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特首林郑月娥专访。
香港各界名人包括:梁振英、林郑月娥、范徐丽泰等政界名人,霍震霆、霍启刚等社会名人,王敏刚、蔡冠深、温天纳等商界名人,黄玉山、郑国汉等教育界名人,张明敏、莫华伦、张学友等文化界名人等。
通过书中二维码,可听采访原声。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不断实践、完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
《香港名人访谈录》收入香港各界名人访谈35篇,采访对象包括梁振英、林郑月娥、范徐丽泰等政界名人,霍震霆、霍启刚等社会名人,王敏刚、蔡冠深、温天纳等商界名人,黄玉山、郑国汉等教育界名人,张明敏、莫华伦、张学友等文化界名人等。他们在原声的访谈中,在诚挚的叙述中,道出了港人心声!
本书由新星出版社与香港和平图书公司同步推出简、繁体中文版,同步发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是wei一一个以港澳为受众的中央级媒体,见证了见证了香港回归以来与祖国越来越紧密的联系。2007年,对港澳节目中心与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联合创办了《每周听香港》节目,全景介绍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并采访了香港各界众多名人,其报道得到了时任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的高度评价。
林郑月娥:服务市民是我唯一的信念
记者手记 胡翼
放眼全球,政坛“娘子军”日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林郑月娥就是这样一位“铁娘子”。她始终抱持着一颗服务市民、服务香港的心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十五年。政改论争时,她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粤港合作时,她敢为人先、坦率真诚;援建四川时,她细致入微、眼含热泪。干练而温暖、沉稳而真诚,多面林郑演绎多彩人生。
2017年,林郑月娥将步入甲子之年,而回归后的香港刚好迎来自己的加冠之礼。六十岁与二十年,对她和香港而言都是成长的岁月。政务无小事,勤政民为本,林郑月娥用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韧劲,悉心服务着这座璀璨的活力之都。
记者:我浏览您作为政务司司长的网页时,发现您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人口,一个是扶贫,一个是西九龙的建设。我们来说说人口,说到这个大家就会想到香港现在的养老问题。我们注意到前两天香港长者医疗券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计划开始试用,我们也注意到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长者是去内地养老,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回流。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一些措施,能够让这些长者,在内地生活的长者,在内地生活得更好?当然,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广东计划”。
林郑月娥:香港的人口其实面对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人口老化方面,现在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大概占我们人口百分之十五,估计二十年后要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而且在这个人群里面,七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增幅还要更大。我们的寿命很长,健康指数一直很不错,所以,怎么照顾我们的长者是我们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们长者的养老问题放到内地去,主要还是在本地的医疗、福利、房屋、退休保障等方面,去处理这些问题。但是,要是长者本身希望到内地去退休和定居,我们就应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方便。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也有不同的计划,像内地叫社会保障金,我们叫综援金,已经有一个广东和福建的计划,可以让他长期定居广东和福建,不需要回香港也可以拿这个援助金。去年推出的“广东计划”,现在有一万六千多个老人家受惠。这个计划是长者津贴每个月一千多港币,也不需要回香港来领,长期住在广东就可以拿到。香港有一些非政府机构在内地尤其是在广东省设立了一些安老院,目前是两所,一个在盐田,一个在肇庆,现在应该有几十个老人家在这两个安老院。现在,在香港正轮候进安老院的老人家还有很多,我们也给他们一个选择,要是他们不想在香港继续排队,愿意去内地养老,可以到社会福利署申请,我们会很快提供资助安排他们入住。
最新的政策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长者医疗券。对于香港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无论他的经济情况怎样,特区政府每年发给两千元港币的长者医疗券,让其到私人诊所就诊,做检查、拿药或其他都可以。但是,原本这个医疗券只能在香港使用,这个新的计划就是医疗券以后在位于深圳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也可以使用了。据了解,我们推出这个计划不到十天,已经有几十个老人家使用了这个服务。
记者:会不会与内地有更进一步的合作,就是让在内地生活的香港长者在内地的医院享受像内地社保这样的保障?
林郑月娥:这也是可以探讨的方向,但是目前没有这个计划。毕竟香港的医疗制度跟内地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很多长者一旦有了大病,他们还是会回到香港的,无论是信心的问题,还是其他的原因,他们还是比较喜欢进入香港的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去享受服务的。
记者:现在香港社会还有一些关于全民退休保障的讨论,特区政府对此有怎样的考虑和思路呢?
林郑月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香港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特区政府的考虑是,实行所谓的全民退休保障,对特区的公共财政来说压力太大,刚才我已经说了,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另外,有些人是根本不需要政府援助的,为什么要做一个全民性的退休保障?我们现行的退休保障制度分为几个板块,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能不能对每个板块进行改善,像刚才说的养老金、长者生活津贴等,是否足够,要是不足够,能不能再加强等等。希望年底的时候,能够拿出一份咨询文件来。另外一个是法定的强制性公积金的安排,这个公积金的安排有没有改善的空间,也可以拿出来研究,等我们今年年底拿出咨询文件来时社会公众可以再讨论。我希望能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讨论。
记者:您也特别关注青年人的贫困问题,您也说到,香港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那您觉得未来特区政府会给青年,特别是香港的青年创造怎样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向上流动,发展自己的人生呢?
林郑月娥:要让青年人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不过,教育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要进入大学里面,还是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除了增加大学的学位,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另外,也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扩大视野,看看世界、看看内地有什么机会。在这个方面,特区行政长官的要求也得到广东省省委书记的大力支持,过去一年我们大量增加了让香港年轻人到广东省去交流、去熟悉的机会,这个工作我们还在做。另外,我想特别感谢教育部的支持。香港的高级文凭学生可以免试进入内地八十四所著名大学,让他们在内地念书以外,可以多了解国家的发展,扩大这些学生的发展空间。此外,海外青年交流机会的工作也做了不少,包括推出计划,每年为一百位精英学生提供奖学金到海外著名大学进修。我们也跟外国合作,推出工作假期计划让年轻人海外工作、学习。
记者:关于西九龙的建设,能不能展望一下您心目的西九龙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林郑月娥:西九龙文化区是香港特区政府一个非常大的策略性的文化投资项目。你想想,四十公顷的海边土地寸土寸金,在香港是非常值钱,但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区。我们的愿景是希望提升香港的文化艺术水平,这无论是对我们本地人,还是是对海外游客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现在很多的游客也不单是来香港购物、吃饭,也希望看看文化艺术。
另外,我们的经济也要多元化发展,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要做金融、贸易之类的工作。年轻人有创意,可以进入文化产业,我们打造西九龙文化区也是希望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无论是在培训,还是是在表演方面。
第三,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我们常常说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所以我们觉得香港作为文化枢纽的条件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的硬件不够,场地不够,西九龙文化区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变规划等艰难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渐入佳境了,往后的发展应该会很顺利,在建的几个项目,预计明年开始就要陆续投入运营。其中,最大型的艺术设施是即将于2017年落成的戏曲中心。这是香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中心,无论是广东的粤剧,还是昆剧、京剧都能在这里进行演出、培训和研究。另外就是一个非常大型的现代博物馆,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
记者:作为特区政府的高级官员,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林郑月娥:我从来都是希望服务市民,所以我大学毕业没有找其他工作,就是考进政府里面,当政务主任。三十五年过去了,这是我唯一的信念,希望从制度以内去改善香港的情况,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我们的民主制度。所以,每天都抱有这样的信念,每天都能找新的工作去做。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
我向来对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兴趣寥寥,但《香港名人访谈录》却让我耳目一新,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访谈对象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神坛人物”,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个体。作者的提问方式非常独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总能精准地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我喜欢书中对一些人物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详细描述,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励志口号都更能激励人心。我从中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那种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每一位被访谈者身上都有所体现。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这些名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真正含义,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忘初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香港名人访谈录》这本书,仿佛一扇扇开启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香港璀璨星空中那些最耀眼的星辰。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追星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却对书中所涉及的那些名字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他们的辉煌,而是将笔触伸向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心路蜕变以及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坚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问时的智慧和敏感,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人物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出那些触动人心的真情流露。有些访谈读起来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挑战与突破;有些则像一首悠扬的诗篇,细腻而充满哲思。透过这些文字,我感受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那种敢闯敢拼、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韧劲,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被访谈者的身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最终的抵达,而在于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次蜕变。
评分《香港名人访谈录》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并非对香港的每一个名人都能如数家珍,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让我对这座城市及其孕育出的杰出人才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访谈,没有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更没有生硬的说教。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挖掘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深刻的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人物早期经历的刻画,那些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的奋斗岁月,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展现人物的坚韧与智慧。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香港的脉搏,感受到创业者的艰辛,感受到艺术家对理想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它不仅仅是关于“成功”,更是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
评分这本书《香港名人访谈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名人故事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坚持”和“初心”的教科书。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光鲜亮丽的成功学技巧,但事实证明,书中最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关于挫折、迷茫,以及如何在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故事。书中有一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艺术家谈到自己曾经一度想要放弃艺术,但最终因为心中的那份热爱而坚持了下来。这种朴素的执着,在今天这个节奏如此快速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访谈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细腻,没有过度的拔高,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将事实娓娓道来,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透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多元包容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同领域的人们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提醒我不要忘记最初的热情,以及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有多么重要。
评分读完《香港名人访谈录》,我感觉自己好像在香港这座城市里走了一遭,只不过这次不是穿梭在高楼林立的街头,而是深入到那些闪耀的名字背后,聆听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头衔和成就,而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看似寻常却极其重要的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习惯性动作,或者某位企业家谈及自己早期创业时的眼神变化。这些微小的片段,就像拼图一样,一点点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轮廓和内心世界,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人。书中对于香港社会变迁的侧面描绘也十分引人入胜,很多名人的成长轨迹都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节点紧密相连,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真挚的语言,带我领略了香港独特的魅力和人文风情,也让我对“成功”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枯燥,不卖弄,只是静静地讲述,却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