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原理與應用》係統介紹瞭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技術原理與應用。內容包括:生物流化床的發展沿革、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流化原理、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反應器及其特性、流化床反應器的生物載體、生物流化床反應器的固液分離、運用CFD對生物流化床的數值模擬、生物流化床對碳源汙染物的降解、生物流化床的脫氮除磷、生物流化床的設計方法和生物流化床處理汙水的工程應用實例等。
《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原理與應用》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汙水處理工程的技術參考書,也適閤從事汙水處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生物流化床的發展與應用
1.1 生物流化床的發展沿革
1.1.1 流化床的基本條件
1.1.2 理論與方法
1.2 流化床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1.2.1 流化床的早期應用
1.2.2 生物流化床的發展與應用
第2章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流化原理
2.1 三相流化床中的流化機理和氣相特性
2.1.1 初始流化
2.1.2 氣體擴散的一般特性
2.1.3 大顆粒流化床體中的氣體分散
2.1.4 液-氣間傳質係數
2.2 三相流化床流體力學的總體行為
2.2.1 壓力降
2.2.2 流型
2.2.3 初始流化
2.2.4 壓力脈動
2.3 三相流化床的相含率
2.3.1 總固含率及其經驗關聯
2.3.2 總含氣率
2.3.3 自由空間區的固含率
2.3.4 自由空間區的氣含率
2.3.5 顆粒可潤濕性的影響
2.4 三相流化床中的混閤特性
2.4.1 描述反應器液相流態特徵的模型
2.4.2 液齡分布麯綫的測定
2.5 多尺度的能量最小化方法應用於氣-液-固三相流化床的模型研究
2.5.1 引言
2.5.2 模型組成
2.5.3 模型驗證
第3章 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及其特性
3.1 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液相流態特徵
3.1.1 ITFB液相流態特徵的研究概況
3.1.2 液體循環速度、循環時間和混閤時間
3.1.3 液體循環速度理論分析
3.2 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氣含率特徵
3.2.1 總平均氣含率
3.2.2 載體性質對總平均氣含率的影響
3.2.3 升降流區麵積比對總平均氣含率的影響
3.2.4 εgt、εr,和εd關係分析
3.2.5 依據兩相drift-flux的模型
3.2.6 依據流體力學的模型
3.2.7 氣相含率εg的測定方法
3.2.8 升流區與降流區氣含率關係理論分析
3.2.9 氣含率與反應器其他性能參數的關係
3.3 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氧轉移特性
3.3.1 氧轉移基本規律及特性參數
3.3.2 充氧速度的測定方法
3.3.3 影響反應器充氧效率的因素
3.3.4 反應器充氧特性模型描述
3.4 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改進設計
3.4.1 流化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3.4.2 反應器結構分析
3.4.3 反應器的氣-液-固三相分離
3.4.4 好氧HSBCR反應器開發
3.4.5 好氧-缺氧HSBCR反應器開發
3.4.6 迷宮型載體分離器的研究
3.4.7 HSBCR反應器氧轉移特性
3.5 關於美國環境保護署對流化床生物處理工藝的研究及思考
3.5.1 背景
……
第4章 流化床的生物載體
第5章 運用CFD對生物流化反應器的數值模擬研究
第6章 高效分離生物流化復閤反應器處理生活汙水
第7章 生物流化反應器處理含氮廢水
第8章 生物流化反應器處理工業廢水
第9章 內循環三相流化床的設備型式及結構設計
第10章 生物流化床處理生活汙水的工程應用
第11章 生物流化床處理工業廢水的工程應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好氧生物流化床汙水處理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它以生物膜法為基礎,吸取瞭化工操作中的流態化技術,形成瞭一種高效的汙水處理工藝,是生物膜法汙水處理技術的重要突破。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基本特徵是以砂、陶粒、活性炭與閤成材料等顆粒狀物質作為載體,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瞭巨大的錶麵積。汙水與空氣的混閤流體自下而上以一定的速度通過床層時使載體流化。微生物棲息於流化的載體錶麵,薄薄的生物膜覆蓋著生物載體顆粒,生物固體濃度可達到普通活性汙泥法的5~10倍。由於生物流化反應器內載體的劇烈摩擦,載體上的生物膜很快得到更新,可使微生物保持良好的活性。
在汙水處理領域真正實現生産規模的生物流化床類型是內循環好氧生物流化床,此類生物流化床産生於荷蘭,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傳人中國。我國的科技人員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通過十餘年的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形成瞭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床反應器。本書收集瞭國內外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技術的相關資料,在總結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嚮讀者介紹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原理與應用。主要內容包括:生物流化床的發展沿革、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流化原理、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反應器及其特性、生物流化床的生物載體、生物流化反應器的固液分離、運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對生物流化床的數值模擬、生物流化床對碳源汙染物的降解、生物流化床的脫氮除磷、生物流化床的設計方法和處理汙水的工程應用實例等。這些技術內容對於好氧生物流化床汙水處理技術的推廣,特彆是在中小城鎮汙水處理與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汙水處理工程的技術參考書,也可供從事汙水處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考。希望本書內容有助於環境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掌握好氧生物流化床汙水處理技術的知識和原理,並將其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得到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王凱軍、賈立敏研究員和北京市政投資有限公司張玉魁博士的支持和幫助,江蘇一環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瞭多項工程技術資料,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龐洪濤博士等參加瞭本書的部分整理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於您的要求,不涉及《汙水處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原理與應用》這本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且自然: --- 《現代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與結構應用》 圖書簡介 本書係統深入地探討瞭當前土木工程領域廣泛應用的主流結構材料,側重於它們在宏觀與微觀層麵的性能錶現、耐久性機製及其在實際工程結構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全書分為五大部分,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材料的廣闊範圍,旨在為結構工程師、材料科學傢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全麵、實用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分:結構材料的力學基礎與本構關係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材料科學中的基本力學原理,重點闡述瞭綫彈性、彈塑性及粘彈性等幾種關鍵本構模型的數學描述與物理意義。我們詳細分析瞭材料的應力-應變響應,包括屈服判據、硬化機製及蠕變行為。特彆地,本部分引入瞭材料在復雜荷載組閤(如拉伸、壓縮、剪切和扭轉的復閤作用)下的性能評估方法,並討論瞭傳統材料試驗(如拉伸試驗、壓縮試驗和彎麯試驗)的規範要求與數據解讀。此外,還探討瞭材料的斷裂韌性、疲勞性能的機理分析,為後續的結構抗力設計奠定理論基礎。材料的尺度效應,即試件尺寸對測試結果的影響,也被納入討論範圍,強調瞭實驗室數據嚮實際結構尺寸外推時的必要審慎。 第二部分:高性能混凝土的配閤比設計與性能控製 混凝土作為現代土木工程的基石,其性能的提升是結構可靠性的關鍵。本部分聚焦於高性能混凝土(HPC)的研發與應用。詳細闡述瞭高性能混凝土的組成成分優化,包括高活性礦物摻閤料(如矽灰、高爐礦渣、粉煤灰)的選擇及其對微觀結構和長期耐久性的影響。配閤比設計方麵,不僅涵蓋瞭傳統的水膠比控製,更深入探討瞭基於目標性能指標(如高強度、高韌性、高抗滲透性)的反嚮設計方法。我們詳細分析瞭攪拌、澆築、振搗及養護全過程對混凝土內部孔隙結構、界麵過渡區(ITZ)形成的影響。此外,針對超高強混凝土和自密實混凝土等特殊類型,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施工控製要點和質量驗收標準。對混凝土的碳化、氯離子侵蝕、硫酸鹽侵蝕等主要劣化機製及其預防措施進行瞭深入的機製分析。 第三部分:鋼材的冶金特性與焊接結構分析 鋼材,特彆是結構鋼和不銹鋼,因其優異的延展性和可靠性,在橋梁、高層建築中扮演核心角色。本部分深入探究瞭結構鋼的冶金學基礎,包括碳含量、閤金元素(如錳、矽、鎳、鉬)對鋼材強度、韌性及焊接性能的影響。詳細介紹瞭不同熱處理工藝(如正火、淬火、迴火)對鋼材微觀組織(如鐵素體、珠光體、貝氏體)的調控作用。在焊接結構分析方麵,本書重點討論瞭焊接過程中的熱影響區(HAZ)的性能變化、殘餘應力的産生與分布,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焊縫設計和焊接工藝來避免脆性斷裂和疲勞裂紋的萌生。針對高強度鋼材和耐候鋼的應用,給齣瞭特定的施工注意事項和無損檢測技術指南。 第四部分:先進復閤材料與新型結構體係 麵對日益復雜的工程挑戰,先進材料的應用成為必然趨勢。本部分引入瞭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包括碳縴維(CFRP)、玻璃縴維(GFRP)和芳綸縴維(AFRP)。詳細介紹瞭縴維、基體樹脂的選擇、鋪設工藝,以及FRP材料的各嚮異性力學特性。特彆關注瞭FRP在結構加固(如外包、粘貼、粘錨)中的適用性、長期性能評估(如耐溫性、水解穩定性)和設計規範。此外,本書還介紹瞭新型結構材料,如形狀記憶閤金(SMA)在減隔震係統中的應用潛力,以及木結構工程的現代化發展,包括膠閤木(Glulam)和正交膠閤木(CLT)的性能指標、防火處理技術和抗震設計原則。 第五部分:材料的長期耐久性與結構健康監測 材料的服役壽命直接決定瞭結構工程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本部分專注於材料的長期耐久性評價方法,包括加速老化試驗、環境侵蝕模擬等。針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腐蝕問題,詳細闡述瞭電化學反應機理、銹脹壓力計算及其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在結構健康監測(SHM)方麵,本書介紹瞭基於光縴光柵、壓電傳感器和聲發射技術等先進傳感技術在材料內部缺陷識彆、應力狀態監測中的應用。探討瞭如何將材料性能衰減模型與實時監測數據相結閤,建立更為精確的結構剩餘壽命預測體係,從而實現從預防性維護到狀態維修的轉變。 本書結構嚴謹,圖錶豐富,理論聯係實際,緻力於提升工程專業人士對現代結構材料的理解深度和應用能力。 ---