顾问,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专家。现为中国质量协会学术教育工作委员会资深委员、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标准化协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研究和推广应用35年,曾在多个型号研制中担任总质量师和可靠性专项组组长。编著有《机械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兵器可靠性技术与管理》《引信可靠性设计准则》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级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和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周年卓越推进者奖。


目录

上篇可靠性工程

第1章可靠性概论

1.1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1.2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关系

1.3可靠性工程

1.4可靠性定义及分类

1.5故障(失效)及其分类

1.6可靠性和产品性能

1.7可靠度、累积故障和故障密度分布函数

1.8可靠性常用度量参数

1.9产品故障率浴盆曲线

1.10产品可靠性要求

第2章可靠性数学基础

2.1概率论基础

2.2可靠性工程中常用的概率分布

2.3参数估计

第3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3.1概述

3.2可靠性建模、分配和预计

3.3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3.4故障树分析

3.5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3.6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3.7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第4章可靠性试验

4.1概述

4.2环境应力筛选

4.3可靠性研制试验

4.4可靠性增长试验

4.5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4.6寿命试验

第5章软件可靠性与人—机可靠性

5.1软件可靠性

5.2人—机可靠性

第6章数据收集、处理与应用

6.1概述

6.2数据类型、来源和收集

6.3数据处理和评估

6.4数据管理和应用

6.5数据收集、处理与应用的工程应用要点

第7章可靠性管理

7.1概述

7.2制定并实施可靠性发展战略

7.3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

7.4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7.5可靠性评审

7.6可靠性工程知识培训

7.7可靠性工程师

7.8可靠性信息管理

7.9产品可靠性保证大纲

下篇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工程基础

第8章维修性工程基础

8.1概述

8.2维修性基本概念

8.3维修性要求

8.4维修性设计与分析

8.5维修性试验与评价

8.6维修性管理

8.7工程应用要点

第9章测试性工程基础

9.1概述

9.2测试性要求

9.3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9.4测试性试验与评价

9.5测试性管理

9.6工程应用要点

第10章保障性工程基础

10.1概述

10.2可用性

10.3保障性要求

10.4综合保障的规划与管理

10.5规划使用保障与维修保障

10.6规划与研制保障资源

10.7保障性试验与评价

10.8工程应用要点

第11章安全性工程基础

11.1概述

11.2安全性要求

11.3安全性设计与分析

11.4安全性验证与评价

11.5软件安全性

11.6安全性管理

11.7工程应用要点

第12章环境适应性工程基础

12.1概述

12.2环境适应性要求

12.3环境适应性设计

12.4环境试验与评价

12.5环境适应性管理

12.6工程应用要点

附录A国际、国家标准一览表

附录B函数表

附录C注册可靠性工程师考试大纲


精彩书摘

  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广泛的关注和欢迎。随着贯彻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工作的深入,企业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技术需求将更加迫切,同时考虑到质量工程技术的发展,可靠性工程师除了要掌握可靠性知识,还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特性中的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相关知识,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决定对本书进行改版。

  此次改版将比较完整地介绍与通用质量特性有关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六性”。将“可靠性工程”作为重点,安排为上篇,仍保留7章;将其他“五性”的相关内容作为下篇,分为5章进行介绍。具体修改如下。

  将本书第一版的第5章中有关维修性的内容修改为本版中的第8章维修性工程基础,有关测试性的内容修改为本版中第9章测试性工程基础,有关可用性的内容经修改放入新增的第10章保障性工程基础;将第1章中有关安全性的内容修改为本版第11章安全性工程基础,有关软件可靠性的内容修改后和人—机可靠性合并为第5章软件可靠性与人—机可靠性。此外,新增第12章环境适应性工程基础和绪论。在绪论中,说明了通用质量特性和“六性”之间的关系。

  本版各章撰写人为:绪论李良巧,第1章李良巧,第2章李长福,第3章李长福、李良巧、钱云鹏,第4章李长福,第5章李良巧,第6章李长福,第7章李良巧,第8章姬广振,第9章至第12章李良巧,全书由李良巧统一编校。

  在改版过程中,中国质量协会始终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锐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并审阅了第5章、第9章至第12章。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何恩山同志、张侦英同志在编写过程中提供了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尽管我们已经努力确保本书内容准确,但错误终难避免。如果您发现了书中的任何错误,我们都非常乐于见到您将错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提高本书后续版本的质量。

  联系邮箱:cre@caq�眔rg�眂n。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编委会

  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



《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可靠性工程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内容涵盖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方法的全过程,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可靠性工程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可靠性工程基础 可靠性概念与定义: 详细介绍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基本概念,明确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探讨不同行业对可靠性指标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可靠性与质量、安全的关系。 可靠性基本定律: 深入剖析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伽马分布等常用的可靠性概率模型,讲解其数学原理、适用场景及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大量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可靠性预测和分析。 可靠性测试与评估: 详细介绍各种可靠性测试方法,包括寿命测试、加速寿命测试、环境应力筛选等。阐述测试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撰写规范。重点讲解不同测试方案的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可靠性设计方法: 深入探讨如何将可靠性思维融入产品设计全过程。介绍冗余设计、容错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关键设计技术。讲解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第二部分:可靠性工程技术 失效分析与失效模式识别: 详细介绍各种失效机理,如疲劳、蠕变、磨损、腐蚀等。教授如何通过失效分析技术(如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来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评估其影响,并制定预防措施。 统计推断与置信区间: 详细介绍统计推断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重点讲解可靠性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测试数据来量化可靠性水平的不确定性。 寿命数据分析: 深入讲解不同类型寿命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模型选择和可靠性参数估计。 可靠性建模与仿真: 介绍常用的可靠性建模技术,如马尔可夫模型、Petri网模型等。讲解如何利用仿真技术来评估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预测系统性能,并优化系统设计。 第三部分:可靠性工程应用 系统可靠性工程: 重点讲解如何将可靠性工程应用于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介绍系统可靠性分解、系统可靠性分配、系统可靠性综合等方法。探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可靠性管理策略。 软件可靠性工程: 深入探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介绍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软件故障注入测试、代码审查等技术。讲解如何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健壮性。 电子产品可靠性工程: 聚焦电子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等阶段的可靠性挑战。介绍元器件可靠性、电路板可靠性、系统级可靠性等内容。讨论如何应对极端环境和高密度集成带来的可靠性问题。 机械产品可靠性工程: 探讨机械产品在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可靠性考量。介绍机械失效机理、耐久性设计、疲劳寿命预测等技术。 可靠性管理与质量保证: 论述可靠性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可靠性管理体系的构建、实施与持续改进。探讨可靠性工程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融合。 新兴技术与可靠性: 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可靠性预测、故障诊断和维护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本书特点: 体系完整: 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覆盖可靠性工程的各个环节。 内容翔实: 详细介绍各种技术方法,并辅以大量的概念解释和原理推导。 案例丰富: 结合工业界实际案例,说明理论知识的应用,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图文并茂: 使用大量的图表、公式和插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实用性强: 强调工程应用,指导读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可靠性问题。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测试、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相关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希望系统学习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生和在校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简直是开启了我对可靠性工程领域认知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菜鸟,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总是找不到切入点。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那种系统性、条理性的知识体系便如同一股清泉,瞬间滋润了我干涸的求知欲。从基础的概念,比如失效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TR)的精确定义和计算方法,到更深层次的可靠性建模,如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再到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各种方法,如串联、并联、 k out of n 系统,以及更复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书中都做了详尽而生动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大量引用了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不仅让我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更教会了我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例如,在讲述故障树分析(FTA)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如何构建故障树、如何计算基本事件的概率,还通过一个航空发动机的故障案例,一步一步地演示了如何识别关键故障模式,如何评估系统风险,并最终提出改进建议。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导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概率分布”方面的讲解,是我见过最清晰、最深入的。作为可靠性工程师,熟练掌握各种概率分布的特性和应用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经典分布,还对这些分布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模型选择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威布尔分布时,不仅仅给出了其概率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还详细解释了其三个参数(形状参数 $eta$、尺度参数 $eta$ 和位置参数 $gamma$)各自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产品的失效模式。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对比,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参数取值下威布尔分布的形状变化,以及它在描述不同失效机制时的优势。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贝叶斯统计在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这让我认识到如何利用先验信息来更新后验分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可靠性指标,特别是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可靠性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产品可靠性设计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书籍。《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书中关于“系统可靠性建模”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动态可靠性分析等。这些方法论对于分析复杂的航空航天系统,例如飞机的发动机、导航系统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备件与维修性”时,将可靠性与可维修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在实际工程中,一个系统的整体可用性不仅取决于其可靠性,也取决于其维修的效率。书中关于“可用性分析”、“平均修复时间(MTTR)”的计算和优化方法,让我认识到如何通过优化维修策略、备件管理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用性。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环境应力筛选(ESS)”和“加速寿命试验(ALT)”等重要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确保航空航天产品的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可靠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文化。这本书在“可靠性管理”章节的论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列举各种管理工具和流程,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可靠性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建立有效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将可靠性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质量先行”的理念,强调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将可靠性纳入核心考量,而不是等到产品出现问题后再去补救。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可靠性目标分解”,如何制定各层级的可靠性指标,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朝着共同的可靠性目标努力。此外,关于“风险管理”和“可靠性审计”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要实现卓越的可靠性,必须要有系统性的规划、持续的监控和全员的参与。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解“产品生命周期可靠性”的各个阶段,提供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视角。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可靠性挑战,而这本书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分析方法。我尤其对它在“使用阶段可靠性”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探讨了如何进行现场数据收集和分析,如何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还深入研究了“可靠性增长”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反馈机制来持续改进产品性能。此外,书中关于“可靠性分配”的章节,对于多模块、多功能复杂系统尤为重要。它教导我们如何将系统的总可靠性目标,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子系统和组件上,并提供了一系列分配模型和优化方法,这对于确保复杂系统的整体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可靠性是一个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工程问题,需要从始至终地进行规划、实施和监控。

评分

作为一名准备参加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工程师注册考试的考生,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考试知识点,并且讲解深入浅出的教材。《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绝对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不仅内容全面,覆盖了考试大纲的绝大部分要求,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做到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到可靠性工程的核心理论,再到具体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分析和管理方法,层层递进,让我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的部分,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大量的图示,将抽象的统计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介绍置信区间时,它用“射击游戏”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置信区间是如何“围住”真实参数的。这让我摆脱了对统计公式的畏惧,能够更自信地运用这些工具来分析和处理可靠性数据。而且,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复杂模型,如泊松过程、伽马分布时,都提供了相应的Python或R语言代码示例,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动手实践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让学习更加高效。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大量工程数据的工程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在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和工具应用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书中关于“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的章节,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各种统计概念,例如p值、置信水平、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它不仅仅给出了公式,更强调了这些统计工具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方差分析”(ANOVA)时,是如何应用于比较不同工艺参数或材料对产品可靠性影响的。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设计案例,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然后利用ANOVA来评估各因素的显著性,并最终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产品可靠性。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使用SPSS、Minitab等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可靠性数据分析,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在学习可靠性工程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在项目早期就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潜在的风险。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在“设计可靠性”的章节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可以实施的可靠性设计原则和技术。我特别欣赏它对“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的讲解,从概念的提出、过程的步骤,到如何进行严重度、发生率和探测度的评分,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探测措施,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书中列举的汽车零部件FMEA案例,让我对这个工具的应用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在设计早期就识别和解决潜在失效模式的重要性。此外,关于“加速寿命试验”(ALT)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以往我总是觉得寿命试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满足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需求。而这本书则阐述了如何通过提高应力水平来缩短试验时间,同时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书中的公式推导和数据分析方法,让我能够理解如何根据加速试验的数据来预测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这对于快速验证设计方案、优化产品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之前的想象,它让我看到可靠性工程不仅仅是事后诸葛亮,更是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评分

这本书在可靠性数据分析方面的阐述,是我在众多可靠性书籍中看到的做得最出色的一部。以前我对可靠性数据的处理总是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评估数据的质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做出可靠性判断。而这本书则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可靠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截尾数据,例如右截尾、左截尾和区间截尾,并提供了相应的估算方法。书中对各种可靠性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如生存曲线(Kaplan-Meier)、概率纸(Weibull paper)的绘制和解读,都做了详尽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教我们如何计算各种可靠性指标,如平均寿命、寿命中位数、概率值等,还教会我们如何对这些指标进行置信度分析,理解它们的不确定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靠性增长”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可靠性增长模型的原理,还提供了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发现的失效进行修复和改进,来逐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这种方法论的系统性讲解,让我意识到可靠性工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电子行业工作的工程师,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是我的工作重点。《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第二版)》在这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并提供了相应的可靠性评估和预测方法。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加速寿命试验”时,如何针对电子元器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加速应力(如温度、湿度、电压、电流)和试验方法。它不仅给出了理论模型,还通过实际的电子产品失效案例,演示了如何进行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寿命预测。此外,书中关于“环境应力筛选(ESS)”的章节,对于提高电子产品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它详细介绍了各种ESS技术,如温度循环、振动试验、湿热试验等的原理、实施方法和优缺点,这对于我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筛选出潜在的缺陷元器件,避免其流入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书页有点单薄,软哒哒的。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

评分

考试用,纸质一般,内容还是不错的,比较完善

评分

很好,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建议可靠性相关人员看看

评分

快递很快,书的质量还可以,但可惜有点贵,估计是因为原版的缘故吧。

评分

书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可靠性考试方面比较权威的书了,希望考试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