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1(新版)

货币战争1(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鸿兵 著
图书标签:
  • 货币战争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历史
  • 阴谋论
  • 国际关系
  • 政治
  • 新书
  • 投资
  • 理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6357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076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将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打击中国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本书角度新颖,史料翔实,不仅回顾历史,而且结合当下,以史为鉴,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令人耳目一新。文字浅显流畅,可读性强,既有专业性,亦不失通俗性。《货币战争》系列一版再版,作为百万现象级的畅销读物,书中观点常常引发热议,每次展卷,都能感受到“货币战争”的硝烟战火和悲壮惨烈,书中有警醒、有启示,更有对未来经济的启发。


内容简介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它们又怎样制造泡沫和危机,从中渔利?本书*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背后的翻云覆雨之手。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多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它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被少数人主导的。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谋求*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如何警惕和应对金融打击,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本书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者,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具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在中国财经图书市场上热销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皆成为流行词语。


目录

再版序言 // VII

推荐序言?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吗? // XI

第一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究竟谁是罗斯柴尔德?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如同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令人不可思议。奇怪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力如此巨大,而其知名度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 003

罗斯柴尔德起家的时代背景 // 007

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一桶金 // 010

内森主宰伦敦金融城 // 014

詹姆斯征服法兰西 // 016

所罗门问鼎奥地利 // 019

罗斯柴尔德盾徽下的德国和意大利 // 021

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 // 022

第二章

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金钱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与美国民选政府在南北战争前后的100多年里,在美国私有中央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一金融制高点上进行了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7位美国总统因此被行刺,多位国会议员丧命。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

刺杀林肯总统 // 031

货币发行权与美国独立战争 // 034

国际银行家的第一次战役: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年) // 036

国际银行家卷土重来: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2年) // 039

“银行想要杀了我,但我将杀死银行” // 041

新的战线:独立财政系统 // 042

国际银行家再度出手:“1857年恐慌” // 046

美国内战的起因:欧洲的国际金融势力 // 047

林肯的货币新政 // 050

林肯的俄国同盟者 // 052

谁是刺杀林肯的真凶 // 054

致命的妥协:1863年《国家银行法》 // 055

第三章

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

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神秘的哲基尔岛:美联储的策源地 // 065

华尔街七巨头:美联储的幕后推动者 // 069

策立美联储的前哨战:1907年银行危机 // 076

从金本位到法定货币:银行家世界观的大转变 // 079

1912年大选烽烟 // 081

B计划 // 084

《联邦储备法》过关,银行家美梦成真 // 085

谁拥有美联储 // 088

美联储第一届董事会 // 091

不为人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 // 092

真相何在 // 093

第四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亡枕藉的废墟之上。他们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通过经济衰退“剪羊毛”行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 101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 105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 106

大发战争财的银行家们 // 108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 111

“剪羊毛”与美国1921年农业衰退 // 112

国际银行家的1927年密谋 // 114

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动 // 117

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 // 119

第五章

廉价货币的“新政”

纸币自由兑换黄金实际上成为人民最基本的经济自由的基石,只有在此基础上,民主和其他形式的自由才具有实际意义。而1929年以来的严重经济危机被国际银行家“因势利导”地完成了正常状态下极难实现的“废除金本位”的大业,从而铺平了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融大道。

凯恩斯的“廉价货币” // 129

1932年总统大选 // 132

谁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134

废除金本位: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 // 138

“风险投资”选中希特勒 // 142

华尔街资助下的纳粹德国 // 145

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货币 // 147

第六章

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英美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后仅一个多月,国际银行家便开始实施他们策划已久的计划:控制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此时的国际银行家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核心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统治的“世界政府”,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然后是对所有地球公民征收“世界税”,这就是所谓的“新世界秩序”!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交协会 // 155

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银行 // 16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 166

统治世界的精英集团 // 172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 174

三边委员会 // 177

第七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3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肯尼迪遇刺事件其实已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美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由肯尼迪的遇刺可以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银行家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和白银这两种“诚实的货币”,引发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总统令11110号:肯尼迪的死亡证书 // 183

白银美元的历史地位 // 187

银本位的终结 // 190

黄金共同基金 // 194

特别提款权 // 199

废除黄金货币的总攻 // 201

经济杀手与石油美元回流 // 203

里根遇刺:粉碎金本位的最后希望 // 205

第八章

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

为了站稳控制世界货币发行这一金融战略制高点,国际银行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巩固美元信心、“肢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打垮潜在竞争对手的货币战争,其最终的战略目的就是:让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为完成 “世界政府”“世界货币”和“世界税收”奠定坚实的基础。打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毫无疑问是他们的重中之重。

1973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 // 215

保罗·沃尔克: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 // 218

世界环保银行:要圈地球30%的陆地 // 222

金融核弹:目标东京 // 227

索罗斯:国际银行家的金融黑客 // 232

狙击欧洲货币的“危机弧形带” // 236

亚洲货币绞杀战 // 239

中国未来的寓言 // 246

第九章

美元死穴与黄金“一阳指”

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的货币化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以满足现在的需要。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

部分储备金体系:通货膨胀的策源地 // 251

债务美元是怎样“炼成”的 // 254

美国的“债务悬河”与亚洲人民的“白条” // 258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霸盘生意” // 262

政府特许机构:“第二美联储” // 265

黄金:被软禁的货币之王 // 271

一级警报: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退出黄金定价 // 278

美元泡沫经济的死穴 // 280

第十章

谋万世者

货币是否坚挺成为一个国家盛衰交替最早出现的征兆。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从历史上看,凡是操弄货币贬值来试图欺骗财富的国家,最终也必将被财富抛弃。

货币:经济世界的度量衡 // 289

金银:价格动荡的定海神针 // 292

债务货币脂肪与GDP减肥 // 294

金融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军” // 297

未来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301

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 304

后?记?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几点看法 // 311

附?录?美国债务内爆与世界流动性紧缩 // 319

大事记 // 347


精彩书摘

2006年夏,正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积聚膨胀之时,我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已深感忧虑,《货币战争》一书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和焦虑之中诞生的。在我看来,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1971年以来的美元体系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全世界的货币大厦事实上建立在美国的债务沙滩之上,而美元的债务本位既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持续,随着世界经济总吨位的增长,美元地基已在沉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厦将倾的危机。

货币从本质上看,就是财富的一种索取权,人们持有货币,相当于持有财富的收据。什么是财富?以什么样的财富形式为抵押发行货币,这决定着货币的性质。最广为人所接受的财富就是通货。财富,也包括通货,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通货的商品属性,其实质乃是劳动属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2 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而市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其他通货,最终选择了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的终极代表。无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文明,无论何种宗教,金银作为最广泛被接受的财富形式而变成了货币。此时的金银,既是财富的索取权,同时又是财富本身。

纸币的出现,原本作为金银的收据,主要是为了方便交易。人们持有纸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这张收据,而是为了拥有收据所能索取到的金银,以及最终金银能够自由且等值兑换的其他财富。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运转到1971年,美元正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代表。在此之前,人们手持美元觉得踏实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钞票能够最终兑换成黄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记了美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收据,而绝非财富本身,不过,美元还是逐渐被描述成与黄金一样美好的终极财富。

虽然人们在长期被洗脑的过程中已逐渐淡忘纸币收据背后的黄金,但黄金毕竟制约了收据的超额增发,因为当收据过多时,迟早会激发人们对这些收据所能索取的黄金的兴趣。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喜欢黄金作为纸币的抵押物,一是黄金不足以满足纸币膨胀的欲望,二是黄金不能产生利息收入。银行家们更愿意使用永不枯竭而且能够生息的资产去替代黄金,这样的想法具有无比的诱惑。1971年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其实是货币游戏规则制定者单方面强加给其他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我们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主权信用货币。

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的债务为抵押资产来发行货币的尝试,纸币这一收据所能索取到的最终财富不再是黄金,而是国债!国债是具备劳动属性的财富吗?也许。因为国债是对纳税人未来缴税的承诺,但是这个未来时态引入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时间。黄金是已完成的劳动成果,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国债则是未完成的劳动成果,它是未来的财富,它始终存在着违约风险。当国债成为货币收据的最终索取物时,就相当于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同时,债务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双重利息成本,人们不仅需要为借用货币支付利息,同时还不得不为货币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在债务货币制度下,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

为使用公共货币而向少数人支付利息成本,将国家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在逻辑上感到信服的设计,同时也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存在着“癌变”信息的货币系统。货币发行量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利息成本就越高,全民“被负债”压力就越重。由于利息只与时间有关,因此货币扩张呈现出内生性的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货币贬值倾向,通货膨胀成为最终的必然结果。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贫富分化的元凶。

如果货币与信用扩张及其利息成本增加的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整个经济体形成债务堆积的“堰塞湖”效应,这就是总负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的不断攀升。当这一比值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体将不堪债务重负而出现大面积违约。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此。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扩大了危机的范围,并加剧了危机的剧烈程度。以美国国债为抵押来发行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势必造成美国国债规模与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匹配,以及美国经济体总负债与GDP比值日益恶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主权信用的危机。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2006年在《货币战争》中,我提出了以下推论:1. 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它会源于美国,但波及整个世界;2. 美国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孤立、可控和不会蔓延的小问题,而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3. 美国资产泡沫最严重的房地产业的金融中枢——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4. 为拯救金融机构,美国将不得不海量增发货币,从而引发美元主权信用危机;5. 在美元危机恶化的同时,黄金将大幅上涨,因此建议中国应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

5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突变,已经或正在验证这些推论:

2007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

2008年9月,两房与雷曼兄弟公司相继破产;

2009年和2010年,美国两次开动印钞机,大搞所谓货币的量化宽松;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从南欧五国拉开序幕,目前仍在恶化之中;

2011年7月,黄金价格冲上每盎司1 600美元,为2006年年初的3倍。

2011年7月19日,美国国会正在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提高美国国债的上限,如果在8月2日仍未达成妥协,美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债违约危机。尽管最终国债上限将会被再度提高,但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因国际收支赤字的危险性所造成的国债隐性危机,已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遗。

究竟为什么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采取了这样一种必然会导致危机的债务货币制度?为什么货币没有选择无利息成本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制度安排?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在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又是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的?

正是在对这些强烈疑问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慢慢开始了《货币战争》的求索历程。从美国到欧洲诸国,再到中国,逐渐形成了“货币战争”系列的研究风格,这就是用货币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感来解读和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并前瞻性地审视未来。

2006年,当笔者在写《货币战争》一书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货币战争”这一曾被讥讽为“子虚乌有”的词语,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性热门话题。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的巨大力量。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必将与货币紧密相连。

宋鸿兵

2011年7月19日于香山


前言/序言

2006年夏,正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积聚膨胀之时,我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已深感忧虑,《货币战争》一书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和焦虑之中诞生的。在我看来,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1971年以来的美元体系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全世界的货币大厦事实上建立在美国的债务沙滩之上,而美元的债务本位既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持续,随着世界经济总吨位的增长,美元地基已在沉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厦将倾的危机。

货币从本质上看,就是财富的一种索取权,人们持有货币,相当于持有财富的收据。什么是财富?以什么样的财富形式为抵押发行货币,这决定着货币的性质。最广为人所接受的财富就是通货。财富,也包括通货,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通货的商品属性,其实质乃是劳动属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2 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而市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其他通货,最终选择了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的终极代表。无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文明,无论何种宗教,金银作为最广泛被接受的财富形式而变成了货币。此时的金银,既是财富的索取权,同时又是财富本身。

纸币的出现,原本作为金银的收据,主要是为了方便交易。人们持有纸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这张收据,而是为了拥有收据所能索取到的金银,以及最终金银能够自由且等值兑换的其他财富。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运转到1971年,美元正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代表。在此之前,人们手持美元觉得踏实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钞票能够最终兑换成黄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记了美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收据,而绝非财富本身,不过,美元还是逐渐被描述成与黄金一样美好的终极财富。

虽然人们在长期被洗脑的过程中已逐渐淡忘纸币收据背后的黄金,但黄金毕竟制约了收据的超额增发,因为当收据过多时,迟早会激发人们对这些收据所能索取的黄金的兴趣。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喜欢黄金作为纸币的抵押物,一是黄金不足以满足纸币膨胀的欲望,二是黄金不能产生利息收入。银行家们更愿意使用永不枯竭而且能够生息的资产去替代黄金,这样的想法具有无比的诱惑。1971年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其实是货币游戏规则制定者单方面强加给其他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我们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主权信用货币。

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的债务为抵押资产来发行货币的尝试,纸币这一收据所能索取到的最终财富不再是黄金,而是国债!国债是具备劳动属性的财富吗?也许。因为国债是对纳税人未来缴税的承诺,但是这个未来时态引入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时间。黄金是已完成的劳动成果,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国债则是未完成的劳动成果,它是未来的财富,它始终存在着违约风险。当国债成为货币收据的最终索取物时,就相当于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同时,债务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双重利息成本,人们不仅需要为借用货币支付利息,同时还不得不为货币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在债务货币制度下,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

为使用公共货币而向少数人支付利息成本,将国家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在逻辑上感到信服的设计,同时也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存在着“癌变”信息的货币系统。货币发行量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利息成本就越高,全民“被负债”压力就越重。由于利息只与时间有关,因此货币扩张呈现出内生性的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货币贬值倾向,通货膨胀成为最终的必然结果。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贫富分化的元凶。

如果货币与信用扩张及其利息成本增加的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整个经济体形成债务堆积的“堰塞湖”效应,这就是总负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的不断攀升。当这一比值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体将不堪债务重负而出现大面积违约。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此。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扩大了危机的范围,并加剧了危机的剧烈程度。以美国国债为抵押来发行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势必造成美国国债规模与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匹配,以及美国经济体总负债与GDP比值日益恶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主权信用的危机。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2006年在《货币战争》中,我提出了以下推论:1. 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它会源于美国,但波及整个世界;2. 美国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孤立、可控和不会蔓延的小问题,而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3. 美国资产泡沫最严重的房地产业的金融中枢——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4. 为拯救金融机构,美国将不得不海量增发货币,从而引发美元主权信用危机;5. 在美元危机恶化的同时,黄金将大幅上涨,因此建议中国应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

5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突变,已经或正在验证这些推论:

2007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

2008年9月,两房与雷曼兄弟公司相继破产;

2009年和2010年,美国两次开动印钞机,大搞所谓货币的量化宽松;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从南欧五国拉开序幕,目前仍在恶化之中;

2011年7月,黄金价格冲上每盎司1 600美元,为2006年年初的3倍。

2011年7月19日,美国国会正在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提高美国国债的上限,如果在8月2日仍未达成妥协,美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债违约危机。尽管最终国债上限将会被再度提高,但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因国际收支赤字的危险性所造成的国债隐性危机,已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遗。

究竟为什么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采取了这样一种必然会导致危机的债务货币制度?为什么货币没有选择无利息成本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制度安排?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在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又是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的?

正是在对这些强烈疑问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慢慢开始了《货币战争》的求索历程。从美国到欧洲诸国,再到中国,逐渐形成了“货币战争”系列的研究风格,这就是用货币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感来解读和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并前瞻性地审视未来。

2006年,当笔者在写《货币战争》一书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货币战争”这一曾被讥讽为“子虚乌有”的词语,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性热门话题。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的巨大力量。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必将与货币紧密相连。

宋鸿兵

2011年7月19日于香山


繁盛与凋零:全球金融史的宏大叙事 《繁盛与凋零:全球金融史的宏大叙事》 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或单一国家经济命运的著作,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旨在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核心——金融体系的演变、兴衰与内在逻辑的通史性巨著。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将金融视为驱动文明进程的隐形之手,深入探讨了从早期商品交换的萌芽,到复杂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再到全球化时代金融权力重构的全过程。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信任的构建与瓦解”这一核心主线展开,将金融史划分为几个关键的演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社会结构、技术革新和权力分配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信用的起源与古代的契约(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了金融活动的源头。我们不再将焦点局限于狭义的货币,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契约和价值储存的广阔背景下考察。 楔形文字与泥板上的债务: 考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信用工具——借贷契约的出现。探究“米”和“银”作为标准度量衡,如何从实物转变为抽象的价值符号,以及早期神庙和王室在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时的职能与局限。 古希腊城邦的金融创新: 重点分析雅典的“海上贸易信用”体系。这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而是基于船只和货物抵达港口时间的延期支付协议。讨论了罗马帝国的“公共税收承包制”的金融本质,以及其如何为帝国的扩张提供了前期资本,却最终因剥削过度而导致金融系统的僵化与崩溃。 法律与债务的绑定: 详细梳理了《汉谟拉比法典》和早期罗马法中关于债务清偿的规定,揭示了早期社会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脆弱的金融信任,以及“债务奴役”作为一种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影响。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商人和教义的张力(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纪是思想与实践激烈碰撞的时代,金融活动在宗教禁令和商业需求的夹缝中寻求突破。 伊斯兰金融的突破: 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义对高利贷的禁绝,如何反向刺激了合伙制(Mudarabah和Musharakah)等风险共担金融工具的成熟。比较了这种基于利润分享的模式与西方基于利息的模式的内在差异及其对长期贸易的影响。 欧洲商人的崛起与“高利贷的灰色地带”: 剖析了欧洲天主教会对“高利贷”(Usury)的严厉谴责。然而,商业的扩张迫使人们寻找规避禁令的方法。详细描述了威尼斯、佛罗伦萨的银行家如何利用“汇兑差价”(Exchange Rate Arbitrage)来变相赚取利息,以及早期复式记账法的出现,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商业资本的运作效率。 汉萨同盟的信用网络: 研究了北欧贸易联盟如何建立起一个跨越国界的非官方信用网络,其主要依靠“商人间的声誉”而非中央权威来保障交易的安全与结算。 第三部分:重商主义、中央集权与现代银行的诞生(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789年)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国家权力的集中与远洋贸易的兴起,对金融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国家财政的证券化: 探讨了从荷兰到英国,政府如何通过发行国家债券来为战争和殖民扩张提供资金。分析了这些早期主权债务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股份制公司”的金融革命: 重点解析了东印度公司的设立,这是将巨额资本汇聚成长期投资实体的里程碑。分析了股份公司的有限责任原则,如何成功地分散了风险,从而将普通民众的储蓄引导至高风险的全球探险中。 第一批中央银行的尝试: 详尽叙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过程。这些机构不再仅仅是商业银行,它们开始承担发行纸币、管理政府债务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半官方职能,标志着现代金融监管的雏形出现。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金本位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789年 – 公元1914年) 蒸汽机和工厂的轰鸣声需要更稳定、更具扩张性的金融燃料。 金本位的逻辑与限制: 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全球主流的经典金本位制度的运行机制。解释了它如何在理论上提供了汇率稳定性和通胀约束,但同时也意味着各国央行必须将国内货币政策服从于黄金的流入流出,这在经济周期低谷时会加剧紧缩。 铁路与信贷的狂热: 考察了铁路建设如何成为信贷扩张的催化剂。从美国的“淘金热”到欧洲的铁路泡沫,展示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对现代金融工具(如抵押贷款和长期债券)的依赖性,以及泡沫破裂对社会信用的反复冲击。 金融化与帝国主义的共生关系: 探讨了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分析了“巴林兄弟”等金融巨头如何通过向全球提供贷款来支撑英国的全球贸易网络,以及金融资本对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塑造作用。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动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约公元1914年 – 公元1971年) 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财政需求,彻底摧毁了旧有的金融秩序,并催生了全新的全球货币体系。 “战争财政”的极限: 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政府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公债”和取消金本位来为战争买单。研究了战后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揭示了国家信用破产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凯恩斯与怀特路线的博弈: 详细描述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参与者的核心诉求以及最终达成的妥协。分析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体系,如何有效恢复了战后国际贸易的信心,并为战后重建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 体系的内在张力: 探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三角”的体现——美国必须承担提供足够美元流动性的义务,但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美元的发行量超过其黄金储备,最终引发信任危机。 第六部分: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全球化与金融的“去监管化”浪潮(约公元1971年至今) 尼克松冲击标志着法定货币时代的全面开启,金融活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脱离实体经济的监管。 浮动汇率时代的风险对冲: 在固定汇率体系瓦解后,企业和投机者对冲货币波动的需求激增。详细分析了期货、期权和互换(Swaps)等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和风险创造的主要工具。 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 审视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机构为逃避传统监管而发展出的“影子银行系统”(如资产证券化和回购市场)。论述了这种系统如何在效率上提高了资本配置,但在危机时期如何使得风险在体系内迅速传染。 信息技术与金融加速: 考察了互联网、高频交易(HFT)和算法交易如何极大地压缩了交易时间,并将全球金融市场融合成一个实时运作的整体。分析了这种速度对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性的双重影响。 主权债务危机的新形式: 探讨了当代金融挑战,包括主权国家债务的结构性失衡、跨境资本流动的脆弱性,以及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在面对快速迭代的金融创新时所面临的困境。 总结: 《繁盛与凋零》最终回归到对人类本性的审视。它认为,金融的进步往往是人类对稀缺性、不确定性和时间进行管理的努力,但驱动这些努力的,始终是贪婪、恐惧和对确定性的不懈追求。金融史的循环,实质上是人类集体信心在繁荣中的膨胀,以及在危机中的破碎与重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金融世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数千年积累与冲突的必然产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预测”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剖析,更像是一张预警地图。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先见之明,能够从当下看似零散的金融信号中,嗅出未来可能爆发的系统性风险点。书中所描绘的几种潜在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路径,虽然充满推测的成分,但其逻辑推演之精妙,让人不得不深思。这些预测并非基于简单的线性外推,而是结合了地缘政治的变迁、技术革命的驱动力,以及金融工具演化的复杂性。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未来经济环境的敏感度明显提高,看待国际新闻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宏观和审慎。它提供了一种“预备性”的知识结构,帮助读者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建立起更具弹性的认知框架,这对于任何身处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来说,都是无价的。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构建叙事脉络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将宏大的全球经济变迁,巧妙地编织进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不同于那些冷冰冰的教科书式叙述,这里的文字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戏剧张力。例如,在讲述特定历史时期几次重大金融危机的起源时,作者没有采用时间线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人物——那些在幕后操盘的金融巨鳄和决策者——他们的决策动机、私下博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使得复杂的国际金融博弈,不再是抽象的数字游戏,而是变成了关乎权力、贪婪与智慧的较量。读到某些转折点,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浪潮中的一员,被卷入时代的洪流。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着实令人称赞。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指出,本书在资料引用的广度和严谨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翻阅过程中,随处可见作者对早期官方文件、私人信件乃至不同语言研究成果的交叉引用,显示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求证精神。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涉及敏感或有争议的结论时,作者都会清晰地标明信息来源的多方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例如,在论述特定时期货币政策变动对新兴市场冲击的章节,作者不仅引用了西方主流机构的报告,还穿插了来自被影响国家的学者或亲历者的口述资料,使得分析的维度更加立体和平衡。这种对“真相”的执着探寻,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尤为厚重和可靠,绝非坊间流传的那些轻浮论调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初拿到手时,就被那沉稳的墨绿色封面和烫金的书名吸引住了。触感上,纸张的质地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粗粝又不失细腻的触感,让人在翻阅时产生一种庄重感。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过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个人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附带一些清晰的图表或示意图,这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需要具象化理解复杂金融体系的读者。比如说,关于某个国家汇率波动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形象的“跷跷板”模型来解释国际收支对汇率的中长期影响,这种教学相长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物性”享受,从一个阅读爱好者的角度看,它无疑是市面上众多金融书籍中的佼佼者。

评分

这本书在分析国际金融格局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批判性深度。它没有简单地接受主流经济学派的既定框架,而是敢于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模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隐性权力”的揭示。很多经济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但细究之下,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集团或国家通过制度设计、信息不对称所施加的结构性影响。书中对某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庖丁解牛般的剖析,直指其规则制定背后的利益输送链条。这种“揭秘”的视角,虽然可能让习惯了温和论调的读者感到不适,但对于希望理解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求知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经济常识,并开始用更审慎、更具怀疑精神的目光去看待全球经济新闻。这种思辨性的激发,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之一。

评分

给弟弟买的,他特别喜欢财富!哈哈,还是可以

评分

纸质非常不错,给物流点赞呀!

评分

物流迅速,书籍表面无瑕疵

评分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本书讲述了世界金融史上,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掠夺人民财富的过程,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在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如何警惕和应对金融打击,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货币战争(升级版)》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挺不错。

评分

给力啊,京东,买了很多实惠的东西,质量很不错,节约不少啊,谢谢!

评分

书品还行,没开封,面上还好

评分

了解货币之间的车轮战,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

评分

快递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